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世风云古都复兴(上)

合集下载

常识各朝代盛世

常识各朝代盛世

一、商朝1、武丁盛世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

二、西周1、成康之治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西周初成王姬诵、康王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三、西汉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削弱诸侯国势力”“鼓励生产”、“厉行节约”、“抑制豪强”、“财政节约”的政策,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2、汉武盛世汉武盛世,是指西汉汉武帝刘彻,开创的盛世,汉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

汉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并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同时,开疆拓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3、昭宣中兴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时代,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四、东汉1、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东汉,重新统一全国。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2、明章之治明章之治,东汉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做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章二帝大兴学校,以儒术治国,并从西域引进佛教,以致风俗淳厚,天下太平。

五、隋1、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局面。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盛世中国崛起唐风宋韵

盛世中国崛起唐风宋韵

盛世中国崛起唐风宋韵"盛世中国,崛起唐风宋韵" 这句话涉及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唐朝和宋朝。

这两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繁荣的时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两个高峰。

一、唐朝(618-907年)1.政治与经济: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良好。

2.文化与艺术:唐代文化非常繁荣,尤其以诗歌著称。

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

唐代还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十分频繁。

3.科技与创新:唐朝在科技和手工艺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木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4.开放与多元:唐朝对外开放,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二、宋朝(960-1279年)1.政治与社会:宋朝政治较为安定,社会经济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另一个高峰。

2.文化成就:宋代文学继续繁荣,尤其是词的发展达到高峰,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宋代绘画和书法也极为发达。

3.经济发展:宋代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国,商业极为发达,城市人口众多,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4.科技革新: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三、综合解析"盛世中国,崛起唐风宋韵" 这句话强调了唐宋两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唐代的开放与多元、宋代的繁荣与创新,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这两个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文化、艺术和科技上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创造力。

今天,唐风宋韵仍然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景观。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

中国的十次国运最美的唐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家。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次的国运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被誉为繁荣昌盛的时代,而唐诗更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十次国运,并选取最美的唐诗来表达对这些国运变迁的思考和赞美。

第一次国运:殷商王朝的崛起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明开始蓬勃发展,这为后来的国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史书中,有一首诗《商颂》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载商载商,多德之纪;殷正东伐,嗣予克敷。

”这首诗赞美了殷商王朝的崛起,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

第二次国运: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割据混乱的时期,各国相互争斗,分裂割据。

这段时期的诗歌多为战争、边疆防守和政治争斗等主题。

其中一首名为《国风·秦风》的诗歌写道:“中夜四五月,谁殁独束缊?……南国有佳人,容华若白石。

”这首诗歌表达了人们对战乱年代的哀叹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第三次国运:秦朝的统一和崩溃秦朝统一了中国,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

在那个时代,诗歌几乎全部用于讴歌君王和宣扬国家政策。

其中一首名为《咏史·秦王东巡》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对国家疆土的开拓和繁荣:“胡中华夏众,地域微僻。

临徙万里,东至海内。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秦朝国力强大和国家统一的赞美。

第四次国运:唐朝的盛世唐朝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它的繁荣和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和强大的国家之一。

其中一首名为《江雪》的唐诗将江南的美景描述得淋漓尽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向往和对国家富强的渴望。

第五次国运:宋朝的文化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它对中国的文学、绘画和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首名为《静夜思》的宋诗将夜晚的宁静和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统治危机 3.黄巢起义 2.安史之乱 (2)黄巢起义
3.黄巢起义
•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 朱温降唐,逐渐控制政权。907年, 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灭亡
加剧
政治黑暗
土地兼并严重
黄巢起义
主要原因:藩镇割据
总结
隋朝兴亡
1.盛极一时 2.隋朝建设
统一


1.李渊称帝
唐 盛 世
唐朝的繁荣 与民族交融
2.盛世气象
盛世

3.民族交融



1.统治危机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
2.安史之乱
危机
五代十国
3.黄巢起义
4.五代十国
分裂
• 结果:唐朝精兵内调,回纥 援助,反击叛军,于763年 平定叛乱。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统治危机 3.黄巢起义
2.安史之乱 (1)唐后期的统治危机
3.黄巢起义
宦官专权
1.李渊称帝 2.盛世气象 3.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3)与靺鞨
698年,大祚荣建立政权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
为“渤海郡王”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
格为国
册封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李渊称帝 2.盛世气象 3.民族交融
3.民族交融 (4)影响
①对少数民族:汉文化的传播,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盛世风云古都复兴(下)

一、盛世风云古都复兴(下)

王志纲工作室: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策划方案连载之二一、盛世风云古都复兴(下)3.洛阳旅游之惑洛阳古都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是无可置疑的,城市建设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洛阳城市品牌与竞争力及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却面临着亟待改善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关乎洛阳再造古都辉煌、打造文化旅游名城。

(1)帝都气象邈难寻洛阳帝都文化悠久博大渊深,千年风流载于书本之中、五都辉煌藏于黄土之下,可阅读者众,可观览者寡,可体验者更少。

缺少展现千年帝都的城市形象区,缺乏规模化的古都文化休闲体验平台。

游客不是专家,不可能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参与考古发掘、倾听考古分析,在洛阳地面上看不到好东西,游客扭头便走。

河洛文化再源远流长、精妙绝伦,人家无法观赏、体验,一切都等于零。

(2)一花独秀难为春洛阳旅游,一菜三汤(牡丹文化节、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请原谅暂时忽略其他景点),牡丹做主——牡丹文化节对洛阳旅游贡献率几乎占到40%。

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观光旅游的性质明显,既没有普遍均衡带动洛阳旅游发展,也难以对帝都文化品牌形成强力支撑,更未形成国际影响力。

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的景点、饭店、宾馆赚得盆满钵满,其他时候则清汤寡水。

洛阳旅游,需要帝都与花城并耀,人文与生态双优,方能春色满园、令人流连,方能走向国际。

(3)满天星斗缺明月洛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名人名家数不胜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众多资源并未成为旅游产品,已有的产品无论内涵、能级还是规模,都不足以代表国际旅游之潮流,不足以形成聚合辐射力。

星星点灯,皓月无踪。

因此,洛阳旅游需要打造“明月工程”,最终形成星月交辉、令人兴奋的新旅游格局。

(4)高端休闲待培育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无不具有发达的高端休闲度假设施。

纵观洛阳,高尔夫、温泉、主题酒店等高端休闲设施普遍匮乏。

既为历代帝王都,岂可缺乏高端休闲产业?未来洛阳的旅游产业,应该大力补足高端休闲产业的缺憾,这样才能吸引高端人群来洛阳休闲度假,这对于洛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

中国的十次国运最美的唐诗(最新版)目录1.中国的十次国运2.最美的唐诗正文【中国的十次国运】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十次国运的巅峰时期。

这些时期,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1.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禹建立。

2.商朝:汤灭夏,建立商朝,推行盘庚迁都,国家疆域扩大。

3.西周: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国家制度日益完善。

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兴起。

5.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6.汉朝:汉武帝时期,国家疆域扩张,确立儒家文化主导地位。

7.唐朝:国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

8.宋朝:科技、文化发展迅速,出现宋明理学。

9.明朝:永乐大典编撰完成,国家疆域稳定。

10.清朝:康乾盛世,国家疆域达到历史最大范围。

【最美的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被誉为最美的诗歌。

唐诗之所以美丽,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意象的丰富,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唐诗之美,首先体现在文字的韵律和意境。

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句中的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句通过戍鼓和雁声的描绘,展现了戍楼边疆的凄美。

唐诗之美,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句寓意着时光流逝,催人奋进。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句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离别的感慨。

唐诗之美,还体现在它所包含的哲理。

如王之涣的《登飞来峰》:“五岳倾天开雾锁,三江并水照山流。

”诗句寓意着世事变幻,人生无常。

又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传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荏苒。

总之,唐诗之美,既在于文字的韵律和意境,也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哲理。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
——陈鸿《长恨歌》
边镇兵49万 VS 中央军9万
盛世危局
755年
政局动荡 安史乱起
756年
长安失守 明皇幸蜀
763年
平定安史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
材料7
(安史之乱后)皆自擅兵赋,迭相吞
噬,朝廷不能制。
——《旧唐书》
盛世危局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内外动荡
材料8
(代宗)李国辅:“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 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隋朝对唐朝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隋之挫·唐之盛
材料2
“(长孙平)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
一城 河仓筑 促存发 盛天展世下之交丰基通实
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 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隋书·长孙平传》
隋隋大洛运阳河城贸平易面复图原图
敦煌隋唐壁含洛画嘉阳·仓城南刻平方字面农铭图业砖技术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 到五代十国
第6课
目录
一、悠悠洛水,盛世论说
第一子目:隋朝兴亡
二、盛世光影,世界帝国
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盛极而衰,晚来难安——晚唐五代
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隋朝
借问长城侯 单于入朝谒 饮至告言旋 功归清庙前
你能发现什么?
隋大运河航线图
孝文帝迁洛 尔朱氏之乱 北齐 隋大业二年
隋大型粮仓分布图
问题2:隋朝为何短命而亡?
隋朝衰亡
劳民伤财
事件
劳役
时间
兴修洛阳 每月200万人 605——606年

唐朝盛世长安成为世界之都

唐朝盛世长安成为世界之都

唐朝盛世长安成为世界之都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被称作“盛世”。

在这个时代的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都城,成为了世界之都,不仅拥有繁荣繁华的经济贸易,还融汇了多元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探索长安作为“世界之都”的辉煌。

一、经济繁荣长安城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随着唐朝的兴盛,长安成为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商贾云集于此。

长安的繁荣经济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开放的经济政策。

在长安的城市规划中,商业街区和市场被合理地安排,大型集市如丝绸市场、香料市场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些市场内外的贸易活动为长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商品流动,从而推动了商业繁荣。

长安的商业繁荣还得益于唐朝政府的扶持和开放政策。

唐朝立法完善,商业活动得到了保障和规范,商人和工匠们也享有相对稳定和公正的税收政策。

此外,唐朝还对外交往保持开放态度,吸引了各国商人和使者,他们带来了各自国家的特产和技术,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长安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二、文化融汇长安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来自东西方各地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唐朝统治者推崇文化,不仅重视儒家文化,还鼓励其他各种学问的发展。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长安成为了文人们的聚集地。

许多文人学士前来长安进修、献策,使得长安成为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长安融合了许多文化元素,儒、道、佛三教并存,形成了唐朝特有的文化景观。

在长安,凭借着官方政策的支持,许多佛寺和道观迅速兴起,并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

著名的大雁塔、小雁塔等佛寺以及白马寺、化觉寺等道观,不仅成为了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成为了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寺庙中,佛教经典和书籍广泛流传,各种艺术表演和文化盛宴也纷至沓来,吸引了大批士人和文化名流的赞赏和支持。

三、科技发达唐朝是中国科技与文明的高峰,长安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志纲工作室: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策划方案连载之二
一、盛世风云古都复兴(上)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与精神之所系,也是一个城市魅力与竞争力之所依。

休闲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之际,文化旅游炙手可热。

作为文化旅游的王者之冠,古都的文化旅游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歌猛进之时,文化振兴风生水起。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集大成的载体,古都的文化复兴战略可谓异彩纷呈。

文化旅游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及其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引爆剂和推进器。

世界著名古都莫不以文化旅游闻名于世,中国古都文化旅游的竞争正如潮而来。

1.古都旅游看洛阳
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古都,每个古都都独具特色,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开封、安阳——每个古都都在积极推进古都文化与旅游休闲的复合化发展,有的早已蜚声四海而尚求锦上添花,有的则雄心勃勃寻求弯道超车。

从对中国八大古都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洛阳的游客人数位居前列,但旅游收入位居中端,人均消费和游客滞留天数均显落后,说明洛阳的旅游还处于
初级观光阶段,亟需从通风口变为聚宝盆。

惟如此,方能使洛阳庞大的游客接待量变为与之相称的经济贡献率,使洛阳古都文化价值最大化、城市形象最优化。

洛阳,绝不应是蜻蜓点水的观光之地,而应成为令人流连的东方文化名都、休闲度假名城。

2.洛阳独特的历史地位
(1)华夏文明起源地
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

无论是从神话英雄传说的角度,还是从历史考古断代的角度,洛阳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端之地——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释道三教的滥觞地。

可以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对于世界而言,欲探中华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间的古都洛阳。

资料链接:“中国”称谓之源
《诗经〃大雅〃民劳》篇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和镐(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一带)及其周围地区。

灭商以后,依据周人的习惯,将原来商的京师(殷,今河南
安阳市)一带也叫“中国”。

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

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

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2)运河丝路交汇点
丝绸之路曾是展示洛阳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签,因为洛阳是丝路起点之一。

作为曾经的大运河中心,说明洛阳曾是融汇华夏南北文明的中枢,因为运河是纵贯华夏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也是华夏文化汇聚的通廊。

复兴洛阳曾经的权威性地位和国际性名望,是洛阳名城战略应有之义。

资料链接:运河与丝路
丝绸之路是洛阳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都洛阳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它滥觞于夏商周三代都洛时期,繁盛于东汉至隋唐时期。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洛阳盆地的洛河自然成为御河和运河之中枢。

南北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

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
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

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

大运河已被列为中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由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省市的33座城市联合申报。

(3)优雅闲适牡丹城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伊洛瀍涧浩淼清波,青女洛神清姿神韵,武皇则天雍容华贵,百花之王艳冠群芳,所有这些,都注释着洛阳区别于其他古都的不同气质,这是一座国色天香的城市。

她有一种天生的高贵、大气、优雅、华美乃至妩媚,“任是无情也动人”。

(4)神州帝都三最地
除了传说时代的黄帝密都之外,洛阳是“华夏第一王都”夏王朝都城所在地,后历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可谓“千年帝王都”、“百代帝王城”。

史载以洛阳为都有15朝105个帝王,历时1650年。

五都连城,空前绝后,蔚为大观。

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代都城。

拥此三最,洛阳理当成为中国最受青睐的
古都之一。

资料链接:黄帝与洛阳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战,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有娇氏,传说是我们远古人类的祖先,她开始居住在洛阳北邙,后来与少典氏结了婚,婚后生了黄帝和炎帝。

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父为少典,母为有矫。

他不仅出生在洛阳邙山,而且主要活动地区就在洛阳地区的伊、洛河两岸,成为东方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

黄帝在当时还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都创造于黄帝时期。

黄帝在当时还以洛阳为根据地,打败其他部落建立了酋邦奴隶制王国,并建立了完整的中央官制,将都城定于密都即今天新安县北部的青要山。

那里群山环绕,层峦叠嶂,群峰秀丽,景色宜人,又因曾为黄帝密都,如今已成为洛阳著名的旅游圣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