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五篇:滥竽充数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滥竽充数_6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滥竽充数_6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滥竽充数_650字滥竽充数话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位父亲刘文子,他给儿子选了一个好的老师孟子,孟子教导学生的时候格外认真,经常嘱咐他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

刘文子的儿子刘义却不满足于普通人的修养,他立志要向孟子学习一些艺术,以炫耀起来。

于是,他请来了一个流浪的艺人,他的技艺非常独特——竟然会吹竽吹琴。

刘义为自己的艺人朋友张翼起了一个绰号叫做“竽翼”,希望他能用这个绰号在艺术圈子和文化界里声名远扬。

由于刘义是齐纨绔子弟的身份,竽翼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称呼,并把满腔的才华献给了刘义。

可是,孟子却事先听到了刘义请了一个竽师。

孟子了解刘义,觉得他只是玩玩而已。

他知道刘义势必会拿着这个艺人朋友到处晃荡,说自己会吹竽吹琴。

孟子担心他滥竽充数,误人子弟。

就在刘义带着竽翼要出去炫耀的时候,孟子主动找到了刘义:“刘义,你请来的这个竽师很了不起,但是你千万不要滥竽充数啊!你别误导了人家和别人。

”刘义不知道孟子什么意思,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孟子解释道:“滥竽充数就是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没有真才实学,或者完全不了解,却非要装模作样地去做,这样不但误导了别人,还可能被人揭穿。

你现在请来的竽翼,你们之间存在这样的误会。

”刘义尴尬地笑了笑,低下头苦恼地想了一会儿,然后站了起来:“我明白了,说的对,我不会滥竽充数。

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这个学习。

”孟子鼓励他:“刘义,不要灰心,大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你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发挥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才能。

”刘义想了想,觉得孟子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把竽师留在齐国,去学习孟子教的人文知识和修养。

刘义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但是他却很懂得欣赏和推荐别人的才华。

于是,他把竽翼推荐给了齐文学界最负盛名的人物——管仲。

管仲听说刘义请了一个厉害的竽师,不禁感到好奇,于是前来一见。

竽翼表演一曲《渔樵问答》,完美无瑕,管仲连连称赞。

管仲对刘义的印象大为改观,他觉得刘义不仅有艺术眼光,还懂得欣赏和发掘别人的才华。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1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一个很笨的君主——齐宣王。

他很爱听吹竽,于是下令召三百名吹竽手。

有个南郭先生,家中贫困,从来不会吹竽,他听说齐宣王要召吹竽手,心花怒放:三百人一齐吹,假装岂不是易如反掌吗?我不如去混混,弄个官做,多挣点钱,回去好孝敬老母。

他脑中已浮现出各种金银财宝。

看着告诉他这件事的朋友,想着做官时的逍遥,南郭先生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前住宫中。

大殿之上,墙壁都是金色的,雄伟壮观,金壁辉煌。

三百名吹竽手排队走上大殿,齐宣王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着仆人,四周排列着文武官员,门口站立着威风凛凛的卫兵。

齐宣王脸肥肥的,眼睛小小的,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全身肥得简直像个大米缸。

南郭先生心中忐忑不安,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克制住心中的紧张,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迈着小碎步走上大殿。

随着齐宣王一声令下,三百名吹竽手开始演奏。

南郭先生和别人一样,闭着双眼,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摇头晃脑,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

可如果非常仔细地看,就能发现破绽:南郭先生只是在模仿别人罢了。

因为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而且腮帮是一直是鼓的,别人是一收一鼓的,南郭先生怕发出声音,被别人发现,所以才这样。

演奏完了,南郭先生终于松了口气,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走出大殿。

很难看出南郭先生心中在想什么。

他竟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就这样混了几十年。

齐宣王驾崩后,儿子齐湣王即位。

他也喜欢听吹竽,而且又召了三百名吹竽手,但他不要六百人一齐吹,觉得那样音太杂,而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

南郭先生自知无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偷偷摸黑,趁别人不注意,灰溜溜地爬狗洞溜之大吉。

后人用“滥竽充数”一词来形容以假乱真,浑水摸鱼。

我们可不能滥竽充数,要有真才实学。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2教材解读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

成语故事_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_滥竽充数

【释义】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寻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吹竽队伍,便设法来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他自己也很得意,以为真的可以混在里面充个数了。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駂王继位。

駂王同样爱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駂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快逃之夭夭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得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国的宣王喜欢听别人吹竽。

齐宣王让人吹竽的时候,往往是三百多人的大合奏。

音乐家南郭先生也想替宣王服务,就前往齐国王宫,宣王很高兴,收下了他。

到这时,王国的吹竽乐队的人数已达数百人。

这数百人统一吃住,以便管理。

自加入乐队后,南郭先生空闲时就谦虚地向同事们请教吹竽技艺,同事们却爱搭不理的。

弄得南郭先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我诚心不够吧?”“嗯,新来的,是该脚勤手快一点儿!”南郭先生私下提醒自己。

于是,他起早打扫大家居室外的卫生,晚时则替下小厮们的活儿,给大家倒洗脚水,处理秽物,白日外出则替大家搬运乐器,倒茶续水。

见新来的这个南郭如此殷勤,乐手们这才接纳了他,也就有人给他“支招”。

一位毛头青年乐手说:“南郭,我给你讲,这是皇家乐队,‘皇家’是啥,是‘最高水平’的标签,懂吗?”“就是!谁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地勤奋,那谁不就是显出水平低的贼慌吗?”一位络腮胡插言。

“省着点吧,南郭!”“南郭,你呀,你呀。

”最后,一位老乐手拍拍南郭先生,放低声音道:“大家不过是混口饭吃,能者就担待着点儿,你说呢,南郭?!”南郭先生能说啥,生性善良的他也就担待一点儿吧。

一来二去,他也发现这些乐手的造诣平平,却又不大想提高,他南郭能做啥?因为齐宣王早已经听惯乐队的“妙音”,所以每次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嘴含着竽,手装着势,尽量不弄出自己的乐音,以免自己的乐音过于突兀而显得不协调。

皇家吹竽队的相安无事没维持多久。

齐宣王薨,太子即位,是为湣王。

国丧一结束,齐湣王就说第二天要听竽,旨意是:“须一一吹予寡人!”夜深,南郭先生的床前灯仍没熄,他来回踱步,仰头后又低头,来了一声:“唉——”接着,他窸窸窣窣地收拾行李,睡在他身边的,平时倒也能与他搭几句话,揉揉迷糊的眼睛,一屁股坐起来,问:“南郭,深更半夜的,弄啥?”“天一亮,我就得走!”“啥?”这同事惊了。

“我一走,大家一一给大王吹竽,水平相当,也就不会显露什么。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原文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原文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原文
1.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哎呀,这南郭处士不就是在滥竽充数吗?就好像在学校合唱里,有的人根本不会唱,却张着嘴假装唱,这不就是在滥竽充数嘛!
2. 官府给南郭处士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他就靠着蒙混,白拿那么多好处。

哇塞,这也太过分了吧!这不就跟工作里有些人啥也不干,却能和努力工作的人拿一样的工资一样嘛,典型的滥竽充数呀!
3. 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

南郭处士这下完蛋咯!就如同考试不能作弊了,那些平时不学习靠作弊拿成绩的人不就露馅了嘛,南郭处士这不就是这样吗,没法滥竽充数了!
4. 南郭处士没办法了,只好逃走了。

哈哈,他的小把戏被识破啦!这就好像舞台上的假歌手,一旦要真唱就不行了,只能灰溜溜地跑掉,真是可笑的滥竽充数啊!
5. 咱想想,这南郭处士可真够狡猾的呀。

他靠欺骗获得了那么久的好处。

这不就如那假装很懂足球战术的人,实际啥也不懂,不就是在滥竽充数欺骗别人嘛!
6. 所以呀,咱可不能学南郭处士。

做事就得实实在在,靠真本事。

要是也去滥竽充数,最终肯定会被发现的,到时候多丢人呀!我觉得呀,做人就得踏踏实实,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成语故事新编——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新编——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新编——滥竽充数【范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成语的故事——滥竽充数。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国王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他想请一些优秀的乐师来演奏。

于是他就让大臣们去寻找最好的乐师。

可是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好的乐师。

于是,他们就找了一些平庸的乐师来充场面。

其中就有一个叫做张三的人,他其实并不会吹竽,但是他凑热闹来了。

音乐会开始了,张三拿起竽来吹,可是一开始就出了错,把大家的耳朵都惹痛了。

国王大发雷霆,把张三赶了出去。

之后,国王又找到了一个真正会吹竽的乐师,音乐会才得以圆满结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滥竽充数的人招进来。

不然会影响事情的进行,浪费时间,甚至出现危险。

只有用心筛选优秀的人才,才能让事情更加顺利地进行。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这篇文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叙述了故事的情节,既不过于简单化也不过于繁琐化。

篇章结构较严谨,简单易懂。

贴合主题周全地分析了“滥竽充数”的毛病和弊端,并对人才筛选提出了建议。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精准简练,特别是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

【范文二】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里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村里的大人物都会来参加。

村里的青年们都很兴奋,纷纷想要表演节目,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艺。

其中一个叫做小虎的青年也很想上台表演,但是他并不会什么节目。

于是,他就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自己编了一个弹吉他的节目。

可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技艺并不好,担心会被别人笑话。

庆祝活动到了当天,小虎上台开始演奏。

可是,他弹得很尴尬,旁边的人都在笑他。

最后,他只好黯然下台。

村里的大人物们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上台表演,使庆祝活动变得十分精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自以为有才艺时要踏实练习,切忌视而不见,否则会成为笑话。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本文采用了小说的叙事方式,情节较为紧凑且戏剧性强。

寓言成语故事大全

寓言成语故事大全

寓言成语故事大全寓言成语故事 1一、滥竽充数【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解释】:谩骂:不准确,虚假。

不会吹笛的人混在吹笛队里。

比喻没有能力也要装有能力,劣质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这个习语的滥用是不真实的,与真相不符的,引申为被混淆的意思;簧片是一种簧片乐器;补语就是补语。

是指混在专家中间的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或者粗制滥造,有时也用作自嘲的话。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二流子,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当他听说齐宣王有这个爱好时,他一心想进入那个乐队,于是他试图打听王玄,吹嘘他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赢得了王玄的青睐,并把他放在演奏长笛的音乐家的行列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南郭灿先生根本不会吹笛子。

每当乐队为齐宣王演奏时,他就会混在队伍里,学着其他乐手的样子,摇头晃脑,东倒西歪,假装在那里演奏。

因为他学得很好,也因为数百人一起玩,齐宣王分不清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国混了几年,不仅没有露出一点破绽,还像其他音乐人一样获得了丰厚的报酬,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后来死了,他的儿子王继承了王位,钱王也很爱玩。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是喜欢把乐手一个一个地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

我想,这一次,我要暴露自己了。

丢掉工作是小事。

如果我犯了欺骗你的罪,我会掉脑袋的。

于是,还没等潜水王找他玩,他就赶紧溜了。

二、画蛇添足【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及寓意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而且这个成语所蕴涵的寓意很有教育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及寓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从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着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滥竽充数故事人物点评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五篇: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
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
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
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极大的薪水。

这位根本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
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
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
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
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
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
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
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

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所以整天忡
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
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
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很多。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
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杜渐防微】
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她的哥哥窦宪被封为武阳侯,
权力越来越大。

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
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即时清除。

汉和帝采纳了丁鸿
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
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

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


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