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王勃《春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春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春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王勃《春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勃《春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诗《春游》年代:唐作者: 王勃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春游》的赏析:翻译:我的旅思乱纷纷不能停息,春游中我的泪水成倍成行,今天红花绿树下,我不觉又珍惜起这应该有所作为的青春年华。

思绪纷乱,泪流成行,源于青春年华在庸庸碌碌中流逝,内心的焦急愁苦令人神伤。

而如今对私心膨胀而毫无效率竟至于难以有成的`一切事,高尚士内心的沉痛与此相类。

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王勃简介: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

有《王子安集》。

拓展:春游[宋]王令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注】春城,指扬州。

北宋时的扬州是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大都会。

21.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3分)22.关于诗中春愁的具体所指,历来解读不一。

请谈谈你对春愁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21.春游的热闹与诗人的孤独对比,众人的欢乐与诗人的春愁对比,春意之盛与落花之衰对比,众人之醉与诗人醒对比。

评分标准:共3分。

答出任意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2.(1)惜春、伤春的感慨;(2)留春无术,韶光易逝的悲哀(或:年华如流水逝去的伤感);(3)对北宋中叶表面升平繁华而暗含衰败的隐忧;(4)知音难觅的感叹。

评分标准:共4分。

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赏析历代春游之作多不胜数,而此诗却颇能独出新意。

首二句写春游之景。

王令家居扬州,乃繁华之地。

春天的扬州更是满城春风春景,春柳春花。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引言:《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蝶恋花·春景》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蝶恋花·春景》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1蝶恋花·春景苏轼【宋代】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赏析一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满江红·中秋寄远》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满江红·中秋寄远》的译文,一起来看看吧。

《满江红·中秋寄远》宋代: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

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

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满江红·中秋寄远》注释寄远:寄语远人。

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歌舞女子。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

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

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孤令:即孤零。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

云液满:斟满美酒。

琼杯:玉杯。

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

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虞美人》是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李煜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飞红万点愁如海

飞红万点愁如海

飞红万点愁如海——诗词中愁句摭谈高连球愁,历来为诗家文人描写的主要内容。

离愁别绪,家愁国恨,新愁旧情,在诗词中比比皆是,所用手法也多种多样,可谓异彩纷呈,匠心独运。

一、春愁。

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此乃伤春惜春之愁。

然而以浩瀚的大海喻愁的却并不多见。

以海喻愁,可见愁之深广,区区人生,怎能容得下这般深愁?其感染力可谓大也!以致黄庭坚见之而不敢和。

唐代郑谷在《淮上与友人别》中写道:“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此诗更是非同一般,使人将离愁别绪、依依幽情与明媚阳光、青青杨柳、飘飘杨花融为一体,可谓春愁中杰作。

二、秋愁。

秋的萧瑟凄凉的审美特征很容易让人与愁苦之思产生共鸣,秋风惨淡,秋雨凄沥,使人们将秋赋予了更多的愁思。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全文无一“愁”字,然而作者以蒙太奇的笔法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笼为一体,写尽了撩人之乡思,惹人之哀愁,可谓句句忧,字字愁。

再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令人击节赞赏。

二句读来荡气回肠,十四字包含了九种悲愁,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表露无遗,实乃“字字珍珠泪裹”。

三、家愁国恨。

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触景生情,赏花而落泪,听鸟而惊心。

离家愁、亡国愁、思亲愁交汇一端。

再如陆游“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极言乡思深沉痛切和对“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愤怨之情。

辛弃疾“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更是抒发了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哀巨痛,并向乞和苟安的小朝廷发出严厉的责问,由此可见作者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将国愁、家愁、情愁融于胸中,确实“怎一个愁字了得”!秋瑾女士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深得李词意境。

这不仅是窗下儿女之愁,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之愁,这是何等心忧天下,心系天下!这愁中该有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四、离愁别意。

古词《忆江南-春去也》(作者刘禹锡)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忆江南-春去也》(作者刘禹锡)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忆江南·春去也刘禹锡[唐代]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标签婉约、惜春、女子、柳树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衣袖。

裛:沾湿。

嚬:皱眉。

尊:同“樽”,酒杯。

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

“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

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及注释赏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及注释赏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及注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及注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宋代词人潘阆的词作。

此词上片回忆观潮,表现了钱塘江的宏伟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

全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以及弄潮儿的英勇无畏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及注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

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

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

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

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

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

水天一色,海阔天空。

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

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送春》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宋朝如晦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

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译文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

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

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

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

春如果有情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

是住在夕阳将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注释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

句式为: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

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着:叫,让。

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

韶光:美好时光。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袭用宋戴复古《世事》诗:“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

”那答儿:哪里,哪边。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简析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

全曲抒发伤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遥》,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写送春情景;后段《清江引》,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

全曲情景交炼,意境凄美悠远,韵味自厚。

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朝代:唐代作者:贾岛原文: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译文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注释⑴晦日: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评事:官名,掌管平决刑狱之事,属大理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什么意思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什么意思?
春日即将离去了,看见那飘飞的落花,心中涌起的愁苦就像海水那么多。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赏析此词为作者处州(今浙江丽水)为监洒税官时所写,词中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与爱情上的失意相互交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

据处州府志云,处州城外有大溪,岸边多杨柳。

起首二句即写眼前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

春去春回,引起古代词人几多咏叹。

然而少游这里却把春天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地退却了。

二月春尚带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词人写道:“花影乱,莺声碎。

”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炼。

其中“碎”字与“乱”字,用得尤工。

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
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

感于这两句词的妙处,南宋范成大守处州时建莺花亭以幻之,并题了五首诗。

“飘零”句以下,词情更加伤感。

所谓“飘零疏酒盏”者,谓远谪处州,孑然一身,不复有“殢酒为花”之情兴也:“离别宽衣带”者,谓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也。

明人沈际飞评曰:“两句是汉魏诗诗。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少游此词基调本极哀怨,此处忽然注入汉魏人诗风,故能做到柔而不靡。

歇拍二句进一步抒发离别后的惆怅情怀。

所谓“碧云暮合”,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

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

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微妙之处,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于是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

过片转而写昔,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

西池,即金明池,《东京梦华录》卷七谓汴京城西顺天门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

《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诗注云:“元佑七年三月上已,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

会者二十有六人。

”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会,词人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鵷鹭同飞盖”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况作了高度的概括。

鵷鹭者,谓朝官之行列整齐有序,犹如天空中排列飞行的鵷鸟与白鹭。

飞盖者,状车辆之疾行,语本曹植《公宴诗》: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阳春三月,馆阁同人乘着车辆,排成长队,驰骋汴京西城门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欢乐;然而曾几何时,景物依旧,而从游者则贬官的贬官,远谪的远谪,俱皆风流云散,无一幸免,又是多么痛心!“携手处,今谁”,这是发自词人肺腑的情语,是对元佑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

然而词人表达这种感情时也是极含蓄委婉之能事。

这从“日边”一联可以看出。

“日边清梦”,语本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王琦注云:“《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

”少游将之化而为词,说明自从迁谪以来,他对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

他时时刻刻梦想回到京城,恢复昔日供职史馆的生活。

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梦想如同泡影。

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梦已不可能实现。

着“镜里朱颜改”一句,更联系自身。

无情的岁月,使词人脸上失去红润的颜色。

政治理想的破灭,个人容颜的衰老,由作者曲曲传出,反复缠绵,宛转凄恻。

开头说“春寒退”,暗示夏之将至;到结拍又说“春去也”,明点春之即归。

两者从时间上或许尚有些少距离,而从词人心理上则是无甚差别的。

盖四序代谢,功成者退,春至极盛时,敏感的词人便知其将被取代了。

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噬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

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

然以海喻
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句也极有力。

近人夏闰庵(孙桐)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
所谓警句也。

”(俞陛云《宋词选释》引)。

这首词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译文水边沙滩外面,城外的寒意已经消逝。

春天真正到了,阳光下花影在摇曳,莺儿的啼声不断。

我飘零在外,酒也没兴致再喝,与亲友们离别后,忧愁使我日渐消瘦。

过去的友人们不能再见,傍晚天边的阴云四合,只剩下一片迷茫黯淡。

想起当年和朋友们同游开封金明池的欢乐情景,我们像鹭鸟一样,无忧无虑地乘车飞驰。

可现在,当年我们携手同游的地方,还有谁在呢?伴随君王的日子,已经像梦一样消失了,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容颜,已日渐衰老了。

往昔的一切,像春天一样地消逝了,满树的繁花已化作飞红万点,我的悲愁真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