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本版编辑/佩兰I课堂I.教世录《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2018年获全国省会城市初中语丈微等奖◎段煜/执教、整理(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山西太原030001)一、复习巩固,走进文本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小石潭记》,解决了字词,梳理了文句。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笔,慢慢走进他所描绘的小石潭。

我们先一起来诵读,咀嚼《小石潭记》文字里的醇香。

(师生诵读课文,部分学生可以自由背诵。

)师:回顾一下重点字词及文言语句的意思,“空游无所依”是什么意思?生: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生: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师:“悄怆幽邃”。

生:凄凉幽深。

悄怆,凄凉。

邃,深。

二、研读文本,深入思考师: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格式说一句话。

(屏显。

)这是一个有____的小石潭。

生:这是一个有景有情的小石潭。

师:景物有什么特点?生:景物的特点是清。

水的特点是清新无俗、空明透彻。

溪水神秘无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潭底和潭周围的石头巧夺天工,形态各异,毫无世俗之气,都有“清”的色彩。

师:字里行间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心乐之。

伐竹取道”“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请同学们以舒缓、悠长的节奏,读描绘景色、抒发情感的语句。

(生齐读课文1~4节。

)师:同学们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下面,我们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屏显。

生自由阅读体会并交流讨论。

)(1)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为“怪民”,好几年后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再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让他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贬谪生涯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曾这样明确表示:“虽万受按弃,不更乎其内。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蹿灭。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

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的悠悠文思。

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

他就是------生(齐):柳宗元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

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

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

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

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

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着我们组一起来体会 《 小石潭记》 中 优 美
的语 言 。 江 家 乐 :请 大 家看 到 这 篇 文 章 的 第

( 五分钟 后 . 小 组组 长批 阅 , 课 代 表 点评 )
欢 乐 呀 。好 像 在 向我 们 招 手 呐 。
唐若 萱 : 看到这潭水和水 中的鱼儿 。
段第一句话 ,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 。
陈 莎 莉 :我 喜 欢 的句 子是 “ 依 然 不
动 ,傲 尔 远 逝 ,往 来 翕 忽 ,似 与游 者 相
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龙 阳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是 抓 住 小 石 潭
乐” 。请 问大 家 。 这 句 运 用 了什 么修 辞 手
法? ( 拟人 ) 你们很棒 ! 这 句话 生动 形 象 地 写 出 了人 鱼 同乐 ,情 味无 穷 的 乐 趣 , “ 椒 尔远逝 , 往来 翕忽” , 这里一动一静 , 突 出 了鱼 儿 活 泼 可 爱 的特 点 , 似与游者相乐 , 这 里 就 表达 了作 者 的 欢悦 之情 。
师 点 评 :谢 谢 同 学 们 让 我 身 临 其 境
般 地 游 览 了小 石 潭 , 作为导游 , 如 果 能 将
课 代 表 报 题 ,学 生分 单 双 号 上 黑 板 反馈 。
内容 : 单号题 目: 翻译 “ 水 尤清冽” 中
潭 。看 , 这潭底很是奇怪 , 底 部 竟 是 一 整
张敏 : 请全班 女同学们把“ 潭 中 鱼 可 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朗 读 一 遍 。我 喜 欢 这 一 句 ,这 句 运 用侧 面 描 写 写 出 了
水的清澈。
同学 们 ,上 节 课 我 们 已初 步 学 习 了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

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

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

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同学们,再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

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④纨:白色的丝绢。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济南市长清区月庄初级中学程丽美一、创设情境,轻松旅行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愉快的旅游中度过,大家乐意吗?(生齐答乐意)出发前,我要叮嘱大家带上两样东西。

首先告诉我,今天你快乐吗?(生愉悦地答快乐)很好,轻松愉悦的心情是旅途必备。

还有一样:丰富的想象力,你有吗?(生情绪高昂地说有)呵呵,想象力不够丰富也不必担心,我们有出色的导游小丁,他会帮助你。

(学生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永州旅行社为中学生特别提供了“永州八景二日游”,让我们得以追寻柳宗元足迹,游览《永州八记》中所记佳境,此刻我们刚游完钴鉧潭西的小丘。

我们的导游小丁,阳光又帅气、博学还风趣。

刚才他遇见了一位老朋友。

我们在小丘下休息会儿,等等他。

《小石潭记》,大家还记得吧?生:记得。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二、佳景导游(教师领诵《小石潭记》结束时,学生丁坤推门进来)丁坤:大家好,我叫丁坤,刚我隐约听见程老师说我——阳光又帅气,我帅气吗?生(笑):帅气!丁:嘿嘿,开个玩笑,说我博学可真不敢当。

现在我带大家去……(故作神秘)噢,先保密,大家跟我往西走,(走几步)大约一百多步了吧?看前面,(学生只是看着丁坤)哇塞!好茂密的竹林,大家看到了吗?青翠浓郁的竹林,(做倾听的动作)什么声音?(学生进入角色,有的说:“水声”。

)跟我来,拐过这个弯,大家知道这条路是谁开辟的吗?对!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砍掉竹子开辟而成。

到了,大家往下看,看见什么了?生:小石潭!丁:(很诡异地)真的是小石潭吗?(听课教师微笑)生:是小石潭。

丁:对,就是小石潭,请大家分小组尽情观览。

(师生都笑了)三、尽情欣赏,把美丽留住师:请大家放慢脚步,尽情的欣赏小潭景色,给游伴说说最吸引你的景物是什么?它的特色是什么?交流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说,小石潭最吸引我的是(景物),它。

或者是,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它。

(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小组内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2)《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

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

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
(女)皆若空游/无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
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

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

“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

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

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
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

请一名同学读一下。

(屏显。

)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

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孙昌武《柳宗元评传》)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5:我觉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

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

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7:不能。

我感觉“见”是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8: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

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

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

“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9: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予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

)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

政敌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

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1: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

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2: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3: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

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

生3: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元元”,他想
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像“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

(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诗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上》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问》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

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

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

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