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参考文献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使它对科学家和一般大众产生了其他学科难以与之相比的吸引力。

《社会心理学》课程的阅读数目,是在对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所以它除了直接涉及的社会心理学的阅读书目以外,还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相关著述,以及其他与了解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著述。

◎<上部:社会心理学课程基本读物>1.《社会心理学》,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87年版2.《新编现代社会心理学概论》,时蓉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89年版3.《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金盛华、张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社会心理学》,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社会学》第四版,安东尼.吉登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乐国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中国文化心理学》,汪凤炎、郑红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社会心理学》,W.巴克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10.《社会心理学》,安德列耶娃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11.《社会心理学》,孙本文著,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12.《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3.《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罗森堡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4.《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萨哈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5.《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周晓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6.《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舍伦伯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安德列耶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8.《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0.《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库利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21.《心灵、自我与社会》,G.米德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P.布劳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4.《日常接触》,戈夫曼著,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25.《孤独的人群》,理斯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6.《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赖希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27.《嫉妒论》,赫·舍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28.《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9.《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斯托策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30.《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彼德罗夫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31.《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2.《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3.《新的综合》,威尔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4.《攻击与人性》,洛伦兹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35.《人格与心理潜影》,德莫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6.《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37.《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1年版;38.《中国人的心理》,彭迈克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39.《中国民族性》(一)(二),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0.《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1.《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潘光旦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42.《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乐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3.Woo Moo Hurh, Personality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Approach, Dubuque, Iowa: Kendall /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0.44.Social psychology,Sargent.S,&Williamson,R.,Third edition,New Y 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1966.45.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Shaw,M.E.,&Constanzo,P.R.•New •Y ork: McGraw-Hill,1982.46.Social psychology:a sociological approach.Mccall,G.J.&Simmons,J.L. 1982.47.Homans,G.C.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New •Y ork:•Harcort, 1961.48.Parker,I.The crisi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New Y ork:Routledge, 1989.49.The cross-cultural challenge to social psychology.•Bond,•M.•(•e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1988.50.The greening of America.Reich,C.A.New Y ork:Bantam Books,Inc.,1970.◎<下部:社会心理学课程扩展读物>A.社会学类: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社会学理论》,约翰逊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3.《社会学概论》,横山宁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4.《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5.《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6.《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7.《当代社会学理论》,M.波洛玛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8.《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特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社会科学方法论》,M.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文崇一等主编,台北东华书局1978年版;1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宋林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2.《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帕森斯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13.《社会冲突的功能》,刘易斯·A.科塞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14.《自杀论》,杜尔凯姆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韦伯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16.《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C.米尔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社会变迁》,威廉·奥格本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8.《街角社会》,威廉·怀特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伦斯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0.《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21.《社会控制》,E.A.罗斯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22.《乡村社会变迁》,罗杰斯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3.《城市社会学》,R.帕克等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24.《越轨社会学》,道格拉斯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4.《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26.《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7.《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28.《2000年大趋势》,奈斯比特等著,中共中央出版社1990年版;29.《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0.《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1.《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三联书店1985年版;32.《山坳上的中国》,何博传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3.《世纪末的挑战》,童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4.《中国社会学史》,韩明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5.The sociological ls,C.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36.Sociology.Macionis,J.J.3th edition,Prentice-Hall,Inc.1991.37.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Bailey,K.D.New York:Macmillan,1978.38.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Gouldner,A.W. New York:•Avon Books,1970.39.Middletown.Lynd,R.S.&Lynd,H.M.New York:Harcourt Brace &World,1929.B.心理学类:1.《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等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现代心理学史》,舒尔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5.《人格心理学导论》,赫根汉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7.《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8.《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9.《梦的释义》,弗洛伊德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0.《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1.《文明及其缺憾》,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2.《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弗洛伊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13.《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荣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14.《自卑与超越》,A.阿德勒著,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15.《自我的挣扎》,荷妮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6.《逃避自由》,弗罗姆著,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17.《健全的社会》,弗罗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8.《童年与社会》,埃里克森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19.《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0.《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著,台湾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21.《性心理学》,蔼理士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22.Abnormal psychology.Rathus,S.A.&Nevid,J.S.Prentice-Hall,Inc.1991.C.社会(文化)人类学类:1.《人类学》,泰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R.墨菲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3.《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普罗格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文化科学》,怀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庄锡昌等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社会人类学方法》,拉-布朗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7.《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8.《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马林诺夫斯基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9.《野蛮人的性生活》,马林诺夫斯基著,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10.《人文类型》,R.弗思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11.《文化与个人》,克鲁克洪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2.《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3.《菊花与刀》,本尼迪克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4.《萨摩亚人的成年》,M.米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5.《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米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6.《文化与承诺》,M.米德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文化变迁》,伍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8.《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文化与自我》,马塞勒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0.《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弗里曼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21.《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许琅光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22.《家族、种姓、俱乐部》,许琅光著,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23.《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24.Cultural anthropology.Haviland,W.A.,5th •edition,•New •York:•Holt, Rienehart and Winston,Inc.1987.25.Sex,culture,and myth.Malinowski,B.New York:Harcourt,Brace &World,• Inc.1962.D.其他:1.《人类的由来》,达尔文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有闲阶级论》,凡勃伦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4.《伊甸园之门》,迪克斯坦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5.《第二性》,波芙娃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6.《中国的现代化》,罗兹曼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中国社会史》,谢和耐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中国秘密社会》,蔡少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9.《文化大革命的起源》,麦克法夸尔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0.《中国人》,林语堂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11.《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12.《第四代人》,张永杰等著,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13.《新大学人》,王东华著,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14.《城市季风》,杨东平著,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学视角的文献分享

社会学视角的文献分享

社会学视角的文献分享:“工业污染”课题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的思考吴云梅要分析村民对工业污染对其健康的影响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其采取环境行为的影响,我建议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村民是否对工业污染采取回应行为首先和他们对该环境的态度和认识有关。

但是具有环境意识不一定就能导致他们采取相应的环境行为。

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之间的联系受到中间变量的影响。

有关这一中间变量有几种看法。

Diek2mann 和Preisend¨orfer(1992,转引自周志家2008)认为只有在采取环境行为时的成本较低或者对行为的要求较低的情境中,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才会显著。

这里的“成本”是广义上的含义,它不仅仅指实施某一行为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成本,也包括实施该行为的难易程度、方便程度及舒适程度等非经济性的成本。

武春友、孙岩(2006:64)则强调情景因素、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和主观因素对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情景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影响(例如说服和示范)、社会规范、政令法规、物质诱因及成本等外界条件;社会人口统计变量指的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和家庭类型等;主观因素如利他道德规范、个人猎奇心理、生活习惯等。

不过这几个学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对影响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关系的中间变量进行讨论。

要具体分析村民对工业污染对其健康的影响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其采取环境行为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因素分析。

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把村民对工业污染的认识和其对健康地认识联系起来。

那么村民的健康意识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2、健康和污染认识的主观性健康意识并不是一种有统一好和不好标准的客观概念。

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健康认识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生活经验、沿袭的行为规范等(Lora-Wainwright 2009)。

因为工业污染如何影响健康也具有一个主观方面的因素。

我们要从人们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入手寻找人们对于工业污染对其健康影响的认识。

社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社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1]文贯中.城市化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变[J].新产经.2013(01)[2]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3]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4]王永齐.产业集聚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2(01)[5]杨眉.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原则及路径[J].城市问题.2012(08)[6]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05)[7]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0)[8]王家庭,赵亮.我国区域城市化效率的动态评价[J].软科学.2009(07)[9]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袁志刚,解栋栋.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置[J].经济学家.2010(08)[11]陆根尧,盛龙.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理论与实证[J].发展研究.2012(10)[12]王晓伟,邓峰,魏佳.新疆各地区城市化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特区经济.2012(09)[13]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09)[14]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2)[15]戴永安.中国城市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16]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7]陈虎刚,袁惊柱.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化效率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8]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11)[19]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63)[20]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1(10)[21]王红伟.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J].商业时代.2011(19)参考文献二:[1]刘习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9(06)[2]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J].改革.2008(10)[3]佟德龙,蔡建峰,尹丽,曾晓妹,左文进.土地利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4)[4]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5]赖作莲,王征兵.陕西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8(08)[6]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06)[7]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8]刘习平.中国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9]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4[10]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11]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2]姜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3]石昶.中国污染控制政策作用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4]王凤鸿,伊文君.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4)[15]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16]陈先强.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参考文献三:[1]林勇,叶青,龙飞.我国土地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05)[2]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3]王元京.新型城镇化业绩的后评价[J].中国科技投资.2013(27)[4]王雪雁.强化产业支撑筑牢城镇化基础[J].新长征.2013(09)[5]陈宗岚,刘习平.资源约束下县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3(16)[6](丹麦)扬·盖尔(JanGehl)着,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魏权龄着.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9](丹麦)扬·盖尔(JanGehl)着,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刘传江着.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着,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美)赫希(Hirsch,W.Z.)着,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美)库兹涅茨(Kuznets,S.)着,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15](美)赫茨勒,J.O.着,何新译.世界人口的危机[M].商务印书馆,1963[16]刘传江着.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7](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着,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美)赫希(Hirsch,W.Z.)着,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刘习平,宋德勇.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20]于兴业,张雪薇,贾利.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1]岳立,曾鑫.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西部11省城市化效率评价[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3)[22]蔡卫红.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23]颜昌宙.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发展.2013(03)。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XX[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3]马修?比索普,迈克尔?格林:慈善资本主义一一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4]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5]赵华文,李雨&lsquo;:慈善的真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XX[6]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XX[7]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XX[8]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XX[9]林伟贤,魏炜:慈善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XX[10]杨闭:慈善发展报告XX[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11]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12]刘国华,慈善是-种文化:慈善教育普及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XX[13]莫文秀,邹平,宋立英: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XX[14]杨守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XX年12月[15]张晓红: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及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XX年6月[16]杨倩:试析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XX年4月[17]叶霏.促进我国慈善复业发展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XX年5月[18]唐克:慈善组织的现状与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XX 年4jj[19]徐然: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安排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XX年5月[20]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XX (2) : 36-43[21] 方曙光:公民社会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目标的建构[j],学术界,XX (4) : 21-26[22] 王峰: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XX (6):14-17[23] 王俊秋:论慈善事业发展中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XX (10)103-105[24]刘亚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中国行政管现,XX(8): 91-95[25]王玉玲: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XX(7): 325-326[26]魏喜玲:走出慈善的尴尬[j],当代社科视野,XX (4) : 30—36[27]肖和宝:我国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j],湖南大学学报,XX (1) : 141-145[28]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j],求索,XX (3) : 127-129[29]任振兴,江志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一一兼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思路[j],学习与实践,XX(3): 113-119[30]廖建军: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机制的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XX(3):27-31[31]郑雄飞: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j],学术研究,XX(12):85-91[32]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研究一一背景、模式与路径[习,管理世界,XX (12) : 65-73[33]汪大海,何力军:中国慈善事业的合作治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XX (5) : 13-18[34]张淑芳:个人公益捐赠的激励机制构建一一税收制度视角[j],理论与改革,XX(6): 83-85[35]肖国飞,任春晓: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推力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XX(1) : 61-64[36]卢德之:试论中m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XX (1 ) : 68-72[37]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的定位、挑战及趋势[j],中国宗教,XX (3) : 28-31[38] 许琳,张阵:关于我w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XX (5) : 89-94[39]郑金花: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健议[j],宏观经济管理,XX (9) : 33-34[40]杨方方:从依附到合作一一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j],中国社会保障,XX(11): 32-33[41]沈朝霞:慈善事业人性基础与现实发展一一论西方几个派别的慈善思想[j],社会科学,1998 (4) : 76-79[42]于秀丽:慈善组织的行为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XX(4) : 170-172[43]陈东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天府新论,XX (1) : 101-104[44]何安琪:慈善组织准入的法律制度一一兼论慈善组织准入制度的价位取向[j],社会主义研究,XX (5) : 103-107[45]孔云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公倍力缺失的原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XX(5):137-138[46]周秋光,曾桂林:慈善事业与近代中ib的民族精神[j],湖南师范大7:社会科学学报,XX (3) : 114-117[47]房珊:XX年中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j],学海XX(3): 78-81[48]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XX (5) : 119-123[49]孙萍,吕志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中州学刊,XX (1) : 115—117[50]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j],学海,XX (3) : 73-77[51]郝海燕:进一步加快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社会福利,XX(1): 51-52。

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一、政治社会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政治社会学走向善治的理由——社会资本在政治社会学领域的渊源、成长及意义探析.《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梁莹.[2].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7期.李涛.邬志辉.[3].政治社会学理论范式下的农村教育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陈坚.[4].惩治黑恶势力组织犯罪运动的政治社会学解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3期.王玉杰.[5].古典阶段的政治社会学一个学科史的考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岳天明.[6].论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族际政治整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李萍.[7].冲突与秩序——拉尔夫·达伦多夫的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述评.《河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期.赵华兴.[8].妇女与政治的关系——帕梅拉·艾伯特和克莱尔·华莱士的女性主义检视.《浙江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朱旭红.[9].政体建设优先于社会建设——论政治社会学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设路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期.古洪能.[10].出版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4期.胡洪彬.二、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文化义工——政治社会学的分析.作者:陈长平.政治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2].农民尊严感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作者:向孜.政治学理论湖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3].对当代中国运动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政治社会学解读.被引次数:1作者:杨玉良.社会学安徽大学2012(学位年度)[4].合作社的政治社会学.作者:任强.政治学理论浙江大学2012(学位年度)[5].农民合作何以可能——以鄂西Z县W村村落修路合作为例.作者:张杰霞.政治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6].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关于朱元璋时期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作者:陈虎.社会学安徽大学2011(学位年度)[7].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作者:孙研.政治学理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5(学位年度)[8].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吕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西华大学2011(学位年度)[9].政治社会学视角下医患关系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烂辉.政治学理论中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10].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沈瑞英.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政治社会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的路径解读在政治社会学视野中的分析.冯军.孙学军,2007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2]非政府组织兴起后的社会生活.程倩,2012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3]迈向回应型刑事诉讼模式——刑事法治的新理念.许身健,2006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4]池田大作的政治观及其实践.王新生,200421世纪东方思想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5]关于陶行知“真人”本质特征的思考.王文岭,200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当代价值高端论坛[6]基于SWOT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兴衰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王今朝.龙斧,2012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7]为何金融审计半数重案涉足四大国有银行?——基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究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拙见.蒋燕辉.周蔓卿.刘丽.关珊,2009第八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8]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系统交换分析.袁宏建,201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9]新形势下信访治理困境诠解.刘晓晨,2015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10]论海洋政治的类型与特征.汪树民.马志荣,2011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21[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美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21[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21[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21[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2119[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2108[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21[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2108[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2108[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2104[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03[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21[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21[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21[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02[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21[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1[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2112[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2104[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2106[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105[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06[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2124[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03[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2112[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2122[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2110[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2133[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2105[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2104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参考文献模板(社会学研究)2014

参考文献模板(社会学研究)201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例一、中文文献:1、著作类: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

包括作者,出版年份,《书名》,(如有译者放书名后),出版地点:出版社。

同一个人的多本著作另起一行用破折号连接秦晖,2010,《田园诗与交响曲》,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0,《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如果是著作集中的某一篇文章则要注明著作集:甘泽尔姆、特莱曼、乌尔蒂,2002/1991,《代际分层比较研究的三代及以后的发展》,宋时歌译,载《清华大学社会学评论》200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著: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1989,《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乃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期刊类例子:苏力,1993,《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中外法学》第6期。

包括作者,出版年份,《文章名》,《期刊名》,刊载期数。

3、硕博论文:沈奕斐,2010,《个体化与家庭关系的重构——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4、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1996,《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网页: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2006年中国房地产蓝皮书》的主题报告,新浪网(/news/2006-04-26/2426000.html)4月26日。

6、报纸:本报两会报道组,2007,《全国政协第1号提案关注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上海证券报》3月3日。

二、外文文献:1、著作:Jessop, Bob 1990,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efebvre,Henri 1976,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London:Allison&Busby.2、期刊(以下表示第七卷第一期以及第四十卷第一期):Blake,J.1981,“The Only Child in America: Prejudice versus Performance.”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7(1).Polit, D. F. 1978,“Stereotypes Relating to Family-Size Statu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0(1).3、编著(用ed. 表示):Falbo, T. (ed.) 1984, The Single-child Famil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同一作者)(In…….eds.表示“由…编”)Tilley, Charles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MA: Addison-Wesley.——1984,Social Movements and National Politics. In C. Bright &S. F. Harding (eds.), S tate- Making and Social Movements: Essays in History and Theo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三个作者,注意第一个作者的写法:一方面要姓名要倒写,另一方面中间用逗号相隔) White, Gordon, Howell Jude &Xiaoyuan Shang, 1996,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e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Oxford: Clarendon Press.Polit, D. F., R. L. Nuttall &E. V. Nuttall 1980, “The Only Child Grows up: A Look a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Only Children.”Family Relations 29(1).(三个以上作者)Cooper. C. R.,H. D. Grotevant,M. S. Moore &S. M. Condon 1984,“Predicting Adolescent Role Taking and Identity Exploration from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 Comparison of One-and Two-child Families.”In T. Falbo (ed.), The Single-child Family. New York:Guilford Press.4、论文:Lieberthal, Kenneth & Michel Oksenberg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未尽事宜请参阅《社会学研究》格式所有文献单独成行,行首顶格,一行不够的时候第二行空2格。

社会类学术论文参考(2)

社会类学术论文参考(2)

社会类学术论文参考(2)社会类学术论文篇二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内容提要】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是国家与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健康有序地培育社会组织,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环节。

本文从对社会转型中不稳定因素形成的深层原因分析入手,结合杭州市政府培育“社会复合组织”的探索,就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进行探讨,对培育和发展健康有效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逻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社会复合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稳定【英文标题】Social Stability Fun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lso on "Social Composite Subject"【作者简介】冯钢,浙江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浙江杭州310027。

转型期的社会稳定,既是经济转轨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也是社会自身转型的内在逻辑要求。

换言之,社会转型本身就意味着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那么,转型社会的基础性问题是什么呢?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一、防止因社会分化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依托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出现的,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被理论界称为经济转轨。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原有的各种基础性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以往社会分层关系的合法性依据开始消解,从而使社会陷入一种需要重新整合的无序状态,这就提出了社会转型的任务。

社会转型并不只是经济转轨;相反,社会转型是社会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应对,是社会要求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控制,即把经济发展嵌入于稳定的社会过程之中,而非让经济发展“脱嵌”。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分化。

由于大量的社会资源由原先的计划分配(再分配)变成了由市场配置,从而,打破了原先的相对平均状态,在社会财富、地位、声望等方面造成大量新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社会分层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21
[2]朱力等着.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美戴维·迈尔斯DavidG.Myers着,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5]刘杰,徐祥运编着.社会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
[6]李春凤.不同组织高学历女性职业生涯阻隔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21
[7]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21
[8]耿飞.社交网络中趣缘群体互动模式转换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
[9]洪睿旋.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
[10]张廷成.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退役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
大学2021
[11]赵雯雯.选秀类电视节目作为新型向上流动途径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21
[12]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
[13]美孙隆基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4]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2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2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21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2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21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21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21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21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21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
坛.2021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2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1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2112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21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21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1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义.2021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21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21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21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21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21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21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
革.20210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