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优秀论文D题
2023年数学建模研赛d题

2023年数学建模研赛d题2023年数学建模研赛D题涉及内容较多,主要涉及多目标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等数学建模方法。
下面将分段介绍相关参考内容,以帮助你完成该题目。
第一段:首先,我们可以从多目标规划的角度入手对该题进行分析。
多目标规划是指在考虑多个优化目标的情况下,寻找满足多个目标的最优解。
在该题目中,考虑了最小化成本与最小化风险两个目标。
相关参考资料可以包括《多目标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多目标规划方法与技术》等。
第二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对该题进行建模。
非线性规划是指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包含非线性项的数学规划问题。
在该题目中,涉及到了产能、投资金额、能源消耗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
相关参考资料可以包括《非线性规划导论》、《非线性规划方法及应用》等。
第三段:此外,图论也是该题目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
图论主要研究图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建立节点和边的关系来描述问题。
在该题目中,可以将各个产能、能源消耗等因素抽象成图中的节点,通过边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进行分析与计算。
相关参考资料可以包括《图论及其应用》、《图与网络》等。
第四段: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的数学建模案例来获得启发与支持。
数学建模竞赛的历年优秀论文可以为参赛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参赛者可以参阅以往数学建模竞赛相关题目的优秀论文,学习他们的建模过程和解题思路,并运用相关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该题。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数学建模通过数学方法和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参赛者探索和研究数学建模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以上仅为该题目的一些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的研究与思考有所帮助。
由于不能提供链接,请你根据相关关键词自行搜索相关资料。
最后还是希望你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和综合性思维的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数学建模论文。
2023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

2023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摘要:一、引言1.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背景2.题目D的概述二、题目D详细解析1.题目要求2.题目特点3.解题思路三、解题步骤1.数据收集与处理1.1 数据来源1.2 数据清洗1.3 数据预处理2.建立数学模型2.1 确定模型类型2.2 参数估计2.3 模型检验3.模型求解与优化3.1 求解方法3.2 结果分析3.3 模型优化4.模型应用与验证4.1 应用场景选择4.2 结果对比与分析4.3 模型验证四、结果与分析1.模型预测结果2.模型性能评估3.结果可靠性分析五、总结与展望1.题目D解决的意义2.不足与改进3.未来研究方向正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建模竞赛越来越受到研究生的关注。
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题目D引起了广大参赛者的兴趣。
本文将详细解析题目D,并给出解题思路和步骤,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参考。
一、引言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共有多个题目供参赛者选择,其中题目D以其实用性和挑战性吸引了众多选手。
题目D的概述如下:“某城市交通部门拟对市区范围内的交通流量进行监测与调控,以减轻拥堵现象。
现有历史数据表明,交通流量与时间、地点等因素有关。
请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的交通流量,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调控策略。
”二、题目D详细解析1.题目要求题目D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交通流量,二是提出合理的调控策略。
这就要求选手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技能。
2.题目特点题目D的特点在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选手需要处理大量的实时数据,考虑多种因素对交通流量的影響,如时间、地点、天气等。
此外,调控策略的提出需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解题思路针对题目D,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历史时间段内的交通数据,包括时间、地点、交通流量等信息。
对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以便后续分析。
2006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优秀论文(北京理工大学)-李然,王继辉,王建秋

全国第三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学生面试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李然,王继辉,王建秋摘要:本文通过使用图论、局部搜索算法确定了给定条件下的老师数量的最小值M,建立了分配老师的组合优化模型,并求解模型给出具体分组情况,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公平性指标。
问题1:论文通过解决对偶命题来实现的,使用图论的边、度关系知识,获取M 的一个较优下界(M=,同时回答了M mod 3条件下M 的更精确的下⎥⎥⎤⎢⎢⎡++24811n 界),然后利用这个下界,使用局部搜索算法,搜索完全图中的无边重复的Km 的个数,从而找到最小的M。
4K 问题2:将问题抽象为一个TTP(Time Table Planning),建立了分配老师与学生的组合优化模型,通过设定约束条件的优先级别,确定了优化目标,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给定M,N 的“面试组”方案(结果详见正文)。
问题3:前半部分的思路与问题1相同,M 的一个较优下界为不小于的偶数,同时在局部搜索算法中多引入一个状态矩阵S,而且还研究⎥⎥⎤⎢⎢⎡++24811n 了此条件下文(理)老师分配“面试组”时的最大利用率近似为;后半部分的32思路与问题2相同,修改问题2已建立的模型及优化目标。
问题4:从面试的均匀性、公平性和信度出发,考虑到当前学科交叉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日益重要,我们提出新的分配方案--每4位老师同时面试3位学生,每位学生随机参加3场面试。
关键字:对偶完全图较优下界局部搜索算法TTP 遗传算法公平性指标问题1设G 为m 阶无向简单图,若G 中的每个定点均与其余的(m-1)个顶点相邻,则称G 为m 阶无向完全图,记为.如四阶完全图K4。
Km 如果用G 的每个顶点来表示不同的老师,用G 中的边来表示老师在同一个“面试组”这一关系,则G 中无边重复的K4图,就对应了一个“面试组”方案,同时,每有一个面试方案,就意味着老师可以接受一个考生的面试请求。
于是本问题就等价于下面一个对偶的图论问题:对偶命题1:设G 是一个m 阶无向完全图,n 为G 中无重复边的K4的个Km 数,则当n=N 时,求能够满足条件的最小的m 值。
2023年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

2023年我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专题一、选题背景2023年我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全国性的学术竞赛活动,旨在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
本次竞赛D题的选题背景紧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求,旨在挑战参赛者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数学建模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推动数学科学的发展。
二、题目描述D题的题目是关于人口迁移模式和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和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要求参赛者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以及相关领域知识,研究城市人口迁移的规律和趋势,预测未来人口迁移的模式和规模,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题目要求1. 分析当前城市人口迁移的主要模式和原因,包括城市间迁移、城市内部流动等。
2. 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因素,对人口迁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3. 结合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提出人口迁移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政策建议。
四、解题思路1. 了解当前城市人口迁移的主要模式和原因,包括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流动的数量规模、人口流动的动态变化等。
2. 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人口迁移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时空分析方法等。
3. 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对模型进行合理性和可行性测试,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普适性。
4. 提出人口迁移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影响,结合模型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五、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了解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口迁移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2. 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有关城市人口迁移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
3. 城市规划和发展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了解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六、写作指南1. 在文章的概述部分,简要介绍城市人口迁移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本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D题优秀论文(精)

会议筹备优化模型摘要能否成功举办一届全国性的大型会议,取决于会前的筹备工作是否到位。
本文为某会议筹备组,从经济、方便、满意度等方面,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制定了一个预订宾馆客房、租借会议室和租用客车的合理方案。
首先,通过对往届与会情况和本届住房信息有关数据的定量分析,预测到本届与会人数的均值是662人,波动范围在640至679之间。
拟预订各类客房475间。
其次,为便于管理、节省费用,所选宾馆应兼顾客房价位合适,宾馆数量少,距离近,租借的会议室集中等要素。
为此,依据附件4,借助EXCEL计算,得出7号宾馆为10个宾馆的中心。
然后,运用LINGO软件对选择宾馆和分配客房的0-1规划模型求解,得出分别在1、2、6、7、8号宾馆所预订的各类客房。
最后,建立租借会议室和客车的整数规划模型,求解结果为:某天上下午的会议,均在7、8号宾馆预订容纳人数分别为200、140、140、160、130、130人的6个会议室;租用45座客车2辆、33座客车2辆,客车在半天内须分别接送各两趟,行车路线见正文。
注:表中有下画线的数字,表示独住该类双人房间的个数。
关键词:均值综合满意度EXCEL 0-1规划LINGO软件1.问题的提出1.1基本情况某一会议服务公司负责承办某专业领域的一届全国性会议。
本着经济、方便和代表满意的原则,从备选10家宾馆中的地理位置、客房结构、会议室的规模(费用)等因素出发,同时,依据会议代表回执中的相关信息,初步确定代表总人数并预定宾馆和客房;会议期间在某一天上下午各安排6个分组会议,需合理分配和租借会议室;为保证代表按时参会,租用客车接送代表是必需的(现有45座、36座、33座三种类型的客车,租金分别是半天800元、700元和600元)。
1.2相关信息(见附录)附件1 10家备选宾馆的有关数据。
附件2 本届会议的代表回执中有关住房要求的信息(单位:人)。
附件3 以往几届会议代表回执和与会情况。
附件4 宾馆平面分布图。
2015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优秀论文D题11

ati Q ati Sti
e(ti )
ti 时刻列车牵引加速度 ti 时刻列车实际加速度
计算距离,是列车到刚通过的一站的距离 列车在第 N 段中 ti 时刻的能耗
1t
i
ti 时刻牵引加速度与最大加速度百分比
i
2t
T
ti 时刻制动加速度与最大加速度百分比
第 N 段列车总运行时间
vti
ST
ti 时刻列车运行速度
A1
始发站
Ai
第i站
Ai+1
第i+1站
A14
终点站
运行方向
图 3.1 列车参考坐标系
图中, A1 站为始发站, A14 站为终点站,列车由始发站 A1 向终点站 A14 运行, A1 位 于公里标 22903m 处, A14 位于公里标 175m 处,起始公里标 0 位于终点站右侧。其中计 算公里标( m)是到起点的距离,计算距离( m)是到刚通过的一站的距离。根据公里 标得到 A6 站到 A7 站的距离是 1354m。 在两车站间运行时间一定的条件下,计算寻找列车从 A6 站出发到达 A7 站的最节能 运行的速度距离曲线,问题的本质是制定一种列车在约束条件下的运行策略,使得发动 机的总能耗最低。建立的单列车单区间节能优化模型的如下: 目标函数: min E min e(t , c(t ))dt
站间总距离
-4-
三 单列车节能运行优化控制问题
3.1 问题分析
问题一(1)要求我们建立速度距离曲线的数学模型,制定列车在 A6 站到 A7 站运行 110s 耗能最少的方案。列车发动机耗能与运行工况密切相关,在四种运行工况(牵引、 巡航、惰行和制动)中,牵引阶段发动机耗能,巡航阶段发动机是否耗能取决于列车当 时受到的总阻力。总阻力大于 0 时,列车需要牵引,发动机耗能;总阻力小于或等于 0 时,列车需要制动,发动机不耗能。单质点模型中,列车运动符合牛顿运动学定律,根 据题目所给“列车参数”和“线路参数” ,可以得到列车牵引力,列车运行总阻力和列 车制动力等参数。分析不同阶段列车的受力情况,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得到列车在不 同工况下的发动机能耗。 节能运行的关键在于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工况的交替使用, 单列车节能运行优化控制 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单目标优化问题。列车运行的总能耗最小为目标函数,运行工况、两 站之间列车运行工况的阶段数等参数为决策变量,列车的启止速度、不同路段的限速、 最大加减速度等为约束条件。采用多岛遗传算法 MIGA 作为优化策略,对发动机的总 能耗结果进行全局寻优,确定能耗最小条件下,列车的运行策略,得到最节能运行的速 度距离曲线。由于列车的运行策略受到不同路段限速和坡度等参数的影响,很难直接得 到连续的速度-距离曲线公式。在算法的搜索过程中,为了快速的寻找最优解,对问题 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到的数值解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2)要求建模计算出列车从 A6 站出发到达 A8 站的最节能运行的速度距离曲 线,其中列车在 A7 车站停站 45 秒, A6 站和 A8 站间总运行时间规定为 220 秒(不包括停 站时间) 。相比问题一( 1) ,问题一( 2)只是增加了一段站间路程,并在途中 A7 站进 行了停留。问题一(2)是在问题一( 1)模型的基础上,将目标函数替换为两段路程能 耗的和最小,约束条件为总运行时间一定。根据题干中图 5 列车站间运行时间与能耗的 关系曲线,我们确定列车运行时间与最低能耗存在类似的关系。由于在运行时间与最低 能耗的关系曲线下方不存在可行解, 可以认为其实质上就是两个目标的 Pareto 前端解集
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论文,新式机床磨削加工(曾艾东_王逸_肖家亮)

M 点 坐 标 的 确 定 : 在 固 定 坐 标 系 O xy 中 , 记 基 点 M 的 初 始 点 位 置 为
M ( A) ( xMA , yMA ) ,而其终止点位置为 M
( AB ) ( AB ) 动量 xM 和 y M 分别为:
y
…………
(1)
B
y'
rB
rA
rAB
A
x'
x'
O
x
x
实质上都是时间 t
x, y 在动坐杯系中是定值,但是注意到 x A , y A 和
运动得到的在固定坐标系 O—xy 中两亇坐标方向的分运动。
2
的函数。所以(3.4)就是 B 点的运动方程,描述了 B 点随着平面图形(或刚体)的
( AB )
,进
而算出上台要旋转的角度,由(1)式将 x’y/坐标变换到 xy 坐标系,再由(3) 式求出中台下台要移动的位移,依此类推并迭代,最后由移动的位移计算脉冲: 先求一个脉冲使工作台的移动量:1 度除以 360 度再乘以变比和丝杆螺距, 然后用应移动的距离除以单位移动量,再取整。 对于两条母线,先画出函数图像,判断其单调性和凹凸性,求出分界点,在 出现下凸的部分只能采用轮式砂轮, 而轮式砂轮的轮廓形状则与曲线的曲率密切 相关,选取不当会引起砂轮对工件的“干涉”——磨削掉不该磨削的部分。
f ( x A ) f ( xB ) k AB , x A xB
yg
(5.4)
A
C
B
xg
Og
A' C' B'
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

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一、赛题背景及意义1.1 赛题背景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一场面向全国研究生的数学建模竞赛,旨在选拔并表彰在数学建模领域具有优秀技能和创新思维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数学建模能力和素质。
1.2 赛题意义D题作为竞赛的一部分,旨在考察选手对数学建模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选手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赛题内容2.1 赛题描述D题的具体内容是在固定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最大值。
2.2 计算思路本赛题要求选手采用某种数学或计算机算法来计算出最大值,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来进行求解,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模拟计算。
三、解题思路3.1 分析赛题要求首先需要对赛题内容和要求进行仔细分析,明确最大值的求解目标以及计算的约束条件。
3.2 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分析明确了赛题要求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求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抽象和简化。
3.3 实施求解根据选定的求解方法,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建立数学模型,编写程序代码,运行计算等过程。
3.4 结果分析对求解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包括结果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启示。
四、解题过程4.1 数据处理对赛题所给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筛选以及转换。
4.2 模型建立建立适合本题的数学模型,明确求解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模型假设和简化。
4.3 编程求解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编程求解,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求解方法。
4.4 结果展示将求解的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并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五、结论与展望5.1 结论总结对赛题的求解结果进行总结,明确最大值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意义,总结求解方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5.2 展望未来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展望,包括求解方法的优化、模型的拓展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前景。
2023年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旨在考察研究生对数学建模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过程的详细分析和总结,期望能够提高选手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组委会填写)“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参赛队号10248021队员姓名1.刘剑青2.施金晓3.钮敏哲(由组委会填写) “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题 目 军事行动避空侦察的时机和路径选择摘 要:本文围绕军事行动的避空侦察与路径选择问题,基于地球自转运行状态参数、侦察卫星轨道运行状态参数,结合观测站对侦察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新疆地区城市交通路线及延伸数据,分别对卫星过顶情况、观测站监测卫星情况进行预测,并对根数未知情况下的卫星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城市交通数据建立军队最优路径模型,最后对单卫星与组合卫星条件下的军队在特定区域的规避策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针对军事行动避空侦察的实际和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围绕三个问题建立了合适的优化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编程、计算与检验,最后得到了卫星星下点运行轨迹经纬度模型、地面观测站观测范围模型、运行卫星侦查范围模型、根数未知的卫星状态预测模型、军事行动最优路径规划模型(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单个卫星侦察规避模型以及组合卫星侦察规避模型。
模型Ⅰ:卫星星下点运行轨迹经纬度模型以经纬度为坐标参量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根数-卫星轨道变换分析卫星运行轨迹与时间的关系,判断卫星与地球的相对运动方式,列出卫星星下点轨迹-时间函数,以此建立卫星星下点运行轨迹经纬度模型。
模型Ⅱ:地面观测站观测范围模型与运行卫星侦查范围模型根据卫星侦察目标的区域范围,结合卫星侦察幅宽、与时间状态对应的星下点坐标与运行方向,建立运行卫星侦查范围模型,并判断相应时刻卫星是否过顶;根据地面观测站的仰角区间,结合观测站的位置坐标、与时间状态对应的卫星星下点坐标,建立地面观测站观测范围模型,并判断相应时刻地面观测站是否可以观测到卫星。
模型Ⅲ:根数未知的卫星状态预测模型通过地面观测站的观测结果预测卫星的根数,进而利用星下点轨迹模型与观测范围与侦查范围对未来观测情况进行预测,建立根数未知的卫星状态预测模型,并对观察次数对预报精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模型Ⅳ:军事行动最优路径规划模型将实际条件下的城市与公路转化为图论中的节点与边,将城市间实际距离转化为边的有效长度。
找出所在目标之间有效路径,根据公路限速、最大行驶时间、最少休息时间的相关约束,列出城市节点-星下点轨迹位置关系约束,并以目标城市间的最短时间为目标,建立军事行动最优路径规划模型,列出最终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同时选择相关最短路径算法进行求解与分析。
模型V:单卫星与组合卫星侦察规避模型基于移动发射装置在指定区域的运动方式,结合卫星侦察、目标区域大小与形状、路网状况对军队规避结果产生的效果与影响,建立单卫星(组合卫星)侦察规避模型,结合概率论,列出所有目标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与归一,以影响因子为参数列出军队规避卫星的概率函数模型,并通过Dijkstra的改进A*算法进行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
最后,本文对相关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与改进,并进行了推广。
关键词:军用卫星,运行轨道,侦查范围,过顶预测,行军最优路径,避空侦察目录1 前言 ......................................................................................................................................... - 1 -1.1问题重述.............................................................................................................. - 1 -1.2知识储备.............................................................................................................. - 2 -1.3问题分析.............................................................................................................. - 2 -1.4模型假设.............................................................................................................. - 3 -1.5模型符号与说明.................................................................................................. - 3 -1.6本文的架构设计.................................................................................................. - 4 -2问题一的解答...................................................................................................................... - 5 -2.1问题一的分析...................................................................................................... - 5 -2.2模型的建立.......................................................................................................... - 6 -2.2.1星下点轨迹经纬度模型.............................................................................. - 6 -2.2.2地面观察站观测范围模型.......................................................................... - 9 -2.2.3卫星坐标系转换模型................................................................................ - 10 -2.2.4卫星过顶模型............................................................................................ - 11 -2.2.5卫星轨道根数预测模型............................................................................ - 12 -2.3模型分析............................................................................................................ - 13 -2.3.1第一小问求解分析.................................................................................... - 13 -2.3.2第二小问求解分析.................................................................................... - 15 -2.3.3第三小问求解分析.................................................................................... - 17 -3问题二的解答.................................................................................................................... - 18 -3.1问题二的分析.................................................................................................... - 18 -3.2模型的建立........................................................................................................ - 20 -3.2.1军事行动最优路径规划模型.................................................................... - 21 -3.2.2问题二最优路径规划模型算法与求解 .................................................... - 21 -3.3模型分析............................................................................................................ - 22 -4问题三的解答.................................................................................................................... - 23 -4.1问题三的分析.................................................................................................... - 23 -4.2模型的建立........................................................................................................ - 23 -4.2.1卫星侦察规避模型.................................................................................... - 23 -4.2.2组合卫星侦察规避模型............................................................................ - 25 -4.2.3问题三卫星侦察规避模型算法与求解 .................................................... - 25 -5模型评价与推广................................................................................................................ - 27 -6参考文献 ........................................................................................................................... - 27 -7附录 ................................................................................................................................... - 28 -7.1 卫星运行轨道空间模型图 ........................................................................................ - 28 -7.2新疆地区城市交通图........................................................................................ - 28 -7.3程序代码............................................................................................................ - 29 -1 前言1.1问题重述大型国防工程施工、武器装备实验或部队大规模移动的隐蔽性关系到国家安全以及战争胜败,通常采用“避、变、骗、反”四种手段对付卫星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