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合集下载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目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新课导入】宋时的经济比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据推算,宋朝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为世界最高水平。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盛唐。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表现①宋代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材料1: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国(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

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的计算,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市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

自水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吴晓波著:《浩荡两千年》P136材料2:汉代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4320斤,唐代4806斤,宋代6231斤,比唐代提高30%。

——《中国大通史・宋卷》②宋代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③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④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②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宋代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1:宋人庄绰《鸡肋编》里的一条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学案含解析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

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

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经济农业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经济的核心和基础。

同时,在生产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发展也不断地推向前进。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农业生产技术、贸易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发展与生产技术。

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与扩展,人类逐渐进入了社会分工的阶段。

在此时期,经济农业发展成为社会分工与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华夏文明的发展与气候、地理条件以及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相互交织,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需要从早期人类的集猎生活阶段讲起,经过了“华夏时期”、“夏商周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时期”、“清朝时期”等不同阶段。

在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

生产技术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它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上,中国古代农民使用了犁、耷拉等农具,使农业生产工具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还采用农民互助的方式,使整个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在工业生产、贸易往来方面,古代中国也具备了先进的技术与技能。

例如,在陶瓷制造领域,中国古代人民早在兴起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制作陶器;在铁器制造领域,中国古代冶铁技术极为先进,并出现了许多极著名的铁器制造业。

农业生产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犁耕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

从史料上可以知道,早在夏朝时期,中国就有了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犁愈加精细,犁铧也逐渐增加,农业生产逐步得到了提高。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田亩制度、田间管理制度、耕作技术、灌溉技术、肥料运用、种植技术等。

其中,田亩制度是对土地分配的制度安排,而田间管理制度则是对土地的管理方式。

耕作技术,主要指勾、耕、耙、锄、插、施肥等;灌溉技术,则是发展在古代的一种农田水利系统,将水流引入田地以满足灌溉或排洪的需要,为现代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史料解读:传统农业的发展

史料解读:传统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的发展1.垄作法〔材料一〕大田①多稼,既种既戒②,既备乃事。

以我覃③耜,载④南亩,播厥⑤百谷。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二〕信⑥彼南山,维禹甸⑦之。

⑧原隰⑨,曾孙田之。

我疆⑩我理,南东其亩。

──《诗经·小雅·信南山》〔材料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任地》【解读】垄作法是我国古代先进的耕作方法。

1.西周时垄作法就出现了。

垄是田地中高出地面的畦畴,也就是亩。

2.材料中所说“俶载南亩”、“南东其亩”,即农民把庄稼种在垄上。

南亩,泛指农田。

《诗经》中还有“有略其耜,俶载南亩”、“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等。

实行垄作,可以加深耕土层,提高地温,便于条播,增加通风透光,利于中耕除草,增加抗旱防涝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随着垄作法广泛采用,亩逐渐趋向规格化,一般以宽六尺,长六百尺为为一亩。

春秋战国时,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完备的“畎亩法”。

畎是沟,亩是垄,即将田地耕翻成一条条沟垄,根据土地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耕种。

材料三所说“上田弃亩,下田弃畎”就是这种耕作法。

这句话的的意思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畎内,有利于抗旱保墒;在地势低洼的田地里要将农作物种在田垄上,有利于排水防涝。

材料三还指出精耕细作的方法,即播种之前耕五次,播种之后锄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细彻底。

耕种的深度,以见到湿土为限,这样,杂草不生,又无害虫,今年种谷子,明年种麦子,定能获得丰收。

【注释】①大田:即公田、井田。

②戒:农具。

③覃:锋利。

④俶载:开始。

⑤厥:其。

⑥信通“伸”,伸展。

此句形容南山原野远又长。

⑦禹:夏禹。

甸:治理。

⑧畇畇:平坦整齐。

形容已开垦的土地。

⑨原隰:广平低湿之地。

⑩疆:划分界限。

上田:地势高的田地。

弃亩:不要把庄稼种在亩上。

亩,高的田垄。

下田:地势低洼的田地。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

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

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

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3)耕作技术的提高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耕作和管理技术:商周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⑦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

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

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⑧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