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教案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词,学生将能够了解并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2.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电子板书。
3.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进行词的初步讨论。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能举例说明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引导其了解古代词的特点。
2. 展示辛弃疾的画像,引出话题:“你们听说过辛弃疾吗?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破阵子》。
”步骤二:课文阅读和讨论 (15分钟)1. 教师将《破阵子》的原文呈现在电子板书或PPT上,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一遍。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a. 词的主题是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b. 词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c. 词的结构和韵律如何?对于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3. 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与其他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观点。
步骤三:课文分析和文化背景讲解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解释其中的文化意涵。
2. 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宋朝、南宋政权动荡的时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向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3. 解读词的形式和韵律结构,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四:欣赏与鉴赏 (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并邀请学生与彼此分享对这些词的欣赏之处。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破阵子》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典故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豪情。
掌握词中的用典和对比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壮志难酬的悲愤。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意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大意。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字词、典故、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氛围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情境。
提问学生对战争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破阵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讲述《破阵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词句讲解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句子。
讲解词中的重要字词,如“挑灯”“梦回”“麾下”“炙”等。
分析词中的用典,如“八百里”“的卢”等,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含义。
5、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战争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析词的下阕,体会作者从回忆战场到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6、艺术特色探讨讨论词中的对比手法,如“醉里挑灯看剑”与“可怜白发生”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无奈。
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快、豪迈奔放等。
7、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古典诗词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音频资料。
3. 准备相关诗词的案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1.2 展示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
1.3 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3.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3.2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案例分析4.1 展示相关诗词的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教案《破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读并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
2. 掌握《破阵子》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
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2.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的故事背景。
2. 理解《破阵子》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难点:1.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2. 熟读并理解《破阵子》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白居易这位唐代著名诗人以及他的作品,引入《破阵子》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文本(15分钟)分段解读《破阵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给予肯定和指导。
4. 语音语调练习与朗读(20分钟)利用课堂录音或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5. 听课评析(10分钟)播放名家朗读的《破阵子》,让学生聆听,比较差异,体验不同的朗读风格。
6. 小组对话(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话,讨论、分享及比较自己的朗读心得体会。
7. 个人创作(2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内心感受的短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8. 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读出自己创作的短文,并进行展示和分享,班级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鼓励。
9. 总结与反思(5分钟)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个人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板书设计《破阵子》教案知识目标:- 熟读并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破阵子初中教案

破阵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诗词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破阵子》全文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齐读《破阵子》。
二、诗词字词解释(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诗词,解释生僻字词;2. 学生跟读,确保字词理解正确。
三、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破阵子”、“剑气”、“秋水”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如“雄浑”、“悲壮”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六、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作者心态等;2. 学生听讲,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七、情感把握(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情感,如豪迈、悲壮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词情感的把握;3. 教师总结,强调情感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九、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2. 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破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破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破阵子》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破阵子》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中国文学中一篇重要的抒情叙事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将其收录,并编写了相应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篇经典的诗歌作品。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理解《破阵子》的基本情节,把握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2.能够领悟《破阵子》的抒情主题,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法1. 情境营造(5分钟)在课前的引导下,教师应适当营造情境,使学生能够进入《破阵子》的世界。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氛围和辛弃疾的抒情情感。
2. 理解课文(30分钟)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破阵子》的教材,要求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然后再集体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注重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角度和看法。
3. 领悟抒情主题(20分钟)在对课文基本情节和寓意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即让学生领悟《破阵子》的抒情主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体现抒情主题的提示和重点句子,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个人感受表达和分享,以便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4. 欣赏诗歌并反思(25分钟)在领悟了抒情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破阵子》这篇诗歌作品,并让学生对其评价和反思。
其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如诗歌的排比、寓言等,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反思本次课程虽然按照预设的计划进行,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细节和引导学生抒情表达之间做出平衡。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欣赏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深入剖析诗歌主题。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提高创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分析其他古代诗词,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破阵子》诵读教案

七年级《破阵子》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破阵子》的基本内涵,掌握抒发情感和抒情的技巧。
2、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材料《破阵子》一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破阵子》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介绍的背景和自己的理解,预测接下来诗歌的内容。
2、朗读环节教师朗读全诗,给学生参考。
要求学生认真听诵,感知其韵律与节奏。
让学生阅读全篇诗歌,提醒他们注意每一个语段的意思,并感受诗歌整体和谐的客观美感。
让学生分组并小组合作朗诵。
学生为了展现诗歌的意境,可以在朗诵的时候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
3、分析环节在学生对《破阵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逐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语言手法。
例如:“乘胜猎兔南山中”一句,学生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作者在南山中狩猎成功后,更显得自信和骄傲。
所以,他才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情自由调整自己的行程,“长笛一声出,函谷处处鸣”。
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详细阐述《破阵子》的抒情之处,表达个人情感。
例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厉世要义”等的抒情之义。
在学习中,教师要触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思考,让他们理解诗句,掌握正确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4、活动环节除常规的分析和讨论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写自己对《破阵子》的体验与感悟,并自己进行朗诵。
另外,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创作或者是制造一些诗人讲解《破阵子》的音频或视频内容。
5、总结环节在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话语总结和问答。
例如,“你们觉得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等等,通过相互交流和总结,来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主讲人:扶沟县崔桥一中李慧娟教学目标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3、培养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收到启迪。
教法指导采用“阅读——感知——赏析”的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走进作者,导入本课。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展现出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
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四、整体感知
1、说说这首词的风格。
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
豪放雄壮壮
2、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
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
五、赏析文章
1、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
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
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
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2、梦回吹角连营
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
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4、沙场秋点兵
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何等威风!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
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
使读者感知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
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
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
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实现自我。
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
7、“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不由使人产生对投降派的痛恨,对作者深深的同情。
8、主旨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六、研究探讨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等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
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
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
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七、讨论: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写的《破阵子》是赋壮词?(提示:可从题材、感情、语言方面分析)
1、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极勇猛雄健。
2、从感情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八、拓展
宋词的发展
词的最初名称是“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
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
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
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
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发扬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
九、反馈练习
1、《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破阵子》中直接表达这种情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一词体现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情。
4、该词融_______与______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5、该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