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下面是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的游记《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着我们组一起来体会 《 小石潭记》 中 优 美
的语 言 。 江 家 乐 :请 大 家看 到 这 篇 文 章 的 第

( 五分钟 后 . 小 组组 长批 阅 , 课 代 表 点评 )
欢 乐 呀 。好 像 在 向我 们 招 手 呐 。
唐若 萱 : 看到这潭水和水 中的鱼儿 。
段第一句话 ,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 。
陈 莎 莉 :我 喜 欢 的句 子是 “ 依 然 不
动 ,傲 尔 远 逝 ,往 来 翕 忽 ,似 与游 者 相
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龙 阳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是 抓 住 小 石 潭
乐” 。请 问大 家 。 这 句 运 用 了什 么修 辞 手
法? ( 拟人 ) 你们很棒 ! 这 句话 生动 形 象 地 写 出 了人 鱼 同乐 ,情 味无 穷 的 乐 趣 , “ 椒 尔远逝 , 往来 翕忽” , 这里一动一静 , 突 出 了鱼 儿 活 泼 可 爱 的特 点 , 似与游者相乐 , 这 里 就 表达 了作 者 的 欢悦 之情 。
师 点 评 :谢 谢 同 学 们 让 我 身 临 其 境
般 地 游 览 了小 石 潭 , 作为导游 , 如 果 能 将
课 代 表 报 题 ,学 生分 单 双 号 上 黑 板 反馈 。
内容 : 单号题 目: 翻译 “ 水 尤清冽” 中
潭 。看 , 这潭底很是奇怪 , 底 部 竟 是 一 整
张敏 : 请全班 女同学们把“ 潭 中 鱼 可 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朗 读 一 遍 。我 喜 欢 这 一 句 ,这 句 运 用侧 面 描 写 写 出 了
水的清澈。
同学 们 ,上 节 课 我 们 已初 步 学 习 了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济南市长清区月庄初级中学程丽美一、创设情境,轻松旅行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愉快的旅游中度过,大家乐意吗?(生齐答乐意)出发前,我要叮嘱大家带上两样东西。

首先告诉我,今天你快乐吗?(生愉悦地答快乐)很好,轻松愉悦的心情是旅途必备。

还有一样:丰富的想象力,你有吗?(生情绪高昂地说有)呵呵,想象力不够丰富也不必担心,我们有出色的导游小丁,他会帮助你。

(学生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永州旅行社为中学生特别提供了“永州八景二日游”,让我们得以追寻柳宗元足迹,游览《永州八记》中所记佳境,此刻我们刚游完钴鉧潭西的小丘。

我们的导游小丁,阳光又帅气、博学还风趣。

刚才他遇见了一位老朋友。

我们在小丘下休息会儿,等等他。

《小石潭记》,大家还记得吧?生:记得。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二、佳景导游(教师领诵《小石潭记》结束时,学生丁坤推门进来)丁坤:大家好,我叫丁坤,刚我隐约听见程老师说我——阳光又帅气,我帅气吗?生(笑):帅气!丁:嘿嘿,开个玩笑,说我博学可真不敢当。

现在我带大家去……(故作神秘)噢,先保密,大家跟我往西走,(走几步)大约一百多步了吧?看前面,(学生只是看着丁坤)哇塞!好茂密的竹林,大家看到了吗?青翠浓郁的竹林,(做倾听的动作)什么声音?(学生进入角色,有的说:“水声”。

)跟我来,拐过这个弯,大家知道这条路是谁开辟的吗?对!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砍掉竹子开辟而成。

到了,大家往下看,看见什么了?生:小石潭!丁:(很诡异地)真的是小石潭吗?(听课教师微笑)生:是小石潭。

丁:对,就是小石潭,请大家分小组尽情观览。

(师生都笑了)三、尽情欣赏,把美丽留住师:请大家放慢脚步,尽情的欣赏小潭景色,给游伴说说最吸引你的景物是什么?它的特色是什么?交流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说,小石潭最吸引我的是(景物),它。

或者是,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它。

(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小组内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一、-二、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

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的悠悠文思。

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

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引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指导语文的课改,提升老师的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校开展了百人百课的教研活动,希望能从老师们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课改的理想效果。

我和本科组的戴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以期探讨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

我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整堂课,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目标后再自主学习。

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质疑老师点拨上,让学生一步步领悟文章文字之妙、情感之深。

【课堂实录】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师:平凡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到来而名传千古,那么到底它美在何处,柳宗元又是怎样展现它的美呢?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看到学案,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第一,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能初步赏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第三,体会作者孤清寂寞的情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题目,时间为10分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二题,你们不仅要回答写了什么景物及其特点,还要回答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自主阅读文章,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二、合作讨论,品析写景方法师:自主学习时间到了,相信有部分同学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下面我再给大家10分钟,请各文科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出最佳答案,并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激烈,师适时到每个小组听取讨论并指导)师:好,讨论时间到此为止,很多小组都已经做好展示的准备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题,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试着用概括段意法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第六组举手最快,下面有请他们的代表巫珊瑜同学来给大家展示。

生:我们组根据题目中提示的概括段意得出的文章写作思路是第一段为发现小潭,第二段写看到潭中的景物,第三段写潭的源流,第四段写潭中凄清的气氛,第五段写同游的人。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作者:黄德清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7期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流程:一、练习回顾课代表报题,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小组组长批阅,课代表点评)二、自主交流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2.分任务准备展示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科代表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今天,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去感受那儿的美,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

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1、6组):领略景物美刘佳,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

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

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

看,这潭底很是奇怪,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太妙了!刘博琛:还真是的,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全石底已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快来看,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

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通过对一个地方美轮美奂的描述,赞美了自然表达了作者阔达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提供的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名师是怎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的吧!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

(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

“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

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

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
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艺术手法分析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

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

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
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

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

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

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

倏忽来去。

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

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

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

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

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

见游鱼乃显
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