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

成都市天回小学校作者:平蓉静儿(廖良蓉)《课堂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课堂研究》这本书主要从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研究的方略、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四方面论证了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所,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空间,“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当前,中小学正在实现从“教堂”转向“学堂”。正因为如此,我利用今年暑假读完了该书,主要收获如下: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钟启泉在书中说道:“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展开新的课堂研究,聚焦新的“学习发展模式”的创造,借以实现课堂的转型。是的,对于课堂,一线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时时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孩子去发现、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并且要付诸实际行动;在当今的教学中,体验与经验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与教师的沟通,与同学的沟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共同体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借助对话或者活动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可见,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单枪匹马,这属于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教师面前,儿童都应该以自己的见解、观点、经验为背景的拥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而教师也是作为拥有社会意识的主体参与教学的。

二、课堂研究的视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儿童的学习。认知科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与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情境之中借助人际关系互动的行为而得以展开的。活动系统模型则进一步表明,课堂研究不能仅仅解决满足于学习情境的描述与分析,还在于设计、革新学习的情境,亦即揭示从“情境依存”到“情境再造”的教学创造的逻辑。我很欣赏、很赞同钟启泉教授的说法。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善于交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孩子所处的环境,许多独生子女无人与之交流,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加之有的老师的教学又忽视小组合作交流,害怕因为交流过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极大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要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而居,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相应的信息,从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与智能。人际关系互动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孩子只有经常地与同伴、成人交往,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交往能力强让孩子受益终身,父母、教师必须

利用生活中、学习中的细节让孩子的人际关系互动得以展开,让孩子更好适应社会、与人融洽相处、与人正常交往。

三、课堂研究的方略

传统的教师课堂研究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今日“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课堂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习的设计与反思的研究,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聚焦教师的教法,而在于寻求儿童学习的事实。这种课堂研究本身是一种直面一个个儿童学习活动的研究,是对话性的、协同性,归根结底是旨在揭示课堂事件背后看不见的意义与关系的研究。我们现在从事的课堂教学,那种一讲到底的做法已经不存在,课堂必须跟近时代及时变革,在变革期间,教师不应该有太多的担心,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会因为小小的变革就下降。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让孩子们在提高学业成绩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机会,让学生得以发展。要知道,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考、人际沟通能力,探究能力都是当今时代的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课堂,我们也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必须勇于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方能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并且能耐心地期许学生精彩的发言。

四、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

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是该书的第四篇内容。钟启泉教授在开篇中写道:教师的课堂研究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研究,旨在实现优质的教学与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在这里,教师

的学习与儿童的学习同样受到重视,一线教师通过周而复始的“学习设计”、“授业实践”和“教学反思”的活动,得以向儿童学习,向同僚学习,向自身的实践学习,促进每一位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成长。每到开学初,教师都会提前拟好一学期的授业、授课计划,我们制定的计划不可能原原本本的实现,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学习共同体”都是灵动的,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实施计划的同时,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我们应向同事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会出现这些情况。只有这样,我们的授业才算是着眼于歧异、困惑、思路的差异与衔接及其变化,“学习共同体”的思维才会得以训练。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重视儿童将每一次的思维与现实的生活经验密切集合,将儿童作为主体性探究,认真把握好授业的“歧异”,积极地在反思性实践中前行,在克服了旧“歧异”的同时寻求新“歧异”的动态变化中,我们就不会在教学中放任自流,一味地凭儿童的兴趣所言授业,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地前进。与此同时,为了减轻授业的难度,教师需要不断地参与课堂研究发现自身的“歧异”,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心得体会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读后感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是一部记录教师成长性的好书,书中的“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学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心得体会。尽管这些案例在我们的教学中都非常普遍,但却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重新思考这些由于太过熟悉而一叶障目的东西。此书的每个小节都很简单,“请你静心思考”、“你可以这样做”、“如果你完成了”三个环节。另外还有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就是每隔20天就会有一篇“为期20天的教学实践检验”,而且每个检验都不同,这样不仅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目标,还可以实时实地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读罢此书,我得到最多的启发就是教师要从自身寻找发展的动力,从改造自我开始。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旦建立则难以消除。如果学生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位严肃的、面带愤容的老师,他们立即就会变得异常警惕和机敏,甚至立刻改变自己想要信任新学期老师的这种想法。即使老师后来“改变”了这种不友好的表现,要扭转学生对你的第一印象也很难,这比一开始就以积极的言行举止面对学生要困难得多。因此,在我班报到后的第一节课就告诉他们,能有幸做他们的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对我来说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也向他们保证,接下来的这一年将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年,也将是充满精彩和胜利的一年在为学生展现美好愿景和幸福蓝图的时候,尽量展示出自己的热忱。当学生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向他们表明我是一个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老师时,他们将会变得更加快乐和热情。这就是双赢! 尊重自我,尊重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首先应该做到的。著名教育家马卡 连柯说:“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默森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实际上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最重要的是要最终孩子的思想,允许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逻辑发现问题,分析,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哪怕最后的方案不是那么切合实际,但终究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对学生而言,敢于尝试和批判性思维比拘泥于教材、拘泥于传统更值得称赞。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里的老师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每天从小事做起,尽可能地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又是一个不平凡的老师,他把“爱”自然而然贯穿于教育的某一环节,也会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读罢此书,犹如一顶清泉,令人醍醐灌顶,涣然冰释。篇二:《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读后感《从优秀教师向卓越教师》读后感 这本书的设计就像茶余饭后的小点心,每天只需要花几分钟的时间,他能给你带来充实和惊喜,甚至是有意无意的改变。这是这本书的前言,正如这本书所说,花几分钟的时间,看两三篇,都是受益匪浅的。 《从优秀教师向卓越教师》是以每天一个案例的形式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策略。打开目录看,共180天,每隔20天,还会提供一个简短的调查,以检测哪些策略对你有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每一小节都非常具体的写出:“请你静心的思考”、“你可以这样做”两个环节。像“巧妙地安排座位、教会学生利用错误使自己进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等等??都是我们日常遇到的常规问题,书中都做出了可行的教学策略指导。看后觉得受益匪浅,诸如“教好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获得家长的支持!”“一个不轻易犯错的人通常是一个不愿意冒险的人,而不敢冒险的人通常很难取得成功。” 全书的策略是围绕爱展开的,爱能产生力量,有了爱,自己才愿意去做事情,并且不会感觉很累,没有爱教育也就没有了价值。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用心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 课堂问题是每一个老师都要遇到的,该怎么去做,也许大多老师都会选择批评,惩罚,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篇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篇 【一】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做卓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寒假里拜读、品味《做卓越的教师》,我对教育、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做卓越的教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学生长远来分析考虑,真正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必须有卓越的教师! 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过程,是对人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要想走向卓越,必须自觉从六个方面进行修炼:差异有限,潜能无限;不能离开,好好爱她;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强研究,勤于写作。书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这六个方面作出生动详尽的讲解。 “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存在的状态。”做教师,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师,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将会按照书中讲的六个方面修炼自己,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选终不悔”;多读书、读好书,“腹中有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登新高”,走向卓越。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感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感 越秀中学隋亮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

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 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做卓越的教师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 读了彭心顺教授一书,心情时而沉重,时而欣喜。里面的每一辑都令人回味悠长。仿佛作者的心与我在碰撞,让我心存感动。我也十分想做一名幸福的老师。现实工作的压力,常常让我体力疲惫,心情忧郁,总也不能释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那就是-----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宁静 每天想着自己的职业是神圣的,乐业才能有幸福感,在精神家园中,老师是最富有的。我们不必与名人比,有钱人比。他们未必有我们的轻松与快乐,未必有别人的尊重与掌声。能够教出一批批人才,我们有多伟大!孩子们的明天有我们倾心培育,我们是塑造灵魂的天使。工作的压力可以化作动力。充实的一天也是很美呀!假期放松一下更有时间的。谁说我们无趣,感激的目光定格在心中。 二、与书为伴,充盈心灵。 读书可以忘记忧愁,使人明智、聪慧。教师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读书。我们可以读专业书,文学书、经典书、教子书等。只有坚持长期读书,才能积淀文化底蕴,开阔视野,让能力不断提升,持之以恒必有收获。不要拿忙做借口,哪个教师清闲,只有甘于平庸的人才会无所事事。 三、养成写反思的习惯 人无完人,何人是完美的?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与遗憾,不断地反思可以长足发展,也要向同行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怎

样形成的?可以从何处展开教学?有了热情,有了进取心,就会有收获。收获了喜悦岂不幸福? 幸福并不遥远,需要我们去感受,去争取,去存储。我们幸福了,学生也得到幸福,教育该多么有成就感,有幸福感。为了学生的和我们的一生的幸福,我将努力完善自己,用纯真的心灵去引领心灵,用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孩子们。 《做卓越的教师》,天津教育出版社,彭 兴顺著 [日期:2010-10-2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做卓越的教师》,天津教育出版社,彭兴顺著。”: “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本书分为八个专辑:个人认为其中第一辑“做卓越的教师”、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第四辑“做会上课的教师”写得非常出色。 本书正如作者所言,有很强的演讲稿色彩,很多篇章读来颇有气势。 就本书的意义而言,旨在给教师心灵铺就一条成功之路,书的前半部分是在梳理教师中普遍存在的 种种问题,中间部分是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上课、教研、班级管理和心理疏导,后半部分是作者个人演讲的一些体会。 作者的主要功力在鼓舞观者的斗志、疏导心理问题等方面,例如作一个卓越的教师、作一个幸福的 教师等章节都很有煽动性和鼓舞性,估计是作者经常演讲的部分,有成功学的遗风。 从本书中收获了很多益处: 1.博览全书,以书为友——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研究,勤于写作——留点文字在人间。 2. 如果学校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学生的胸中充满雄心和壮志,那么,这将是最失败的教育! 3.打保龄球的抽样统计分析:起初一点点的优势到最后就是巨大的鸿沟。

读《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丛书有感

读《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丛书有感 发表时间:2014-05-30T13:54:29.357Z 来源:《教育学》2014年3月(总第64期)供稿作者:刘述壮 [导读] 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精神态度决定生活状态,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刘述壮山东省长岛县第二实验学校265800 最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一书我读了两遍,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该书把如何有效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作为出发点,高屋建地的为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打出了初步的框架,确定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四种课堂教学模式、三个种类的八个教学策略,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章,从研究背景、教学原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通过看这本书,它唤醒了我学习教学理论的热情,使我决定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以下几点做起,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用爱催化爱 以对学生负责任的爱,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精神态度决定生活状态,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我们带着对教育的热爱之情精心地准备每一堂课,让我们带着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细心揣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做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以自己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催化出学生们对学习、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高效课堂》这本书其中一个角度是从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优秀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二、用心奏响和谐之音 1.巧用激励性语言,树立学生信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记得观看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视频《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在“珠”学习中,一学生说“这个字,还是宝莲珠的珠。”于教师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教师这样的激发引导下,另一学生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起来。“招字还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它。把展昭的昭的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这个字。”与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又帮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 这样的即时激励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体现了评价的学科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可持续性。个体生命的潜力尽在于此,师生情感的共鸣尽在于此,课堂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也尽在于此。 2.捕捉学生智慧,生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这些意外中或许就蕴含着某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的真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一起来找找“搭不好”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如果学生能经历这个 “对话”的过程,有收获的不只是那些搭不好长方体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他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收获远不止这些,孩子们的情感得以洗礼,态度受到熏陶,方法获得启迪,这对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弥足珍贵。老师也不例外,他们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得到了磨砺、发展。 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使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和谐高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心走出一条自省、自强、自创的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

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3篇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3篇 我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颇有感触,文章内容丰富,文笔清晰,构思精巧,该书给我们年轻的教师指明了一条成长之路,如何做一名卓越的教师。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造就卓越教师心得体会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3篇1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做卓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寒假里拜读、品味《做卓越的教师》,我对教育、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做卓越的教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学生长远来分析考虑,真正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必须有卓越的教师! 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

职业幸福的过程,是对人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要想走向卓越,必须自觉从六个方面进行修炼:差异有限,潜能无限;不能离开,好好爱她;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强研究,勤于写作。书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这六个方面作出生动详尽的讲解。 “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存在的状态。”做教师,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师,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将会按照书中讲的六个方面修炼自己,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选终不悔”;多读书、读好书,“腹中有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登新高”,走向卓越。 造就卓越教师观后感3篇2有幸拜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读后感受颇深,这是一本提升教师能力,超越自我的书,是一本受益匪浅,蕴含教育意义的书。此书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启发,读完此书,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感想: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 2016-06-29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鲜活的事例、警醒的语言、充满文采的将研究性教师的成长之路诠释的淋漓尽致,舒展洒脱的叙述了:专业发展、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家庭教育、教师培训、组织教研这八项专题。内容全面,叙述详尽,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教师宝典。现将几点感想分享如下: 一、“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 这是开篇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我们的教育就是用卓越的教师培养卓越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是的,教师的高度和层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孩子们举过肩头,为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助上一臂之力。 二、善于反思登新高 书中写道:“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话让我对“教育反思”这一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当一个教师缺少反思时,他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只有不断检验、鉴别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时,教师才能走向自觉,在行为上表现为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展,从自在的人走向自为的人。因此我们要做到“为实践而反思,对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三、做会上课的老师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创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和发现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先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书中写道“如果把新课程教学比作磨豆子,其中“知识和技能”就是“豆子”,是基础性内容,没有了“豆子”就会推空心磨;“过程与方法”就是推磨的技巧,没有这个技巧也推不出豆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愿不愿推的动力问题,缺少了动力,也不会取得成功。”这里通过打比方,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做了浅显易懂的解释,虽然自己在教学中,每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的认识到:知识与技能、过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 成都市天回小学校作者:平蓉静儿(廖良蓉)《课堂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课堂研究》这本书主要从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研究的方略、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四方面论证了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所,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空间,“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当前,中小学正在实现从“教堂”转向“学堂”。正因为如此,我利用今年暑假读完了该书,主要收获如下: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钟启泉在书中说道:“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展开新的课堂研究,聚焦新的“学习发展模式”的创造,借以实现课堂的转型。是的,对于课堂,一线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时时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孩子去发现、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并且要付诸实际行动;在当今的教学中,体验与经验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与教师的沟通,与同学的沟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共同体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借助对话或者活动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可见,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单枪匹马,这属于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教师面前,儿童都应该以自己的见解、观点、经验为背景的拥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而教师也是作为拥有社会意识的主体参与教学的。 二、课堂研究的视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儿童的学习。认知科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与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情境之中借助人际关系互动的行为而得以展开的。活动系统模型则进一步表明,课堂研究不能仅仅解决满足于学习情境的描述与分析,还在于设计、革新学习的情境,亦即揭示从“情境依存”到“情境再造”的教学创造的逻辑。我很欣赏、很赞同钟启泉教授的说法。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善于交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孩子所处的环境,许多独生子女无人与之交流,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加之有的老师的教学又忽视小组合作交流,害怕因为交流过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极大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要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而居,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相应的信息,从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与智能。人际关系互动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孩子只有经常地与同伴、成人交往,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交往能力强让孩子受益终身,父母、教师必须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篇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篇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做卓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 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为教师专业 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对教育、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做卓越的教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学生 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 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学生长 远来分析考虑,真正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培养卓越的学生, 就必须有卓越的教师! 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过程,是 对人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要想走向卓越,必须自觉从六个方面进行修炼:差异有限,潜能无限;不能离开,好好爱她;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博览群书, 以书为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强研究,勤于写作。书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 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这六个方面作出生 动详尽的讲解。 “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存在的状态。”做教师,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师,这不仅仅是教 师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在自己的 教学中,我将会按照书中讲的六个方面修炼自己,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

选终不悔”;多读书、读好书,“腹中有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不断丰富完善 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注意多 磨“斧子”,在反思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登新高”,走向卓越。《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鲜活的事例、警醒的语言、充满文采的诗句将研究性教 师的成长之路诠释的淋漓尽致,舒展洒脱的叙述了:专业发展、心理健康、班级 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家庭教育、教师培训、组织教研这八项专题。内容 全面,叙述详尽,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教师宝典。现将几点感想分享如下: 一、“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 这是开篇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我们的教育就是用卓越的教师培 养卓越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 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 和强盛的教育”。是的,教师的高度和层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教 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孩子们举过肩头,为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助上一臂之力。 二、善于反思登新高 书中写道:“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 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 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 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 名师。”这些话让我对“教育反思”这一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当一个教师

《课堂研究》读后感

课堂研究研究课堂 ——读《课堂研究》有感 王海霞 《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当我一页一页、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往下读时,就发现《课堂研究》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这是钟启泉教授延续《读懂课堂》的思想精髓,深入课堂研究的真实现场,也是钟教授的“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第二本作品。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学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读此书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的教育观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课堂研究》意在“化零为整”,实现“经验的重建”,将“课堂”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将儿童、教师、课程、教学等等要素放置在鲜活生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通过诠释课堂研究的意蕴、视点、方略,作者希望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展现一个崭新的教育实践研究的图景。 《课堂研究》立足于课堂本身,以一种深入其中的、随之起舞的态度展开观察与探讨。而这,恰恰可以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或者说课堂事件当事人的视角。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话题都是细致的、彼此关联的、动态的或者说指向实践的。这种关联与置身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中“自下而上”的潮流,也迎合了教育实践研究,特别是课堂研究的现实需要。从课堂研究到教学创造,承上启下之作,不可不读! “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这本书从“课堂与课堂研究”出发,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阐述了“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领导读者重新审视“学”与“教”及其关系。讨论了“课堂研究的视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