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整理

1、简述进化与退化的关系。
答: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事物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逐步与新的条件环境相适应。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事物由有序到无序,逐步丧失一些功能和特征。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相反的方面。
然而二者密切结合,互为对方发生的条件。
正是退化与进化结合才能组成循环,使演化能够进行。
因此退化并不是消极被动退步的东西。
可以认为,进化在退化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以退化为代价或条件。
2、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区别答: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1)它是一种感性活动;(2)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2)科学实验: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前者是不带有控制的观察,纯粹的自在的观察,物质状态是自在的,有许多干扰因素,后者是带有控制性的观察,可排除其他因素,来寻找单独的影响因素。
后者根据人为控制条件,可以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条件。
3、归纳与演绎方法的联系与区别答:概括来说,两者不可偏悖,归纳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以来归纳,证明归纳。
科学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主要思维方法是归纳,由一般认识个别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演绎。
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做研究的时候,部分人使用归纳法,部分人使用演绎法,先通过归纳法推导理论,再使用演绎法利用这些已经推导的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从而得到理论支持的证据,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互补的作用。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规律的逻辑思维方法。
演绎方法: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方法,即由某类事物的普遍规律,推论出关于其中个别事物的知识来。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只有通过互相作用才能发挥全面的功效,所以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是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哲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五大基本范畴第一范畴:肯定和否定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秉持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属性。
世界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两种属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物质形态。
例如,正电和负电交互作用便可以形成电流,这便是两种属性的肯定与否定的结晶。
第二范畴: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自然界中的事物虽然是经过肯定和否定的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若没有外部条件的配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例如,种子虽然有自身的生长潜力,但若没有土壤、水分、气温等外部条件的配合,便难以生长出植物。
第三范畴:量与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和转化,必然经过不同程度的量和质的变化。
例如,水在温度低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形成冰,而在温度高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变为水蒸气,这就是量和质的转化过程。
第四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事物,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是否最终变为现实,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以及量质的变化等,这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是以必然性为基础的,就像由水蒸气形成云朵、由降水形成河流一样,这些变化是按照自然界一定规律而发生的。
但是,也有许多事物是偶然发生的,例如一颗陨石从天而降,这种变化是具有偶然性的。
自然辩证法核心思想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存在,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生命、思维等等,都是由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们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整体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整体中发挥其作用,并受到整体的制约与支配。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整理

一、填空题(仅供参考)1、(实证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
2、(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6页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92页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较,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
143页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192页7、(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9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
124页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了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
76页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科学实验)。
186页第一段1、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要求。
答: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 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 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 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整理未删减版.doc

自然辩证法整理未删减版.doc
自然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解释自然、社会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思维形式,并且是全面认识世界的根
本途径。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是:万物既有本质的相对稳定性,又以组织的变化来消除矛盾
提高系统的形式。
这种统一的自然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提出的三大观念的基础:统一性、变
异性和发展性。
即物质总是相统一,但它始终会变化,因此形成新的形态,并彼此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物质存在的矛盾、统一与发展。
物质总是在运动中发生矛盾,如果不能消弭这种矛盾,就不能达到客观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对立矛盾,正是物质发展过
程中产生统一性、变异性和发展性的潜在动力。
自然辩证法首先指出自然界是复杂的,总是某种发展动力处于活跃状态,其中发展动
力分为两种:历史内部物质性的矛盾、和引起变化的客观历史形势之外的涌入能量。
物质
的矛盾,是自己发生改变的动力,只有消除自身的矛盾,才能达到发展;而客观历史形势
之外的涌入能量,是推动物质进一步发展的外因,它们共同构成可以推进物质发展的力量。
自然辩证法的独特贡献是,它强调物质的复杂性和演化的历史性,发现物质的矛盾发
展规律,使得我们对自然界不同对象的演变性有更客观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自然辩证法
是引导并应用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框架。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辩证法至关重要,是追求真理的一个宝贵技巧,而且它是深刻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之规律的基础。
”。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就与活动进行哲学归纳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想科学订交错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波及以下宽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系统:自然辩证法的系统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拥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穷的,物质处于永久的运动中,运动不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均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经过与外界环境互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即可能在必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固有序的结构。
相同,混沌理论也揭露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了然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变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因为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一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一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变,进化与退化的不绝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久的物质循环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
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
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
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
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两个方面:1、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式功能的的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种结构有多种功能。
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4、自组织概念及机制?答: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他组织)而言的。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部有序结构的过程。
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⑴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部的熵增。
⑵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⑷涨落:“生序原理”: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围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
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5、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⑴闭路循环规律: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物质闭路循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
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能量流是单向的。
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⑵反馈调控规律: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a.生物系统的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③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在和谐性。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⑷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
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2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最活跃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各种产业的结构比例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5、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可偏废2、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关系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人文意义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
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
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
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
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
同样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好处和方便: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科学和人文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
科学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
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
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
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
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涵与精神。
六、马克思主义归纳与演绎的问题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
它的客观基础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演绎:通过一般来认识个别,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1)区别:①推理方向不同;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的原理、定理、定律、公理出发,推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方法。
②结论围不同;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而演绎方法是以已知的结论为前提推出个别结论。
③逻辑关系不同。
归纳方法的前提与结论仅具有或然性;而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2)联系:归纳和演绎是对同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因为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
五、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2)科学与技术和自然的关系不同; 3)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4)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历能与价值标准不同;5)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可预见性程度不同;6)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7)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不同。
2.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集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