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结合井荥输经合应用
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

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五脏功能表五 脏心肝脾肺肾位 置胸中胁下腹中胸中腹部(左右各一)络 腑小肠络胆胃大肠膀胱五 行火木土金水 功 能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血脉汗为心液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为疲极之本主疏泄条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营养肌肉,脾主四肢,脾统血温五脏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主声音,温煦皮毛肾藏精,主发育生殖肾生骨髓通脑通二阴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水液在 体合脉合筋肉合皮合骨华面爪(筋之余)唇毛发开 窍舌目口鼻耳情 志喜怒思悲恐在 液汗泪涎涕唾五脏六腑井荥腧经合原络郄募背俞穴总表五脏井木(出)荥火(流)腧土(注)经金(行)合水(入)原土(注)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肺11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太渊列缺孔最中府肺俞心包9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大陵内关郄门膻中(任)厥阴俞心9少冲少府神门灵通少海神门通里阴郄巨阙(任)心俞脾21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太白公孙地机章门(肝)脾俞肝14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太冲蠡沟中都期门肝俞肾27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太溪大钟水泉京门(胆)肾俞六腑井金(出)荥水(流)腧木(注)经火(行)合土(入)原木(注)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大肠20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合谷偏历温溜天枢(胃)大肠俞小肠19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腕骨支正养老关元(任)小肠俞三焦23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阳池外关会宗石门(任)三焦俞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冲阳丰隆梁丘中脘胃俞胃45里(任)膀胱67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京骨飞扬金门中极(任)膀胱俞胆44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丘墟光明外丘日月胆俞《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六气的生理、病理表《决气》篇六气的生理、病理表六气生理病症机理备注精两神相捕,合而成形,常先身生精脱者,耳聋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脱者,目不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脱的机理。
井荥输经合及原穴、络穴的主治功效

井荥输经合及原穴、络穴的主治功效古人把气血的流注以水流的从小到大作比喻,《灵柩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所溜为荥(经气所溜,像刚流出的泉水微流),所注为输(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所行为经(经气所行,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所入为合(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像百川汇合入海)。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提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五腧穴是十二经经气出入之所,其次序是冲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脏腑有病,都可用五腧穴治疗。
五腧穴还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补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配穴法的选穴基础。
五输穴的五行:《难经六十四难》:“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心包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十二原穴及十五络穴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任督脾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鸠尾长强大包“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六阴经以输为原,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络”即联络之意,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
五输穴应用【珍藏】

五输穴应用【珍藏】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俞穴“井、荥、俞、经、合”的介绍(转自润情轩)

五俞穴“井、荥、俞、经、合”的介绍(转自润情轩)五脏六腑的经脉分别有“井、荥、俞、经、合”五个俞穴,有些时候也把五俞穴的“俞”字也写成了“输”或“腧”,但意思都不变,都是运输气血的含义。
那么五俞穴对应的五行是什么呢?五脏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经、合”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
比如有时候提到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说的就是“井”对应的是“木”这个意思,同样,在五脏别的经络“井”穴也都属“木”。
六腑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经、合” 对应的五行是从“金”开始的,也就是“金、水、木、火、土”。
比如:膀胱经的“井”是“至阴”穴(足小趾外端),属“金”,这个“金”对应的就是所有六腑的“井”穴,依此类推。
只要把这些字的顺序背下来就会在看中医书籍时不会一头雾水了。
“五输穴”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肝心脾肺肾)的穴位各有五个俞穴,即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每条经络五个所属俞穴,五条阴经共二十五穴。
如加上左、右两侧共五十穴。
中医上也叫“脏俞五十穴”。
听起来很多,其实有一半是左右重复的,记住二十五个就等于记住五十个了。
实际上用于六腑(六条阳经:膀胱、胆、胃、大肠、小肠、三焦)的穴位各有六个俞穴,除在“井、荥、俞、经,合”穴之外,在“俞”穴与“经穴”之间又加一个“原穴”,六条经脉共三十六穴。
左、右侧共七十二穴,也叫“腑俞七十二穴”。
看起来很吓人,也就是记住一半就全记住了,爱好中医的朋友只要经常对着经络图看,有几天就全记住了。
现在我说起来简单,可当时没有老师告诉我这些规律,也是自己看多了琢磨出来的。
所以,中医理论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一个洞就能顺着洞眼看到屋里面的很多东西,关键在于你自己敢不敢去尝试,你要是总认为它很神秘,它就会永远神秘下去。
下面说说“五俞穴”的含义。
人体脏腑共十二条经脉,十五条别络共二十七条经络在体内循环。
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各怎么解释?

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各怎么解释?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
“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
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
”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
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
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首见于《灵枢》,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总称。
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
《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穴:分布在四肢末端,经气所出之处,像水之源。
井穴,所出为井,指经气所出的地方。
特点: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
分布于手足之末端。
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有急救作用,治疗神志昏迷。
《灵枢》病在脏取之井。
《难经》井主心下满(肝木病)。
荥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之前,像刚流出的泉水微流。
荥穴,所溜为荥,指经气开始流动,特点:经气稍大,经气开始流动的部位,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前,应用:治疗热病。
《灵柩》病变色者取之荥。
《难经》荥主身热(心火病)。
输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之后,比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
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
特点:经气渐盛。
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应用:用于关节病变。
《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
经穴:所行为经,指经气畅通无阻,弘扬正盛运行经验经过的部位。
特点:经气盛较大,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
《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
《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
合穴:所入为合,所经气会合之处,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应用:脏腑病。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原穴:原,本原、原气之意。
输注、流经、留止,12经之根。
太渊为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共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
《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
【优秀文档】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①,面青善怒,此胆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窍阴②,身热当刺侠溪③,体重节痛刺临泣④,喘嗽寒热刺阳辅⑤,逆气而泄刺阳陵泉⑥,又总刺丘墟⑦。
①胆为清净之府故耳。
②井。
③荥。
④俞。
⑤经。
⑥合。
⑦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
若心下满刺大敦①,身热刺行间②,体重节痛刺太冲③,喘嗽寒热刺中封④,逆气而泄刺曲泉⑤。
①井。
②荥。
③俞。
④经。
⑤合。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
若心下满刺少泽①,身热刺前谷②,体重节痛刺后溪③,喘嗽寒热刺阳谷④,逆气而泄刺小海⑤,又总刺腕骨⑥。
①井。
②荥。
③俞。
④经。
⑤合。
⑥原。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
若心下满刺少冲①,身热刺少府②,体重节痛刺神门③,喘嗽寒热刺灵道④,逆气而泄刺少海⑤。
①井。
②荥。
③俞。
④经。
⑤合。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面黄,善噫,善思,善咏,此胃病也。
若心下满刺厉兑①,身热刺内庭②,体重节痛刺陷谷③,喘嗽寒热刺解溪④,逆气而泄刺三里⑤,又总刺冲阳⑥。
①井。
②荥。
③俞。
④经。
⑤合。
⑥原。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
若心下满刺隐白①,身热刺大都②,体重节痛刺太白③,喘嗽寒热刺商丘④,逆气而泄刺阴陵泉⑤。
①井。
②荥。
③俞。
④经。
⑤合。
假令得浮脉,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
若心下满刺商阳①,身热刺二间②,体重节痛刺三间③,喘嗽寒热刺阳溪④,逆气而泄刺曲池⑤,又总刺合谷⑥。
十二脏腑的特殊穴-五输穴

十二脏腑的特殊穴-五输穴五输穴是十二脏腑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效穴,中医以水流比作脉气的强弱,从指尖到肘膝关节依次排列为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五个特定穴,简称“五输穴”,每条经脉各有一个五输穴,十二条经脉,共计“60个穴位”。
五输穴对十二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有“一穴顶十穴”之效。
前几节给大家分享了十二脏腑的荥穴、合穴的具体穴位及治疗作用,后期再一一介绍其他的穴位。
本节先给大家总述下五输穴的治疗作用:1、井穴-所出为井【定义】:所出为井,即经气所出,如同泉水的源头,故名。
“井”如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
穴位在指趾的末端。
【主治】:井穴为气血的源头,“井主心下满”,意指十二脏腑的井穴能治疗心下胀满病症。
井穴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急症。
2、荥穴-所溜为荥【定义】:所溜为荥,即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名。
荥穴脉气稍大,穴位再指(趾)掌(跖)附近。
【主治】:“荥主身热”,即荥穴可以治疗脏腑热病。
3、输穴-所注为输【定义】:所注为输,即经气所灌注之处,如同水流由浅入深,故名。
输穴脉气盛大,穴位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主治】:“输主体重节痛”,即输穴可以治疗身体重着不利、疼痛。
4、经穴-所行为经【定义】:所行为经,即经气在此变大,畅通无阻,故名。
经穴脉气洪大,穴位在臂(胫)部。
【主治】:“经主咳喘寒热”,即经穴可以治疗身体喘咳寒热等证。
5、合穴-所入为合【定义】:所入为合,即经气在此充盛,由此汇入脏腑,犹如水入大海,故名。
合穴脉气最为洪大,穴位在肘膝关节附近。
【主治】:“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府”,即合穴多用于治疗脏腑病症。
【十二脏腑五输穴歌诀】:看图,具体穴位及主治会分期详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结合井荥输经合应用肺虚:补太白、足三里穴,泄少府、阳谷、劳宫和支沟穴。
肺实:泄阴谷、通谷穴,补大敦和足临泣穴。
具体思路分析:肺在五行中属金,根据土生金、金生水,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土(母)对应的脏腑(脾、胃)、泄水(子)对应的脏腑(肾、膀胱)。
在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属土;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故,肺虚时,要补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肺实时,要泄阴谷穴和通谷穴。
肺在五行中属金,根据火克金、金克木,从抑强扶弱法角度出发,则要抑火(强)对应的脏腑(心、小肠和心包、三焦)、扶木(弱)对应的脏腑(肝、胆)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手太阳小肠经中,经对应的阳谷穴属火;手厥阴心包经中,荥对应的劳宫穴属火;手少阳三焦经中,经对应的支沟穴属火。
故,肺虚时,要泄少府穴、阳谷穴、劳宫穴和支沟穴。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肺实时,要补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大肠虚:要补太白穴和足三里穴,泄少府穴,阳谷穴,劳宫穴和支沟穴。
大肠实:要泄阴谷穴和通谷穴,补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具体思路分析:大肠在五行中属金,根据土生金、金生水,从补母泻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土(母)对应的脏腑(脾、胃)、泻水(子)对应的脏腑(肾、膀胱)。
在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属土;在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大肠虚时,要补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大肠实时,要泄阴谷穴和通谷穴。
大肠在五行中属金,根据火克金,金克木,从从抑强扶弱法,则要抑火对应的脏腑(心,小肠,心包,三焦),扶木对应的脏腑(肝、胆)。
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经对应的阳谷穴属火;在手厥阴心包经中,荥对应的劳宫穴属火;在手少阳三焦经中,经对应的支沟穴属火。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脾虚:补少府、阳谷穴,泄大敦、足临泣穴。
脾实:泄经渠、商阳穴,补阴谷、通谷穴。
脾在五行中属土,根据火生土、土生金,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火(母)对应的脏腑(心、小肠)、泄金(子)对应的脏腑(肺、大肠)。
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手太阳小肠经中,经对应的阳谷穴属火。
故,脾虚时,要补少府穴和阳谷穴。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脾实时,要泄经渠穴和商阳穴。
脾在五行中属土,根据木克土、土克水,从抑强扶弱法角度出发,则要抑木(强)对应的脏腑(肝、胆)、扶水(弱)对应的脏腑(肾、膀胱)。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脾虚时,要泄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肾实时,要补阴谷穴和通谷穴。
胃虚:补少府穴和阳谷穴,泄大敦穴和足临泣穴胃实:泄经渠穴和商阳穴,补阴谷穴和通谷穴。
胃在五行中属土,根据火生土、土生金,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火(母)对应的脏腑(心、小肠)、泄金(子)对应的脏腑(肺、大肠)。
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手太阳小肠经中,经对应的阳谷穴属火。
故胃虚时,要补少府穴和阳谷穴。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胃实时,要泄经渠穴和商阳穴。
胃在五行中属土,根据木克土,土克水,从抑强扶弱法,则要抑木对应的脏腑(肝,胆经)、扶水对应的脏腑(肾,膀胱经)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胃虚时,要泄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胃实时,要补阴谷穴和通谷穴。
心虚:补大敦、足临泣穴,泄阴谷、通谷穴。
心实:泄太白、足三里穴,补经渠、商阳穴。
具体思路分析:心在五行中属火,根据木生火、火生土,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木(母)对应的脏腑(肝、胆)、泄土(子)对应的脏腑(脾、胃)。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心虚时,要补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在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属土;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故,心实时,要泄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心在五行中属火,很据水克火、火克金,从抑强扶弱法角度出发,则要抑水(强)对应的脏腑(肾、膀胱)、扶金(弱)对应的脏腑(肺、大肠)。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心虚时,要泄阴谷穴和通谷穴。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心实时,要补经渠穴和商阳穴。
小肠虚:补大敦、足临泣穴,要抑阴谷穴和通谷穴。
小肠实:泻太白、足三里穴,要扶经渠穴和商阳穴。
具体思路分析:小肠在五行中属火,根据木生火、火生土,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木(母)对应的脏腑(肝,胆),泻土(子)对应的脏腑是(脾、胃)。
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小肠虚时,要补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属土;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故,小肠虚时,要泻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小肠在五行中属火,水克火、火克金,根据抑强扶弱法,则要抑水(强)对应的脏腑(肾、膀胱),扶金(强)对应的脏腑(肺、大肠)。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大肠虚时,要抑阴谷穴穴和通谷穴。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大肠实时,要扶经渠穴和商阳穴。
心包虚:补大敦、足临泣穴,泄阴谷、束骨穴。
心包实:泄太白、足三里穴,补经渠、商阳穴。
具体思路分析:心包在五行中属火,根据木生火、火生土,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木(母)对应的脏腑(肝、胆)、泄土(子)对应的脏腑(脾、胃)。
在足阙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在足少阳胆经中,腧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心包虚时,要补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在足太阴脾经中,腧对应的太白穴属土;在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故,心包实时,要泄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心包在五行中属火,很据水克火、火克金,从抑强扶弱法角度出发,则要抑水(强)对应的脏腑(肾、膀胱)、扶金(弱)对应的脏腑(肺、大肠)。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腧对应的束骨穴属水。
故,心包虚时,要泄阴谷穴和束骨穴。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心包实时,要补经渠穴和商阳穴。
三焦虚:补大敦、足临泣穴,要抑阴谷穴和通谷穴。
三焦实:泄太白、足三里穴,要扶经渠穴和商阳穴。
具体思路分析:三焦在五行中属火,根据木生火、火生土,从补母泻子的角度出发,则要补木(母)对应的脏腑(肝、胆)、泄土(子)对应的脏腑(脾、胃)。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敦穴属木;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输木。
故,三焦虚时,要补大敦穴和足临泣穴。
在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输土;在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故,三焦实时,要泄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三焦在五行中属火,水克火、火克金,根据抑强扶弱法,则要抑水(强)对应的脏腑(肾、膀胱)扶金(弱)对应的脏腑(肺、大肠)。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三焦虚时,要抑阴谷穴穴和通谷穴。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三焦实时,要扶经渠穴和商阳穴。
肾虚:补经渠、商阳穴,泄太白、足三里穴。
肾实:泄大墩、足临泣穴,补少府、阳谷、劳宫和支沟穴。
具体思路分析:肾在五行中属水,根据金生水、水生木,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金(母)对应的脏腑(肺、大肠)、泄木(子)对应的脏腑(肝、胆)。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膀胱虚时,要补经渠穴和商阳穴。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墩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膀胱实时,要泄大墩穴和足临泣穴。
肾在五行中属水,根据土克水、水克火,从抑强扶弱法角度出发,则要抑土(强)对应的脏腑(脾、胃)、扶火(弱)对应的脏腑(心、小肠和心包、三焦)在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属土;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足三里穴属土。
故,肾虚时,要泄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手太阳小肠经中,经对应的阳谷穴属火;手厥阴心包经中,荥对应的劳宫穴属火;手少阳三焦经中,经对应的支沟穴属火。
故,肾实时,要补少府穴、阳谷穴、劳宫穴和支沟穴。
膀胱虚:补经渠、商阳穴,要抑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膀胱实:泄大墩、足临泣穴,要扶少府穴、阳谷穴、劳宫穴和支沟穴。
具体思路分析:膀胱在五行中属水,根据金生水,水生木,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金(母)对应的脏腑(肺、大肠)、泄木(子)对应的脏腑(肝、胆)。
在手太阴肺经中,经对应的经渠穴属金;手阳明大肠经中,井对应的商阳穴属金。
故,膀胱虚时,要补经渠穴和商阳穴。
在足厥阴肝经中,井对应的大墩穴属木;足少阳胆经中,输对应的足临泣穴属木。
故,膀胱实时,要泄大墩穴和足临泣穴。
膀胱在五行中属水,土克水、水克火,根据抑强扶弱法,则要抑土(强)对应的脏腑(脾、胃),扶火(弱)对应的脏腑(心、小肠、心包、三焦)。
在足太阴脾经中,输对应的太白穴属土;在足阳明胃经中,合对应的属足三里穴土。
故,膀胱虚时,要抑太白穴和足三里穴。
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经对应的阳谷穴属火;在手厥阴心包经中,荥对应的劳宫穴属火;在手少阳三焦经中,经对应的支沟穴属火。
故,膀胱实时,要扶少府穴、阳谷穴、劳宫穴和支沟穴。
肝虚:补阴谷、通谷穴,泄经渠、商阳穴。
肝实:泄少府、阳谷、劳宫和支沟穴,补太白、足三里穴。
具体思路分析:肝在五行中属木,根据水生木,木生火,从补母泄子法角度出发,则要补水(母)对应的脏腑(肾、膀胱)、泄火(子)对应的脏腑(心、小肠)。
在足少阴肾经中,合对应的阴谷穴属水;足太阳膀胱经中,荥对应的通谷穴属水。
故,肝虚时,要补阴谷穴和通谷穴。
在手少阴心经中,荥对应的少府穴属火;手太阳小肠经中,合对应的阳谷穴属火;手厥阴心包经中,荥对应的劳宫穴属火;手少阳三焦经中,经对应的支沟穴属于火。
故,肝实时,要泻少府穴,阳谷穴,劳宫穴和支沟穴。
肝在五行中属木,根据金克木,木克土,从抑强扶弱法角度出发,则要抑金(强)对应的脏腑(肺,大肠)、扶土(弱)对应的脏腑(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