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以及书画艺术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受到优质教育的熏陶。
他以文学才华和机智聪颖著称,曾在进士科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为状元。
他的文学风格多样,不拘一格,以豪放洒脱著称。
他的诗作以豪放自由、充满情感的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赤壁怀古》等等。
他的词作以琼瑶曲调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任官期间曾积极推进许多政治改革和扶贫措施,尤其是在执政时期,主持改革达到了巅峰。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批评现政府的态度,多次遭到贬谪和剥夺官职。
他在流放期间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对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充满同情和关心。
除了文学和政治,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以豪放俊逸、筆力深厚而著名,开辟了宋代书法的新境界。
他的绘画作品也富有个性和艺术性,主要题材是山水画,以其气势磅礴、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
总而言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的辅佐期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政治和艺术的热爱,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文化名人,被誉为“文学宗师”。
他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背景、学术成就、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苏轼生平事迹的简要研究报告。
苏轼生于北宋治平年间的河北眉州(今山东眉县),出生于世家,家族世代从政,对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的影响使得苏轼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激励。
苏轼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学习的热情。
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有着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特点,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他的散文富于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笔流畅而灵活。
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政治生涯也非常辉煌。
他在政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监察御史、知谏院、检正中书、集贤校理等。
他在这些职位上用人正直而严谨的态度,一直以来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进行监督和强烈的批评。
但由于他对权力的抗拒,苏轼多次遭到废黜和贬谪,甚至一度被流放到岭南地区。
然而,苏轼对生活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他以“豪放痛快”的人生哲学面对逆境。
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与当地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的一系列流亡生活的作品,如《赤壁赋》和《青玉案·元夕》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终其一生都备受争议和误解,但他的才华和影响力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的文化名人,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出身、学术成就、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都是人们对他研究的重要方面。
他的才华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出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书法家、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辗转多地,屡遭贬谪,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化追求,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
苏轼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以及书法、绘画方面的贡献。
首先是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力求自我表现与自然结合。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自创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水调歌头》、《临江仙》等。
其次是苏轼的政治生涯。
苏轼曾经在宋徽宗朝担任宰相,但他的进步思想和强烈个性,导致与当时的政治权贵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最南端的岭南地区。
但即使贬谪之后,苏轼仍然继续关注国家财政和农民福利等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政策。
此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苏轼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的书法作品精美绝伦,被后世誉为“苏体”。
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通过丰富的笔墨和细腻的描绘技巧,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总之,苏轼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的追求和成就。
他的文学作品、政治贡献以及书法、绘画成就都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一生充满了
坎坷和困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遗产。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A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一、书香世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
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二、应试及第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三、出任凤翔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官场风波和世事沉浮,但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杰出的成就。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并展示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突出贡献。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河南商丘,出身于一家书香门第。
早年的苏轼秉承家族的文化传统,酷爱文学,擅长诗词写作。
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北宋的官场。
苏轼在政治上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远见,曾任江西、湖南等地的官职。
然而,由于对时弊的忧虑以及对权贵的批评,苏轼多次被贬谪和免职。
苏轼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以其清新唯美、灵动豪迈的诗风,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自然景物到人生哲理,他的诗作涉及了各个方面。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描写了乡愁和生活琐碎,令人感到亲近;而他的《赤壁怀古》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壮烈事迹的赞美。
苏轼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且被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
此外,苏轼在书法和画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遵循了楷书的风格,字体俊逸工整,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
在画画方面,苏轼主要以山水画为主,他的笔法自由洒脱,意境深远,成为了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代表。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他多次遭受贬谪和流放,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州八月湖水游船事件。
在八月湖水游船中,苏轼写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作,展示了他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然而,这些诗作却遭到了当时权贵的不满,苏轼再次被贬到海南岛。
虽然苏轼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坚持使他成为了世人敬佩。
总的来说,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文学、书法和画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他的书法作品和山水画都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
尽管他遭受了官场的挫折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化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李明澜
指导教师滕丽丽
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师,为后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由他领起的豪放派词作一洗词的婉约娟秀之态,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深刻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诗文全是有感而发的用心之作,别具一格的文风,令人赞叹其才气豪情。
苏轼一生坎坷不断。
生于一个经学家庭令他自幼受到诗文经典的熏陶,二十岁又一鸣惊人,为欧阳修所欣赏,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因而他当时的诗文都有着不可一世的锐气与狂气,因此才会在与王安石争勇斗狠时毫不退让,也是因为如此,才令许多人眼红他的名气,瞧不起他的狂妄,开始了对他的陷害,使他投身牢狱,远谪黄州。
这一番经历令他反思自己,以致后来他的诗文再也见不到名利浮华的内容和不可一世的味道,更少了对政治的嘲讽,对自身学识的炫耀。
关键词:苏轼;生平;研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无论在其生前身后都享有极高赞誉,而他平生的坎坷波折,也成就了这位大师的文化地位。
因而,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也正是对其文化生涯的探索。
【一】少年天资
苏轼在经传历史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而且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因而苏轼写文章并不拘泥于格式,行云流水、豪放肆意既是他文章的风格,也是他本人的个性。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在苏轼十岁时,其父苏洵到四方游学,其母程氏便亲自教他读书,很小便可对古今盛衰之事发出议论,且言辞犀利,直刺要害,常令程氏欣喜满怀。
[1] 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轼已精通各类经传史学,知识广博,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便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作了一篇《刑赏忠厚论》令主考官欧阳修大为惊奇,定他为进士第二名。
三年后,苏轼调任福昌主簿,又被欧阳修举荐进秘阁,在制策考试中被列入第三等,是宋初以来第二位得此成绩的人。
苏轼的文才已初露峥嵘,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后来的宋英宗和宰相韩琦,都对他赞赏有加。
【二】万民所颂
苏轼不只是在著文作诗方面是个奇才,同时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适逢大旱,他跟朝廷商量,乞得一些粮食,同时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粮,救了不少人的命。
因旱而起的疫情也在肆虐,他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五十两黄金,配上收集来的一些钱,建造治病的场所。
杭州离海近,致使当地泉水又咸又涩,为此,唐朝刺史李泌和白居易先后造井开河,后来水井干涸。
苏轼将河道疏通,将水井修复,还发起募捐,修建大坝。
为了铭记此事,老百姓把那条大堤,命名为“苏公堤”。
【三】乌台诗狱
这件事是苏轼个人人生前途的转折点,却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普遍遭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
宋神宗为了广开言路,专门设立了一种谏官制度,为皇帝报告各级官员的过失,然而这种看似正义的监督机构本身却得不到很好的监督,谏官完全有着颠倒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改变决策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决策。
为此,苏轼曾说:“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1]道出了乱用谏官的巨大危害,然而宋神宗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才间接导致了“乌台诗狱”的发生。
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后,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开始了对苏轼的污蔑。
李定据说是一位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
此人为苏轼罗列了许多罪名,他所列的罪状令他本人愤慨异常,如苏轼“起于草野垢贱之余”[3]、“初无学术,滥得时名”[4]、“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4]。
他的意思无非三点:苏轼出身不好,有罪;苏轼最初学问并不高,名气是假的,有罪;苏轼文章虽然文理不通,但已经够得上煽动老百姓造反的水平了,有罪。
苏轼被抓了,他被差官绑着一路示众,颜面尽失,他只是个文人,不是武夫,他害怕自己的罪会连累家人,从湖州到京城的途中经过太湖、长江,于是他两次投湖自尽,却因为看守严密而未能成功。
当时的左相吴充对宋神宗进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苏轼何也?”[3]
太皇太后在病中说:“尝忆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
’近闻轼一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
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中和,宜熟察之。
”[2]他甚至在皇帝为她求寿而大赦犯人时,说不须赦免天下犯人,只放了苏轼就够了。
苏轼来到黄州,一个远离繁华,远离喧嚣,终日山野水急的地方,却令苏轼再一次升华。
他的文章不再是为了赢得赞扬引起震动,他在垦荒种地中慢慢褪掉了繁华,回归了空灵,脱胎换骨。
【四】文化贡献
苏轼的父亲苏洵晚年读《周易》,写作一转《易传》但未能完成,苏轼为满足父亲遗愿,写成《易传》,又写了《论语说》,另有著作《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五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此外还留有大量书画作品。
如书法作品《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贴》、《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
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雨竹》。
苏轼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蜕变既是靠着他过人的天赋和对文化的高度感知力得来,也与他曲折的人生际遇有着脱不开的干系,这些波澜坎坷毁了苏东坡,也成就了苏东坡。
当他长眠,他的光芒也同时觉醒。
参考文献[1]《宋史·苏轼传》
[2]《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
[5]《苏轼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