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成都市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对策_李晓峰

成都市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对策_李晓峰

·!"·#$$#%&’%#!水资源概况成都市地处川西水网区腹部,境内主要河流有()条,总长度约!*$$+,。

成都市河流属长江上游岷江、沱江及青衣江三大水系,水能蕴藏量较丰富。

研究表明,本地水资源量为-(%#"亿,(,过境水资源量为!)(%."亿,(,水资源总量为#..%$#亿,(。

人均占有量约为#)$$,(,与四川省人均占有量大致相当,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可见,成都市的水资源并不富裕,属于我国缺水城市之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从!-)"年到#$$$年,成都市总用水量以每年平均约(亿,(的规模递增,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成都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瓶颈”。

成都市水资源具有以下属性:0!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分带性。

由于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全年有"$/2.*/的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2-月份,常常带来洪涝灾害;而需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则偏少,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因而常常又造成干旱灾害。

从水资源空间分布来看,成都市平原区最为丰富,西部山区次之,东部台地及丘陵地区相对缺乏;0#1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从成都市水资源遥感解释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广大平原腹地浅层地下水交替循环积极,补给来源充分,富水性良好,地下水资源丰富。

东西部丘陵低山广大红层砂泥岩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较少。

西北部中—高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多以泉流出露;0(1水资源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降水量下降,致使成都市水资源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其主要表现在:岷江上游的来水量呈下降趋势;大部分湖泊面积正在逐年缩小,尤其以白塔湖、宝狮湖的面积减少最多,其面积!---年与修建时相比减少了!3(左右。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止#$$$年,成都市共建各类水利工程($#*-处。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

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

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

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

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作为一座发展迅猛的大都市,成都的水资源问题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成都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成都的水资源概况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成都市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年均径流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此外,成都市境内还有多条河流和水库,如嘉陵江、岷江、青城山水库等,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成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水资源利用与管理1. 农业用水成都市农业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灌溉用水。

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解决成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2. 工业用水成都市的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3. 居民用水居民用水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市的居民用水主要来自自来水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居民用水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资源保护与治理1. 水资源保护保护水源地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成都市应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2.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成都市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成都市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推行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水污染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水环境的健康。

3. 水资源调度成都市应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推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成都市2024年环境统计公报

成都市2024年环境统计公报

一、概述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省省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为了了解和监测成都市的环境状况,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我市每年都会发布环境统计公报。

本文将对2024年成都市的环境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大气环境2024年成都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良好,但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不利,部分区域受到污染物累积的影响,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全年平均浓度最高的污染物是PM2.5,平均浓度为75.3微克/立方米,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此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浓度也有所下降。

三、水环境2024年成都市的水环境质量相对稳定,水质达到可饮用水标准的水体有95.7%,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

同时,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也保持较好,未出现安全隐患,供水安全水平高。

四、土壤环境成都市的土壤环境整体较好,农田土壤环境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土壤中主要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元素的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说明土壤污染状况较为良好。

五、声环境成都市的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噪音污染程度没有明显变化。

主要噪声源包括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了对噪声污染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设置隔音屏障和加强交通指挥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六、生态环境成都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等。

2024年,成都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稳定,各项指标保持在较好水平。

湿地覆盖率达到12.6%,森林覆盖率为38.2%,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达到4300万亩。

七、环境管理成都市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环保机构对349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排污许可证核发和跟踪检查,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规范行为。

市环保局还加强了环境监测网络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测环境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八、环境保护投入成都市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提升了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14]47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14]47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14〕47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水利厅《关于报送〈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批本)〉的请示》(川水〔2014〕24号,以下简称《规划》)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该《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节约保护、统筹兼顾、综合管理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有效保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2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3%。

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3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

四、逐步构建全省水资源调配体系。

通过构建以西水东调、北水南补工程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优化调度,提高对重点区域、城镇和粮食主产区的供水保障能力。

五、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采取工程、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强化节水,大力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生活节水,切实转变用水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2011年成都水资源公报

2011年成都水资源公报
(1)岷江
表4 2010年岷江干流主要水文站月、年径流量(单位:亿m3)
河名
站名
项目
各月实测径流量
年径流量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岷江
都江水文站
2010年
6.91
5.27
6.64
9.64
13.28
26.18
25.34
20.62
20.55
15.86
5.60
7.15
163.05
2011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
(审定稿)
成都市水务局Leabharlann 目录综述3水资源量4
供用水量14
污水处理17
洪涝干旱18
重大水事19
附图:成都市2010年降水等值线图
成都市2010年降水距平差等值线图
2011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
发布:成都市水务局
审查:唐初阳欧芝江马林毅陈永健刘晓玉何剑
姚勇郭浩毛道麒刘小彬季建田文志
尹红张泽民刘永莉严利华罗耕
8
9
10
11
12
南河
2010年
0.60
0.47
0.75
1.25
2.28
3.29
5.05
13.52
5.94
1.99
1.43
1.13
37.72
多年平均
0.32
0.29
0.45
0.70
0.90
1.43
3.84
4.70
2.89
1.46
0.81
0.52
18.30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四川省⽔资源公报2005年⽔资源公报综述⼀、⽔资源量⼆、供⽤⽔量三、⽔质概况四、洪涝、⼲旱情况五、重⼤⽔事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深1044.9毫⽶,折合降⽔总量5059.88亿⽴⽅⽶,⽐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6.8%。

以龙门⼭~⼤凉⼭为分界的全省东西部两⼤地貌单元统计*,西部地区⽐常年偏多5.8%,东部地区⽐常年偏多8.0%。

全省地表⽔资源量2921.00亿⽴⽅⽶,⽐常年偏多11.7%;其中西部地区⽐常年偏多5.0%,东部地区⽐常年偏多21.0%。

全省地下⽔与地表⽔不重复计算量1.6亿⽴⽅⽶,⽔资源总量2922.6亿⽴⽅⽶,是⾃1999年以来我省⽔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

全省114座⼤中型⽔库,年末蓄⽔总量124.98亿⽴⽅⽶,⽐年初增加2.95亿⽴⽅⽶。

年度内全省总供⽤⽔量212.30亿⽴⽅⽶,⽐上年增加1.95亿⽴⽅⽶,其中西部地区⽐上年增加0.02亿⽴⽅⽶,东部地区⽐上年增加1.93亿⽴⽅⽶。

供⽔量中地表⽔源占90.0%,地下⽔源占8.0%,其他⽔源占2.0%;⽤⽔量中⽣产⽤⽔占88.9%,⽣活⽤⽔占10.1%,⽣态⽤⽔占1.0%。

全省⽤⽔消耗量105.11亿⽴⽅⽶,综合耗⽔率50%。

全省⼈均⽤⽔量246⽴⽅⽶,万元GDP(当年价)⽤⽔量286⽴⽅⽶,农⽥实灌亩均⽤⽔量373⽴⽅⽶,万元⼯业增加值(当年价)⽤⽔量(取⽤新⽔)231⽴⽅⽶。

四川省第⼆、三产业废⽔(不包括⽕电直流冷却⽔)和城镇⽣活污⽔2005年排放总量为31.66亿吨,其中第⼆产业(⼯业和建筑业)废⽔占72.6%,第三产业废⽔占6.2%,城镇⽣活污⽔占21.2%,⼊河废污⽔量25.31亿吨。

对全省2467公⾥河流进⾏⽔质评价结果,全年期Ⅱ类⽔域河长为1643公⾥,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河长367公⾥,占14.9%;Ⅳ类河长218公⾥,占8.8%;Ⅴ类河长189公⾥,占7.7%;劣Ⅴ类河长50公⾥,占2.0%。

*东、西部地区划分东部盆地区(⾯积18.6万km2,⽔资源总量1351.29亿⽴⽅⽶):成都市、⾃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安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元市、巴中市、眉⼭市、资阳市西部⾼⼭⾼原区(⾯积29.8万km2,⽔资源总量1571.31亿⽴⽅⽶):⽢孜州、阿坝州、凉⼭州、攀枝花市返回⽬录⽔资源量(⼀)降⽔量2005年省内⼤部分地区降⽔量⽐常年偏多,⽐常年偏少的只有成都、德阳、⼴元、泸州市。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水资源公报综述一、水资源量二、供用水量三、水质概况四、洪涝、干旱情况五、重大水事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044.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059.88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6.8%。

以龙门山~大凉山为分界的全省东西部两貌单元统计*,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8%,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8.0%。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921.00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1.7%;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0%,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21.0%。

全省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1.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922.6亿立方米,是自1999年以来我省水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

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24.98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95亿立方米。

年度全省总供用水量212.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5亿立方米,其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增加0.02亿立方米,东部地区比上年增加1.93亿立方米。

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0.0%,地下水源占8.0%,其他水源占2.0%;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8.9%,生活用水占10.1%,生态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05.11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0%。

全省人均用水量246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8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取用新水)231立方米。

省第二、三产业废水(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2005年排放总量为31.66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废水占72.6%,第三产业废水占6.2%,城镇生活污水占21.2%,入河废污水量25.31亿吨。

对全省2467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全年期Ⅱ类水域河长为16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河长367公里,占14.9%;Ⅳ类河长218公里,占8.8%;Ⅴ类河长189公里,占7.7%;劣Ⅴ类河长50公里,占2.0%。

*东、西部地区划分东部盆地区(面积18.6万km2,水资源总量1351.29亿立方米):市、市、市、德阳市、市、市、市、江市、市、市、市、达州市、市、市、市、眉山市、资阳市西部高山高原区(面积29.8万km2,水资源总量1571.31亿立方米):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市返回目录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5年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比常年偏少的只有、德阳、、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9
郫县
437
779.2
3.40
996.8
4.36
4.08
-22.02
-16.67
大邑县
1284
1332.3
17.11
1691.7
21.72
16.54
-21.22
3.45
蒲江县
580
1183.8
6.87
13Hale Waihona Puke 17.847.11
-12.37
-3.38
新津县
329
840.9
2.77
1235.9
4.07
2012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量73120.62万吨,较2011年增加5971.44万吨,增长8.89%。
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2年,成都市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约为134.12亿立方米。与2011年降水量1362.0毫米相比较,减少了18.77%,与多年平均降水量1025.2毫米相比,增加了9.13%,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2012年成都市降水等值线图和距平差等值线图见图。
3.21
-31.94
-13.71
全市
12121
1106.5
134.12
1362
165.1
122.9
-18.76
9.13
2、 区域雨量代表站降水情况
成都市境内现有42个雨量站(不包括气象站),结合区域地形和降水分布特征,选取都江堰市白沙河杨柳坪雨量站作为市域西部山区代表站,选取中心城区府河望江楼雨量站作为平原腹心地区代表站,选取金堂县沱江三皇庙雨量站作为市域东部丘陵区代表站.各雨量代表站月、年降水情况详见表2.
110.0
147.5
298.4
324.9
199.2
94.7
42.3
16.9
1435.8


望江楼
雨量站
2012年
6.7
7.7
22.7
31.0
101.7
79.8
176.5
90.0
99.0
43.0
5.8
2.4
666.3
多年
平均
7.1
9.4
18.8
41.6
69.0
109.9
202.4
187.9
112.5
33.7
表3 2012年成都市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2012年成都市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11年、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见表1、图3。
表1 2012年成都市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11年、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
行政分区
计算面积
2012年降水量
2011年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
与2011年比较
与多年平均比较
平方公里
毫米
亿立方米
毫米
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
(±%)
(±%)
五城区
465
1、 行政分区降水量
2012年成都市各区(市)县降水量与2011年相比较,各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降幅为2.38%~46.02%。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金堂、大邑降水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幅为3.45%~46.75%;其他区(市)县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降幅为3.06%~23.15%。
17.11
1359.2
18.72
15.02
-8.60
13.91
崇州市
1089
1220.3
13.29
1753.8
19.1
10.98
-30.42
21.04
金堂县
1156
893.8
10.33
964.3
11.15
9.70
-7.35
6.49
双流县
1068
747.4
7.98
1099.9
11.75
9.42
-32.09
表2 各雨量代表站月、年降水情况表单位:毫米
河名
站名
项目
各 月 降 水 量
年降
水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白沙河
杨柳坪
雨量站
2012年
44.4
28.0
51.0
140.7
107.5
92.5
233.5
269.5
171.0
124.5
26.5
24.7
1313.8
多年
平均
22.6
29.7
55.7
93.9
2012年末各类蓄水设施年末蓄水17546万立方米,比2011年末减少271万立方米。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149.6亿元。
2012年全市总供水量64.43亿立方米,年人均用水量549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79.1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9.50立方米,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470立方米。
-13.05
温江区
276
775.6
2.14
1202.5
3.32
2.53
-35.54
-15.42
都江堰市
1208
1578.4
19.07
1807.3
21.83
14.13
-12.64
34.96
彭州市
1421
1382.6
19.65
1416.6
20.13
13.39
-2.38
46.75
邛崃市
1377
1242.8
2013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
2013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
发布:成都市水务局
审查:唐初阳 欧芝江马林毅陈永健刘晓玉 何 剑
姚 勇 郭 浩 毛道麒刘小彬田文志 尹 红 张泽民刘永莉 严利华罗 耕闫宝利
编制:成都市水务局
综述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其东部为龙泉山低山深丘区和金堂县沱江以东丘陵区,中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龙门山和邛崃山山区,辖9区4市(县级市)6县。总面积12121平方公里,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1173.35万人,人口密度968人/平方公里。
13.5
4.4
810.2


三皇庙
雨量站
2012年
7.5
7.3
24.2
21.5
93.5
109.0
279.2
84.2
84.4
41.5
0.7
3.2
756.2
多年
平均
7.1
9.2
17.3
47.1
70.6
121.6
219.4
196.8
124.1
40.7
14.9
6.3
875.1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81.30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70.7毫米,比2011减少21.73%,比多年平均值增加2.38%。
2012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1106.5毫米,降水总量134.12亿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18.76%,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加9.13%。
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81.30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70.7毫米,比2011减少21.73%,比多年平均值增加2.38%,地下水资源量27.35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26.64亿立方米,全市2012年水资源总量82.01亿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21.66%,全市人均水资源量698.94立方米。
671.9
3.12
1161.2
5.40
4.06
-42.22
-23.15
龙泉驿区
556
765.7
4.26
853.1
4.74
5.07
-10.13
-15.98
青白江区
379
920.5
3.49
1169.4
4.43
3.60
-21.22
-3.06
新都区
496
712.3
3.53
1318.8
6.54
4.06
-4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