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文言知识点

合集下载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及赏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

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使楚的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其思维的敏捷,论辩的严密逻辑性以及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气量风度,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沂市一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组 11《晏子使楚》知识要点归纳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新沂市一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组 11《晏子使楚》知识要点归纳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④文中出现两个“水土”,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基础提升
1。读一读,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游隼"中的“隼”读sǔn,“浩瀚”中的“瀚”读hàn。( )
(2)“冠”是一个多音字,在“冠军”、“桂冠”中读guàn,在“树冠”“张冠李戴”中读 guān。( )
(2)当我能推着椅子自如溜冰时,老师为什么又把椅子搬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故事中“椅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简要地写 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句话的作用是( )。
A. 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
B. 意思深刻,很含蓄,耐人寻味。
C. 总结上文,自然过渡到下文.
D. 表示转折.
②这句话中的“它"指( )。
A.鸵鸟 B.火箭 C.光 D。 手电筒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文后习题.
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有的流星体运动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50000千米,是火箭运动速度的6倍。
③文中几次写到楚王的笑,楚王每次笑都有什么含义?
课文中有三次写到楚王的笑,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
,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是笑里藏刀。

《晏子使楚》等知识点整理

《晏子使楚》等知识点整理
9、体会文章个性化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出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没有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另外,楚王说到“齐人固善盗乎”,影射的是整个齐人)
6、楚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1、针对晏子:从文中的“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5、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善意或恶意都可(例如: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
7、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ﻫ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和道理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和道理

【语文知识点】晏子使楚的故事概括和道理《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

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

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还是来到了楚国。

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说:怎么,你们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

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您就不知道了。

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

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对楚王的话语进行了一一辩驳,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通过这则故事让很多人明白,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对人贸然无礼只能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全文语言精炼,却写得生动传神,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

晏子形象在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艺术画廊中,也是独具特点,闪烁着耀眼光华的晏子的炉火纯青的外交艺术和高超绝妙的讲话艺术,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8《晏子使楚》

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8《晏子使楚》

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8《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以①晏子短①,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①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①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①三百闾①,张袂①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①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①使,各有所主①:其贤者使使①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①,故直①使楚矣!”【注释】①以,因为。

①矮,矮小。

①延,延请、迎接。

①使,出使。

①傧(bīn)者,指专门替主人迎接、招待客人的人。

①临淄(zī),古代齐国国都,在今山东淄博东北。

①闾(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也就是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①袂(mèi),衣袖。

①踵(zhǒng),脚后跟。

①命,命令、委派。

①主,主张,此处指“规矩”、“规章”。

后一“主”字则指主人、国君。

①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做名词,使者。

①不肖,不才,指没有才能的人。

①直,只得、只好。

【参考译文】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见状就不进去,说:“只有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

”迎接宾客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下大雨一样,人肩并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遣你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各的出使对象。

有贤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有贤能的国君,没有才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没有才能的国君。

我晏婴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只好出使楚国了。

”【拓展】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

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

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读音wǔrǔwéinánguījugānjúzéipéibìguóhuáinán侮辱、为难、规矩、柑橘、盗贼、、赔不是敝国淮南二、对词语的理解。

敝国:我国。

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三、课文简说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2、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3、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有爱国情怀)的人。

楚王是一个(狂妄自大)、(傲慢无礼)、(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人。

4.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

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斗智。

晏子使楚原文及注释

晏子使楚原文及注释

《晏子使楚》原文及注释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1.晏子使楚:晏子出使到楚国。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2.楚人以晏子短: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指人的身材矮小。

3.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延,请。

4.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更,改。

道,道路,这里指路线。

5.齐无人耶?使子为使: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

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6.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

形容人很多。

7.齐命使,各有所主: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8.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9.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知识点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知识点
1. 相关背景
2. 写作线索
3. 主要内容
4. 句式
1相关背景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后为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博闻强识,善于辞令。

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2写作线索
两条线索:
外露的:楚王的侮辱和晏子的反侮辱;
内含的:表现晏子的聪明才干。

3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在与楚王三次斗智中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4句式
橘生淮南则为橘(省略句,“生”后省略“于”)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何以也(倒装句,宾语前置:以何也)
何坐(倒装句,宾语前置:坐何)
何为者也(倒装句,宾语前置:为何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使楚》文言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1.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

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晏子,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晏子春秋》是后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

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课文内容。

1.字形、字音。

缚曷枳熙
2.重要字词。

使:出使;习:熟练;辞:言辞;
方:将要辱:侮辱、羞辱;(何)以:用
缚:捆绑;坐:犯罪;盗:偷窃;
赐:赏赐;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诣:到曷:同“何”,什么;固:本来;
善:善于,擅长;徒:只,只是;其实:它们的果实;
异:不同所以:……的原因;然:这样;
得无……耶:得无:莫非;表推测、反问语气的句式。

莫非……吗?
圣人:才德极高的人;熙:同“嬉”,开玩笑;病:辱;
①习辞:善于辞令。

②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以:用。

③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④何坐:犯什么罪。

⑤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⑥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自讨没趣)啊。

4.通假字:
曷:同“何”,什么;熙,同“嬉”,开玩笑。

5.一词多义:
之、使、为、方、然……
参考示例:以:吾欲辱之,何以也?
习:普少习吏事方:余年幼,方出神何不试之以足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方为秋田之害以丛草为林
齐之习辞者也方两三级,钱帅登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岁以大穰
为:为其来也跪而拾之以归
橘生淮南则为橘何为者也以丛草为林人不得上,以实奇
生于淮北则为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俱以假山显
项为之强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方为秋田之害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异:反:
坐:王曰,何坐?曰,坐盗。

属引凄异寡人反取病焉
而置之其坐觉无异能者及反,市罢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水土异也仰视莲花反在天上
6.古今异义词:
(何)坐、(避)席、其实(它们的果实)、所以(……的原因)、病(辱)……
7.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水土异也/ 齐人也……
倒装句:何以也(“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办法)// 曷为者也
三、探究课文。

1.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①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根据“橘化为枳”的说法,运用了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巧妙地将“使人善盗”的原因归结到“楚之水土”,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

表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既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又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

②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郑重严肃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

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用揣度、猜测、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既义正辞严地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2.赏析下列句子
①今方来,吾欲辱之
...,何以也?
赏析:
②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
..盗乎?”
赏析:
③晏子避席
..对曰:“婴闻之……
赏析:
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赏析:
⑤“婴闻之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
赏析:
⑥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赏析:
四、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侍臣们)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设宴招待晏子),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
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自讨没趣)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