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物理“重难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重难点

九年级物理重难点

物理重点难点11-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重点:知道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难点:能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疑难解疑:1.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的条件是吸热。

2.根据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不同,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A. 一类固体在刚吸热时温度升高,并不熔化,但当温度升高到某一值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同时固体越来越少,液体越来越多,一直到固态完全转化为液态时温度才继续升高。

这一类固体被称为晶体。

熔化时不变的温度被称为熔点。

B. 另一类固体吸热温度持续升高,在升温的过程中逐渐变软、变稀变为液态,这一类固体被称为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熔点。

3.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条件是吸热。

4.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重点:熔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

难点:升华是吸热过程,蒸发也要吸热。

释疑知识点:1.熔化以及汽化都要吸热,可以从生活现象中体会,比如加热可以使冰熔化,继续加热最终水会沸腾,说明冰熔化和水沸腾都必须要吸热。

2.升华要吸热可以看实验中加热可以使碘升华,说明升华也是吸热过程。

3.晶体熔化及液体沸腾时温度为何不变?因为在熔化、沸腾过程中物体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距离加大,要增大间距必须要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这需要能量,而此时吸收的能量就用来克服分子作用力了,因此温度不上升。

4.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点:都要吸热,都由液态变气态。

区别是: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必须达到沸点才行;蒸发是缓慢的汽化过程,沸腾则很剧烈。

5.加快蒸发的方法: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重点:理解冰、霜、雾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难点: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高频考点)中考物理考点归纳总结

(高频考点)中考物理考点归纳总结
难点:是对分子间引力、斥力的理解,中考还常考查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2.内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和机械能的区别,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会判断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和结果。
易错点是:温度、热量、内能三者间的区别和联系。
3.比热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重点】
2
物质的物理属性
3.质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密度
【中考热点】
5.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运动和力(6个考点)
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解释【易考点】
2.运动的快慢
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6.浮力的利用
㈠物体的浮沉条件;㈡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五)功和机械能(5个考点)
1.功
功的初步概念、功的原理、功的计算
重点:是功的概念和计算;难点: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机械效率
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其机械效率
重难点:是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
3.功率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重点】
2.液体的压强
要知道液体内部有压强及其特点
3.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产生、相关现象的解释
重点:大气压强生活中的应用。
4.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易错点:学生容易理解为飞机是靠浮力上升的。
5.浮力
浮力的方向、测量、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其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浮力的实验探究过程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物理是中考科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且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考试的成绩,下面将对中考物理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运动学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和静止、参照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特征。

3.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等。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规律、最大高度、最大水平位移等计算方法。

6.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角速度的关系。

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万有引力及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和应用,行星运动和卫星运动的模型。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力、分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条件。

5. 斜面运动斜面运动的基本问题,如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关系等。

三、物体的性质和结构1. 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2. 压力压强和公式的计算,浮力和压力的关系。

3. 物体的热学性质温度、热量、热的传递等基本概念。

4. 物体的热膨胀线膨胀、面膨胀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 物质的内部结构原子、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关系。

3. 球面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谱的组成。

五、电学1. 电流与电压电流的定义、电流的方向、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电阻与电功率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并联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电流的效应电阻发热、电化学效应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中考物理最难的知识点归纳

中考物理最难的知识点归纳

中考物理最难的知识点归纳
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方面。

在中考物理中,有些知识点因其理论性强、计算复杂或概念抽象,被认为是最难掌握的。

以下是中考物理中一些最难的知识点的归纳:
1.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其中第二定律尤为关键,涉及到力和加速度的关系,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学生需要理解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和守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电路的串联与并联是电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影响。

5.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路的计算和分析。

6.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动势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7.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是光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折射率、临界角等概念,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8. 原子结构与核能:原子结构和核能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组成、核裂变和核聚变等概念。

结束语:
掌握这些难点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深入理解,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克服这些难点,取得中考物理的好成绩。

(整理)初中物理中考复习重难点及例题分析全册精品

(整理)初中物理中考复习重难点及例题分析全册精品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重难点及例题分析(全册精品)第一章声现象一、复习要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初中物理中考力学重难点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力学重难点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力学重难点知识总结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初中物理重难点知识整理与总结

初中物理重难点知识整理与总结

初中物理重难点知识整理与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物理知识通常是一些基础的概念、规律和定律。

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它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和掌握。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初中物理的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整理与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首先,初中物理的重难点之一是力和压强。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

初中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

此外,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表示方法也是重要的。

压强是一种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在学习压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压强对物体的影响。

第二个重难点是机械功和机械能。

机械功是力对物体进行作用时所做的功,它等于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在学习机械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和功的应用。

机械能是物体具有的由它的位置和速度所确定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在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转移。

第三个重难点是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是能够使我们看到物体的电磁波,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们需要了解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射的规律。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改变方向和速度的现象。

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我们需要了解折射定律以及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第四个重难点是电路和电能。

电路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的闭合回路,电流会在其中流动。

在学习电路时,我们需要了解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表示方法,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电能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电能的大小与电荷量、电压和电场强度有关。

在学习电能时,我们需要了解电能的计算方法以及电能的转化与利用。

(完整版)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必备)

(完整版)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必备)

中考物理重难点知识点集锦1. 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 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

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 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5. 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 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

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 惯性是属性不是力。

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 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

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 1Kg≠9.8N。

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 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 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注意14. 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 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 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

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 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

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