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式沟通交流

合集下载

中国式父子沟通

中国式父子沟通

中国式父子沟通过去的传统沟通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孩子的沟通兴趣,一味严肃的做法只会让父子间无法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将儿子推出了他的怀抱,伤害了儿子幼小的心灵。

因此父亲与儿子相处的方式最好就是做哥们,跟儿子一起玩、一起笑、一起说心里话。

只要能找到跟儿子沟通的技巧,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中国式父子沟通的策略如下:1、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男孩,他们的独立意识尤其强烈,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他们希望家长们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

就像文中的小飞爸爸,一开始高高在上,对着孩子指着鼻子大声说话,两者皆是怒气冲冲,沟通效果自然不好,当爸爸冷静下来,主动蹲下身,温和地平视着儿子,轻轻地为他擦汗,并跟孩子讲道理,相信这时候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这就好比管道里的水,只有管道两头水平放置,水才有可能在管道里来回流动。

如果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

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2、换个角度看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该总是给孩子们实施强压政策,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孩子,我们不妨多学学文中李先生,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孩子,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3、巧用网络来沟通家长朋友们,其实,只要我们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是很乐意与我们沟通的。

当孩子社交能力开始发展,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与孩子们多聊聊他的同学、朋友等。

我们不妨让孩子加自己为他的好友,多给他发发信息,增加彼此之间沟通的渠道与话题,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4、做孩子的小玩伴家长朋友们,如果我们只做孩子的父亲、母亲,孩子也只会与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不妨放下架子,不做高高在上的长辈,主动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们一起胡说八道。

平时,我们还可以花些时间了解那些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等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和孩子增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也等于告诉孩子你在乎他。

中国的沟通技巧

中国的沟通技巧

中国的沟通技巧中国的沟通技巧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在沟通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虚的态度,并且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国的沟通技巧。

第一,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在沟通中注重保持面子和尊重他人。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批评他人,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中国人通常会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直接否定他人的意见。

第二,中国人在沟通中注重谦虚和谦逊。

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谦虚的美德,因此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措辞,避免显得过于自负或自大。

在与他人讨论问题时,中国人也会示意自己并非专家或权威,以示尊重他人的意见。

第三,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先问候对方的家庭和健康状况,以营造友好和融洽的氛围。

中国人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关系,认识更多的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中国人在沟通中善于倾听。

中国人一般会尽量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注重尊重他人的权威和专业知识。

在交流中,中国人通常会询问对方的意见或建议,并且会耐心听取对方的回答。

中国人重视集体的智慧,认为通过多方参与讨论可以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五,中国人会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来传递信息。

在中国文化中,非语言沟通方式非常重要。

中国人会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姿势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意图。

这些非语言信号常常起到强调或补充语言意义的作用,在沟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中国的沟通技巧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尊重、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等级观念。

在与中国人进行沟通时,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善于倾听、注重面子、谦虚谦逊等沟通技巧,可以更好地与中国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中国式沟通的方式

中国式沟通的方式

中国式沟通的方式来源:日期: 2009-8-26 9:53:24访问:16沟通简单来讲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与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沟通在结果上存在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两种。

我们有很多企业天天讲沟通,管理上要沟通,但据调查有80%的沟通是无效的。

在此,本人认为有相当部分是因中国人的特性及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造成,其造成无效的弊端大都存在以下四种:主题意思表达不明确1、客套话及铺垫话语较多,中国人注重谦虚,主张以“和”,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当然,一种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企业发展是必须的、有利的。

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沟通中选择的行为方式和策略是带有消极因素的。

因此,在企业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上司与下属及平级同事中沟通,往往是互相恭维,即使工作出现差错也不忍心直接指出来。

总是在前讲一大堆客套话或为批评所铺垫的一系列话语,然后再慢慢引申到沟通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上。

这时已浪费大量时间,被沟通者才明白沟通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意思,且有时这些所谓的废话甚至会扰乱我们对主题意思的理解与甄别,最终导致沟通无效。

2、怕事、不敢承担责任,以致自己的主题不被上司或其他沟通者所知。

它包括忍让、妥协、逃避,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君子矜而不争”。

这样明哲保身的哲学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影响着中国人在企业中的作为,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无为,退而独善其身”等逃避策略影响。

使得中国企业的多数管理者一旦与上司有分歧就采取退让,或怕事逃避责任追究,以致跟随上司的错误思路走而不敢有异议,致使沟通无效。

沟通所处高度远远不够,而只停留在低层面上1、中国文化自我观的主要特点是以亲近为尺度,在沟通中遵循亲近准则。

注重亲缘关系的中国人社交圈的广度相对有限,深层次沟通大多只是停留在亲缘关系上。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熟人社交”的特点,即在自己熟悉的人际网络中交流和沟通相对频繁。

这就为什么我们在企业中出现小团体,或只与几个要好的人进行深层次沟通,私底下滔滔不绝不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中国特色之一的中国式沟通详解.doc

中国特色之一的中国式沟通详解.doc

中国特色之一的中国式沟通详解.doc一、中国式沟通的特点1、重视仪式感中国人注重礼节,仪式感,不管是谈话的礼节还是邀请的礼节,都彰显着一种尊重感和亲切感,关系友好的氛围会给人以受欢迎的感觉。

2、口头沟通优先中国人喜欢口头沟通,传递信息更喜欢用话语,少用文字,只是中国式沟通要求口才,以及唇枪舌战的习惯,所以,不管是在商务上还是个人生活上,都有中国的特色,双方之间的沟通形式很多种,可选择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比较多样。

3、强调情感中国人特别注重情感,沟通的常用话语上经常出现的“你儿子的年纪又大了,能考出多少分……”“什么时候去内蒙古,有什么好吃的……”等等情感密集话语,把中国式沟通的情感性表现得很淋漓尽致。

4、推测臆断中国式沟通特别注重推测,很多话语中常常包含着“应该”“可能”“也许”等推测性词汇,这种推测处理问题的方式会让沟通者很容易把话说清楚,同时也不失真实考虑。

1、可以提高判断力中国式沟通通过唇枪舌战的形式,让沟通的双方展开一场推测讨论,让双方学会独立分析论证,真正能激发沟通者的判断力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迅速传递信息沟通的双方可以迅速的相互交流意见,解决问题,双方之间的信息可以迅速的传递,减少时间成本。

3、锻炼沟通意识中国式沟通让双方更多的锻炼沟通能力,沟通者能够更好的利用口才和辩论技巧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有利磨练沟通者的沟通意识。

1、容易偏激中国式沟通易于偏激,缺乏理性思考,有时候要么把对方说的是非曲直当事实,要么就一味否定对方的观点,情绪容易偏激,形式整体有一定的功利性。

2、容易误解双方之间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出现字里行间的误解,有时即使说清楚双方也会有所误解,而且有时候也会有一定的讨价还价,易产生双方之前不能达成一致的结论。

四、总结中国式沟通具有重视仪式感、口头沟通优先、强调情感和推测臆断的特点,可以提高判断力,迅速传递信息和锻炼沟通意识,但缺点也不可忽视,容易偏激或造成误解,所以在实际沟通中还是应当提有节制,把握好话语里的细微差别以免出现误会。

中国式沟通技巧

中国式沟通技巧

中国式沟通技巧在中国,沟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

中国式沟通技巧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和传达思想的方式,需要灵活运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式沟通技巧的特点和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

第一,尊重他人的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给予他人面子是非常重要的。

在沟通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直接批评或指责他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免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比如,在公司会议中,如果你不同意某个同事的意见,可以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吗?”这样既尊重了对方的意见,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第二,运用比喻和暗示中国文化中常常使用比喻和暗示来传达信息。

通过比喻和暗示,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起对方的共鸣。

比如,如果你想表达一个人非常勤奋,可以说他“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形象生动又让人易于理解。

第三,注重人际关系在中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在沟通中,我们应该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或合作时能够得到支持。

在职场上,我们可以通过邀请同事一起吃饭或者喝茶来加强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心他人的家庭和健康情况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更加顺利地与他人沟通,并更好地达成共识。

第四,善于运用非言语交流在中国,非言语交流也是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理解他人的感受。

比如,当你听到一个好消息时,可以微笑表示祝贺,当你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时,可以适当地表示关切和支持。

通过善于运用非言语交流,我们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并减少误解的发生。

总之,中国式沟通技巧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技巧。

尊重他人的面子,运用比喻和暗示,注重人际关系,善于运用非言语交流,这些技巧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解决问题,促进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中国式沟通

中国式沟通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沟通的文章,感觉针对中国人,中国式的沟通比较重要,跟西方的沟通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式的沟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人际沟通的基础是跟自己沟通,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跟自己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跟自己沟通不好,就会有心理障碍,自己心理有问题,跟别人也不能做到心灵相通,一个人如果过分看重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就是自恋狂;如果过分看不起自己,始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就会得抑郁症,所以人要跟自己沟通,客观的看待和评价自己,既不自负也不自暴自弃,就是健康的心理。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才能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跟自己相处不好,就不会有人跟你处得好;你跟自己处得好,别人才会跟你处得好。

其次,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问题:先说先死,先说的人,自己在明处,别人在暗处,比较被动,所以在商务谈判中,很多有经验的谈判对手总是喜欢让别人先说,我们出去谈生意的时候,如果做到能让客户先说,则成功的概率将大幅增加,让别人先说,既尊重别人,自己也能够了解别人的想法。

如果对方先说,则我们比较能够摸清对方的意图,如果对方的观点跟自己的一致,则大加赞同,如果不一致,则找漏洞加以反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针对性的亮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中国人在沟通中大家见面都先扯半天,从天气谈到中东局势,就是不入主题,即使导入主题也是先请教一下你的意见,然后先说的人似乎得到了尊重,很有面子,这就是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是虚中带实的方式。

既然先说先死,很多人就干脆沉默是金,不说,其实不说也死,你一句话不说,或者只谈风花雪月,只能表明你对该问题不感兴趣,无法促进双方实质性的沟通,所以,要完成实质性的沟通还必须要说,只是尽量不要先说,待了解对方意图,看清对方底牌之后再说,会比较有针对性,会比较有效。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这两句意思相反的话要合在一起考虑,既然先说先死、不说也是死,那就要求我们,明白“先说先死”才会“不说”,了解“不说也死”才会“说”。

中国式沟通智慧全文

中国式沟通智慧全文

中国式沟通智慧全文
在中国,沟通是一门艺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沟通技巧和智慧,以达成我们的目标,同时保持良好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中国式沟通智慧:
1.注重礼仪
在中国,注重礼仪十分重要。

当你与他人交谈时,应该注意谦和、有礼的言谈举止。

在表达意见时,也要注意措辞,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

2.言简意赅
在中国,常常用“话短情长”来形容一些简洁却富有感情的话语。

在沟通中,应该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过多地使用废话或者迂回曲折的说法。

3.多方考虑
在中国文化中,重视集体利益,注重团队合作。

在沟通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和利益,以及整个团队的利益,不要只考虑个人利益。

4.善于倾听
在中国文化中,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

在沟通中,我们应该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不要只关注自己的立场。

通过倾听对方的意见,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5.尊重权威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权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沟通中,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决策,不要轻易质疑或者反对对方的决策或者观点。

以上是一些中国式沟通智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这些技巧和智慧,以达成更好的沟通效果。

中国式沟通智慧 pdf

中国式沟通智慧 pdf

中国式沟通智慧 pdf“中国式沟通智慧”是一本关于中华文化的书籍,讲述了中国式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以分步骤的形式阐述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一、中国式沟通的原则中国式沟通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尊重、信任、理解、互惠、包容”。

这些原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关系观念和沟通方式。

其中,尊重是中国式沟通的基本出发点,信任是沟通的基础,理解是人们交流的中心,互惠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包容是维护关系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式沟通的方法中国式沟通的方法包括倾听、询问、回应、体察、照顾和表达。

其中,倾听是指认真倾听对方说话,并及时给予回应;询问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提问来深入交流;回应是指及时作出回应,并表现出尊重和理解;体察是指注意对方的情绪和身体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照顾是指考虑到对方的需要和利益,在沟通中给予关注和支持;表达是指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考虑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

三、中国式沟通的意义中国式沟通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了解中国式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的交往,并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如地与他人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式沟通智慧”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涵盖了关于中华文化的内容以及中国式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式沟通的深刻含义,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更为自信和游刃有余。

同时,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了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信任对方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案例】《论语· 颜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三,及时调整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案例】《史记· 酷吏列传》 匈奴来请和亲,群臣议上前。博士狄 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山曰:兵 者凶器,未易数动……今自陛下举兵击 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 此观之,不如和亲。
《论语· 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案例】《论语· 公冶长》: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 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 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一、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论语· 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 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 以知人也。
【案例】《史记· 楚世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 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 鼓之间。
伍举曰:“原有进隐。”曰:“有鸟在于 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 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 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 王曰:“若不闻令乎?” 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 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 说。
“中国式”沟通交流
——以《论语》为中心
齐鲁师范学院
文学院
李雁
授课大纲
一、语言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交流沟通的主要环节 三、 “中国式” 交流主要特点 四、交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班固《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 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
知人才能寻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 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交流障碍之二:不知言 《庄子· 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 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 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 在意,得意而忘言。
《礼记· 大学》: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论语· 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 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 以若是其几也。
《论语· 子张》: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 卫灵公》: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 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 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时口误,应立刻更正。
【案例】《论语· 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 之耳。”
其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礼记·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中者,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 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慎言是要严谨,不是不言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案例】《论语·宪问》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 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 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对事,多从积极意义上表述。 【案例】《老学庵笔记》卷一 晏尚书景初作一士大夫墓志,以示朱希真。 朱希真曰:“甚妙。但似欠四字,然不敢以 告。”景初苦问之,希真指“有文集十卷” 字下曰:“此处欠。” 又问:“欠何字?”曰:“当增不行于世四 字。” 景初遂增“藏于家”三字,实用希真意也。
《论语· 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 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 卫灵公》: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 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 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 ,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 诸绅。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 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 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 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点到为止,所谓“大音希声,大言不辩” 。
【案例】《淮南子· 人间训》
《孟子· 万章上》: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 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 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
重在意会

四、交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交流障碍之一:不知人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论语· 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论语· 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案例】 《吕氏春秋· 审分》
孔子叹曰: “所信者目也,而目 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 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 知人难也。
【案例】《论语· 颜渊》: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 无宿诺。”
在国人看来,言与行的关系实际是道德问题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左丘明耻之,丘 亦耻之。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案例】 《史记· 管晏列传》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如君。” 公曰:“易牙如何?”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 三子,三子专权。
二、交流沟通的主要环节
首先,待人以诚 《礼记· 大学》: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 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 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 养子而后嫁者也!
知人方能交流到位 【案例】《论语· 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知人交流才有针对性 【案例】《论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颜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 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 达,在家必达。
三、 “中国式”交流主要特点
首先,慎言 《论语· 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 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 矣。
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以为西益宅不 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 问斯傅宰折睢。曰:“吾欲西益宅,而史 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 傅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 与焉。”哀公大悦而喜。 顷之复问曰:“何谓三不祥?”
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 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谏,三不祥 也。” 哀公默默深念,愤然自反,遂不西益 宅。夫史以争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 争而反取之也。
【案例】《论语· 先进》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 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案例】《后汉书· 杨震列传》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四迁荆州刺史、 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 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 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 无知!”密愧而出。
《说苑》载晏子曰:国有三不祥,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 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
第三,不直接否定
对人,尽量从正面肯定。
道人善,即是善。人思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弟子规》
【案例】《论语·宪问》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 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 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案例】《吕氏春秋》卷十八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 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 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 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 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 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 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