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本版编辑/佩兰I课堂I.教世录《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2018年获全国省会城市初中语丈微等奖◎段煜/执教、整理(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山西太原030001)一、复习巩固,走进文本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小石潭记》,解决了字词,梳理了文句。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笔,慢慢走进他所描绘的小石潭。

我们先一起来诵读,咀嚼《小石潭记》文字里的醇香。

(师生诵读课文,部分学生可以自由背诵。

)师:回顾一下重点字词及文言语句的意思,“空游无所依”是什么意思?生: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生: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师:“悄怆幽邃”。

生:凄凉幽深。

悄怆,凄凉。

邃,深。

二、研读文本,深入思考师: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格式说一句话。

(屏显。

)这是一个有____的小石潭。

生:这是一个有景有情的小石潭。

师:景物有什么特点?生:景物的特点是清。

水的特点是清新无俗、空明透彻。

溪水神秘无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潭底和潭周围的石头巧夺天工,形态各异,毫无世俗之气,都有“清”的色彩。

师:字里行间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心乐之。

伐竹取道”“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请同学们以舒缓、悠长的节奏,读描绘景色、抒发情感的语句。

(生齐读课文1~4节。

)师:同学们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下面,我们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屏显。

生自由阅读体会并交流讨论。

)(1)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为“怪民”,好几年后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再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让他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贬谪生涯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曾这样明确表示:“虽万受按弃,不更乎其内。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蹿灭。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

下面是可是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课前预习】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

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三、初读感悟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

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

(生齐读)四、美读涵咏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济南市长清区月庄初级中学程丽美一、创设情境,轻松旅行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愉快的旅游中度过,大家乐意吗?(生齐答乐意)出发前,我要叮嘱大家带上两样东西。

首先告诉我,今天你快乐吗?(生愉悦地答快乐)很好,轻松愉悦的心情是旅途必备。

还有一样:丰富的想象力,你有吗?(生情绪高昂地说有)呵呵,想象力不够丰富也不必担心,我们有出色的导游小丁,他会帮助你。

(学生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永州旅行社为中学生特别提供了“永州八景二日游”,让我们得以追寻柳宗元足迹,游览《永州八记》中所记佳境,此刻我们刚游完钴鉧潭西的小丘。

我们的导游小丁,阳光又帅气、博学还风趣。

刚才他遇见了一位老朋友。

我们在小丘下休息会儿,等等他。

《小石潭记》,大家还记得吧?生:记得。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二、佳景导游(教师领诵《小石潭记》结束时,学生丁坤推门进来)丁坤:大家好,我叫丁坤,刚我隐约听见程老师说我——阳光又帅气,我帅气吗?生(笑):帅气!丁:嘿嘿,开个玩笑,说我博学可真不敢当。

现在我带大家去……(故作神秘)噢,先保密,大家跟我往西走,(走几步)大约一百多步了吧?看前面,(学生只是看着丁坤)哇塞!好茂密的竹林,大家看到了吗?青翠浓郁的竹林,(做倾听的动作)什么声音?(学生进入角色,有的说:“水声”。

)跟我来,拐过这个弯,大家知道这条路是谁开辟的吗?对!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砍掉竹子开辟而成。

到了,大家往下看,看见什么了?生:小石潭!丁:(很诡异地)真的是小石潭吗?(听课教师微笑)生:是小石潭。

丁:对,就是小石潭,请大家分小组尽情观览。

(师生都笑了)三、尽情欣赏,把美丽留住师:请大家放慢脚步,尽情的欣赏小潭景色,给游伴说说最吸引你的景物是什么?它的特色是什么?交流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说,小石潭最吸引我的是(景物),它。

或者是,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它。

(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小组内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小石潭记》创新课堂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创新课堂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创新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大家请看这幅图。

这幅图画有什么呢?生:的冰雪之地之中,只见一个老翁,披着蓑衣,独自一人在那儿垂钓,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众):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同学们了解柳宗元多少?生: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师:同学们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柳宗元?生:孤独的柳宗元。

生:高傲的柳宗元。

生:倔强的柳宗元。

师:为什么他孤独高傲呢?生:沉默师:老师在这,需要给大家补充一下背景知识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的柳宗元走进永州的山山水水,写了流传千古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师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记呢?我们在哪里学过记这种文体?生:桃花源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二、疏通文意1.读准确。

师:学习文言文,第一关就是读,初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好长句的停顿。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谢谢!有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句子停顿吗?生:“翕”(xī)有人读成了“hé”。

师:“翕”不是形声字,大家看字形,上“合”下“羽”,鸟儿合拢羽毛,舒缓优雅。

(师模仿鸟儿合拢翅膀的动作,生会心微笑。

)“翕”的意思课下有注释,大家看是———生(众):缓慢。

师:还有读错的字吗?生:“悄怆幽邃”的“悄”,在这儿意思是寂静,要读“qiǎo”。

“悄”作叠词时读一声,静悄悄,悄悄话。

师:你说得很好,很多不知道的同学已经在动笔作标记了。

哪些句子节奏需要注意?生:“潭中鱼可百许头”怎样读?师:哪位同学能帮忙?生:“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这句话意思是什么?生: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生: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读法,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应读成“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2)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

还有吗?(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柳宗元行文尚洁,但无片面性。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获 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 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

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

”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

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

你的判断很准确。

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是空间顺序。

关于小石潭记的语文教学实录

关于小石潭记的语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的语文教学实录关于小石潭记的语文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文章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

面对这一传统的古文名篇,如何上得扎实而又圆转自如?如何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深入其中和文本对话,作者交流?郭艳军老师在执教《小石潭记》这课时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而达到这种理想效果的基础则是:交给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探寻的快乐。

【课前预习】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

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三、初读感悟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

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

(生齐读)四、美读涵咏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水、鱼、石、树。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刘淑云:山清水冽人悄怆千万孤独谁人知——《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2、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体会人格品性之美。

3、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教学过程】一、巧猜作者,引出课题:设计意图:学仿《诗词大会》,根据所出示的知识猜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柳宗元)拓展了解: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画廊式地展示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水经注》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的流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过渡语:我们今天就跟随者柳宗元的足迹和心迹一起来赏读他的《小石潭记》二、朗读全文,纠音正字课文一共分五个段落,最后一段写了随行的人员,我们先看看一共有谁跟随一并前往的?(五加一)过渡语:除此之外还剩四段,我们逐一赏读分析。

三、赏读课文,逐段分析第一段:初遇石潭生读生译师指导(掌握重点词汇:珮环、清冽、坻,屿、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思考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

教师解读:作者在这里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珮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

2、这乐音,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乐3、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又看见了哪些景象?(水、石、树、蔓)逐个赏析: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下面是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的游记《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

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

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

如果说,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

(抑郁寡欢的情感)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

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生:(纷纷)李白────刘禹锡──辛弃疾────韩愈──……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

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

哪一个组来?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

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

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生:我们选的是“树林”。

“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

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

”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

(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

“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

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

还有吗?(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的景与情一、移步换景,依次展示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它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展现不同景物的不同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作者开篇就从远处以俯视的角度来描绘小石潭的总貌:竹林,水声,水潭,水清,姿态各异的石头,摇曳飘拂的树木。

寥寥数语,景物如画。

接着作者用近视角度来写潭中景物:水的清澈,游鱼的数量以及它们的投影和情态。

这几笔,绘形、绘神、绘影、绘声,明写鱼,暗写水,鱼水交融,情味无穷。

再次,作者举目西南以远视角度望水源:曲折的溪身,交错的岸势。

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富有诗情。

最后作者移坐潭上,运用环视角度写潭周围环境:幽深的竹林,凄清的氛围。

由此可见,作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向读者依次展示了小石潭的绝佳风景。

二、抓住特征,细致描写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时善于紧扣景物特征来细致描写。

如开篇描绘小石潭的全貌,字句不多,但却抓住了小石潭的水清、石奇、木秀的特征来展示小石潭的全景。

而这其中作者又重点突出“石”,清脆的水声,清澈的潭水,长势个异的树木无不缘于姿态种种的“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