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硬管总成设计规范
(整理)制动管路组装验收条件JT3

广州市轨道交通4/5号直线电机车辆制动管路组装技术条件编制:工艺:校核:标准化:审核:批准:主管:川崎重工技术负责人:1. 范围本技术条件适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四、五号线直线电机车辆所有空气管路的组装。
2. 基本原则2.1 空气管路采用无缝不锈钢管,其规格、材质如下:2.1.1 规格:14X2,14X3, 21X3, 27X32.1.2 材质: 1Cr18Ni9Ti。
2.2 不锈钢管应符合“GB/T14976-1994”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的要求,管外径须符合图纸要求。
2.3 外购件须有合格证。
2.4 所有管及各零部件(阀、胶管、管体、卡子等)在环境温度为0℃~+40℃情況下使用不发生变形、脆裂,动作须灵活,密封性能良好。
2.5 管接头及所有紧固件处应预留拆装空间。
3. 管路制作前的准备。
3.1 管及附件进厂后进行外观检查及尺寸检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3.2 管路装车前须用高压风和棉球吹干净,并用工艺堵或塑料袋将管口堵住,防止灰尘进入。
4. 管路的制造4.1 管路部件须严格按图样和相应的工艺文件生产。
4.2 管外径14mm及以上的管子须用数控弯管机制作。
4.3 管材下料后,清除端部内外毛刺,不允许有卷边存在。
端口打磨去除毛刺。
5. 管路的安装5.1 管路的布置尽量做到整齐、规范、横平竖直。
5.2 装车后,管路中心线与管件、管接头中心线偏角不得大于3°。
5.3 阀门的安装5.3.1 所有阀门安装位置应便于操纵,手把的工作位置方向应与管道中心线平行。
SFM0300-002-00000(1)、SFM03MC-060-00000(1)、SFM03M0-060-00000(1)中的B07手柄在垂直位置时,排B09(制动控制单元)的风,B12手柄在垂直位置时,排停放制动单元缸的风,Y03手柄在垂直位置时,排空气簧的风,Y11手柄在平行位置时,排车构管路的风。
5.4 管卡的安装5.4.1 把螺栓穿入管卡座,把管卡扣住管子,放上垫圈,扭紧螺母。
057-机动车制动软管总成产品

编号:CNCA—02C—057:2005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机动车制动软管总成产品2005-10-10发布 2005-12-01实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适用范围2.认证模式3. 认证的基本环节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2型式试验4.3初始工厂审查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4.5 获证后监督5. 认证证书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5.2认证证书的变更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6. 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6.2加施方式和位置7. 收费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附件2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附件3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1.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汽车、挂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使用的液压、气压和真空制动软管总成产品。
2.认证模式产品抽样检测+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注:为方便委托人,认证模式也可采用初始工厂审查+产品抽样检测+获证后监督。
(特殊情况时经认证机构同意,认证委托人可采取送样方式进行产品检测)。
3. 认证的基本环节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3.2 产品抽样检测3.3 初始工厂审查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3.5 获证后监督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1.1认证的单元划分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汽车、挂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使用的液压、气压和真空制动软管总成(不含护套)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1)制动传能方式(液压、气压和真空);2)软管材料;3)管接头与软管的连接方式。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
4.2 产品抽样检测4.2.1 产品抽样4.2.1.1抽样原则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抽取本型号的样品。
以多于一个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委托认证时,应由认证机构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型号进行检测,其他型号需要时抽取样品作差异试验。
4.2.1.2 抽样时机一般情况下,产品抽样应在初始工厂审查前进行。
汽车底盘DFMEA-制动硬管总成

控制 预防
频 度 O
探
控制探测
测 度
D
R险 P顺 N序
数
建议措施
职责及目标 完成日期
采取的措施 及完成日期
严 重 度 S
频 度 O
探测 度 D
风险顺序数RPN
8
☆
制动管墩 头部位锥 面角度偏 小。
根据 DVP试 验要求
1
制动硬管
密封试 验,道路
2
试验
16
8 制动液渗漏、
☆
制动管墩 头部位锥 面角度偏 大。
根据 DVP试 验要求
1
。
材料试 验,需液 2
量试验
14
制动管
布置要 路与周 异常磨
求
边无干 损
涉
与周边件干涉 。
4
★
制动硬管 局部成型 尺寸不合 理
根据 DVP试 验要求
4
整车装配 2
32
内表面
不清
清洁度
内表面 清洁
洁,导 致ABS阀 堵塞,
制动失效
轮缸皮
碗损坏
按照
设计时不 GB112
9
★ 满足 GB11258
根据 DVP试 验要求
1
制动硬管
密封试 验,道路
2
试验
16
密封不 良、渗
漏
单边管路失效 、左右制动器 制动力不等, 制动距离长,
8
制动效果差。
☆
制动管墩 头部位锥 面粗糙度 偏大。
根据 DVP试 验要求
1
制动硬管
密封试 验,道路
2
试验
16
制动管 路连接 液压源 与制动 密封性 执行机
良、渗 漏
汽车零部件硬件设计规范,看此文才觉自己多懵逼-低调的人原创

汽车零部件硬件设计规范,看此文才觉自己多懵逼-低调的人原创置顶公众号本方由卧龙会成员低调的人原创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零部件设计所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汽车用零部件设计起指导作用。
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的汽车零部件的设计,确保零部件的通用性、实时性、可靠性、高效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6261-1996 印刷版总规范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8655-2010 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2421.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GB/T 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GB/T 4588.3-2002 印制板的设计和使用GB/T 5465.2 -2008 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第2部分:图形符合ISO 7637-2-2011 道路车辆来自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第2部分:仅沿供电线路的瞬时电传导ISO 7637-3-2007 道路车辆来自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第3部分: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电瞬态发射IISO 16750-1-2006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部分:总则ISO 16750-2-2010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2部分:电气负荷ISO 16750-3-2003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机械负荷ISO 16750-4-2003 道路车辆——电气和电子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气候负荷ISO 20653 -2006 道路车辆--防护等级(IP代号)针对异物、水及接触的电气设备防护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3 汽车零部件设计原则3.1 基本设计原则3.1.1 必须保证汽车零部件在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
3.1.2 汽车零部件设计应考虑其经济性。
制动管路布置技术规范

制动管路布置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制动管路布置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商用车气制动系统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4020.2-2017双层卷焊钢管第2部分:汽车管路系统用管GB/T 3639精密管GB/T 18033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GB 16879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QC/T 80道路车辆-气制动系统尼龙(聚酰胺)管3.术语和定义3.1 供能管路连接空压机和干燥器之间的制动管路;通常包括:高温软管、钢管或铜管、管接头及紧固部件。
3.2 制动软管连接干燥器、储气筒、各制动阀(制动总泵、继动阀、差动继动阀、快放阀、ABS电磁阀)之间的管路;通常包括:尼龙管、橡胶制动软管、管接头及紧固部件。
连接气室的制动软管需3C认证。
4.布置要求4.1 零部件布置的优先原则制动管路布置,优先考虑空压机、干燥器、储气筒及各制动阀的位置。
各零部件布置要方便后续管路布置。
管路走向平顺,不能打折、不能和周边件干涉。
在进行制动管路布置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各部件的关系。
各零部件模块化布置,方便车型拓展,各零部件布置后需检修方便。
4.1.1 空压机、干燥器布置要求a)空压机一般布置于车辆后部,安装位置要求通风良好(或安装在散热风扇附近)、远离热源(距离热源小于70mm需加装隔热板),并能防止雨水喷溅在机器上,加油、放油方便;有利于观察油镜和压力表。
b)干燥器布置于空压机附近,位置方便钢管连接空压机。
干燥器上方至少应有35mm以上空间,以便更换干燥罐。
干燥器下方不布置零部件,以免干燥器卸荷时排出油水污染零部件。
4.1.2 储气筒布置要求a)储气筒布置要求方便接管路,接头安装拆卸方便。
b)储气筒布置在车辆底部时,最低点应高于该位置最底部骨架,避免车辆运行中磕碰。
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

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目录一概述 (1)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1)1.2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 (2)二法规要求 (2)2.1 GB12676-1999法规要求 (2)2.2 GB 7258-2012法规要求 (3)三制动动力学 (3)3.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 (3)3.2 制动系统设计与匹配的总布置设计硬点或输入参数 (5)3.3、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5)3.3.1 基本理论 (5)四计算算例与分析改进方法 (7)4.1 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7)4.1.1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 (7)4.1.2确定车型的制动器制动力矩 (11)4.2 比例阀的设计 (12)4.2.1 举例基本参数 (12)4.2.2 GMZ1的校核 (13)4.2.3 GZM2的校核 (14)4.2.4设计优化曲线 (14)4.3 总泵的校核 (16)4.3.1基本参数 (16)4.3.2基本理论 (17)4.3.3校核结果 (17)一概述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本规范指导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的设计。
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微型电动货车的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
前、后制动器分别为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前制动盘为空心通风盘,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力器,制动管路为双回路对角线(X型)布置,采用ABS以防止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发生车轮抱死。
驻车制动系统为机械式手动后轮鼓式制动,采用远距离棘轮拉索操纵机构。
1.2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图1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1.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2.制动踏板3.车轮4.轮速传感器5. 制动管路6. 制动轮缸7.ABS控制器二法规要求2.1 GB12676-1999法规要求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性能要求。
发动机接合的O型试验性能要求2.2 GB 7258-2012法规要求GB 7258-2012法规要求:汽车、无轨电车和四轮农用运输车的行车制动,必须采用双管路或多管路,当部分管路失效时,剩余制动效能仍能保持原规定值的30%以上。
液压制动硬管试验大纲(江淮汽车)

JAC N125车型零部件性能试验试验大纲产品名称:液压制动硬管产品图号: 3506030W5000等试验类型:性能检验试验日期:编制:审核:批准:专业WORD.目录1.验依据 (3)2.试验目的 (3)3.试验对象 (3)4.技术要求 (3)4.1 性能 (3)4.2 耐腐蚀性能 (3)4.3 形式、规格和质量 (4)5.试验容 (4)5.1 压扁和弯曲符合试验 (4)5.2 扩口试验 (4)5.3 弯曲试验 (4)5.4 双层扩口试验 (4)5.5 耐压试验 (5)5.6 耐温度试验 (6)5.7 密实性 (6)5.8 表面质量 (6)5.9 表面清洁度 (6)5.10盐雾试验 (6)5.11刮刻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A. (7)附录 B (8)1.验依据SAE J463-2002 锻铜和铜合金SAE J527-2000 铜焊双层壁低碳钢管SAE J533-1999 管的扩口SAE J1290-2002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公制管联接件YB/T 4164-2007 双层铜焊钢管2.试验目的检验液压制动硬管是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3.试验对象N125 液压制动硬管、离合硬管,外径为φ4.76mm,真空硬管,外径为φ10mm。
4.技术要求汽车用钢管应圆滑并且没有损害工艺或操作性的锈斑和缺陷。
管子焊脊高度不能超过外径公差并且不能防碍扩口成型操作或密封接头的装配。
基本制管材料应为SAE1008或SAE1010冷轧钢。
钎焊材料应为铜或铜合金,按照SAEJ463要求,铜合金UNS C51000标准。
4.1 性能4.1.1 强度抗拉强度≥300Mpa;屈服强度≥最小200Mpa;延伸率≥25%。
4.1.2管子应该能够在合适的折弯夹具上绕中心线以三倍于管子外径的半径折弯不出现过度断面收缩或压扁。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 有限公司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XXXXXX 有限公司发布20100000000发布20100000000 实施目录一概述. (2)二整车设计基准. (2)1.1 整车坐标系. (2)1.2 整车设计状态. (2)三整车总体设计硬点. (3)3.1 整车外部尺寸参数控制硬点 (3)3.2 底盘系统布置主要控制硬点 (5)3.3 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硬点 (8)四结束语. (9)一概述整车的总布置设计过程是设计硬点(Hard Point)和设计控制规则逐步明确、不断确定的过程。
设计硬点是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称,主要分为安装装配硬点(简称ASH,包括尺寸与型式硬点)、运动硬点(简称MTH )、轮廓硬点及性能硬点等四类。
设计硬点的确定过程就是总布置设计逐步深化的过程,后续的设计工作必须以确定的设计硬点为基础展开。
但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方案的修改完善,部分设计硬点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所有硬点值都是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长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
角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用度分秒表示时书写到分。
长度单位未注明均为mm ,角度单位未注明均为°。
所有未注明的安装硬点均指与车身配合面上车身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例如:配合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车身圆孔圆心坐标,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方形孔的坐标指配合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
二整车设计基准1.1 整车坐标系电动乘用车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在设计软件三维环境下进行。
整车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
整车坐标系与设计软件中整车文件的绝对坐标系重合。
整车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取汽车车架中间平直段的上平面为Z 轴零线,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心线为Y 轴零线,以汽车前进方向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设计载荷时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X 轴零线,前负后正;整车坐标系原点即为三个坐标轴的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