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从诗歌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诗歌的价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价值。

晏殊破阵子教案

晏殊破阵子教案

晏殊破阵子教案教案标题:晏殊《破阵子》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晏殊和他的作品《破阵子》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介绍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简要介绍《破阵子》这首诗的背景,它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步骤二:诗歌分析(20分钟)1.分发《破阵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和押韵方式。

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押韵和平仄的规律。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

4.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铁马冰河”代表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步骤三:情感和主题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战争的痛苦、对家园的思念等。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如战争的破坏力、对家园的眷恋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扩展阅读(10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晏殊的作品,如《浣溪沙》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晏殊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2.鼓励学生自己写一首与《破阵子》主题相关的诗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晏殊和《破阵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2.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晏殊《破阵子》的诗歌原文2.其他晏殊的诗歌作品3.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4.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指导问题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收集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 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破阵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这首词,学生将能够了解并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2.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的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电子板书。

3.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进行词的初步讨论。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能举例说明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步引导其了解古代词的特点。

2. 展示辛弃疾的画像,引出话题:“你们听说过辛弃疾吗?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破阵子》。

”步骤二:课文阅读和讨论 (15分钟)1. 教师将《破阵子》的原文呈现在电子板书或PPT上,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一遍。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a. 词的主题是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b. 词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c. 词的结构和韵律如何?对于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3. 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与其他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观点。

步骤三:课文分析和文化背景讲解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解释其中的文化意涵。

2. 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宋朝、南宋政权动荡的时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向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

3. 解读词的形式和韵律结构,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四:欣赏与鉴赏 (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并邀请学生与彼此分享对这些词的欣赏之处。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古典诗词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音频资料。

3. 准备相关诗词的案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1.2 展示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

1.3 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3.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3.2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案例分析4.1 展示相关诗词的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破阵子》教案1

《破阵子》教案1

《破阵子》教案1
《破阵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精讲教学方法研讨主要教具多媒体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结合)
课后反思
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

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

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

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

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教案《破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读并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

2. 掌握《破阵子》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

3.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2.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的故事背景。

2. 理解《破阵子》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难点:1.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2. 熟读并理解《破阵子》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白居易这位唐代著名诗人以及他的作品,引入《破阵子》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文本(15分钟)分段解读《破阵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给予肯定和指导。

4. 语音语调练习与朗读(20分钟)利用课堂录音或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破阵子》。

5. 听课评析(10分钟)播放名家朗读的《破阵子》,让学生聆听,比较差异,体验不同的朗读风格。

6. 小组对话(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话,讨论、分享及比较自己的朗读心得体会。

7. 个人创作(2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内心感受的短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8. 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读出自己创作的短文,并进行展示和分享,班级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鼓励。

9. 总结与反思(5分钟)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个人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板书设计《破阵子》教案知识目标:- 熟读并理解白居易的《破阵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是基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设计。

本篇课文为唐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该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二、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熟练掌握《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篇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简要介绍唐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写这首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诗歌的主体是什么?•诗歌的情景是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3. 语言分析针对全诗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4. 表达思想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读后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感染力和美感;•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5.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练习,如背诵全文、填写名句、口头解析等。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等。

•作业表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水平,如是否准确把握诗歌的意义,是否使用到相关的语言技巧等。

五、结语通过本篇教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人辛弃疾的创作,加深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破阵子初中教案

破阵子初中教案

破阵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诗词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破阵子》全文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齐读《破阵子》。

二、诗词字词解释(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释诗词,解释生僻字词;2. 学生跟读,确保字词理解正确。

三、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破阵子”、“剑气”、“秋水”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如“雄浑”、“悲壮”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总结,强调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六、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破阵子》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作者心态等;2. 学生听讲,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七、情感把握(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情感,如豪迈、悲壮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词情感的把握;3. 教师总结,强调情感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九、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2. 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的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课文《破阵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枕。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背景:宋孝宗淳熙五年,辛弃疾在临安(今杭州)与陈亮结识,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二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壮士,慷慨悲歌的诗人,遂结为挚友。

淳熙十五年冬,辛弃疾收弹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为鹅湖别后唱和之作。

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这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二、学情分析
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古诗词阅读量和基础知识,但缺乏体味诗词深层魅力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体味意境,并能够背诵默写全词;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难点:通过吟咏品读词作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五、教学方法
问答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

六、教具
《破阵子》ppt课件,黑板
七、教学时数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导入
a.解题:根据所学有关“宋词”的知识和对本词的预习,谁能分析一下这首词的题目呢?
破阵子是什么?陈同甫是谁?
破阵子,词牌名,出自《破阵乐》(唐玄宗教坊曲名),曲调雄壮(《秦王破阵乐》唐朝军歌),后用为词调。

陈同甫,即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1193年考取进士第一名。

生平主张抗金最力,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文风豪放与辛相似,一生不得志。

题目意为,为陈同甫写豪壮的词寄来给他。

b.介绍作者:(辛弃疾是什么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大词人。

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稼轩长短句>>。

引导:他是个爱国大文人,也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c.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少年英雄,南渡之后的人
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首词来了解这位英雄的后续)
2.整体感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读准字音:麾炙的卢霹雳
自由诵读试划出句中停顿: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朗读后回答:
这首词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
壮(吹角连营、塞外声、的卢飞快、霹雳)
补充背景:淳熙十五年冬,辛弃疾收弹劾落职,闲居江西上饶。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为鹅湖别后唱和之作。

作为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

仅仅是“壮”吗?如果不是,又是哪般不一样的壮?
3.鉴赏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醉”?既醉,为何又要挑灯看剑?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逐个分析这些个动词: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看剑”趁着酒兴反复谛听,仔细端详宝剑的壮士;“梦回”梦醒,词人梦见“吹角连营”的战斗生活,一觉醒来仿佛还能听见各个军营里号角齐鸣。


——闲居在家,借酒浇愁,只有宝剑是自己戎马生涯的见证,只能梦回到疆场。

表现出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这两句写了什么?体现出将士们怎
样的情怀?
——将士们的军营生活。

把烤“八百里”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出征。

——豪迈之情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场
景?请描绘一下。

——对仗。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寇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见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卒,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的场景。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翻译的意思是“(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
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赢得身前生后名”是不是说词人杀敌只为了“名”?
(联系——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
——“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

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赢得身前生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名。

5)“可怜白发生!”前九句和这一句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前面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梦中追忆往事,豪情满怀,刚攀上理想的高峰,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大梦初醒,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与前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更突出表现了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何其悲愤!何其叹哉!
(联系——成语“一枕黄粱”只是怅然若失,而词人“梦回”却是悲愤、可怜,请同学概括词人的“可怜”是可怜哪些呢?
——第一,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收复中原大业未成,可怜;
第二,词人的救国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闲赋在家不得重用,可怜;
第三,词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纵有杀敌报国之心,壮志难酬,可怜。


4.文本分析
1)主题与内容
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是辛弃疾写此词的主要动因。

第一层(第1句):通过醉里挑灯看剑的举动,写作者被迫闲居,无法实现壮志的悲愤和隐痛,落笔于现实。

第二层(2-9句):借梦境追忆想象慷慨豪壮的军旅生活,憧憬杀敌报国,功成名就,托志于梦幻。

第三层(最后一句):由梦境折回到现实,写功业未就,白发平添的酸辛悲愤。

2)结构与手法
以壮衬悲的对比衬托法;
借梦境抒情——以情造景;
用典灵活;
渲染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5.概括主题
词人辛弃疾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悲壮诗篇。

6.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复国的理想与一事无成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抒写了年华虚度壮志
未酬的悲愤,被长期投闲居散的痛苦,从侧面抨击了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如果你是辛弃疾的好友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挚友说什么?
十、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实——醉酒挑灯看剑
杀敌报国
虚——梦境沙场点兵
冲锋陷阵
实——现实可怜白发生壮志难酬
教学设计反思:
1.几个问题的表达不清;
2.教学过程中问题与问题联系不够紧密;
3.作为一篇宋词的讲读课,对宋词诗意的体会是难点,但这个难点未能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