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综合大学通识巡回讲座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高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1]。
进入21世纪后,在注重通识课程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台湾地区高校积极推动地域化或本土化课程的建设,出现了大量以“台湾”和“台语”冠名的通识教育课程。
此外,相当一部分课程或多或少涉及到地域化或本土化内容。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就在线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了交流,实现了海峡两岸高校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2]。
基于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初步了解,本文试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2017年11月8日发布的通识课程架构表[3],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完成28个学分,分为语文课程①(10个学分)和通识课程(18个学分)两个必修部分。
其中,通识课程涉及7个领域、200余门课程(见表1),要求本科生在每个领域至少修1门课程(2个学分)。
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所涉及的7个领域中,课程数量最多的是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21.3%),其次是历史与文化(18.4%)。
7个领域又可以大致分为人文类和科学类两个部分:人文类包括语言与文学、艺术与美感、哲学思维与道德推理、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历史与文化,占比超过70%;科学类包括数学与逻辑思维、科学与生命,占比不到30%。
重文轻理的特点可能与台湾师范大学的师范性质和特点有关,而在台湾地区其他大学也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与自身学校特点密切相关的现象,如台湾实践大学的科学类课程明显多于人文类课程。
[4]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还设置有第二外语和生活技能两类自由选修课程。
第二外语开设了10门课程,包括日语、法语、西班牙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文/张铭摘要:文章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袁介绍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和特点遥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语文课程和通识课程部分遥通识课程设计为七大领域袁地区化课程数量大尧种类多袁涉及政治尧历史尧文化尧科技等方面袁许多课程也注重在课程内容中设计地区化内容袁此外开设有与地区特点密切相关的生活技能课程曰不仅开设较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袁而且许多课程内容也包含或涉及中国文化遥学校通过夏季学院尧慕课等形式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校际交流遥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院校课程台湾地区作者简介:张铭袁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渊编号院2013084冤曰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渊编号院201736冤曰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渊编号院44351004冤语、韩语、泰语等。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

将其与大学教育联 系起来之后 , 有越来越多 的人 热衷 于对其 进行 研究 和讨 论 。 台湾 地 区教 育 管理
部门, 近年来 评 鉴大 学通识 教 育时 , 对通识 教 育所 下 的定 义 为 : 达贯 穿之知 识 , 通 以使 学生将 来能 具 备 在基 础 知识 之 间 自我 演 绎 的 能 力 , 而 扩 展 其 进
台湾清华大学 、 台湾元 智大学 、 台湾中国科技大
学、 台湾 中 山大 学 、 台北 医学 大学 等大 学 的通识 教 育 , 听 了 l 位 专家 的精 彩 发言 , 与 上 述 高 聆 0余 并
校 就通 识教 育 问题 开展 了深 入 的交流 。重 点关 注
了 台湾通识 教 育 的 理念 与实 践 模 式 , 有 益 于 大 将 陆高 校文 化素 质教 育改 革 的进 一 步深 化 。
综合人家的意思 ; 对道德伦理观 , 能做正确判断与
选择 ; 能接 纳 、 赏 与尊重 不 同族群 与文 化 。 欣 通 识 教育研 究 内容 大致 包 括 : 念 目标 一 课 理 程 规划 一课 程开 设一 教师 聘任一 教 学活 动一 监 控
机 制一 自我评鉴 。 台湾地 区各 高等 学校 在通识 教 育理念 方面 基 本 达成 以下共识 。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 3~8 8 (02 0 0 2 0 3 1 2 1 ) 5— 0 5— 4
台湾地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 , 较之大陆为早 , 全面 开始 于 18 94年 。 随着 台湾 地 区高 等 教 育 改
革 的深入 , 台湾高 校通识 教 育大致 经历 探 索期 、 发
台湾地区高校开设通识课程对大陆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开设通识课程对大陆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张泽【摘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通识课程开设的特点是定位准确,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严格课程过程考评,注重法律观念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软”“散”“松”“弱”“乱”.台湾地区开设通识课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做好合理的顶层设计,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强化学用结合和科学的考评体系.【期刊名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通识课程;素质教育;启示【作者】张泽【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从2008年至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开展深度合作,笔者有幸参与了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项目,重点考察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并对两岸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程的特点(一)重视目标的对接和定位台湾地区高校高度重视通识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对接,致力于追求服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如:静宜大学在教育目标上,强调教会学生涵育善良美德,尊重多元文化,追求专业知识,探索生活技能,在核心构建上,要求培养大学生生命省思、艺术欣赏、人际沟通、主动求知、解决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及善用科技知识的能力;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确立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以“弘毅精勤”校训为本,以多元服务、国际接轨为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人文与科技并修、具有丰富创新研发能力的人才。
(二)紧扣能力和素质提升静宜大学构建了完备的通识课程培养体系,他们称之为通识“二四六”架构与规划机制图,即:两大校核心课程(人文素养、服务学习)、四大通识基本学识能力课程(英语、计算机、体育、阅读与书写)、六大学群通识涵养课程(文学与美感经验、宗教与哲学思维、社会与公共秩序、世界文化、生命与生态分环境、数理与科学技术)。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李成智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
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
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
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全球化语境中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以传统文化之传承为视角

、
台湾 高校通 识教 育课程 体 系 中价值 观教 育
们喧哗吧 , 不是 不管他 ,而是要 沉静地 去管他 , 管他 就要先 自在 。” …
实例 解析
台 湾 高校 通 识 教 育课 程 中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资 源 进
( )宜兰大 学的“ 易与人 生” 三 周 课程
台 湾宜 兰大 学 通识 教 育课 程 的价 值 观 教 育 部 分 有 “ 易 与人 生 ” 这 门课 程 的 授课 教师 来 自人 文 暨科 学 周 。
“ 子 道 德 经 新 译 ” “ 灵 药 方 ” 是 台 湾 大 学 老 暨 心 也
一
门 重要 的通 识 教 育 课 程 。本 门课 程 分 原 文 、白话 译
文和药方三方面 内容讲 授。例如 , 老子《 德经》 道 的第
一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 置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注重 中 国传统文化在课程与课堂中的渗透 , 呈现 出隐性价值 观教育的特点 , 颇有 实效。因此 ,比较 台湾高校 通识 教育与大 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传统文化 的认知 、 定
21 年 1 01 月 第3 0卷 第 1 期
洛 阳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L o a g N r lU ie s y o r a u y n o ma n v ri o t
Jn 2 1 a ..01
V0 . 0 No. 13 1
全 球化 语 境 中 台湾高 校 通 识教 育对 大 学 生 价 值 观 教 育的 启示
台湾高校 以通 识教育 为载体 ,涉及价值 观教育 、
生命教育 、 民道德教 育等 内容 。其 中,每一部 分都 公
分 别 有 比较 细 致 的划 分 和专 门 的 课 程 设 置 。而 大 陆 高 校 的 德 育课 程 主 要 定 位在 “ 课 ” , 两 上 集众 多 内 容 于 一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 — —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刘宪娟 宋 珂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教学科研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研究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称,国内也有人将 其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针 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 念和教育模式。 关于通识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 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哈佛大学这样定义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 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 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包括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 判断、分辨各种价值等基本内容。 二、两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1.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 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杰出创 新人才,为学生提供多通道、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0 年 5 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它是对浙江大学 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同时也是浙江大学 探索通识教育的标志。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 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 通过前期培养,学生逐渐了解各专业及学科情况,在第二学年, 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 从 2006 年秋期开始,浙江大学对新生实行按大类培养,共 分文、理、工、文理、理工、艺术与设计六大类,同时,浙江大学正 式实施由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四大类组 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共有 298 门通识课和 253 门大类课程。298 门通识课程分为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论 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 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等 11 类,学生在每类通识课 程中都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量。253 门大类课程分为人文科学 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 4 大模块,学院根据 专业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设置培养方案。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年代 , 旅美学者沈君山等人大力呼吁通识教育 , 但由于 19 年 , 9 4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 社 会 大 环 境 及 职 业 教 育 带 来 的办 学理 念 的分 歧 等 原 大 学校 院长会 议 时 达成 了将 国文 、 外文 、 史 、 法 与 历 宪 因, 终未成气候。 9 l 18 年 , 18一 9 4 著名学者虞兆 中教授 立国精神 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 q目、共同必修科  ̄S - 担任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在此期 间他大力倡导通识 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 由原来的 6 学分提高至 —8
第 1 第 2期 9卷 21 0 2年 6月
长 沙 民 政 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Jm a o C a gh oi r C l g o  ̄ l f hnsa Sc Wok oee M l
V0.1 No. 1 9 2
J n 2 1 u .. 2 0
台湾高校 通识教 育的模 式及 其启 示
经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编号:Z L 2117、 1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G Y X01 ) 01 9 2 教学 建设与改革项目 高职艺 《
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 育途经 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 : z 1o ) ( J 10 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G [ 作者简 介 ] 张晓冬(9 0 )男 , 18一 , 江苏南通人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硕士。研究 方向 :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大陆高校进一 步实施 与推进通识教育具有很好的借 鉴意义。
[ 关键 词 ] 台湾 ;通识教育 ;模 式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 G 1 72 [ 文章 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7— 162 1)2 0 1 - 5 6 15 3 ( 2O — 1 1 0 0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陆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陆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李晓莉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3
【摘要】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模式,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大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李晓莉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思考r——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对大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启示 [J], 陈毓;李锋涛;陈晓兰;陈巍
2.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J], 吴林根
3.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J], 陈建平
4.爱丁堡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启示 [J], 魏红心
5.MIT通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策略的启示 [J], 张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素養
禮拜四(7-8)
課堂規則
1.每週聽講完畢需撰寫心得,於下週上課時 繳交。
2.心得需用手寫,只能使用600字直式稿紙 寫作。
3.心得字數需達1000~1500字;不滿1000字 酌情扣分。
4.心得中需先簡述講題、講者姓名、演講內 容大意,後以自我見解為主要書寫內容。
8.第一堂演講為3/7,屆時所有課程補選程 序已辦理完畢,故不得以特殊因素補選課 為由補繳該週心得。
9.心得內容不可涉及抄襲,如被發現一律以 0分計數,並視為缺交。
10.本學期有14場講座,故需交14次心得, 不得缺交。
11.格致廳禁止飲食,請勿攜帶飲料及食物 入場。
2013.02.21
5.每份心得必需寫上系級不可無故遲交。若因故 請假,事後請自行到通識教育中心觀看影 音檔寫心得,並附上請假證明,與心得釘 在一起,最晚於請假日之後的第二個禮拜 四,在課堂上補交。
7.若星期四忘記繳交心得,可於當週星期五 中午十二點前交於通識教育中心藍小姐。 每人只有三次補交機會,第一次不扣分, 第二次扣五分,第三次扣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