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余映潮
【余映潮】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面对面

【余映潮】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面对面盼潮2XXX年4月8日晚,南京某宾馆,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加上我——一个妈妈级的新“潮水”。
(“潮水”是余映潮先生的“粉丝”简称。
)“余老八点半到火车站!”我开始期盼。
“余老到了!”我的心跳开始加快。
“余老师好!”我握住余老的手时,感觉到自己的手心微微发热,有点湿。
一个慈眉善目的父辈——余老给我的第一印象。
潮起2XXX年4月9日上午,南京工业大学八中校区大礼堂内座无虚席。
首先周曼华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接着张维文老师执教《泥人张》。
最后,余老对两堂课进行点评。
他的评价先从对课文的解读开始,再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然后对执教者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字字句句落到实处,情深意切。
余老的午餐和我们一样,一份快餐。
他说,这是他出门在外时最喜欢的用餐方式,吃得简单,又节约时间。
我们跟他谈论怎样评课的问题,他语重心长地说:“评课者一定要厚道!上课的老师不容易呢!无论如何,一堂课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位朴实善良、真诚待人的特级教师!潮涌2XXX年4月9日下午,南京工业大学八中校区大礼堂的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首先,余老执教《行路难》。
他的脸色略显疲惫,嗓音也有些沙哑,但是他充满激情的范读是那么的令人振奋。
无论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中的美句,还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理解诗中的难句,都让我觉得:与其说他在讲课,还不如说他在细心地雕刻着一件艺术品。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绽放着智慧的光彩,把美一层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特别是他设计的两个“课中微型讲座”,让每一个听课者都眼前一亮。
“课堂虽小,天地很大。
”我记不起这是谁说过的话,但是在这样的时刻,我真的感叹语言的精妙,要感谢那些创造了文字的祖先。
后来,余老以“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为题,作了一个半小时的讲座。
他把自己坚持研究了几十年的阅读方法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历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被某个景色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小石潭的景致,并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描写自然景观的手法及其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启发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文言文《小石潭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和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游历小石潭时的所见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等。
4.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表达有些困惑。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通过让学生们模拟作者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八年级语文课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彻一作:下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文学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教案详案

小石潭记教案详案【篇一:小石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篇一:余映潮小石潭记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内容摘要: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及赏析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板块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赏析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1、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余映潮“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之三《小石潭记》:记游作文优秀范例

余映潮“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之三《小石潭记》:记游作文优秀范例《小石潭记》:记游作文优秀范例(余映潮)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游记类的记叙文。
《小石潭记》是我们写游记作文的优秀范例。
它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先来读课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这篇精美的文言短文,描摹了小石潭及其地理位置、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石、青树、潭水、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石、水、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从学作文的角度看,它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它的结构与布局。
请看,它的结构层次是多么清晰:第一段,写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写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写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写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写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二、它的观察方式与描述手法。
请看,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和表现的手法真是太漂亮了:第一段的写法是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作者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就闻其声;再是伐竹取道,俯视小潭,看到静立在潭边的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将视线移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之上。
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对景物进行分层描写,小小石潭的清秀美好,层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二段的写法就变化了。
它叫做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作者用特定镜头的方式,集中笔力描写了清澈的石潭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_记;小石潭记___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
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
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
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
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改为“发现”。
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
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
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
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真是“凄神寒骨”啊!(生读第?自然段)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
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
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参差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如鸣珮环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往来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
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字来写的。
我发现“空游”这两个字特别的好。
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
开始自由地发现。
(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
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
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
发现得好!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
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
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
不错不错。
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
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
第?段就不同了。
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
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
既写了鱼,又写了水。
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
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
第?段的写法又不同。
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
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
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
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
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
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
(大屏幕显示)自由发现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
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
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
这就是老师的发现。
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师:什么是“趣味欣赏”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呀,什么“清幽”呀,什么“清冷”啊,什么“清秀”哇,找了没有?没有找。
老师告诉你们吧。
来,注意这个“清”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
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清凄清丽清晰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
(生读一遍)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
比如说“潭水是‘清冷’的”。
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
哪一位先来说一下?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师:“清脆”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师:还有“清凉”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我认为可以用“清新”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清幽”!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记》趣味欣赏“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
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
“趣味欣赏”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
下课。
(张见亭整理)[映潮说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这一块。
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