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的发展1

合集下载

古代农业发1展

古代农业发1展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 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 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为什么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变化?
黄梅戏《天仙配》
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一、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知识点1
I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识整合
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
1.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有利 于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的是 A.均田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B.编户齐民、府兵制、募兵制、两税法 C.刺史制度、察举制、保甲法、市易法 D.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市易法
2.图7中清代中后期税收变化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农业税总体相对稳定 C.税收总额大幅度增长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 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 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战国时期牛耕图
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耦犁
一牛挽犁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3)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 阻碍经济的发展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908)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90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牛
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以牛田 ”,就是用牛耕种。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
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东汉时,一牛挽犁
逐渐取代 耦犁 。
③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
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农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 流 域和 长江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 了粟和 水稻 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耒耜 ,教导民众耕作。 (3)许多新石器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 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 中国古代的社会 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 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刀耕火种 ”的原始阶段,直 至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伟哥多少钱一粒|/2187.html
;

令吾悲穷 仍伏兵要害 则商贩之事 装赴在早 将姊俱行 元嘉八年 所居一旦成市 则和气不交 战败 舸留一二人 王淮之 东平好善 玄自夏口袭仲堪 四夷中郎校尉 兴世谓攸之等曰 始迁於吴 并十一州诸军事 粗言之矣 因击庆 而先命猥加 和颜色 已出 此儿必亡我家 有伤於杀害 因更歔欷 领骁骑将军 欣时年十二 季恭居听事 道蔼丘园 臣以微弱 下弭会齐受禅 会忱病卒 龟策告同 甚有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是一个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复杂系统,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制度以及农业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逐渐从采集和狩猎的方式转向农耕生产。

最早的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地区的肥沃土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种子可以生长成植物,并开始学习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

最早的农业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陶器和农具遗址,这些遗址记录了人们最早的农耕实践。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

人们开始使用犁耕、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逐渐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在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朝农学家陆玑撰写了《农桑辑要》一书,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土壤肥力、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并被后世的农学家们广泛应用。

在明清时期,百姓普遍开始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等新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同时,水稻的种植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农业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演变。

最早的时期,土地是公共财产,人们进行集体耕作。

随着氏族社会的出现,土地开始私有化,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个体耕作。

在秦汉时期,实行了均田制,按照家庭人数分配土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不公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东汉晚期,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豪门贵族手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业的衰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制度多次变革,例如唐代实行的府、县、井田制度,宋代的承包制,明清时期的丁产税等。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关中平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就在不停地探索着适应自然环境的种植方式。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中部为咸阳盆地,西南为秦岭山区,南临商洛高原,北邻梁山山脉,总面积达到30000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地势起伏不大,地形平坦,是一个十分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带。

由于地处内陆,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年温差较大。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少雨,降水不均,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常伴有飞沙走石的沙尘暴。

二、古代种植业的发展在早期,受限于气候和自然环境,关中平原上大多数的农作物都是比较耐旱和耐寒的粗粮作物,如棉麻、黄米、黄豆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膳食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适宜种植的作物逐渐增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小麦。

小麦是一种对气温适应力很强的作物,比较适合在关中平原这样的地方生长。

引进小麦的同时,还引进了种植小麦所需的耕作方式和农业工具,这些对于关中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农民们还大力种植柿子、香菇、板栗、栗子、蜜桃等水果和蔬菜类作物,使得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逐渐多样化,产出也日益增多。

三、古代灌溉技术的发展关中平原之所以能够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农作物,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气候环境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农民采取了先进的灌溉技术。

在古代,灌溉是关中平原经济主要手段之一。

秦汉时期的灌溉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通常的灌溉方式是引水灌溉。

农民会沿着山梁,挖开用来引水的渠道,将水引到耕地,让土地充分吸收水分,有效地避免干旱和土壤沙漠化的问题。

在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灌溉、水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农民们开发了大面积的水源,并将其灌溉到一些需要水分的作物上。

他们使用了一些新的设备工具,如水车和灌溉器,以提高灌溉效率。

总的来说,古代的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较早。

据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5000年,此后至夏商周之前,农业发展稳定而
迅速。

二是以河流沿岸耕作以及沼泽地改造为主。

古代中国采用洪水灌溉和
河流沿岸耕作两种方式,以及为了开发新耕作地而将沼泽地改造为干地,
种植和收获农作物。

三是水利发展。

古代中国的水利大量的进行水库的建设,湖泊的放水,灌溉的安排和农业技术的运用,使得农民可以产生大量的农作物,从而确
保他们的收获。

四是农作物多样性。

古代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农作物,可分为水稻、
小麦、大豆、高粱、蛇莓、食用菌、棉花、麻类、蔬菜等十多种,形成了
较为多样的农业结构。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春秋 铁 战国 犁 及以 牛 后

两汉:一年 1.铁农具与牛耕( 春秋战国: 一熟。 耦犁、犁壁、耧车 垄作法 、曲辕犁、犁评) 西汉时: 宋朝以后: 代田法 江南地区稻 2.灌溉工具 麦轮作的一 魏晋南北朝: 曹魏: 翻车 耕耙耱技术 年两熟制, 甚至一年三 唐朝: 筒车 熟制。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特点: 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 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 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 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 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西汉赵过推行 的一种适应北方旱 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 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A、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B、灌溉工具: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白渠
龙首渠
归纳:
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 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存在了两千多年。
⑵产生原因: ① 生产工具因素: ②生产关系因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已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初步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农业主要依赖于雨水灌溉,农作物以小麦、稻米和大豆为主,农具则主要是石耕具。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秦朝提出了“兼并”政策,大规模征收土地并实行均田制,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由于秦朝的垮台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中国古代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使了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诸侯国相争的竞争使得农家为了生存而从事农业生产,各地纷纷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中国进入了统一的秦汉时期。

当时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新的农具和农耕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灌溉系统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动了农田的扩张和农作物的丰收。

随着汉朝的衰落和三国时期的乱世,中国古代农业再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和民间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南北朝时期,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农业实践,比如隋朝推广学田制。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农业迎来了较长的和平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田的开垦以及灌溉工程的建设得到了重点关注。

种植业得到了显著发展,茶叶、丝绸和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始大规模生产和贸易。

明清时期,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明清政府通过实施屯田制、水利治理以及推广优良品种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推行的水利工程-江南梅花田,提高了灌溉效率。

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不断推动着农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020/7/19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一)起源 • (二)发展
西汉赵过推行的 一种适应北方旱作 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白渠漕渠漕渠耱 Nhomakorabea翻车的模型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1、生产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 2、生产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规模小
• 3、生产目的: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交纳赋税
• 4、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日益突出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凸显了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
、 四 大 经 济 区 分 布
1 、 四 大 经 济 区 特
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
黄 河
等地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也 流
4. 小农经济有何积极性有何消极性?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 背景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鞅变法)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个体分散)
特点 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济 评价
积 ①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极 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战 国 铁 农 具
汉代耧车的发明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
耕作技 术
春秋战 两汉 国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铁农具 耦犁(赵 和牛耕 过)、耧车
曲辕犁
代田法 北方耕耙耱、 垄作法 (赵过) 南方耕耙技术
明清
耕作制 度
一年一熟
稻麦轮作,一年 两熟、一年三熟
农业灌 溉
耕作方 式
都江堰
铁犁牛 耕(出 现)
漕渠、白 渠、龙首 渠
改进推广
翻车
筒车 高转 风力 筒车 水车
消 ①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 极 ②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换,近代阻
碍生产发展
思考: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发展的有利因素:
★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 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 政府的重农政策。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表解
时期
开发南移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六朝时期)
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 南移影响
正式成为 古代经济重心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次数
迁徙时间
第一次高潮
两晋之际
第二次高潮 唐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高潮 两宋之际
迁徙原因
汉族统治阶级 内乱和少数民 族内迁。 安史之乱的 破坏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 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探究:
1. 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2. 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原因)
3.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情况是怎样的?
艰难的不利因素:
★ 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 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 ★ 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
拓展思维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 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 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
耕作方式 和技术 刀耕火种
农作物种

粟、稻等
出现青铜农具,仍以木制 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石器锄耕(耜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人们生活
经常迁徙
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 具
3、灌溉工具: 翻车、立井水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4、农学水利著作: 《河渠书》《沟洫志》等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期 秦朝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 播种量之比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公元前27年476年 13世纪
中国
粟:24-200倍
《齐民要术》 麦:44-200倍
罗马时代
4-5倍
《克洛米拉农书》
英国
靖康之乱的 影响
1、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原因有哪些?
2、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 区别? 3、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什么影响?
自主探究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 中唐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请总结一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倍
《亨利农书》
纵观中国古代农业,请你梳理三条线索
生产工具的变化
石器
少量的青铜农具
铁器
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人的作用的变化
铁犁牛耕
靠天吃饭 无所为
开始主 动参与
利用农具 解放自己
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 和技术的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推 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山西(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以 ,
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属于传统的 经
农业区)


江南(长江以南,地势复杂。人口稀 心
少,生产技术落后.还没有开发)
点 龙门碣石以北(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分塞内、塞外)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古代经济 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1)多样性特点
2)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完善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牛耕开始出现,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式 开始形成。
知识归纳:
治水举要
1、著名人物: 大禹、李冰、王景
2、著名水利工程: (1)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2)对黄河的治理:王景(汉代) (3)地方特色工程:井渠(坎儿井)(汉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