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共34页
海绵城市(简洁的入门知识)

设备选用流程图
必要的数据(难点之二、三)
•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 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等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 得出)
生物滞留带实景
植草沟实景
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实景
透水性彩色沥青路面实景图
下沉式景观水体实景图
相关案例
• 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 - Urban Best Practice Area) • 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
以小区为例的典型设计——绿地设计
• 绿地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设计可消纳 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 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 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 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 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的雨水进行预 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 •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 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植被缓冲带
•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 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 缓解初期冲刷效应,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 如何优化组合
• 组合系统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性、地 下水位、地形等特点。 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广场、绿地其他的不同)
典型设计——道路设计
• 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 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 (竖向设计) • 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溢流排放系统等结 合) • 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 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 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各种开发设施应该防止径 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热点---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二、典型例题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据此完成1~3题。
1.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增强城市抗旱能力 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2.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A. 雨水花园、渗水路面B.下凹式道路绿化带C. 湖泊、湿地、坑塘等D.砂土质渗水蓄水层3. 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A. 减少灰霾污染B. 减轻城市雨涝C. 增加经济收入D. 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坏境交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城市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A.乌鲁木齐B.拉萨C.天津D.兰州5、关于图中事物叙述不正确的是()A.树草在多雨时滞留降水,增加下渗B.湿地公园可以净化水质C.湖泊有蓄水和释水的作用D.拦水坝主要作用是增加下渗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规
划 原
水文干扰最小化 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
体污染等。
则
统筹协调
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 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 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 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
PPT文档演模板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
PPT文档演模板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法具 有多种,且每种往往具有补 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 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 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 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多个控 制目标。
因此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根 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 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汇 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 、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 果等因素灵活选用各种技术 及其组合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目录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2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定义
PPT文档演模板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PPT文档演模板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 道路在200 mm 以内的绿地。
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
PPT文档演模板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植草沟 植草沟是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 、调节、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 并 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 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 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并可结合渗滤设施,提高径流总量和 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得强大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创建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标与指标建设海绵城市要取得老百姓认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理想效果,同时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
对于水生态,要划定蓝线(河道保护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加强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并稳步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做好源头径流控制与利用。
对于水安全,要完善排水防涝系统,基本解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重视和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源头减排设施、超标暴雨的调蓄与排放设施统筹建设,综合提高城市排水及内涝防治能力。
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34页PPT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简介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下垫面粗糙及高大建筑阻碍气流穿过城市,使得城市小区域容易产生涡流,加之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物质形成水蒸气凝结核,造成城市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较高。
并且,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主要采用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地面多为不透水的水泥等硬质地面,降雨土壤入渗率低,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等“看海”现象。
同时,也造成我国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导致我国尤其北方的城市居民用水短缺。
为解决城市降雨与城市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水雨水,并将雨水蓄积、下渗到土壤层下补充地下水,通过植物净化水体,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便是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改善现有水资源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开发模式,类似的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理念。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城市“海绵体”,实施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
“这是一种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镇化建设热衷大马路、大广场建设,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让水无处可藏;填湖造地、围湖建楼,让水无家可归,切断了水与土壤之间的生态链;拦水造坝,让活水变死水,切断了上下游生态链。
”这些不当的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生态本底,扰乱了水文规律,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至今,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其中西方的现代雨洪管理技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