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解读
——《人物志》解读PPT课件

而 观
而 观
而 观
而 观
而 观
而 观
观 其
观 其
使 之
九
寇 人其其其其其其能敬而
征
》 得色侧节仁信知,,观
”
矣。,,,,,
其
观
。
忠
人
,
法
可编辑
5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2、博采百家之长
➢《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
八观
通则观其所礼, 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 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 习则观其所言, 穷则观其所不受, 贱则观其所不为。
主德(“无名” 的理想君主)
偏材
( 思儒 想家 教 化 )
( 建法 立家 制 度 )
( 战术 略家 谋 划 )
三材(基本人才)
可编辑
( 总国 理体 朝 政 )
三材 皆备
( 地器 方能 长 官 )
三材 皆微
13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人物志》与道家管理思想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 学说
《吕氏春秋·论人》
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吕氏春秋·论人》
可编辑
6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2、博采百家之长
➢《人物志》的“八观”法
古文
译文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观察善恶行为,识别混杂品质。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观察谈吐神色,窥见真实心态。
➢“主德”与“偏材” 的学说 •“主德”是君主(领导者)之材 •“偏材”是臣民(执行者)之材
《人物志》的主题是领导团队建设,表现 为“主德”与“偏材”的学说
八观五视七谬_解读_人物志_识人之法

那些专门揭露人家的毛病但他自己 会舆论来帮助自己判断是非。
看本; 只看偏, 不看全; 只识静, 不识
M ANAGEMENT
并不正直, 这样的人就叫做“ 依”“。观
二曰“ 接 物 , 有 爱 恶 之 惑 ”。我 们 动; 只 思 私 , 不思 公 ; 只 讲 一 般 , 不 讲
其所 由 , 以 辨 依 似 ”说 的 就 是我 们 要 总 是 会 凭 自 己 主 管 的 好恶 来 看 人 待 特殊”的用人误区。
个 人 属 于 什 么 性 格。三 曰“ 观 其 志 还 是 会 出 现失 误 , 据 刘 邵 统 计 , 在 考
六曰“ 论 材 , 有 申 压 之 诡 ”, 七 曰
质 , 以 知 其 名”。也 就 是 观 九 征 , 这 个 察 人才 的 过 程 中 , 一 般 会 出 现 7 种 “ 观奇 , 有 二 尤 之 失 ”, 指 的 就 是 无 法
很 完 美 ; 但 是 用 不 好 , 放 错了 位 置 也 缺 点, 来 知 道 这 个 人 是 是 你 所 需 要 志 小 者 , 傲 荡 之 类 也 ”, 这 种 人 往 往
不 好 , 因 为 他 会把 事 情 给 办 砸 了 。同 的“ 偏 才 ”。八 曰“ 观 其 聪 明 , 以 知 所 放 荡 不 羁 , 只 是 心 大 , 做 事 不 顾 后
39
FINANCIAL
得一提的还有一本人才学经典著作 阳五行说, 不同的气就有不同的品 邵认为中和之质最贵矣, 它能调成
──《 人 物 志》。中 国 历 史 上 关 于 用 质 。例 如 木 气 , 它 有 生 长 之 功 能 , 而 五 材 , 变 化 应 节 、阴 阳 清 和 、五 常 既
M ANAGEMENT
评人物志

刘卲《人物志》一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阐发人才学思想的理论著作。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历来强调人的因素,认为再好的政治法度,也需要合适的人来执行方可有效运作,因此举拔贤才、知人善任,是一门大学问。
刘劭《人物志》在继承先秦两汉以来人才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各类人物的不同情性、品格、才智、能力,建构了一个品鉴区分不同人才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套察言观色、内外相验、鉴别人才、因材施用的方法论,并论述了许多人与人相处、相识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学问题。
该书兼有儒、道、名、法、阴阳、诸家思想,而受纵横家思想影响最多。
因而运用纵横捭阖,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的纵横思想原理,将人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揭示了人性形成的原理,总结了人物的鉴识方法,区分了人物的品性、职业等类别,发掘了驾驭人才的诀窍,对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人来说,是一部发现人才、知人善用的龟鉴,对普通个人来说,也是一部治性修身、为人处世的指南。
此书在后代虽流传不广,但却颇为有识者所重。
在今天看来,此书的人才学思想仍然很有价值,特别是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可以提供许多深刻的启示。
1、人物之本,出乎惰性刘邵认为一个人的才性是由阴阳的变化之气而来(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
从人的资质的角度来考量人性,并不对道德做善恶评论,而是对材质进行分析,把生理素质、气质、性格、才能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品鉴。
2、偏材之性不可转移刘邵把人才分为偏至之才、兼才、兼德三类。
偏至之才只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才能,不同的偏材有着不同的长处,当然也有缺失之处。
“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他认为就算是教给偏材之人推己及人的道理,但是由于偏材之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的角度去理解,反而会错失得越来越多。
这样的观点类似于说圣人是天生的,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
在实际生活中,偏至之才的数量巨大,如果能清晰地辨识他们的能力,分析他们的短处,合理的加以运用,使他们各得其所,偏至之才也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摘要:刘劭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所著的《人物志》以人才的识鉴与任用为核心内容,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人才学专著。
本文主要解析刘劭“八观”“五视”等人才识别思想以及“质于理合”、“能与任留”等人才任用思想,倡导汲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找出其与人力资源测评理论的共通之处,得出对人才选拔与任用过程的启示。
关键词:刘劭《人物志》人才思想人才选拔与任用1 刘劭及《人物志》简述1.1 刘劭其人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范[1]。
他所著《人物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学著作,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2 《人物志》主要内容《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
刘劭首先从自然论的角度提出人才形成思想,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指出才德是将人才分类的主要标准;提出了“九征”、“八观”“五视”等品鉴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七缪”,即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世;倡导“无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2 《人物志》的人才识鉴与任用思想刘劭的人才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其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识才”、“用才”两方面。
根据具体需求识别正确人才,是任用人才发挥效用的第一步骤。
刘劭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合理任用人才,最终“达众善而成天功”[2]。
笔者根据刘劭思想,取其优势之处,从人才的识鉴、任用两方面来阐释其人才思想,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研究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思想对组织选人和用人的影响。
2.1 人才识鉴思想人才识鉴思想是刘劭《人物志》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品鉴知人的明镜《人物志》识人思想论析

(七)主五視
五視 觀察時機 居 達 富 窮 貧
觀察目標 視其所安 視其所舉 視其所與 視其所為 視其所取
三、結語
東坡云: 人之難知 江海不足以喻其深 山谷不足以配其險 浮雲不足以比其變
三、結語
劉卲《人物志》,從九徵之質 的形上依據出發,鋪展出鑑識 人物的準則與方法,神色之鑑 、陰陽之論、三談之識、八觀 之審、七謬之避、五視之主, 皆為識人之鑰,品人之方。
(二)鑑神色
鑑神色,指的是由其人外在 的神情臉色而窺其內心。 「鑑形神儀態」 「觀眸論人」。
(三)論陰陽
劉卲本著宇宙元氣構成論,以 為每個人都具有質素的「元 一」之氣,並接受陰陽之氣, 由陰陽二氣決定其人之性格。 於是有偏材十二情性 。
偏材的十二情性
陰陽 陽 陰 陽 陰 陽 陰 氣質 厲直剛毅 柔順安恕 雄悍傑健 精良畏慎 彊楷堅勁 論辨理繹 優點 材在矯正 美在寬容 任在膽烈 善在恭謹 用在楨幹 能在釋結 缺點 激訐 少決 多忌 多疑 專固 流宕
一.前言
「人力資源」已是今日最熱門 的研究題材之際,知人、識 人之學,已成為現代人不可 不知的一門學問與風尚。 是以興發筆者在前人的研究 基礎上,再進一步彰顯劉卲 《人物志》的識人思想。
一.前言
本文以四部叢刊本(臺灣商務印書 館印行)的《人物志》為主要文本 ,佐以蔡師崇名《新編人物志》 的注解依據,從徵材質、鑑神色 、論陰陽、識三談、審八觀、避 七謬、主五視等七大主軸論述, 以證《人物志》的品鑑識人。
品鑑知人的明鏡~ 《人物志》識人思想論析
陳金英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專任講師
目次
一、前言 二、《人物志》識人思想論析 (一)徵材質 (二)鑑神色 (三)論陰陽 (四)識三談 (五)審八觀 (六)避七謬 (七)主五視 三、結語
读刘邵《人物志

读刘邵《人物志•英雄》三国时曹操的谋士刘邵所著《人物志》,不是写人物传记的书,而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人才学的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该领域最系统、水平最高的著作。
《人物志》分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十二篇。
《人物志》是一部以察举制为历史背景的识人宝典。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员考察,发现人才后向中央政府举荐;二是荐举,就是由中央专门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将各地推荐的人才分等,然后向中央政府推荐;三是科举,就是根据科考选拔人才。
两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荐举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从刘邵《人物志》序篇中“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一段话可以看出,刘邵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知人”——如何考察人才,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从而使人尽其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时也可以推断出三国时选拔官员的方式依然是察举制为主。
察举,就得有考察人才的原则和方法,《人物志》正是对人才考察原则、方法的总结、提升和集成。
《人物志》虽然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前,但实际上古今同理,今天的人性和古代的人性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物志》对今天人才研究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中英雄篇对当今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借鉴意义最大。
刘邵认为,英雄是英和雄的统一,英是“聪明秀出”,雄是“胆力过人”。
“聪”就是要有创意、要有谋略;“明”就是要善于发现机会并能够准确判断确实是个机会;“胆”就是能够果断决策并能够付诸于实施;“力”就是要力气大,武艺高,这在冷兵器时代非常重要,今天企业从业人员不必一定要力气大,会武艺,但可以将“力”理解为精力旺盛,专业技术高超。
仅仅有英的“聪明”素质,没有“胆”的要素,还不能称之为英才,英才必须是“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之才;而仅有“胆力”素质,没有“智”的要素的,也不能称做雄才,雄才必须是“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之才。
读《人物志》,谈识人之法

读《人物志》,谈识人之法一、识人应由外在形质寻内在质性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性是天赋的本质、本性,情来自性,乃是后天染习得来的欲望。
人物的根本,就在天赋的本质与本性所发出的情欲。
可求之于情性之理,然而情性之理既微妙又玄奥,一般人是难以了解的。
要知道一个人内心的情欲与质性,可从外在的声音、形貌、举动寻求而得之。
1、从仪态去识人: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外在仪态的展现,可反映内在的心理状态:①品质忠诚正直的人,必定展现出刚正不屈的仪态;②品质美好善良的人,必定展现出进取严谨的仪态;③品质有条不紊的人,必定展现出安详闲适的仪态。
2、从容止去识人: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跪跪;德容之动,颙颙(体貌谦顺的样子。
颙,音yóng)昂昂(音昂áng,气宇轩昂貌)。
容止就是外在的形貌举动。
人的静态是仪(仪态),动态是容(容止),因此,仪动就成容了。
容止可分为:直容、休容、德容三类。
①正直的人,必定会展现出勇武刚强的容止;②美善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戒惧谨慎的容止;③有德的人,必定会展现出严肃轩昂的容止。
3、从声音去识人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于内,容见于外],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心不系一,声和乃变]。
气合成声,声应律吕[请而完者律,和而平者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心气不同,故声发亦异也]。
本段除了仪态与容止之外,谈到了声音的展现。
容止是见于外的形貌举动,心气是藏于内在的心理状态,外在的容止发自内在的心气。
《礼记》谈到内心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
因此,有感于物,动之于心,然后才形诸于声,人外在的声音乃随着内在心理的不同而变化。
不但气合成声,而且声音与乐律也是彼此呼应。
因为声音随着心气之不同而产生变化。
所以:①内心心平气和,就会有和平的声音;②内心清顺畅达,就会有清畅的声音;③内心渐趋丰盛,就会有回衍的声音。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人物志》魏·刘邵《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
刘邵撰述。
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 )。
作者在自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
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
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
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
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其书自《隋唐。
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一。
刘邵(生卒年不详),字孔才,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
魏建安中为计吏。
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
明帝太和初,出为陈留太守,征拜骑都尉。
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
卒,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渊博,通天文、律令,文学也有高深造诣。
著作除《人物志》外,“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乐论》,《法论》等书。
并作《赵都赋》、《许赋》、《洛都赋》等,皆寓讽谏之意,有一定文学价值。
《人物志》分上、中、下3 卷,12篇。
上卷包括九征,体别,流业,材理;中卷包括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
下卷包括七缪,效难,释争。
以《九征》“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为纲,对人的形质、才性、才能、资质以及如何辨析、任用等问题开展详尽的论述。
《人物志》每篇讲一个问题。
首先讲《九征》。
他认为人物的性情由于人的禀气不同,从形态展示,共有九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特征 刚直不阿 温和顺从 勇敢果断 谨慎多虑 固执己见 善于变通 乐善好施 清高孤傲 好大喜功 深思熟虑 朴实真率 韬光养B晦G
优点 正直 宽容 胆烈 恭谨 坚持 释疑 仁惠 本分 攀跻 深刻 诚实 谋略
卷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卷下 七谬第十 效难第十一 学集大成之作
2、博采百家之长
2、博采百家之长
吸收先秦诸子研究成果
·
➢
九杂醉告委急卒烦近故
《
征之之之之与然使使君
庄 子 》
《 庄
至
以
以
以
以
之
问
之
之
子
子 ,处酒危财期焉而而远
不而而而而而而观观使
➢ 偏材适合担任各种官职
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夫拘 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人物志·体别第二》
BG
18
下篇:人才的分类与管理
1、偏材
表 十 二 偏 材 性 格
➢
类型 阳 严厉型 阴 温柔型 阳 勇猛型 阴 谨慎型 阳 刚愎型 阴 善辩型 阳 博爱型 阴 清高型 阳 超越型 阴 深沉型 阳 直率型 阴 韬晦型
BG
7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九征
2、博采百家之长
九征 神(神态) 精(目光) 筋(筋腱) 骨(骨骼) 气(气息) 色(脸色) 仪(仪表) 容(表情) 言(声音)
反映的品质 正派与邪恶 聪明与愚笨 勇敢与怯懦 刚强与软弱 焦躁与安静 阳光与抑郁 衰颓与庄重 佞媚与规矩 缓慢与急迫
BG
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BG
指为
》 用以
司 。虚 马无 谈为
《本
论,
六以
家 之
因
要循
15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黄老道家“因循”管理思想示意图
道家“因循”
阳:儒家教化 阴:法家权术
综合运用诸子学说
面对不同环境,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BG
16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人物志》其书
➢主要内容
• 人才生理素质、气质和才能的差异,以及 适宜担当的职务。 • 从体貌、言谈与行为方面鉴别人才。
➢现代校注本
王晓毅:《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 中华书局,2008年版。
BG
3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人物志》篇目
1、其人其书
卷上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中华文化的识人用人智慧
——《人物志》解读
清华大学 王晓毅教授
BG
1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1、其人其书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1、其人其书
作者其人
• 刘邵字孔才,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 • 曹操建安时期入仕,后官至散骑常侍。 • 起草《魏法》和《都官考课》。
BG
2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1、其人其书
偏材
化( 度( 划(
)思 )建 )战
想 教
儒 家
立 制
法 家
略 谋
术 家
政( )总
理国 朝体
官( )地
方器 长能
三材(基本人才)
BG
三材 皆备
三材 皆微
13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人物志》与道家管理思想
➢老子的“无为无不为” 学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吕氏春秋·论人》
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吕氏春秋·论人》
BG
6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2、博采百家之长
➢《人物志》的“八观”法
古文
译文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观察善恶行为,识别混杂品质。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观察谈吐神色,窥见真实心态。
➢黄老管理思想在人才学上的应用
《人物志》中理想的领导团队结构, 是儒家、法家、术家,负责某个职能部门 的工作,而国家机器的金字塔顶端,则由 一个以“因循”方法管理社会的君主控制。 这是黄老道家 管理哲学在人才领域的具体 运用。
BG
17
下篇:人才的分类与管理
1、偏材
下篇:人才的分类与管理
1、偏材
偏材的性格有突出特点
“
列 肖观观观观观观其其之
九
御 人其其其其其其能敬而
征
寇 得色侧节仁信知,,观
”
》 矣。,,,,,
其
观
。
BG
忠
5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2、博采百家之长
➢《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
八观
通则观其所礼, 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 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 习则观其所言, 穷则观其所不受, 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物志·九征第一》
8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2、博采百家之长
吸收三国人才理论新成果
➢曹操谋士论君德 ➢诸葛亮论“大将”
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 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为大将。
诸葛亮《将苑•将材》
BG
9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人物志》的理论主题
《老子 · 第37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20章》
BG
14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黄老道家的“因循 ”学说
黄老道家将老子的“无为” 改造为“因循”,以此融合法家、 儒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 以经邦治国为目的。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四、英雄论
1、“英雄”——创业型人才结构
英雄素质分解
英 聪:独到创意、谋略规划。
(分) 明:发现机会、准确判断。
雄 胆:果断决策,付诸实施。
(分) 力:力气较大,武功较好
素质 图示
英
英分
聪明
雄
雄分
胆力
BG
12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中和型”(守成型)人才结构
主德(“无名” 的理想君主)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观察身心素质,确定人才类型。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观察行为准则,辨别假冒人才。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观察沟通能力,预知处世境况。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观察心理变化,区分君子小人。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观察偏材缺点,推知相应特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观察聪明智慧,鉴定人才档次。
➢“主德”与“偏材” 的学说 •“主德”是君主(领导者)之材 •“偏材”是臣民(执行者)之材
《人物志》的主题是领导团队建设,表现 为“主德”与“偏材”的学说
BG
10
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
3、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
➢“主德”与“偏材” 的两种结构 •“英雄”型(创业型)人才结构
英雄
英才
雄才
BG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