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概述共7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

五、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
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 于颓废的生活方式,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 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 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 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六、南北朝:十六国南
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民 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 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 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汉族穿著胡服成为时尚。少 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 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 衣 (根据陕西咸阳出陶 俑复原绘制)。汉代的 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 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 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 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 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穿满人服装,渐 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清朝是 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代是个 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 在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 族王朝。 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 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 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 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 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的 旗袍的前提。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 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而服 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
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 历史的一部分。服装无疑是历史美丽的、 趣味的镜子。服饰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 的重要标志,通过本次学习活动,让我 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服饰文化。
七、隋唐五代: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服饰文化PPT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服饰文化PPT精选文档
❖ 汉族穿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 开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饰 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 族服装。
❖ 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 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 赓续。
30
七、隋唐五代:
❖ 隋唐时期,唐代纹样不仅 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 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 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 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丽 清新。
❖ 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 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 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 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29
六、南北朝:
❖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 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 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 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汉代男子曲裾
19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20
❖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 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 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 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 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 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 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 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 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 时称“三重衣”。
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
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
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
期的裙子很长,下垂
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26
❖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 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 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 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10
西周妇女服饰
11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12
三、春秋战国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 宋代,簪花之风日益普遍,甚至成为某些典 礼的仪节。如《宋史·舆服志》载:“中兴, 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
第二十四页
❖ 宋人所簪之花,有生花和宫花两种名目。王 巩《闻见近录》上记载:“故事,季春上池,赐 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 上元幸集禧观,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 枝,时人荣之。”生花即野花,大抵随季而插; 宫花是以罗绢、通草等制成的假花。
❖ 祭服:祭祀时所穿特制的衣服。 ❖ 朝服、公服、祭服都是礼服,也称法服。与
礼服相对的是常服,也称便服、野服。 ❖ 此外,还有吉服与凶服之分。年节喜庆时着
吉服,要求华丽光鲜、整齐洁净;灾荒败亡 时着凶服,要求用缟素。表明古人对上天的 敬畏意识和忧患意识。
第十七页
❖ 四、唐宋时期的服饰文化 ❖ (一)男性 ❖ 1、敷脂熏香 ❖ 盛唐时期,男性装饰多具女性化特征。李华
❖ 2、遮羞。班固《白虎通义》说:“衣者隐也, 裳者鄣也,所以隐形自鄣闭也。”
❖ 3、悦目。《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 以悦目也。”
第四页
❖ 除以上三个基本功能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 和社会的发展,服饰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如政治功能。不同形制的服饰,具有不同的 等级意义。
❖ 贾谊《新书·服疑》:“贵贱有级,服位有 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 文学作品中咏簪花的很多,名句如杨万里的 《德寿宫庆寿口号》“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 千官帽上开”,陆游的《简谭德称》诗“探 春苑路花簪帽,看月江楼酒满衫”等。
第二十七页
❖ 3、刺青 ❖ 刺青,又叫锦体,即在身上雕刻花纹,因为花
纹都涂上青色,故而亦称雕青。其源头当是古 代的“黥刑”;盛行于中唐以后,其目的不 外乎美观和显示英雄豪壮两点。 ❖ 最初的刺青者,大多是市井恶少或军人,所 刺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长安有名张幹 者,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刺“死 不怕阎罗王”。王力奴者,全身遍刺山水、 草木、鸟兽及亭台楼阁。

中国服饰文化概述

中国服饰文化概述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 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
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 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 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 (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 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 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 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 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 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 上的旒数是相应的。十二章纹饰中,上 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 粉米、黼fu3、黻fu2用绣。 黼:黑白相间;黻:黑青相间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 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 随便乱用的; 红、紫是官服之色; 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 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 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 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 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襦裙
大袖衫裙
圆领衫
宋代朝服
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 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 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 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
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 带,头上戴幞头,脚上 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 子。
幞fu2头: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宋代妇女裙装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 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间正 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 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 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汉代官服之一: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 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 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 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 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 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 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按汉代习 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 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 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 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 称“簪白笔”。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共88页文档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共88页文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 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 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 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 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 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 脚”。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 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 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 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 是黑白两种颜色。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简介
第三部分
7、宋代时期 代时期
硬 角 幞 头
阑 袍
• 男子一般着右 衽襕衫,头戴 巾帽、硬角幞 头 • 女子一般着有 绶环的素雅儒 裙,披帛、花 冠,出现缠足
辽代
•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 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 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 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 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 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 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 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 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 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 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 漂亮的花边。
清代女子服饰:
清 满 族 女 子 服 饰
清代汉族女子上衣
汉服VS唐装
唐 装
当代汉服设计:
•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 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 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
古装剧中的比甲,虽然不是很严格,但基本形态还是对的。
影视剧中的硬角幞头
8、元代时期 代时期
元 代 贵 族 服 饰
• 此时期蒙古族男子以 蒙古装束为主,汉族 男子以长袍为主。 • 贵族女子服饰受汉族 文化影响以宽袍长冠 为特色,平民女子仍 旧以短儒长裙为主要 装束。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

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

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

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

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7. 元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 制,又推行其本民族制度。元朝初建时,也曾令在京士 庶剃发、改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 男子多戴耳环。到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相间的士人 的服饰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 衣,戴皮帽;一般人则用羊皮和毳毡做衣冠材料。当时 的袍式宽大而长,常用作礼服。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 丽人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仿高丽的衣服、靴、帽式样。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9. 清代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曾下令:“有效他国(指汉 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清代又逼令官民剃发易服,按 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 饰上,保持满族特点并延续了极长的时期。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 明代服饰,但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妇女头上所缀 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清代的官服等级差别主要反映在帽子上 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上。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 但也不甚明确,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 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服饰为上衣下裙。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4.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 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中原。同时,大量汉 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 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 子为主。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 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 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 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做到洋为 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 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