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在不同脾脏疾病中的应用_刘兵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疗效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疗效分析汪正伟;牛坚;魏鑫;王飞通;周兵;刘斌【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18)012【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因非创伤性脾相关疾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LS(LS组),25例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OS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LS组中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L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著优于OS组(P<0.05),手术时间稍长于OS组.L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术中切除副脾3例;OS组发生并发症9例,术中切除副脾4例.术后随访5 ~48个月,平均(22.0±10.4)个月,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902-904)【作者】汪正伟;牛坚;魏鑫;王飞通;周兵;刘斌【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江苏徐州,221004;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江苏徐州,221004;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相关文献】1.腹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J], 李波;亓玉忠;刘佳宁;刘斌2.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J], 杨召金;王艺超3.腹腔镜脾切除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分析 [J], 刘江伟;黄建钊;柳严;赵鹏伟;刘延;田利;王欧;李强4.机器人与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J], 赖莉; 彭方毅; 苏松; 方程; 张孟瑜; 贺凯; 李波; 何攀; 夏先明5.腹腔镜下改良脾切除术治疗脾脏疾病的疗效分析 [J], 罗宇峰;张耀明;周臻涛;邓国明;吴涌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镜脾脏手术操作指南

腹腔镜脾脏手术操作指南导读较开放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具有微创、术后康复快、术野清晰和开阔等优势,此后逐渐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的手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在切除脾脏占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脾脏的功能,避免了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临床应用亦日益广泛,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为推进腹腔镜脾脏切除的广泛开展,以刘荣教授、胡三元教授为组长的多位专家结合国际、国内专家团队的经验,制定了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
01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脾外伤、脾脏良( 恶) 性肿瘤、需要行脾切除的血液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及脾淋巴瘤等。
•禁忌证:除与相应开腹手术禁忌证相同外,还包括心肺功能差、难以耐受气腹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严重、腔镜下操作困难。
巨脾为相对禁忌。
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选取02•手术体位:一般选取平卧、头高足低位,左季肋区垫高,右侧斜位30°;患者双下肢是否分开,可根据术者的站位、自身经验和习惯决定。
•操作孔布局:取4孔法操作,脐下建立气腹,作为观察孔。
操作孔分别位于剑突下肝圆韧带左侧、左锁骨中线肋缘下3cm(主操作孔)和左腋前线肋缘下3cm。
Trocar具体位置需根据脾脏大小进行调整。
•气腹压力:建议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Hg,避免较大幅度的气腹压变化。
03 腹腔镜脾切除术1.用无创伤抓钳或肠钳将脾区结肠向下牵开,游离切断脾结肠韧带。
2.将脾下极向上向内侧挑起,显露脾肾韧带,用电凝钩或超声刀切断脾肾韧带。
3.切断胃结肠韧带,游离脾胃韧带,靠近脾脏逐渐分离出胃短动静脉,逐一用钛夹或外科夹夹闭后切断。
4.游离脾脏上极,将脾上极向上方挑起,游离切断脾膈韧带,游离过程注意保护胃壁。
腹腔镜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讲课文档

三孔法
第二十五页,共37页。
第25页,共37页。
手术步骤(四) 分离脾周韧 带
前入路
脾胃韧带 脾结肠韧带 脾肾韧带 脾膈韧带 脾蒂
后外侧入路
脾肾韧带 脾结肠韧带 脾胃韧带 脾膈韧带 脾蒂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第26页,共37页。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第27页,共37页。
手术步骤(五) 脾蒂处 理
迫控制出血后,助手以吸引器吸净积血,看清出血点后施以钛夹 或下入哈巴狗止血夹,精细分离周围组织后做血管的进一步结扎 止血; ③如遇脾静脉管径较粗,出血汹涌,不可强行镜下止血,应果断中转 开腹,以免贻误最佳抢救时机。
第三十五页,共37页。
第35页,共37页。
出血处理
第三十六页,共37页。
第36页,共37页。
(侧卧位);
三孔法
四孔法
第十七页,共37页。
第17页,共37页。
Trocar分布
各Trocar孔应在插入腹腔镜后,根据脾脏大小、脾下极和脾门位置来选择(腹腔 充气后与原预设戳孔位置会不同)。
基本原则是:以脾门为中心,各戳孔作扇形分布,各孔位置及走向还 要考虑到如果中转开腹手术时的切口需要。
第十八页,共37页。
第三页,共37页。
第3页,共37页。
1991 年Delaitre 及Maignien首先报道了LS。随后LS逐渐普及。 2003年Winslow 与 Brunt 发表的一份 Meta 分析发现虽然腹腔
镜手术的手术时间长,但是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肺部并发症少,切口及感染并发症少。 2004年Kojouri 与 Mikhael 等人发表的系统性综述认为在治疗
第十三页,共37页。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病患使用腹腔镜脾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7月~2019.7月,在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病患例数为290例,从中纳入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将病患进行平均分组。
对照组采用开腹脾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住院的时间以及手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相对较短;在疗效对比上,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高;观察组在研究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P<0.05)。
结论: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病患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脾切除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腹腔镜;脾切除;效果导致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因素较多,例如外力挤压、撞击、人为殴打以及坠落或者车祸等,都会导致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1-2]。
发生的情况可以分为腹部闭合性的损伤以及腹部开放性的损伤,对病患身体所造成的伤害较大,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脾脏由于解剖的位置较为特殊,因此需要考虑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来对病患进行治疗。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在各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病患使用腹腔镜脾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方法1.1资料研究时间段为2018.7月~2019.7月,在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病患例数为290例,从中纳入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将病患进行平均分组。
对照组采用开腹脾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男性占比26,女性占比19,病患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为59岁,平均值为(33.5±2.5)岁;观察组男性占比27,女性占比18,病患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为60岁,平均值为(34±3.1)岁。
腹腔镜手术在不同脾脏疾病中的应用

腹腔镜手术在不同脾脏疾病中的应用刘兵;盛卫忠;刘寒;吴海福;楼文晖【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20)002【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同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不同类型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3例中转改良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1例中转开腹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6.3±44.4) min(75~24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8.8±235.1) mL (10~10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8±2.3)d(5~13d).20例患者中,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1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5例,小B细胞性淋巴瘤1例,淤血性脾肿大8例,其余6例脾占位患者包括脾血管瘤2例、脾脉管瘤3例、继发性囊肿1例.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作为脾脏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总页数】3页(P147-149)【作者】刘兵;盛卫忠;刘寒;吴海福;楼文晖【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外二科,江苏新沂2214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相关文献】1.浅析超声造影技术在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J], 吴丹华2.腹腔镜手术在脾脏外科的应用 [J], 姚英民;郑鑫;刘青光3.放射治疗在脾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附15年国内文献分析) [J], 蒋伟;林文远;朱小东4.细针穿刺活检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 [J], 石岚;邓磊;龙轶;李岩;王佳园;张培先5.微创外科技术在脾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J], 李春林;彭兵;李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8例腹腔镜脾切除的临床分析

48例腹腔镜脾切除的临床分析作者:刘明辉于跃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1例患者进行了中转开腹手术,其余47例患者手术成功。
对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给患者进行胆囊切除。
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25.5±5.0min。
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245.0±5.0ml。
术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6.5±0.5d。
结论在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和腹腔镜技术时,对患者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等优点,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脾切除术;腹腔镜;临床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65-01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并且术后并发症多[1]。
而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我院对收治的患者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48例腹腔镜脾切除手术患者,都是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
其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27例;患者的年龄在24-6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0.5±2.0岁。
1.2术前准备术前留置好胃管和尿管,对增加气腹空间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有利于进行镜下观察和操作。
避免出现手术时间过长而导致患者膀胱出现过度膨胀。
1.3方法对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处于平卧位,头高足低,右侧倾斜30°-80°,垫高左季肋区。
在其脐部左上方做一个10mm的切口,并置入Trocar,建立人工气腹。
力度维持在12-15mmHg,置入30°镜头用于观察。
在直视下,分别在剑突下和剑突以及脐连线中下13处和左腋前线肋缘下置入5mm、5mm、10mm的Trocar。
腹腔镜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PPT

离断脾叶血管,常用hamlok、
二级脾蒂法
钛夹等逐一离断 优点:避免了大块集束结扎,
不仅有效地防止了胰尾损伤, 减
少了术后胰漏和脾热的发生
率, 还避免了对器械的依赖, 减
少了手术费用,
缺点:操作复杂,同时游离分支
血管时,易导致出血
手术步骤(六)标本取 出
取物袋取脾
扩大切口完整取出 适应:脾肿瘤;
(2)腔镜下术野放大使操作清晰明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 伤胰腺尾部、胃和结肠脾曲。
(3)腹腔镜可抵达脾周狭小空间,放大局部视野,处理脾结 肠韧带、脾胃韧带、脾膈韧带和脾肾韧带更是较开腹手 术简单易行,加上脾脏切除仅需处理进出脾门的动静脉 血管就可顺利完成,使其操作较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 势。
腹腔镜的优点(二)
腹腔镜脾切除手术
通常将腹腔镜脾切除术分为全腹腔镜脾切除术、手助腹 腔镜脾切除术、免气腹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临床上出现了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
一般腹腔镜脾切除术指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 是目前最通 行的手术方式。
腹腔镜脾脏切除 手术有何优缺 点?
腹腔镜的优点(一)
(1)切口小、美观,能将切口感染及切口疝发生率降到最低。
右斜卧位
手术步骤(二)体位
优点:位在这两种体位之间,结合了两种体位的优点,术中 可以根据脾脏大小及操作需求,调解手术床的倾斜度。
缺点:对患者固定要求高。
手术步骤(三) Trocar选取位置
根据不同体位及脾脏下缘的位置
选取;
பைடு நூலகம் 常用位置:
三 1、脐下缘或脐左侧10mm观察孔;
四
孔 法
2、剑突下5mm操作孔;
1991 年Delaitre 及Maignien首先报道了LS。随后LS逐 渐普及。 2003年Winslow 与 Brunt 发表的一份 Meta 分析发现 虽然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长,但是术后住院时间短, 并发症少,肺部并发症少,切口及感染并发症少。 2004年Kojouri 与 Mikhael 等人发表的系统性综述认 为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有优越性。 2008年在欧洲内镜手术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Endoscopic Surgery, EAES)发表的声明指出,LS 是治疗正 常大小至中度增大脾脏相关疾病的金标准。
腹腔镜在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在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摘要:许多外科疾病如肝硬化脾肿大、多发性脾囊肿、脾破裂等不但可通过脾切除得以治愈,且与许多血液病临床症状的改善也关系密切。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腹腔镜行脾切除的病例越来越多,但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及脾脏位于左上腹深处,质软且脆,血管丰富等特性,给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风险,因此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腹腔镜;脾脏切除术1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1.1手术适应症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大致相同,但由于腹腔镜手术失去了术者用手直接触摸器官的优势,因此,其手术指征、适应证与开腹手术相比还具有一定的限制。
其手术适应症主要有:①脾囊肿、脾血管瘤等脾良性肿瘤须行脾脏切除的疾病;②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的血液病脾须行脾切除术者;③外伤性脾破裂病人体征稳定,估计出血不迅猛者。
1.2手术禁忌证①肝功能较差,门脉高压症性脾肿大须同时行分流或断流术者;②外伤性脾破裂出现休克,估计出血较为凶猛者;③广泛腹腔或脾周围粘连者;④脾脏恶性肿瘤。
2围手术期处理对非血液病脾患者的术前准备与开腹脾切除术相同;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术前已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应根据病情,适当加大口服剂量,通常为强的松20~40 mg bid,术中常规使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静脉滴注,术后仍需使用较大剂量激素并根据病情逐渐停药;全部病人手术当天开始使用抗生素,手术开始时使用一次剂量,术后视病情使用3~5天,血小板计数(PLT)低于100×109/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术前一天及术时可根据血小板的情况各输注血小板悬液15~30单位。
3手术方法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可选择右侧斜卧位或完全右侧卧位进行手术。
以脐上或下缘10 mm戳孔为腹腔镜观察孔。
取右斜卧位及右侧卧位者,通常采用三孔法,即在左锁骨中线肋缘下5 cm处及左腋前线平脐交点处各行一个5 mm及12 mm的戳孔;采用膀胱截石位者可在取上述戳孔位置的基础上增加剑突下及脐剑中点10~12 mm戳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8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3.Vol.20,No.2 中 国 临 床 医 学 2013 年 4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18~25 cm)。 1.2 手 术 方 法 气 管 内 插 管 ,全 麻 ,行 胃 肠 减 压 ,留 置导 尿 管。 患 者 仰 卧,取 右 侧 30 度 斜 位,头 高 脚 低 30度。主刀者站于患者两腿中 间,助 手 和 扶 镜 手 都 站于患者右侧,电 视 屏 幕 置 于 患 者 左 侧。 于 脐 下 作 1 cm 切 口,置 入 10 mm 套 管 (trocar),建 立 CO2 气 腹 (压 力 为 12~14 mmHg),然 后 置 入 30 度 腹 腔 镜 。 于 剑 突 下 (A)、左 侧 肋 缘 下 和 左 锁 骨 中 线 交 点 处 (B) 以及左腋 前 线 平 脐 处 (C)分 别 置 入 5 mm trocar。 其中 C 作为 主 操 作 孔,置 入 超 声 刀;B 作 为 副 操 作 孔,置 入 分 离 钳,助 手 于 剑 突 下 在 trocar内 置 入 抓 钳。暴露 脾 脏,辨 认 脾 周 解 剖 关 系。 对 于 ITP 患 者,尤其需 要 仔 细 寻 找 副 脾,如 找 到 副 脾 则 先 予 切 除。用超声刀切断 胃 结 肠 韧 带 无 血 管 区,助 手 用 抓 钳向右上方牵拉 胃,暴 露 脾 胃 韧 带。 用 超 声 刀 离 断 脾 胃 韧 带 至 脾 上 极 处 ,用5 mm Hem-o-Lock 夹 夹 闭 胃短血管 胃 侧 端。 在 胰 腺 上 缘 处 仔 细 分 离 出 脾 动 脉,用丝线 结 扎 或 Hem-o-Lock 夹 夹 闭 脾 动 脉。 将 脾脏向上、内、下各 方 拨 起,用 超 声 刀 依 次 离 断 脾 结 肠、脾 肾 及 脾 膈 韧 带,暴 露 脾 门。 解 剖 脾 门 血 管,将 其与胰尾分离。于 C 主操作孔更换 1.2 cm trocar, 置入腹腔 镜,用 直 线 切 割 吻 合 器 (Endo-Cutter/En- do-GIA)离 断 脾 蒂 。 扩 大 脐 下 切 口 至 2~3 cm,置 入 腹 腔 镜 ,将 脾 脏 标 本 拖 入 标 本 袋 中 ,自 脐 下 切 口 将 脾 脏分割后取出。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同时行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曲张静脉逐支用 5 mm Hem- o-Lock 夹 夹 闭 后 用 超 声 刀 离 断 。 用 0.9% 氯 化 钠 液 冲 洗 腹 腔 ,于 脾 窝 处 置 入 一 根 引 流 管 ,引 出 并 接 负 压 球。
术中 如 需 行 改 良 HALS,拔 出 A、B 两 点 tro- car,于两点之间连线作肋缘下约 5 cm 切口,逐 层 切 开皮 肤、皮 下 组 织,打 开 腹 膜,进 入 腹 腔。 术 者 左 手 涂 石 蜡 油 ,于 小 切 口 进 腹 ,手 助 下 完 成 脾 切 除 术 。 将 脾 脏 标 本 装 入 标 本 袋 中 ,从 肋 缘 下 切 口 处 拿 出 。 2 结 果
通 讯 作 者 盛 卫 忠 ,E-mail:sheng.weizhong@zs-hospital.sh.cn
对2011年采用 LS 治 疗 的 不 同 类 型 脾 脏 疾 病 患 者 20 例 的 临 床 资 料 和 治 疗 效 果 报 告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20 例 患 者 中 ,男 性 8 例 ,女 性 12例;年 龄 35~80 岁,平 均 年 龄 (57.6±13.5)岁; 其中 ITP 5 例,不 明 原 因 脾 肿 大 (脾 脏 长 径 为 23 cm)1例(术 后 病 理 证 实 为 小 B 细 胞 性 淋 巴 瘤 ),脾 占位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 能 亢 进 8 例;6 例 患者同时合并胆囊结石。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示 脾 脏 平 均 长 径 为 (16.6±4.7)cm(10~25 cm),其 中10例患者脾 脏 长 径 >15 cm;8 例 肝 硬 化 门 静 脉 高 压 脾 功 能 亢 进 患 者 的 脾 脏 长 径 为 (20.9±2.2)cm
Key Words Laparoscopic surgery; Spleen diseases;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ccupied diseases of spleen;
Portal hypertension
腹 腔 镜 脾 切 除 术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具有创伤小以及患者 术 后 恢 复 快、住 院 时 间 短、 腹壁切口疤痕小等 优 势,已 经 成 为 治 疗 脾 脏 疾 病 的 常用手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脾疾病专 业 组 在 顺 利 开 展 改 良 的 手 助 腹 腔 镜 脾 切 除 术 (hand- 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的 基 础 上[1],从2007年5月至今成功对特发性血小板 减 少 性 紫 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等血液病、各类脾占 位 疾 病 及 肝 硬 化 门 静 脉 高 压 脾 功能亢进患者开展 LS,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现
本组20例患者中,2例脾 占 位 患 者 因 术 中 发 现 脾膈 韧 带 处 粘 连 较 重 而 转 为 改 良 HALS;1 例 肝 硬 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底 贲门周 围 血 管 离 断 术 及 脾 周 韧 带 离 断 术,最 后 用 Endo-GIA 分2次离断脾 蒂 血 管 时 出 现 脾 蒂 血 管 出 血,迅速转为改良 HALS;1 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 功能亢进患者因术前有上消化道出血而行食管曲张 静脉硬化剂注射治 疗 病 史,术 中 分 离 结 扎 贲 门 食 管 后方曲张静脉时出 血,腹 腔 镜 下 止 血 困 难 而 中 转 开 腹,行脾切 除 联 合 胃 底 贲 门 周 围 血 管 离 断 术;其 余
中 国 临 床 医 学 2013 年 4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3.Vol.20,No.2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论著·
腹腔镜手术在不同脾脏疾病中的应用
刘 兵1 盛 卫 忠2 刘 寒2 吴 海 福2 楼 文 晖2 (1.江 苏 省 新 沂 市 中 医 院 外 二 科 ,江 苏 新 沂 221400; 2.复 旦 大 学 附 属 中 山 医 院 普 外 科 ,复 旦 大 学 普 通 外 科 研 究 所 ,上 海 20003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同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行腹腔镜手术治 疗 的 20 例 不 同 类 型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 16 例 顺 利 完 成 腹 腔 镜 脾 切 除 术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3 例 中 转 改 良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1例中转开腹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平均 手 术 时间为(116.3±44.4)min(75~24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8.8±235.1)mL (10~10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为(7.8 ±2.3)d(5~13 d)。20 例 患 者 中 ,术 后 腹 腔 引 流 液 淀 粉 酶 升 高1 例 。 术 后 病 理 结 果 显 示 ,特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5例,小 B 细胞性淋巴瘤1例,淤血性脾肿大8例,其余6例脾占位患者包括脾血管瘤2例、脾 脉 管 瘤 3 例 、继 发 性 囊 肿 1 例 。 结 论 :腹 腔 镜 手 术 可 作 为 脾 脏 疾 病 的 首 选 治 疗 手 段 。 关 键 词 腹 腔 镜 手 术 ; 脾 脏 疾 病 ; 特 发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 脾 占 位 ; 门 静 脉 高 压 症 中 图 分 类 号 R657.6 文 献 标 识 码 A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pleen Diseases LIU Bin1 SHENG Weizhong2 LIU Han2 WU Haifu2 LOU Wenhui2 1.Secon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Xiny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Xinxi 221400,China;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 r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pleen diseases.Meth-
ods:The clinical data of 20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pleen disease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urgery in2011 were re- viewed.Results:In20 patients,16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successfully,3 patients were converted to modified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and 1 patient was converted to open surgery.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116.3±44.4)min (75-240 min);the average 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 was (108.8±235.1)mL (10-1000 mL), and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fter operation was (7.8±2.3)d(5-13 d).Amylase level in abdominal drainage fluid was high in one case.The pathologic diagnosis showed that 5 patients had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1 patient had small B lymphocyte lymphoma,8 patients had congestive splenomegaly,2 patients had spleen angioma,3 patients had spleen hemangio- ma,and 1 patient had cyst of spleen.Conclusions:Laparoscopic surgery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pleen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