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鉴赏
猛虎行诗歌鉴赏

猛虎行诗歌鉴赏猛虎行诗歌鉴赏猛虎行张籍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如《野老歌》、《估客乐》、《筑城词》、《董逃行》、《征妇怨》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讽喻诗。
诗的表面虽然是写老虎的凶猛,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用的是隐喻手法,是借老虎来暗射那些骄横嚣张、残酷压榨人民的豪门贵族的。
由于比喻贴切、生动,所讽刺的又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是人民所深刻感受到的生活痛苦,因此,读起来还是容易领会诗人的'意图的。
诗的一、二句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这两句是说,山深林密,一片昏暗,老虎有所凭借,因而横行无忌,居然白日绕村行,异常凶恶。
这是在暗射那些有恃无恐、骄横于世的豪门贵族。
三、四两句接着进一步写老虎的凶残: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猛虎当道,吃人害物,被害者连一口气也不敢喘出来,麋鹿尽无声一语,正反衬出了老虎的气焰嚣张。
这也是暗喻豪门贵族当权,鱼肉人民,为所欲为,凶焰炽盛的情形。
麋鹿,这里隐喻人民,尽无声三字,形象贴切地描写了他们在豪门贵族的残害下,忍气吞声的悲惨情景。
年年养子在空谷四句,承上推进一层,说明老虎繁衍后代,长期残害人民,把虎祸的严重性作了更深入的揭露,同时也是对豪门贵族世世代代鱼肉人民的深刻写照。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到五陵年少身上。
五陵年少指的是游侠之士,这里诗人用来暗喻那些身负治安之责的朝廷武将。
五陵年少都是善于骑射,武艺高强的人,可是他们也慑于虎威,不敢近前射虎,只是空来下看行迹,可见猛虎的凶横,谁也奈何它们不得。
这两句是一石双鸟的写法,一方面对豪门贵族的凶横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另一方面又对朝廷武将的庸懦无能给予了尖锐的讽刺。
这首诗句句写老虎,句句隐喻豪门贵族,密切相联,如影相随。
猛虎行高启赏析

猛虎行高启赏析
“猛虎行高启赏”由唐代大诗人李白撰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
上的腐败和暴力问题的看法。
诗歌以一只老虎为主角,描述它在丛林
中横穿的情景,意在引出诗歌的核心思想——权力下的社会,就像森
林里的老虎一样,不畏强权,厉行正义,公正行事,以此来反映他对
诗歌主题的看法。
诗中以猛虎为对比,讽刺了当时王权施政、政客存心腐败的现象。
猛虎一跃而起,整个森林响得雷声震地,象征着权力的升腾。
山川悬
崖般的山体,如此可怕的力量,无论多么高大,也不能抵挡它的飞扑。
它穿梭于树林之间,霸气十足,让全森林的动物都伏地惊惧,万有俯
首称臣。
所有的动物都不敢反抗它的权威,而且只有把自己藏在山洞里,才能防止自己被它攻击。
然而,动物们也从猛虎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准则。
猛虎并没有轻易
发怒,而是以极强的意志力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动物们的行为,带
着天道正义,以公正慈爱的态度去支配森林,使犯罪者胆寒,纳谏者
受福。
当它给出惩罚,ع人也去表示赞同。
通过诗歌,李白把它联想到了当时的社会,好似讥讽出当局的政
治权力滥用,以及唯权力论的灭绝——要当局严格执法,惩治严重犯罪,还应该保持公平正直,用慈悲的态度去对待群众,才能使社会真
正和谐。
“猛虎行高启赏”是一首经典的抒情诗,也是李白对当时社会现
象的一种有力点评,他说:“不惧当世强权,实行正义惩罚。
”。
古诗猛虎行·山木暮苍苍翻译赏析

古诗猛虎行·山木暮苍苍翻译赏析《猛虎行·山木暮苍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梅尧臣。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
猛气吞赤豹,雄威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糜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鉴赏】《猛虎行》系乐府旧题,为三僧虔《伎录》所载平调七曲之一。
《乐府诗集》题解中载其古辞四句:“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尚非全篇。
后人作此题者,题旨不尽相同。
唐代李贺《猛虎行》和张籍《猛虎行》才明显以猛虎比拟藩镇割据一方,世袭为恶。
这个曲题也就带上一些寓言色彩了。
梅尧臣这首《猛虎行》也近似寓言,是借猛虎来讥刺当朝陷害忠良的权臣。
夏敬观说:“此诗当是讥司谏高若讷。
是时范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职知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阳),欧公(欧阳修)贻书切责,司谏高若讷以其书闻,欧公坐眨夷陵(洽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
”朱东润则认为:“其时若讷附和吕夷简,不足当猛虎之称,此诗当是指吕夷简。
”(见《梅尧臣诗选》)吕夷简是吕蒙正的侄子,宋仁宗朝当过宰相。
高若讷如无吕夷简支持是不足以贬逐范仲淹和欧阳修的。
诗的开头先描述和渲染猛虎出穴的威风。
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
“云从龙,风从虎”,老虎出洞了。
熊罴不敢当,其气势足以吞赤豹,慑封狼。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猛虎的张牙舞爪的模样,而且暗示了讽刺的对象。
王充《论衡》载:“鲧为诸侯,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甚,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
”李贺《猛虎行》“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用此典旗以刺藩镇,而此诗则用此典以示所刺对象不是在下层,而是在朝中的权奸。
犹如猛虎慑服赤豹和狼,这个权奸先以其威势慑服同类。
高若讷之附和吕夷简,就是趋附这种威势。
李白《猛虎行》译文及注释

李白《猛虎行》译文及注释译文早上吟《猛虎行》,晚上也吟《猛虎行》。
我之所以潸然泪下与听《陇头歌》的别离之辞无关,也并非是因为听了雍门子周悲切的琴声。
河南河北战旗如云,咚咚的战鼓声震得山动地摇。
秦地的百姓半为燕地的胡人所虏,东都沦陷,胡人的战马已在洛阳吃草。
抗敌的官兵败退守至渔关之下,将帅被诛,实是大大的失策。
幽蓟之地的城池朝降夕叛。
安禄山这只翻江倒海的巨鳌未除,朝野上下君臣百姓奔走不暇,不得安静。
这就好像楚汉相争时的情况一样,双方翻来覆去,胜负不见分晓。
我到过博浪沙和淮阴市,想起了张良和韩信这两位决定楚汉命运的人物。
那时张良未遇,韩信穷苦潦倒。
张良在下邳受了黄石公的兵书,韩信还在淮南依靠漂母的接济为生。
自古以来贤哲之士都栖栖惶惶,不得其所。
而如今也是如此,将青云之士却弃而不用。
我胸有灭胡之策,但不敢触怒皇帝,只好逃奔南国以避战乱。
却敌的宝书和玉剑,只好束之高阁、挂在壁间,杀敌的金鞍宝马也只好送给了朋友。
昨日还在宣城作客,与宣州太守交游。
心中的郁愤无从发泄,只好玩玩赌博游戏,绕床三匝,大呼一掷,以快壮心。
是人都说张旭是位奇士,胸怀韬略而世人不晓。
三吴的官长都对他特别垂青,四海的英侠们都争相追随。
萧何和曹参也作过沛中的小吏,他们后来都有了风云际遇的讥会。
阳春三月,在溧阳酒楼相会,楼前的杨花茫茫,使人调怅。
楼上酒筵上有绿眼的胡儿在吹玉笛,有瓯女唱着吴歌《白紵》,余音绕梁。
大丈夫相见应杯酒为乐,宰牛擂鼓大会众宾。
我从此就要去东海垂钓,钓得大鱼即寄与诸位知己,与好友共享知交之情。
注释⑴猛虎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三十一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
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
⑵“朝作”二句:宋本注云:作“行亦猛虎吟,坐亦猛虎吟”。
猛虎,多喻恶人,此喻安禄山叛军。
⑶陇头水:古乐府别离之曲《陇头歌辞》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猛虎行高启赏析

猛虎行高启赏析
《猛虎行高启赏》是一首古诗,诗中描写了皇家勇气、霸气、威
武庄严的场景。
这首诗由唐朝大诗人杜牧所作,以皇帝弘放朝野的政令为背景,
充分表现了王室的威严和飞扬的气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皇宫大宴中,感受着声色荡漾的盛举。
诗的开头,明哲保身,以无可追究的礼义盛情欢迎宾朋。
猛虎形
象凸显了当时皇政的神圣与威严:鼓声响起,猛虎行高启;皇家陪伴,士卒齐来;谦恭恭敬,雾里看花;睛目炯炯,带有狙击的神情,后羿
射日一样,如箭如弓,左右排展。
这首诗中又有长河护桥,牧童牛羊,虎豹故里,以及当时民间放
歌祝福的景象,把皇室尊严与民间欢乐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读者体会
到当时的象征主义,对一个繁荣国度的精神遗产有了深刻的认识。
最后,就像猛虎行高启一样,杜牧神采奕奕,把当时皇室气质传
承在每一个字里。
这首诗用精湛的技巧,把极其虔诚的心灵表现出来,给人以震撼与深刻的视觉感受,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室,都能够感受到
无比的庄严之美。
猛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猛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猛虎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猛虎行晋朝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猛虎行》译文口渴也不能饮盗泉水,热也不能在丑陋的树木下歇息。
恶木也有枝,志士却多苦心。
志士整理马车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驱马将要远行。
时势所迫,饥不择食,寒不择栖。
时光已经逝去,而功业却还未建立。
高耸的云朵接岸而起,树木的枝条随风鸣叫。
在幽谷底沉思,在高山顶感慨悲伤。
乐器绷紧了的弦发不出缓弱的声音,而节操高尚的人就犹如这急弦。
人生处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宽我的胸襟呢?眷顾我耿直的情怀,与古人相比真是感到惭愧。
《猛虎行》注释盗泉:水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传说孔子经过盗泉,虽然口渴,但因为厌恶它的名字,没有喝这里的水。
热不息恶木阴: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愿意被牵连到不良的环境中去,以免影响自己的声誉。
恶木,形容难看的树。
整驾:整理马车。
肃时命: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
杖策:拿着鞭子,指驱马而行。
“饥食”两句:这两句见乐府古辞《猛虎行》,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时势所迫,饥不择食,寒不择栖。
岁载阴:岁暮。
这里指时光已经逝去,而功业还没建立。
崇:高。
骇:起。
鸣条:树枝被风吹发出声音。
静言:沉思。
高山岑:高山顶。
亮节:节操高尚的人。
“人生”两句:人生处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宽我的胸襟呢?曷,同“何”,怎么。
俯仰愧古今:与古人相比感到十分惭愧。
俯仰,低头抬头,这里表示思考。
古今,古今之人,这里是偏义词,指古人。
《猛虎行》简析这首诗写自己在外行役的经历,虽然壮志难酬,仍不改“耿介”之怀。
一个节操高尚之人,因迫于时命,沉浮世事,结果功名未遂,陷于进退两难,其愧悔可想而知。
陆机少有才名,后应诏赴洛阳,在西晋混乱的政局中仕宦不得意,最终陷于王室争夺皇位的斗争,在“八王之乱”中被杀。
古诗猛虎行·肠断非关陇头水翻译赏析

古诗猛虎行·肠断非关陇头水翻译赏析《猛虎行·肠断非关陇头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前言】《猛虎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避安史之乱途中赠给书法家张旭的诗作。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最后十四句为第三段,先盛赞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再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
此诗完全不受古乐府的传统束缚,句式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歌行体,结构也颇具匠心,堪称唐诗精品。
【注释】⑴猛虎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三十一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
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
猛虎行高启赏析

猛虎行高启赏析
《猛虎行高启赏》是一首古代著名抒情诗歌,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激昂的词句写出北宋军民抗击金兵的壮举,表达了他们的忠义精神和革命心情,是一首古代的英雄抒情的佳作。
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猛虎行动的场景:“战地千里听凤声,汉家大将猛虎行。
大河淹没赤壁城,英雄英姿开高启。
”显然,这里指的是宋朝军队在江汉两地和金兵的一场激烈的战斗。
它向我们描绘出上千里之外,由宋朝军队发出惊天动地的凤鸣声,汉家大将猛虎行,大河淹没赤壁城,英雄英姿开高启的热烈感人场景。
接下来的整首诗以激昂的语调表达出宋朝军民抗击金兵的英雄作为:“平原一片陇头土,胆气百万加雄师。
鹰击长空无极限,猛虎跃马入长城。
”英勇险胆,精兵强将,不怕千里距离,不惧重重险阻,以极大的决心抗击金兵,无往而不胜,被誉为宋朝英雄豪杰。
最后一句写到:“把酒临风看群雄,大江茫茫气豪壮。
”作者用狂放而动人的语言大赞宋朝军民在抗击金兵的英雄业绩,饮酒临风,颂扬英雄英姿在大江茫茫堤岸上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英雄气息,使我们深深的被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打动。
《猛虎行高启赏》不仅代表了辛弃疾的精神,也是中国古代革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充分表达了英雄作为和爱国精神的热情,被誉为古代英雄抒情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此诗共十六句,分三部分。
前六句开门见山写虎的凶恶。
开始四句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
五、六两句极言其作恶之甚。
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度,不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赋税,甚至以土地传之子孙,父死子握其兵权,企图夺取唐王朝的天下。
由于各镇时有叛乱,藩镇和朝廷的战争以及藩镇之间的混战,此起彼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
诗人以极大的愤慨面对现实,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时弊,切中要害。
中间四句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它,而它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
这是诗人以独特的感受与典型客观事物有机融和创造出来的“猛虎”形象。
李贺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会环境中,藩镇为害之烈,在他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头脑中都印象极深。
这里不直说虎如何伤人,也不去说虎如何凶猛,而是从别人对它的反应上做出鲜明有力的表现,然后再用仁兽驺虞与它两相矛盾着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说明了它的残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
“这种层次分明”,步步递进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艺术效果。
最后六句,前两句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
这两句诗感情色彩极其浓烈,寄托着诗人愤世的激情。
王琦注云“刀作雷鸣似愤人不能见用之意”。
李贺热切期望扫平藩镇,完成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但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沉沦下僚,前进无路,报国无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热情的心里进发出愤怒的火花:“忧眠枕剑匣”,“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后四句把矛头直指官家。
意思是说泰山之下有妇人一家死于虎口,官家虽然限期捕虎,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具文,官吏极怕“猛虎”,不敢去冒险。
先从“妇人哭声”着墨,陈述人民在官家对虎无能为力,一味退避的形势下受害之深重,然后引到“吏不敢听”,指出他们不敢听官司之期限,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
前者写以妇人为代表的广大受难者,后者写以官家为代表的统治者,它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正面现实,异常沉痛的心情。
这首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用最经济浓缩的笔墨畅述胸怀,从各个侧面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恶、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