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1.“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体系框架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虎门销烟(1839.6),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 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0年6月,国联军开始侵华,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西逃。
中国战败,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至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积极作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95年—1898年),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突出的历史功绩:促进了思想启蒙辛亥革命(1911,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路线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1.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自己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 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919年---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着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3.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4.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 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
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黄金期。
文化史: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改革史: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
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二阶段: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取得政权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政治史: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经济史:民族工业的萧条。
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酝酿。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
)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历史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为分水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1年,这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仍为国内矛盾,但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尖锐,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阶段:1935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政治史: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红军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
经济史: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文化史: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本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
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5年8月初。
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日本等盟国签订投降书。
政治史:抗战<一条战线、两条路线、三个战场、三个阶段、主要战役>;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五一六部队>;《论持久战》;根据地建设;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经济史: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还开展大生产运动。
文化史:《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本期历史以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内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
(1)争取和平民主新阶段: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夏国民党挑起内战。
(2)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夏(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包括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阶段(包括开始反攻及战略决战)。
政治史: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解放战争的两个阶段;三大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
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经济史:工矿企业的短暂恢复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文化史: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改革史:土地改革。
二、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这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
(1)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1952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从1953年—1956年底。
政治史:巩固政权的措施;召开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届人大;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大改造。
外交史:抗美援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
会议;亚非(万隆)会议。
经济史:恢复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文化史: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使中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国科学院成立;新中国教育的起
步。
改革史: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2.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政治史:反右斗争扩大化(隐性);二届人大;三届人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交史:一条线,一大片,与美苏关系紧张。
经济史: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文化史:《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原子弹;中近程导弹;导弹核武器>;教育大跃进与调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史:“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外交史: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日关系的改善。
经济史: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史:科研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东方红”1号;返回式卫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4.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
政治史: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史: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1978年3月);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以后)
政治史: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外交史: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经济史: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
文化史:科技<“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杨利伟与神舟5号。
>;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希望工程、211工程>。
改革史: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