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高一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高一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高一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中国古代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点,帮助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一、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业生产依赖于各种工具,主要包括犁、耕牛、耕地、水车等。

犁是一种用于翻耕土地的农具,它的出现使农民能够更有效地耕种。

耕牛则是古代农民常用的耕作动力,通过牵引耕具来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此外,农民还会利用水力引流的方法,利用水车进行水田灌溉。

二、农业生产技术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农民运用了许多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例如,在耕种方面,他们广泛使用了旱耕、水浇和间作等技术。

旱耕是指在非水田地区,通过犁地去掉杂草,保持土壤湿度,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水浇是指在水田地区,利用河流或井水灌溉农田,增加土壤湿度;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更多的农作物,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

三、农业品种选择古代农民根据土壤环境、气候条件和个人需求等因素,选择种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种植了五谷(稻、麦、稷、黍、稷)、蔬菜和果树等。

五谷中,稻谷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通常将其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蔬菜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

果树则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水果,满足了人们对于口感和口腹之欲的需求。

四、灌溉系统古代中国农民利用了灌溉系统来调节农田的水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灌溉系统包括水渠、水坝和水车等。

农民通过建设水渠来引导水源,使之流入农田,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水坝则是用于蓄水的结构,通过建设水坝来调节水源的流量和水位。

水车则是利用水力原理制造的一种工具,能够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实现水田的灌溉。

五、农田治理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耕作效率,古代中国农民还进行了一系列农田治理措施。

他们采取了开垦土地、排除病虫害、施肥等方法。

开垦土地是指将原本不可耕种的土地改造成农田,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病虫害则是通过合理的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施肥是指给农田补充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从中国古代至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古代人们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改善了农具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最早的农具是简单的石制工具,后来发展出木质农具、铜质农具等。

古代农民还掌握了复耕、轮作、灌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农作物方面,中国古代人创造了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并且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例如,古代农民利用水稻的生长特点,创造了水稻田、水稻耕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的种植。

类似地,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它们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在古代农民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二、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业节气、农事习俗、农谚农歌等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遵循着农时农事,农民们因此意识到各个季节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的农事活动和农业节气。

例如,农民们在立春、谷雨等农业节气时定下雨水、春耕等农事活动,这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农民在农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很多农谚农歌。

这些农谚农歌既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农耕生活的理解,也传承了先民们的智慧与经验。

三、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质。

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食物,因此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农业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农业文化。

一、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业生产离不开一系列的工具。

最早的农具是简单粗糙的石器,后来逐渐发展出铁制农具,如耒耜、镢头等,这些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

另外,古代农民还广泛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田地的灌溉和排水,如水车、渠道等,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民在农业种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熟知土地特性,善于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

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古代农民掌握了旋耕、轮作和休耕等技术,以保持土壤的肥沃和作物的丰收。

另外,古代农民还对水稻、小麦、黍稷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与渔业古代农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的种植,还包括畜牧业和渔业。

中国古代农民善于家养家禽家畜,如鸡、猪、牛、马等,通过养殖和杂交培育等技术提高了畜牧业的产出。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发达的渔业,在江河湖海中捕捞各种鱼类和贝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四、耕作制度和税收古代中国有严格的耕作制度和税收政策。

土地是封建王朝的基本生产资料,由封建贵族分配给农民使用。

农民需要依照政府的规定进行田地的开垦和耕种,并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农产品作为税收。

这些制度和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农业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农业知识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和地方上的农业文化传统实现。

农民将自己种植、养殖和经营的经验和技术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传统。

而丰富的农事经典和农谚则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经典和谚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智慧,对后代农民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在农具、种植技术、畜牧业和渔业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耕作制度和农业文化传承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农业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古代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从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向农业生产过渡。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栽培和畜牧的技术,由此开启了农耕经济时代。

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了稻作的栽培和农业生产。

在世界范围内,古代农业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都有着独特的农业发展历程。

二、农作物的栽培1. 农作物的起源与驯化人类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是谷物,如小麦、大麦、稻谷和玉米等。

这些植物的原始种质是从野生植物中驯化而来,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栽培,在人类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现代农业时代的重要农作物。

在古代农业中,农民们通过种子的选择和保存,不断改良和选育农作物,使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

2.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古代农民在栽培农作物时,使用了许多种植技术,如早稻后稻栽培制度、雨水集水灌溉制度等。

古代农业生产中还应用了一些施肥技术,如人粪、畜粪和苇条灰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除了这些基本的栽培技术外,古代农民还运用了土地轮作、套种、代耕等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且有效地防治了土壤退化和病虫害。

三、畜牧业1. 古代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畜牧业是指人们通过驯化野生动物,培育家畜,并利用牲畜提供的肉、毛皮和劳动力等,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原材料。

在古代,畜牧业是与农业相辅相成的,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时代,畜牧业是农耕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原材料,使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

2. 古代畜牧业的技术古代畜牧业的技术包括驯化和繁殖、饲养管理和生产加工等方面。

古代农民在驯化和繁殖牲畜的过程中,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如配种选择、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保证了牲畜的数量和质量。

在饲养管理方面,古代畜牧业运用了一些技术方法,如放牧、圈养、喂养和饮水等,使畜牧业得以有效地发展。

初一历史《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知识点导览

初一历史《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知识点导览

初一历史《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知识点导览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与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你导览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革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课题。

一、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在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产的方式。

这标志着农业的起源,人类开始种植谷物、养殖牲畜,使食物生产得以稳定和可持续地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简单,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工具,但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古代河流文明与农业发展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等河流文明的兴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流带来了丰沛的灌溉水源,使农业生产更加稳定。

在这些古代文明中,人们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管理制度,包括耕作、种植、灌溉和管理农田的方法。

农业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古代农业的劳动力变革古代社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引入了劳动工具和机械,如犁、曲轭等,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

同时,农业劳动力的阶级差异也开始显现,奴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出现使得少数人掌握了大量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四、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农业革命古代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开始兴修水渠、水坝等,利用水资源实现灌溉和排水。

水利工程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环境,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这被认为是农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给人类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革新,也推动了城市化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五、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古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中国,人们逐渐发展出旱田农业、水田农业和轮作制度,推动了农作物的丰产。

古希腊和古罗马也在农业技术上进行了重要的探索与改进,例如农田改良、施肥等。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农业起源与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在中国的黄河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放牧和采集,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进行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农田开垦和耕种技术,开始种植农作物,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中,人们通过插秧、耕种和除草等劳动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牲畜和农具等简单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后,农田的大小和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农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在作物种植方面,人们掌握了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的技术,并发展了灌溉设施和农田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农事活动方面,人们逐渐发展了施肥、灌溉、除虫和除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的生长难题。

同时,人们还通过集约化经营、改进农具和引进新作物等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畜牧业方面,人们通过选育和改良畜禽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畜牧业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成为商品,通过贸易和交换活动流通到各个地区,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农业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2万年前。

当时人类开始从采集和打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农业发展的原因: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气候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需求等。

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1.农耕经济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农耕经济出现在古代中国、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人们开始进行耕作、养殖和农产品交换,建立了农村社会和城市文明。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最早的农具是石制农具,后来发展出木制、铜制和铁制的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3.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古代农业的发展也伴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

人们发展了耕作、播种、施肥、管理病虫害等一系列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农田治理和水利工程: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农田的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人们进行田地的开垦、沟渠的修建、水库的建设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水资源。

5.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早的农业生产组织是家庭农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集体农庄和封建制度等。

三、古代农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1.农业的经济作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国家的繁荣。

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粮食,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2.农业的社会作用: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工艺和商业的发展。

3.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农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

人们通过种植、养殖和农耕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农业节日、祭祀习俗和农事知识。

4.农业技术的传播:古代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农业技术互相借鉴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知识点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的辉煌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毫无疑问,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知识点,展现农业在古代中国文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实践古代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开始选择性地栽培和驯化植物,并开始养殖动物。

在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民已经发展出了一些基本的农业实践,包括早期的耕作技术、种植和收割谷物以及养殖动物的方法。

2. 农业工具与技术革新在古代中国,农业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初,人们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石耒和简易犁,进行耕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发明了更高效、更先进的农具,如铧、镰刀以及耕牛。

这些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提高了农民的产量。

3. 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存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其中包括小麦、稻米和谷物等。

人们利用河流的水源进行灌溉,提高了土地的肥沃度和产量。

此外,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粮食短缺等问题,古代中国也发展了粮食储存的技术,例如建造粮仓和储藏谷物的方法。

4. 农业和社会发展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改善和增加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农业社会结构,农民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农业的发展也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产出的增加也为中国古代各个王朝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5. 农业与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对经济的贡献无法忽视。

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粮食是交换和贸易的基础商品。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农业的增长也为政府提供了税收和征兵的资源。

6. 农业知识和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农业知识和经验的传承对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农业产出的增长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业的发展【课程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梳理】【难点分析】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

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

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

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

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3、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人产的劳动。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4、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如屯田制和均田制。

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

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5、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在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原因,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之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

人口主要向南迁徙),不仅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

(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5)南方温和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以及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影响:(1)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基础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

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转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反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例题精选】例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B.发展初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C.耕作方式经历了由“耜耕”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牛犁耕”的过程D.古代的水利兴修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农耕方式的变化才能掌握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

例题2: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狭小的生产规模②水利的兴修③社会动乱④沉重的赋税⑤自然灾害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影响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因素都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

例题3: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C.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D.直接耕种土地者要交纳租税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要认识井田制的性质,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租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的产物。

例题4:地主私有土地不断膨胀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国家授田D.豪强地主力量壮大答案:B.规律方法总结土地兼并是地主私有土地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而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其根源。

例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的原因有: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受到破坏②南方相对北方较为安定③三国时期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本题既要清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同时还要清楚江南经济赶上北方的原因。

【相关材料】(相关网站/cyyc/)①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

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

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

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

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

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

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分析:这个神话说明了农业在古代中国人民生活的地位比较重要,同时也说明古代统治者试图以神话让百姓坚信农业生产,利于统治者统治等等。

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②相关的谚语(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若要麦,见三白”、“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分析:古代中国注重农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