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荥腧经合(精)

合集下载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井 荥 输 经 合

井 荥 输 经 合

井荥输经合【井穴】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商阳心包-- 中冲三焦-- 关冲心-- 少冲小肠-- 少泽脾-- 隐白胃-- 厉兑肝-- 大敦胆--(足)窍阴肾-- 涌泉膀胱--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井荥输经合及原穴、络穴的主治功效

井荥输经合及原穴、络穴的主治功效

井荥输经合及原穴、络穴的主治功效古人把气血的流注以水流的从小到大作比喻,《灵柩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所溜为荥(经气所溜,像刚流出的泉水微流),所注为输(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所行为经(经气所行,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所入为合(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像百川汇合入海)。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提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五腧穴是十二经经气出入之所,其次序是冲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脏腑有病,都可用五腧穴治疗。

五腧穴还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补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配穴法的选穴基础。

五输穴的五行:《难经六十四难》:“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十二原穴及十五络穴表:“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六阴经以输为原,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络”即联络之意,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

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十二经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骨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共十五穴,称“十五络穴”。

《灵柩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原穴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原穴对脏腑疾病有很好疗效,可单用,亦可与相表里的络穴配用,叫原络配穴法。

因此法是以病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客,故又叫主客原络配穴。

络穴治疗:1、络穴主治络脉病,如手少阴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可取通里穴治疗。

2、一络通二经,即络穴不仅之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经的病症,如手太阴络穴列缺,即能治肺经之咳、气踹。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

“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

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合穴主治六腑疾病“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

”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

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

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井荥俞经合(针灸06)

井荥俞经合(针灸06)

井荥俞经合(针灸06)井、荥、俞、经、合,是经络上的几个特定属性的穴位。

在介绍井荣俞经合之前,先要介绍一下人体的经络。

01—经络人身上有十二条正经和八条奇经,称作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有六阳六阴,按照流注顺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可以看出,十二条正经与五脏六腑是(实际是六脏六腑)一一对应的,脏为阴经,腑为阳经。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

02—井荥俞经合井荥(xing)俞(shu)经合,分布在每条正经上,主要位于四肢末端,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具体的位置和功能会在讲每条经络时介绍。

阴经上,井荥俞经合依次对应属性木火土金水(按顺序一一对应)。

阳经上,井荥俞经合依次对应属性金水木火土(按顺序一一对应)。

03—络穴与原穴络穴与原穴是经络上另外两种特殊穴位。

络穴:十二正经本身是平行不相交的,横向沟通两条经络的穴位叫做络穴。

每条经都有络穴。

原穴:只存在于十二正经的阳经上,在荥穴与俞穴之间。

原穴可安五脏,下针用于五脏不平衡时。

04—井荥俞经合的作用井穴:病在脏(在很深的地方)取井穴。

井穴在手指脚趾末梢,非常敏感(下针痛感强)。

例如足阳明胃经的井穴为厉兑穴,井穴主心下满,下针历兑会感觉心脏内有人在帮助清扫。

心口剧烈疼痛(西医动脉血管堵塞)时,下针历兑一般会立即有效(实症)。

身上用于治疗心脏病的穴位很多,但是都没有井穴来的好,下针用1寸或半寸针。

荥穴(也称“荣rong穴”):病变于色取荣穴。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颜色(青赤黄白黑)并对应脏腑(肝心脾肺肾),例如,脸色太红心脏病,发黑肾病,发青肝病。

俞穴(也称“腧(yu)穴”):病在时取俞穴。

例如,每晚12点醒来,取胆经(子时胆经流注)的俞穴。

3点醒来5点睡,肺的俞穴下针。

定时发作的病取荣穴也有效,但荣穴下针感觉更痛。

井荥输原经合歌

井荥输原经合歌

井荥输原经合歌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原穴歌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是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包大陵。

十五络穴歌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郄穴歌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小肠养老名,心须取阴郄,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蹻走跗阳,阴蹻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

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

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

针刺、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荥俞经合”五穴的含义各指什么?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与五脏六腑相连属的各经脉,都有井、荥、俞、经、合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是主治什么病症的呢?扁鹊回答说:《内经》上说,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

井主心下满。

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

荥主身热。

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穴。

俞主体重节痛。

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

经主喘咳寒热。

脉气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

合主逆气而泄。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胆(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土)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行所过处的远离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和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患,即“远治作用”。

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

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

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

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

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⑴俞,腧穴也
腧,古作俞,音恕shu。

乃古今字,即俞→腧。

古字在先,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

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

”段玉裁注:“《淮南•范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高曰:‘窬,空也。

方,并也。

舟相连为航也。

’按:窬同俞。

”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音yu于,引申为中空之义。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

’王冰注:‘背脊曰俞。

’按:皆中空之义。


俞,后来写作腧,腧穴也。

⑵腧,古作俞,亦作输,乃通假字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俞,《太素卷第三•阴阳》作“输”,杨上善注:“输者,各系于藏。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俞’即输字省文,《素问》作‘俞’者,《太素》皆作‘输’。

《灵枢》有本输篇,《医心方》引《黄帝明堂经》、《扁鹊针灸经》共作‘输’,并可以徵矣。

《医心方》又引华他(佗)《针灸经》作‘窬’。

‘窬’即输之去车从穴者,而经穴所注之处,故从穴。

与‘窬门’字,字源自别。

其音宜从《玉篇》‘式朱反。

’皇国古来为音俞,非是。

盖以俞穴字,分输泄字也。

《医心方》卷二•诸家取背输法第二傍书云‘乙俞’,
即‘音俞’之略假字。

是古来为音俞之徵也。

……[眉]《玉篇》:‘腧,式注切。

五藏腧也。

’本篇音释:‘俞,音庶。

’”
《灵枢•背俞》:“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俞,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作“输”,萧延平云:“平按:输,《灵枢》作‘腧’,《素问》作‘俞’,上下均同。


《灵枢•本输》马莳注云:“输、俞、腧三字,古通用。

输者,以其脉气之转输也。

俞者,从省。

腧,从肉。

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

”孙国中按:“‘腧’,古文作‘输’,乃通假字。


⑶纵观《内经》全书,其“俞”字,音恕shu,或俞、或腧、或输而有四义:
①指腧穴、穴道、穴位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各经皆有俞穴。

此非井、荥、俞、原、经、合之俞,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

”及水俞、热俞等。

②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脏、六腑之背腧穴
如《灵枢•背俞篇》:“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五脏之腧,皆在于背。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五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藏之腧……腧音恕。

本经腧、输、俞,三字俱通用。

……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阳之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是谓五藏之俞。

”吴昆《素问吴注》:“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家者也。

”《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俞》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

仍当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经》等书者为是。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

”王冰注:“背脊曰俞。

”《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


③指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井(木)、荥(火)、输(土)、(原)、经(金)、合(水)穴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每藏有井、荥、腧、经、合之五腧,则五五二十五腧也。

六府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荥、腧、原、经、合之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

……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阴经有‘腧’而无‘原’,而阳经之‘原’以‘腧’并之也。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五腧,即各经井荥腧经合穴,皆谓之腧。

六府复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又如《灵枢•五输》:“五输之所留。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输者,即每经之井、荥、输、经、合也。

……凡经脉之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荥,所注者为输,所行者为经,所入者为合。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注云:“如下文井、荥、腧、经、合,各有所留止也。


再如《素问•气穴论》:“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王冰注云:“藏,谓五藏,肝心脾肺肾,非兼四形藏也。

俞,谓井、荥、俞、经、合,非背俞也……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则二十五俞,以左右脉俱言之,则五十穴。

……府,谓六府,非兼九形府也。

俞,亦谓井、荥、俞、原、经、合,非背俞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与《灵枢•本输篇》大同。

此言五脏经、荥、俞、经、合之穴,左右共有五十穴。

……此言六府井、荥、俞、原、经、合之穴,
左右共有七十二穴。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七》注云:“府俞七十二穴。

府,六府也。

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荥、俞、原、经、合也。

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


④指五输穴中的输(土)穴--特十二经脉自指端数第三个穴位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从此而注,则为腧穴。

腧者,注此而运输之也,如肺经太渊之类。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注,灌注也。

腧,输运也。

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


十二经络当令时间:
3:00--5:00 肺经当令
5:00--7:00 大肠当令
7:00--9:00 胃经当令
9:00--11:00 脾经当令
11:00--13:00 心经当令
13:00--15:00 小肠经当令
15:00--17:00 膀胱经当经
17:00--19:00 肾经当令
19:00--21:00 心包经当令
21:00--23:00 三焦经当令
23:00--1:00 胆经当令
1:00--3:00 肝经当令
下表模仿手图(除大指外的四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