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研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研讨课教案_1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感受诗歌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而且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

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才会清晰。

另外学生对诗歌欣赏还不知如何入手,我选用名家讲座中的欣赏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学会赏析。

学“名家”的读学“名家”的赏,因此,我采用了大量音视频素材,帮助学生从中学会欣赏诗歌。

二、学习目标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4.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下面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从画面内容中请同学们猜猜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播放视频。

2.学生猜课题,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导入好,刚才这位同学说出了今天的课题,并讲了自己的理由,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二)作者简介1.播放作者介绍视频,学生边观看边听边记下相关要点。

(经过处理的视频只有画面和声音,没有文字出现。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观看后记下的相关内容。

3.教师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背景介绍出示相关背景知识,学生读,了解背景。

背景介绍:《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是个诗的国度,而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因此这个时期也称诗唐。

唐朝诗人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有飘逸洒脱的诗仙李白,有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有瑰丽奇绝的诗鬼李贺……今天我们学习唐朝的一位大家,他是山水田园的代表人物,因为其诗歌多含有禅意,因此人称诗佛,他就是王维。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评价其诗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旧知回顾我们学过无数的诗歌,其中恐怕唐诗是最多的,其中我们学过或者听到过哪些王维的诗歌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zhài)》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渭川田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四)初识王维诗歌的特点前面说过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那几句诗歌就是例证。

看似平凡的描写缺画面感极强,并且用语极为平凡。

就以《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

诗人并未用一个生僻的字,看似也没有用任何手法,却能将大漠中一缕孤烟冉冉升起,长河中落日与水相接的水天一色的景象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

正如《红楼梦》中香菱的评价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竹里馆》教学设计1竹里馆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治所在近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

2背景简介《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时期。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早年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

加之他早年就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

3.题目解读《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 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4.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重点字:篁(huáng)2.读准节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疏通诗意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⑵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4.诗歌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考点梳理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2、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人教201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受诗歌意境,描绘诗歌画面美,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3.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重点】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诗歌。

2.描绘画面,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王维高雅的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迁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人物导入:(出示灯片)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学生猜到是王维,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轮流背诵。

(《相思》《杂诗三首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导语:同学们知道《鹿柴》这首诗出自他哪一部诗集吗?(《辋川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辋川集》中的另一首诗:《竹里馆》。

二、诵读诗歌1、教师范读。

(点拨:语气平和语调舒缓,读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指名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3、齐读。

三、品读诗歌(一)观画面之美1、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诵,一边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在诗中做批注);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在诗中用另外一种符号批注出来)。

指名上台板书。

共同明确: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2、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边听吟唱边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揣摩诗人的心境。

(播放童声演唱版《竹里馆》)(指名提问,生答。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画面。

指名展示。

(二)悟诗人志趣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诗歌诵读提示中说“全诗人与物浑然一体,营造出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后,班级展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2.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待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3.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竹里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林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竹里馆》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意,标注生僻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竹里馆》的诗意,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宁静、淡泊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
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悟自然之美。
2.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如何将其与诗歌意境相结合。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布置以下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竹里馆》的诗意。
2.请举例说明诗中的“拟人”修辞手法。
3.课堂小练笔:请以“竹”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及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肯定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王维的诗作,深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0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0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

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

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

“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他的诗呢?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节奏、词义、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景?幽篁、深林、明月②诗中的人物有那些活动?独坐、弹琴、长啸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拟人宁静淡泊、志趣高雅环节三:悟1、迁移训练;本诗与《山居秋暝》比较阅读2、王维诗歌语言赏析:平淡自然3、主旨归纳;悠然闲适,自得其乐4、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竹里馆》优质课设计教案_1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竹里馆》优质课设计教案_1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了解诗词相关知识、背诵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提升朗读、背诵、质疑等方法,感悟内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歌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词《竹里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并补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学生感情朗诵三、整体感悟1、学生自读,然后交流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使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每句中的关键词。

(1)内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意境:______________ ___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五、学生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情感,并能当堂成诵。

2.了解入声字、平仄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3.理解诗佛王维的淡泊心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情感。

2.了解入声字、韵字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3.理解诗佛王维的淡泊心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吟诵、吟唱)2.拓读法3.比较法教学过程(注意:课前在主板书上写好全诗并标好平仄。

)(一)导入全班吟诵《登幽州台歌》吟诵导入师:同学们,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我们通过短促的入声字“不见”“独”了解到陈子昂无人赏识遇的寂寞苦闷,时空浩渺的人生孤独;这一声怆然而涕下,作者开口度极大的“下”字,又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无尽的悲凉与伤感。

师: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另外一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竹里馆》,首先我想请小组接龙,每人说一句你对王维的印象。

师:大家畅所欲言,说到了王维的诗作特色,文学地位、生平经历等,那么这是不是王维的全部?今天我们将继续通过吟诵来走近《竹里馆》,走近诗佛王维的真实内心。

(二)品音韵之美(1)音韵大师师:之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根据吟诵符号为这首诗歌划分平仄。

现在我想请台下的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看对方划分的平仄是否正确。

(同桌互评1分钟)(拍两位同学的导学案,借助希沃link明确正误)(2)最美诵读师:我们以一横代表平声,以一竖代表仄声,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手势来跟我一起正确诵读诗歌。

(三)通古人之情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是需要吟的,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听姚老师的吟诵,并且尝试跟着我吟诵两遍,结合自己的吟诵感受和对诗文的理解思考:(1)主问题:你从本诗的声韵和文义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声韵<平仄、入声字> 文义:意象、注释、背景、关键词句)师:首先请聆听姚老师的吟诵,帮助大家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师示范吟诵)接着请大家跟着我一句一句地吟诵,我的声音会大一些,大家可以尝试跟着模仿,并逐步体会诗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四、作者简介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五、诗歌的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六、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擅长人物画。

七、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所以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译
1、注释
幽篁( ):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对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环节三:赏
(小组合作)然后让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

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不过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环节四:重点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八、课堂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九、课堂练习题: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用“弹琴复长啸”来反衬。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

十、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大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已经到了秋天。

朗朗的明月透过松林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涓涓流淌。

竹林中传来喧闹的欢笑,那是浣衣少女正往回走;水上的莲叶摇摆晃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就让那春光逝去、花草凋谢吧,山中的秋色自有一番魅力,人们当然愿意在此停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因为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反复的诵读,理解本首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组合作)
1.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诗派代表诗人.
2.诗中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铺设了整个画面的基调.空山、新雨、晚来、秋,平淡朴实的词语,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更营造出一种清幽境界.一个”空”字不但用以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情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画的各项要素,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洋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暗寓了作者的隐逸之情.这个联中”春芳歇”与首联的”晚来秋”形成对照,相得益彰.
明月松间照, 见静
清泉石上流. 听动
竹喧归浣女, 听
莲动下渔舟. 见人的活动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总结艺术特色
1、动静结合
2、视听兼有
3、情景交融
4、诗中有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