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与新药开发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新药设计与开发

药物化学:新药设计与开发
宜的分配系数logP在2左右。
2.酸碱性与生物活性
• 人体70%~75%是由水组成的,人服用药物后可按照稀 溶液理论解释和预测药物的酸碱性。
• 多数药物为弱酸或弱碱,其解离度由化合物的解离常数 pKa和溶液介质的pH决定。
• 药物解离后以局部离子型和局部分子型两种形式存在, 以乙酸和甲胺为例,pKa的计算方法为:
• logP是构成整个分子的全部官能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 总和,分子中的每一个取代基对分子整体的亲水性和疏 水性都有影响,即logP=∑π〔fragments〕。
• P值越大,则药物的亲脂性越高。对于作用于不 同系统的药物,对亲脂性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 脂水分配系数应有一个适当的范围,才能显示最 好的药效。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要穿过 血脑屏障,适当增加药物亲脂性可增强活性,降 低亲脂性可使活性降低。易于穿过血脑屏障的适
第十三章 新药设计与开发
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2 第二节 先导化合物的发觉 3 第三节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4 第四节 定量构效关系 5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新药设计与开发的关键是发觉新药,也就是要发觉结构 新颖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爱护的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
• 药物中光学异构体生理活性的差异反映了药物与受体结 合时的较高的立体要求。一般认为,这类药物需要通过 三点与受体结合,如图13-6中D-〔-〕- 肾上腺素通过 以下三个基团与受体在三点结合:①氨基;②苯环及其 两个酚羟基;③侧链上的醇羟基。而L-异构体只能有两 点结合。
• 有一些药物,左旋体和右旋体的生物活性类型都不一样, 如扎考必利〔zacopride〕是通过拮抗5-HT3受体而起作 用,为一类新型的止吐药。深刻的研究证明,R-异构体 为5-HT3受体的拮抗剂,而S-异构体则为5-HT3受体的冲 动剂;又如〔-〕 -依托唑啉〔etozoline〕具有利尿作用, 〔-〕-依托唑啉则有抗利尿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一、本文概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从自然界中寻找并提取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进而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型药物,以满足人类对健康和疾病治疗的需求。

本文将对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进行概述,探讨天然药物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我们将回顾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从传统的药用植物筛选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还将分析当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中药、海洋生物药物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包括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等。

我们将重点关注天然药物在这些环节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天然药物的开发效率和成功率。

我们还将讨论天然药物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如作为新药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作为药物合成的前体或中间体、以及作为药物配伍的组成部分等。

同时,也将分析天然药物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有限、提取分离技术难度大、药效和安全性评价困难等。

我们将对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及天然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等。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深入,我们有信心发掘出更多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资源,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基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是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从自然界中寻找、提取和优化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

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主要建立在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上,通过对天然产物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为新药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首要的任务是对天然产物进行系统的分类和鉴定。

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新药研发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有机化合物在药物方面的应用,其中涉及的原理和技术十分复杂。

在新药研发上,药物化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有机化学原理、方法、手段,开发和研究药物的科学技术。

药物化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药物分子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转化代谢等都直接关系着其药理学性质。

因此,药物化学旨在理解药物的结构与作用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并进行药物的优化和设计。

药物分子的结构对药物的活性及生物利用度影响很大,因此药物合成设计中需要考虑药物分子结构的因素,如分子的大小、极性、化合图式、有机骨架、官能团等。

例如,通常来说,小分子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并抑制酶的活性。

药物研发的流程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经过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等不同阶段。

药物化学在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研发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一项重要的初步药物研发阶段。

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化学技术和分子模拟技术是现在广泛应用的药物发现技术。

2.药物优化:在药物发现的基础上,通过药物合成、结构修饰等方法,对主要手段的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功能效果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3.药物候选化合物选择:在药物优化的基础上,对候选物进行选择,主要是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毒性、药代动力学等性质。

4.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

其中包括Ⅰ、Ⅱ、Ⅲ期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主要是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5.市场上市: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经药品审批机关审批后,即可上市销售。

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药物化学在不同阶段均有重要作用。

在药物发现环节中,药物化学通过计算机化学技术和分子模拟技术等,对药物分子进行设计和预测,有助于提高发现的药物的效能和减少不必要的合成实验。

新药研究与开发

新药研究与开发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途径的探索本世纪内药学科学和制药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了化学工业和整个工业化水平提高以外,生物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的后半叶,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指导下,大大提高了新药的开发速度,而且将过去大多数随机、偶然和被动的新药发现过程(如早期的阿司匹林、磺胺、青霉素等),变为主动的、以明确目标及靶点为依据的新药开发。

而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众多分子水平的药物作用靶点被发现,一批批受体拮抗剂、酶调节剂等药物得到开发,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使药物研究和开发日益国际化,并成为当前的一大特点。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后,生物技术研究和新药开发将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为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我们应尽快引进、建立、加强以下的研究工作,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为我们的新药研究工作服务。

1分子水平上药物新靶点的研究在现代药物研究中,新靶点的建立往往是新药创制的前提和保障。

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内皮素和内皮舒张因子的发现,对平滑肌调节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指导人们开发新一代NO供体药物,并积极寻找可供临床使用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又如随着受体亚型的发现和特性研究,新型受体阻断剂将在选择性和降压作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膜片钳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普及,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克隆和分类了大量通道亚型,如ATP敏感的钾通道近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由于该通道的开放可有效地舒张平滑肌、降压、解痉,还可产生心脑保护作用,但长期以来,它们的不良反应较大,对血管平滑肌作用强,对心肌作用弱。

最近发现不同组织中ATP敏感钾通道的结构不同,如在血管平滑肌,ATP敏感钾通道由Kir6.1型钾通道和SUR2B型硫脲受体共同组成,在心脏中则由Kir6.2和SUR2A组成,它们均不同于胰腺中的ATP敏感钾通道Kir6.2和SUR1。

在此基础上人们已初步研制出选择性作用于血管或心脏的钾通道开放剂。

在抗凝血方面,作用于血小板上的特殊部位上的GPⅡb/Ⅲa拮抗剂,将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药学中的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技术

药学中的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技术

药物分析学研究
药物质量控制
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 确保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药物杂质研究
分析药物中的杂质来源和性质,评 估杂质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 响。
药物代谢物分析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和代谢 途径,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 研究提供支持。
03
新药开发流程与策略
新药开发流程
01
06
结论与展望
对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的总结
药物研究的重要性
药物研究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发现、设计和开发 新的药物,以治疗疾病、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类健康。
新药开发的挑战
新药开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 的合作,包括化学、生物学、医学和临床试验等。同时, 新药开发面临着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等挑战。
利用自动化、微型化等技术手段 ,实现对大量化合物的快速筛选 ,寻找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候选
药物。
虚拟筛选技术
基于计算机模拟和预测方法,对 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缩小实
验筛选范围,提高筛选效率。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方法,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
,为药物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制剂与给药技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药物制剂技术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等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片 剂、胶囊、注射剂等),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给药技术
开发新型给药系统(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实现 药物的精准递送和减少副作用。
药物分析技术
建立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对药物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02
03

新药开发流程

新药开发流程

新药开发流程
新药开发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严
格筛选和测试。

下面将介绍新药开发的整个流程。

首先,新药研发的第一步是药物发现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研
人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如天然产物、化学合成等方法,寻找具有潜
在治疗作用的化合物。

一旦发现了潜在的候选化合物,就需要进行
初步的生物学活性筛选,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治疗潜力。

接下来是药物预临床研究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研人员会对候
选化合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包括对其毒性、药代动力学、药效
学等方面的评估。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定候选化合物是否安全、有效,是否值得进一步开发。

然后是临床试验阶段。

一旦候选化合物通过了预临床研究,就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I期、II期和
III期。

在这个阶段,科研人员会对候选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只有通过了临床试验,药物才能获得上市许可。

最后是药物上市阶段。

一旦药物通过了临床试验,就可以向监
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

监管机构会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只有通过审查,药物才能正式上市销售。

总的来说,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严格筛选和测试。

只有通过了各个阶段的评估和审查,药物才能最终上市销售,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及新药开发

药物化学 13 新药研究的途径及新药开发

CH3 NHCH(CH2)3N(C2H5)2
氯喹 (Chloroquine)
Cl
N
CH3O N NHCH(CH2)3NH2 CH3
伯氨喹 (Primaquine)
(四)根据生理病理机制设计
随着人们对生理病理的深入了解,人们可能 在更多的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合 理的假说,从而设计药物的化学结构。这称 为药物设计的理性途径,又称为合理药物设 计(Rational Drug Design)。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体被化学信使(生理介 质或神经递质)所控制,体内存在一个异常 复杂的信息交换系统,每一个信使具备特殊 的功能,并在其作用的特定部位被识别。患 病时机体失去了平衡,而药物治疗就是用外 源性的化学物质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二、新药设计简介
为了提高新药筛选的命中率,减少合成及 筛选工作量,运用已知的药物构效关系规 律,在70年代提出了新药设计的概念。其 研究方法一般分为两步:先导化合物的寻 求与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所谓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 改造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并 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有很强的生理活 性。
作用靶点选定后,需要建立对其作用可评价 的检验测定的生物模型。一般开始是用离体 方法,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离体器官进 行活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用实验动物的病理 模型进行体内试验。 以上两个方面体现了创制新药中药理学的准 备,而化合物的准备则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设 计的任务。 药物分子设计大体可分成两个阶段:先导化 合物(先导物,原型物,Lead Compound) 的产生(Lead 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 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五)幸运发现
1.青霉素的发现
Fleming幸运地、适时地抓住了数个凑在一起 的机遇,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产生青霉菌 青霉菌污染了培养基 培养基中有其它菌与青霉菌一起生长 培养条件合适 观察到细菌生长点及抑菌圈的出现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和新药开发的途径及优化方法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和新药开发的途径及优化方法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定义: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是基于药物原有的基本化学结构,仅对其中某些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通过修饰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理化性质,使药物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的需求。

药物在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影响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药物应用的因素。

如药代动力学性质不理想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或由于化学结构的特点引起代谢速度过快或过慢等情况;也会由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不高,产生毒副作用;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化学稳定性差、溶解性能差、有不良的气味或味道、对机体产生刺激性或疼痛等。

这就需要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以克服上述缺点,提高药物的活性和增强疗效。

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1、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抗肿瘤药物磷雌酚-己烯雌酚SMZ--N-酰基--谷氨酰衍生物。

3、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用油剂给药睾酮制成前药氟奋乃静。

4、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大脂溶性。

5、改善药物的溶解性:阿昔洛韦制成前药苯妥英成酯。

6、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选择性、延长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

7、发挥药物配伍作用。

具体地如下:1 改善药物的吸收性能改善药物吸收的性能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而药物的吸收性能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有密切的关系,当两者的比例适当时,才有利于吸收。

如噻吗洛尔(Timolol)为β受体阻断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青光眼和降低眼压。

由于极性强(pka9.2)和脂溶性差(lgp=-0.04),难于透过角膜,将其结构中的羟基丁酸酯化后,得到丁酰噻吗洛尔,其脂溶性增高(lgp=2.08),制成的滴眼剂透过角膜的能力增加4~6倍,进入眼球后,经酶水解再生成噻吗洛尔而起作用。

氨苄西林(Ampicillin)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羟基,极性较强,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将其羟基制成新戌酰氧甲基酯得到匹氨西林(Pivanpicillin),由于羟基极性基因的酰化,增加了脂溶性,在体内可被定量吸收,酯键在酶催化下水解,产生原药氨苄西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增强作用、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
如半合成青霉素类、半合成头孢菌素类。 针对青霉素G不耐酸、不耐酶和抗菌谱窄的 缺点进行结构改造得到许多新药。
2 .利用药物的副作用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发现 在使用异烟肼、异丙烟肼治疗结核病时, 发现患者服用异丙烟肼后情绪提高,故临 床用于抗抑郁。后发现异丙烟肼可抑制单 胺氧化酶,故进行结构改造,得到一些肼 类或胺类抗抑郁药。 CONHNHCH(CH )
一、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途径
z 发现新药的主要途径一般有以下五
个: ⒈ 从天然产物中发现; ⒉ 从现有药物改进; ⒊ 用药理模型筛选(普筛); ⒋ 根据生理病理机制设计,即合理 药物设计; ⒌ 幸运发现。
(一)从天然产物中发现
z 天然产物是药物最古老的来源。千百年
来,由于物种进化、生存竞争和自然选 择,使得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产生了大量 的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物质,这些物质或 被直接作为药物,或成为药物的先导化合 物被改造为优秀的药物。
(Rational Approach of Drug Design) z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z 组合化学(Combination Chemistry)

z 二、选择 z 三、对应选择 z 四、完成反应式

z 一、解释或举例说明
z 五、根据结构指出名称及作用 z 六、问答
作用可评价的检验测定的生物模型。一般 开始是用离体方法,在分子水平、细胞水 平或离体器官进行活性评价,在此基础上 用实验动物的病理模型进行体内试验。 二战期间,17个大学及商业实验室参加寻找 代替奎宁的抗疟药。用15000多个化合物进行 了筛选,用小鸡作为动物模型,每个化合物的 评价需用50-120只小鸡。最后得到了两个优秀 的抗疟药:氯喹和伯胺喹。
z 如抗癫痫药物中乙内酰脲类、噁唑酮类及
丁二酰亚胺类; P N z 三价原子和基团包括: CH 等,主要在环内出现,如抗菌药萘啶酸类 和喹啉羧酸类; 四取代类型有: C 和 Si 第五种类型是环等价,环中基团有 CH CH -O-、-S-、-NH-、-CH2-等,如:
S
z 新药设计(Drug Design) z 定量药物设计(Quntitative Drug Design) z 前药设计(Prodrug Design) z 软药设计(Softdrug Design) z 药物设计的理性途径
2. 以受体(Receptor)作为药物作用靶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 1)肾上腺能受体α1 、α2 、β1、β2 等; 2)多巴胺受体; 3)胆碱受体;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 Ⅱ受体) AT1受体、AT2受体 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降血压
3. 以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靶 阳离子、阴离子,如Na+、K+、Ca2+、 Cl- 、 Mg2+ 等离子通道,水通道等
3 2
N
异丙烟肼
2)促毛发生长的米诺地尔
z 米诺地尔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
张外周血管,临床用作降血压。后发现 长期服用米诺地尔可促进毛发生长。该 药已作为局部用药治疗脱发症。
N
N N
NH
米诺地尔
OH
NH2
3 . 利用药物合成的中间体
(三)用药理模型筛选
z 前已述:作用靶点选定后,需要建立对其
z 作用靶点选定后,需要建立对其作用可评价
的检验测定的生物模型。一般开始是用离体 方法,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离体器官进 行活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用实验动物的病理 模型进行体内试验。 z 以上两个方面体现了创制新药中药理学的准 备,而化合物的准备则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设 计的任务。 z 药物分子设计大体可分成两个阶段:先导化 合物(先导物,原型物,Lead Compound) 的产生(Lead 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 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二、新药设计简介
z 为了提高新药筛选的命中率,减少合成及
筛选工作量,运用已知的药物构效关系规 律,在70年代提出了新药设计的概念。其 研究方法一般分为两步:先导化合物的寻 求与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z 所谓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 改造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并 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有很强的生理活 性。
z就世界范围而言,创制一个全新药物上市, z现使用的化学药物已有近4000个,每年还以
z 新药的创制大体分4个阶段:①生物靶点的
选择;②检测系统的确定;③先导化合物 的发现;④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z创制新药,首先应确定防治的疾病目标,并
选定药物作用的靶点。病理过程由多个环节构 成,当某个环节或靶点被抑制或切断,则可达 到治疗的目的。因此,生物靶点的选定是研制 新药的起步点。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药物作用 靶点被认知,一些新颖的重要的酶或受体成为 研制独特作用机理的药物的新靶点。
z 生物电子等排所述及的基团和分子称生物
电子等排体,指具有相似理化性质并产生 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基团和分子。这些 效应表明它们的作用具有相同的生理过程 或作用于同一个受体。 z 生物电子等排分经典或非经典生物电子等 排,介绍经典生物电子等排。 一价原子和基团包括: F、Cl、Br、I、 CH3 、 NH2、 OH和 SH; 二价原子和基团包括: -O-、-S-、-NH-、-CH2-
1)钙拮抗剂(Ca-A) 二氢吡啶(DHP)类:硝苯地平、尼莫地 平、尼群地平等地平(dipine) 类 苯烷基胺类:维拉帕米、甲氧维拉帕米 其它:硫氮卓酮
2)钠通道阻断剂 膜稳定剂: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美西律等 3)钾通道阻断剂 乙胺碘呋酮(胺碘达隆), 抗心律失常
4. DNA作为药物作用靶
如抗肿瘤药物中的生物烷化剂: 氮芥、环磷酰胺、顺铂等
生物电子等排
z 1919年,物理学家Langmuir提出电子等
排的概念:电子结构相似的原子、游离 基、基团和分子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如 周期表同一列的原子性质相似。1925年, Grimn提出氢化物取代的概念,即周期表 C、N、O等每结合一个H,即与下一列原 子或基团形成电子等排组: C N O F CH NH OH、NH2 CH2 CH3
z
洛伐他汀是从土曲霉 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 的,为羟甲戊二酰辅 CH3 酶A(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用作 降血脂。经过结构改 造,得到一系列他汀 类降血脂药。
O H
CH3
HO
普伐他汀 (Pravastatin)
(二)现有药物改进
z 对现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修饰是得到新药
的又一个主要途径。这一途径成功率大。通常以 改善药物的吸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 受性,使药物长效高效等作为研究目标。
解释或举例说明
z 6-APA
7-ACA ACEI QSAR PABA ST SD 先导化合物 生物电子等排体……
问答题
现一般将半合成抗生素分为四代,各举 一例,并说明每代作用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3 NHCH(CH2)3N(C2H5)2
氯喹 (Chloroquine)
Cl
N
CH3O N NHCH(CH2)3NH2 CH3
伯氨喹 (Primaquine)
(四)根据生理病理机制设计
z 随着人们对生理病理的深入了解,人们可能
在更多的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合 理的假说,从而设计药物的化学结构。这称 为药物设计的理性途径,又称为合理药物设 计(Rational Drug Design)。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体被化学信使(生理介 质或神经递质)所控制,体内存在一个异常 复杂的信息交换系统,每一个信使具备特殊 的功能,并在其作用的特定部位被识别。患 病时机体失去了平衡,而药物治疗就是用外 源性的化学物质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1 .青蒿素
我国学者自黄花蒿中分 离出的倍半萜类化合 物,具有强效抗疟作 用。
O O O O O
2 .喜树碱
OH O N N O O
自我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得到的生物碱,具 有强烈的抗癌作用。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红霉素,结构改造产物克拉霉素、阿奇霉 素等。
4 .他汀类降血脂药
HO COOH OH O CH3
(五)幸运发现
1.青霉素的发现
Fleming幸运地、适时地抓住了数个凑在一起 的机遇,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产生青霉菌 青霉菌污染了培养基 培养基中有其它菌与青霉菌一起生长 培养条件合适 观察到细菌生长点及抑菌圈的出现
2. 苯二氮卓的发现 Sternbanch在从事安定药研究中,原 计划合成苯并庚氧二嗪,未得到目的 物,得到的化合物无安定作用。 两年后,在清洗仪器时,发现瓶中结 晶,药理试验表明,有明显安定作用, 结构推断为苯二氮卓。
z 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上述几
种新药发现途径亦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 径。 z 在先导化合物确定后,即可进行最佳化合 物设计。设计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 法。定性方法如生物电子等排代换,采用 集合论和统计图像识别等;定量方法如定 量构效关系(QSAR,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z 合理药物设计分为:
基于机制的药物设计 (Mechanism-based drug design)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基于机制的药物设计 以酶、受体、离子通道、核糖核 酸、功能蛋白、糖及信号分子等作为 靶物质。
1. 以酶作为药物作用靶 已介绍了一些酶抑制剂,如: 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TMP 2)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如卡 托普利、依纳普利等普利(pril)类药物; 4)羟甲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 酶抑制剂,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他汀 (tatin)类降血脂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