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的母亲》教用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教案:《我的母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一篇由纸山石井所作的《我的母亲》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懂得爱和关心的母亲的形象,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来写好一篇描写人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阅读、分析、思考的方法进行文章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增强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你们印象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她们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你们平时是否满足她们的要求呢?Step 2 预习导学教师提问:大家预习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吗?请谈谈你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Step 3 文本解读1.教师通过阅读和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可以选择积极发言,讨论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Step 4 重点阅读1.教师同学们一同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母亲的爱和关怀。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描写母亲的词句和段落,并共同完成课文的分析。

Step 5 形容词的应用1.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和段落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2.学生会提到形容词,教师会进一步解释形容词的使用和作用。

Step 6 描写手法的运用1.教师以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为例,让学生了解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描写手法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Step 7 写作指导1.给学生时间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母亲》的作文,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并归纳出好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延伸1.教师鼓励学生关爱家人,感恩母爱,并引导学生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策略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策略

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最近备课《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深刻地感受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设计教案教授这篇课文。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两方面: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

知识层面:掌握《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深层思想,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认识诗人在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身份和感受。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分析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技法,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形成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品味。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核心,需要从多角度和多层次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效果。

以下介绍几种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在开展文章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掘文章中的信息,像侦探一样寻找线索,思考作家想表达什么。

比如,教师可以以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在分组活动中共同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2.反思式教学法在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探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先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感受,再与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比较,进行感悟和启发。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我情感把控的能力。

3.写作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身边人的经历进行记录,并自主发挥,写一篇自己的文章。

这种写作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策略的主体,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内容,并在实践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旨通过解读文章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母亲的感恩和倾诉,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深刻含义。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点讲解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对母爱进行深入反思。

2.分析文章表现手法教师需要对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巧妙剖析。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尊敬父母、热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母亲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述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不同作者对母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我的母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作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小组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分享感人的故事或回忆。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的母亲”的海报或PPT,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5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5篇

我的母亲语文教案优秀5篇老舍《我的母亲》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重点)教学流程:一、精彩一分钟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课前·预习)1.组内听写词语。

(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

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些事情的?请你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到体现写作顺序的相关词语?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敬爱之情。

3.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珍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回忆和叙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点滴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敬爱之情。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母亲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关注。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细节,分享对母亲的感受和体验。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我的母亲》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一些关于母爱主题的文章或故事,供学生扩展阅读和思考。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材料。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母亲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为学习《我的母亲》做好情感铺垫。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亲情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感激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2. 如何让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的打印稿。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如《母亲》。

2.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我的母亲》。

2.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感受母亲的关爱。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母亲》。

2.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母亲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母亲的辛勤付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重要性,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教案内容预览:十四《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理解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

”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的吧。

3、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我的母亲》教案
编稿:蒋综岚审稿:徐云祥审批:乐翠编号:14 八()班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2、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运用合作、研究的方式学习。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同情旧社会妇女被压抑和埋没的命运。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习用截取法描写人物,学习本文细腻深沉的语言,感受深深的母爱。

2、难点: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二、回顾旧知:请默出关于母爱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三、助学知识: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四、超前体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惺忪(xīng sōng)憧憧(chōng)唏嘘(xī xū)女红(gōng)歉疚(jiù ) 辗转(z hǎn)饮泣(qì)瞥(p iē)娓娓(wěi)循循(xú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名,说出、说明。

娓娓动听:循循善诱:唏唏嘘嘘:
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
五、合作探究
1、文章截取四个最典型的经历表现母亲的形象,请概括出四个片段。

明确: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泪珠;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叙述了母亲的哪些片段?各反映了母亲什么性格?讨论完成下表格。

并和同学谈谈哪些内容令你最为感动。

3、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给出三个例子,同学们可找出其它句子品析)
①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②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③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

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

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

“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

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4、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慈爱、善良、能干、有奉献精神。

5.文章最后一段中除了对母亲的早逝感到无限的痛惜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最后一段作者除了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痛惜之情外,还表达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之情。

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6.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

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六、达标练习
阅读课文第五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十岁年底的夜里,地点是家里。

2、“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中“清算”一词本来意思是什么?在这里表现了什么?
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使用清算一词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习上的严格要求。

3、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归纳出层意。

(略)
4、文中体现出母亲慈爱的地方有哪些?
①“我自己呜咽着背——打得好”;②“母亲含着泪——吻了几吻”这些细节描写。

5、文中写父亲在“我”的学习上的严厉管教有何作用?你是怎样看待父亲的教育方法的?
侧面鞭笞了旧社会那种“不打不成器”的单一教学模式。

父亲的这种方法不可取,打骂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和逆反心理;使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等等。

6、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识的?
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七、我的疑问。

八、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