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达美术片的“谢赫六法”理论研究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18世纪英国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美学理论家,他当时提出的“六法论”对于后来的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对谢赫的“六法论”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贡献。
首先,谢赫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以“仿效”为目的,这个仿效的对象包括自然、其他作品或艺术形式。
这个仿效的本质就是对于真实世界的再现和表达,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表现和沟通,它需要通过某些符号和意义来达到和观众的共鸣和理解。
其次,谢赫提出了两个基本的艺术概念,即“美”和“丑”。
美和丑是反对的概念,美是指艺术作品展现的那些让观众感到舒适、愉悦和满足的美好特征;相反,丑则是指那些让观众感到不舒服、不愉悦和痛苦的不良特征。
在这个基础上,谢赫提出了另外四个美学法则,来更加深入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价值。
第三,谢赫提出了“形式美学法则”。
这个法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形式自身具有吸引和协调的力量,能够触动我们的感官和情感,让我们感到一种和谐、平衡和美的感受。
这个法则是基于观众自身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作品的规范性要求,它是艺术作品创建和评价的基础。
第五,谢赫提出了“对比美学法则”。
这个法则是指艺术作品应当通过对比和反差的力量加强和突出其美和丑的特征,使观众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两种特征之间的差异。
这个法则是审美判断的重要标准,它要求艺术作品要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以便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共鸣。
最后,谢赫提出了“目的美学法则”。
这个法则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能够引导观众思考、感性体验和认知世界。
这个法则是艺术作品评价的最终标准,它要求艺术作品不能只是美的堆砌,更加需要具有深层次的主题和意义,使观众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文化养分。
总之,谢赫的“六法论”为我们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美学法则不仅是艺术理论的基础,更是我们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重要准则。
通过这些法则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审美特征和情感价值,从而更好地拥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
论谢赫的“六法”的内涵:经营位置,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论谢赫的“六法”的内涵:经营位置,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绘画基础教学主要以造型训练为主。
即以素描、色彩入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在基础教学中,我国一直沿用从前苏联引进的契斯恰柯夫教学方法以及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方法。
同时,徐悲鸿也把欧洲的绘画体系带到中国,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教学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教学方法不乏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培养大批优秀的绘画人才。
但从中国本土绘画体系出发的现代基础教学的方法并不多见。
下面从谢赫的“六法”来谈绘画基础教学。
同时阐述如何运用“六法”来指导基础教学。
一、谢赫的“六法”的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编著了一部画论——《画品》。
这是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绘画品评论著。
这部著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六法”的提出。
“六法”是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何为“六法”?简言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二、“六法”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高的原则。
主要是指生动地反映人物的精神气质、情韵。
是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在我因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都以机械描摹对象作为基础训练的目标,以测量来谋求形象的准确,却忽略感受力的培养。
就像唐朝张彦远所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
”气韵是指把对象的精神、性格、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而“生动”只是“气韵”外在的表现形态而己。
利用对“气韵生动”的理解、认识、体验探寻,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和感受力。
从而使学生从对象中发现、挖掘出一种特定的气质、特征、神态来。
这一切观察和体验汇合成一种印象,深深地映入脑中。
并以此作为绘画最终效果的评判。
也为作品的品位和格调确定了方向,并不择手段、千方百计达到这一目标。
这样的基础训练,学生既能掌握造型的基本要素,又能使作品生动感人。
(二)骨法用笔“骨法用笔”主要是指用笔上讲究抑扬顿挫,有力度。
也是因为中国画中的线条的独特性而提出的。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六法论”是他的美学理论,是后世工笔绘画中的重要参考。
现代工笔绘画中,谢阿九的“六法论”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主张要“不出其规矩,不欺其形势”,即在构图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的形势。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谢阿九的构图观念,通过巧妙运用对称、重心、平衡等原理,使构图具有和谐、美感和适宜性,达到画面的平衡和完美。
二、造型法谢阿九提出的“造型法”,即在绘画中要注重物象基础、形式规格和笔法语言的协调。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通过反复描摹、优选造型、细致表现、精心揣摩,让画中的人物、物品、景象等形象更加逼真、立体、具有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笔法的语言特征,将线条与色彩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生动、自然的造型形式。
三、色彩法谢阿九提出的“色彩法”,主张颜色“浑然天成,中不杂外”,即在色彩运用上要“自然”,不要过多地作弄和变化颜色,而是在自然的颜色之中,通过微妙的渐变和色调的处理,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和韵律感。
现代工笔画家在运用色彩上,也注重色调、阴影、自然渲染等手法,让色彩更加完美地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四、气韵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法”,主张要在画面中直抵肺腑的去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使画面具有感染力、协调性和统一性。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也注重在画面中表达作品的主题,通过构思、绘制、修饰等多方面手法,使画面具有生动、活泼、清晰、整体的气氛和韵律感。
五、意境法谢阿九提出的“意境法”,是指画家要以良好的品质和情感来塑造画面的意境,使作品具备感染力和深意。
现代工笔画家在表现意境方面,通过意象、色彩、形式和笔法等手法的处理,创造出有深度、层次、感染力和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六、技法法谢阿九提出的“技法法”主张技法要精湛、工整、细腻,不偏离自然。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琢、刻苦至精的精神,注重各种细节和细节表现,以使作品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创作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其中《六法论》是其美学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该论文阐述了谢赫对美学的理解和对六大艺术规则的分析,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
首先,谢赫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其本质在于情感和想象力的交融,而非理性的思辨。
他强调诗歌、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感性特征,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想象、激情和感性等方式来创作,而非受理性约束。
这种观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表现了谢赫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谢赫提出了六大艺术规则,包括想象力、语言、情感、风格、形式和创造力。
这些规则是他对艺术创作的总结和概括,旨在指导艺术家如何创造出高水平的作品。
其中,想象力是艺术家必备的能力,其引导艺术家进入一个完全独立于现实的想象世界;语言则是表达想象和情感的手段,艺术家需要运用语言创造出最准确、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情感是艺术家表达情感和激情的渠道,形式则是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形式。
风格则是艺术家创作中的特征和风格,而创造力则是艺术家的灵感和想象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最后,谢赫的美学观念和美学理论都深深影响了英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他提出的想象力和情感等艺术规则,成为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标准和范式,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在绘画艺术方面,谢赫对艺术创作技巧和形式美的探讨也具有重要影响,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总之,谢赫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具有创新性和丰富性,其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的贡献不可忽视。
其《六法论》的美学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入思考和启发,值得我们持续探究和研究。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是一位文学家和批评家,在他的经典作品《六法论》中提出了一种关于文学的审美理论。
本文将通过分析《六法论》中的观点,来探讨谢克的美学理念。
谢克提出的六种写作法则包括意象、象征、节奏、音乐、语言和形式。
他认为,这些法则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核心。
但是,这些法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可以相互影响和支配。
谢克首先讨论的是意象。
他认为,意象是文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基本元素。
谢克认为,每个文学作品都应该有一种统一的主题,并通过各种意象来表达这一主题。
这些意象可以有生动的形象、直观的感官体验、人物的行为和情感,或者是环境的描写等等。
谢克认为,意象应该是非凡的、有力的、清晰的,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其次,象征也是谢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法则。
他认为,象征是作者用来表达更深层含义的基本工具。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可以表达文化、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含义。
这些象征可以通过人物、事件、物体和自然现象等形式出现,它们背后的意义可以是特殊的、个人的或普遍的。
谢克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对象征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节奏是文学作品的第三个关键法则。
在谢克的观点中,节奏是指语言中的重音、韵律和语调等元素。
谢克认为,文学作品在节奏上的表现对于它的意义和感受至关重要。
节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也可以加强作品的情感表达。
音乐是谢克所强调的另一个关键法则。
音乐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文本中出现的声音元素表现出来,比如音调、音量、音色和音乐性。
谢克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作品产生特殊的情感氛围,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状态。
谢克认为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础。
在他的理论中,语言是指文本中的措辞和表达方式,包括词汇、语法、风格等。
谢克认为,在语言的运用上,优秀的作家应该注意到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作者的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让读者陷入作品世界。
最后,谢克提到了文学作品的形式。
浅析谢赫“六法论”与创作欣赏的内在联系

浅析谢赫“六法论”与创作欣赏的内在联系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千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是中国绘画的创作与欣赏的标准,传承千年,直至今日对于绘画的创作欣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画六法论意境创作欣赏在学习了中国画论之后,我对创作论、功能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清楚的知道了欣赏中国画不仅仅只是在看画的表面,其中的内容十分深奥。
中国的艺术史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历史,过程是非常复杂。
对于中国画来说,有内在美、有情怀、有境界、有技巧、有笔墨的画都是好画。
在运用笔墨技巧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经营,有自己的体悟感受,有自己的创造。
国画是由线条构成,墨为主,色为辅,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线条,疏密粗细来表示画面的主题,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来形容中国画的诗句,也是国画真实写照。
中国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种,自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延续至今。
谢赫在魏晋南北朝十七提出了六法论,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儒学思想受到质疑,所以其实六法论的提出也是符合当时时代需求的。
在《画品》中他提出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宋代的郭若虚讲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今日还一直被作为中国画的品评基本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在包含了绘画种种方面的同时,其内在逻辑性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远处看气韵、意境,其中气韵生动在六法中排名第一,气韵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认知,也是古代哲学在绘画中的体现。
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但是气韵生动也不局限于书画的审美探讨,包括文学诗词、音乐等等都视该原则为首要原则,这是艺术圈里面的金科玉律。
”认为气韵生动虽然定义很模糊,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宽广,所以对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作品中有一种生动的气息,是自然的生发和蓬勃的生命力的表现。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2019-10-17【摘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韵⽣动,⾻法⽤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韵的传递,到外在的⽤笔,结构,⾊彩,构图,以及临摹等都有所涉及,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推动作⽤,⼀千多年来⼀直被历代画家传承和发展。
同时“六法”对当代中国绘画也产⽣了深远的影响和巨⼤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运⽤。
【关键词】谢赫;六法;当代中国绘画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对后世画家,批评家影响深远。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韵⽣动,⼆⽈⾻法⽤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在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六法论,并不是谢赫⾸创,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早在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六法的雏形,⽽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是在前⼈的基础上做出对这“艺术的存在”的概括和陈述。
但不管怎么说,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的,我们有必要对它进⾏⼀次全⾯的梳理和研究。
⼀、六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化环境谢赫所处的时代是汉灭亡魏晋之交,儒家伦理思想⽇渐式微,以⽼庄思想为基础的清谈⽞学渐趋流⾏,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谢赫所处的⽂化环境可⽤⼗⼆字谓之:尚清谈,崇⽼庄,亲⾃然,斥儒术” ①。
从绘画的风格来看,“南朝得秀丽之雅,多填新意;北朝得拙实雄浑,⼤都刚健” ②。
谢赫属南朝⼈,⼜兼当时著名的画家及理论家,加之⼜有前⼈的绘画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六法的提出并不是偶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六法的内涵和内容六法作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条标准,它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指出了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即审美性;再是指出了进⾏艺术创作时应遵循的艺术⽅法和规律,即形式美。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第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六法论”美学分析,对艺术的性质和审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谢赫认为,艺术体验的动因是人的自由意志,艺术的目标是激发人们潜在的情感和感知能力。
他将美学分成了六个部分:心理原理、艺术原理、形式原理、资源原理、情感原理和伦理原理。
首先是心理原理,谢赫认为艺术的审美经验是通过艺术品对人的感官和情感的刺激来产生的。
人类在面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感悟,艺术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觉。
其次是艺术原理,艺术的目的是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谢赫认为艺术创作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
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与创作者进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第三是形式原理,谢赫认为艺术的形式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
艺术形式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艺术作品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不同的情感和感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四是资源原理,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资源和技巧。
谢赫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素材和技术手段,包括色彩、线条、音乐、文字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是情感原理,谢赫认为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触动人们的情感而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艺术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等。
最后是伦理原理,谢赫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还承载了一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凝视。
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景达美术片的“谢赫六法”理论研究
作者:沈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国产动画在技术上不断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商业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表现风格同质化、本土文化的特色流失等问题。
在提倡振兴传统文化的今天,如何将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智慧继续发扬在动画创作之中,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并且能为国内外观众所接受的动画电影是亟待每一位动画创作者解决的课题。
本文以徐景达的代表作《三个和尚》为例,探讨了古代传统绘画理论“谢赫六法”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谢赫六法;动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19-03
徐景达是我国早期美术片知名制作人,是“中国动画学派”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哪吒闹海》《骄傲的将军》《三十六个字》等长短片在内的多部知名动画电影的制作。
徐景达的代表作《三个和尚》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民族风格美术短片,它不但在包括第一届金鸡奖在内的国内的电影赛事上屡获殊荣,还获得了包括第四届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以及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银熊奖在内的众多国际赛事的奖项。
该片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国传统艺术理论在动画影片创作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担任《三个和尚》造型设计的知名艺术家韩羽曾说:“民间语言生机勃勃,我吸取各方面的养分。
”评论家黄苗子评论韩羽的作品:“土极而洋到了家,具有浓厚的现代感。
”受到本土文化熏陶的韩羽将传统艺术的精华融入了现代艺术创作中,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
《三个和尚》中的人物造型看似现代,但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其中的传统艺术灵魂。
一、角色风骨的展现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解释:骨法中的“骨”不仅指艺术家绘画时表现出的笔墨技法,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形象内部的核心问题的把握以及艺术家对于形象的评价。
有一句成语“画虎画皮难画骨”,说的就是老虎的外表容易画,却很难表现老虎的内在品质。
在中国传统艺术范畴中,该理论也可以成为戏剧、美术片的评价标准[1]。
在《三个和尚》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文化元素来表现角色的风骨。
片中,小和尚是一个经常出场的角色,他身材瘦小,活泼可爱,充满爱心。
于是伴随着他出场的是一曲轻快的二胡乐,音乐的旋律随着人物的行为变化而变化,音乐仿佛成为小和尚心情的外化。
俗话说“物以类聚”,伴随可爱小和尚同时出现的正是鸟儿和乌龟这样的小动物。
当乌龟被掀翻在地翻不过身子的时候,小和尚憨笑着用手指帮助乌龟翻了过来。
正是这些动作细节使得小和尚可爱、善良的形象鲜明起来。
随着剧情的发展,评价小和尚行为的事物转变成了庙里的菩萨像。
作者
给这尊神像赋予了人格特征,它可以用表情来评判人物行为的对与错。
当小和尚为神像宝瓶里的植物浇水时,它会快乐;当三个和尚为了解渴而抢喝宝瓶里的水时,它会失望;当三个和尚闹矛盾打冷战的时候它会很无奈。
作者把神像当作自己感情的代言人,通过神像对角色行为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影片的精神核心。
二、追求气韵生动的角色设计理念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论》绘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该理论指出,人物画的首要目的在于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状态,而不是拘泥于事物的表象。
《三个和尚》中的三个主角无论形象或是动作都是气韵理论运用的鲜明体现。
和现代商业动画相比,片中的角色的音容笑貌并未采用写实处理手法,而是打破了理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对能反映人物精气神的部分进行了夸张处理。
例如,当片中的小和尚慌张的时候,他的脑袋竟然可以车轮式旋转;胖和尚的肤色会随着人物的体温变深或变浅;庙里的泥塑仿佛也被注入了生命一般会随着眼前情况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情;片中的闪电也可以打入寺庙中并在角色身边爆炸以显示自己的存在。
这些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却又能被观众欣然接受的处理手法正是作者为了表现故事的内在精神而主动对故事元素进行的艺术再加工处理,也是本片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2]。
三、巧妙经营画面元素的位置
在谢赫《六法论》中,“经营位置”就是通过梳理绘画元素的宾主、虚实、疏密等关系,追求画面整体的均衡与和谐。
有国画功底的观众会很容易发现,在《三个和尚》一片中出现了包括对角位、三角形、几何组合等各种国画常用的构图方法。
(一)运用对角线构图获得画面趣味
在我国古代山水画中,运用对角线构图较多,通过将画面元素布置在成对角线的位置来打破画面的均衡,形成错位感,从而获得画面趣味。
对角线构图在《三个和尚》一片中也经常被使用,例如,每当画面中仅出现两个元素的时候,他们往往被分别放置于屏幕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消除构图的呆板,使得画面更加有趣。
(二)运用三角形构图营造画面的稳定感
在传统绘画中,三角形构图属于较为稳重的一种构图,当画面元素的整体轮廓或者各个元素之间的连线成三角形时既可以理解为三角形构图。
它可以使画面看上去更加完整,庄重,稳固。
在《三个和尚》一片中,该构图方式是常用手法。
在表现寺庙及周边环境的全景镜头中,寺庙、小和尚、水面三个主体元素被布置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
这样的畫面布置不仅将影片三个重要的元素:和尚、寺庙、水面的位置清晰地交代了出来。
也突显出了山体的高大、稳固[3]。
(三)将几何形融入画面以获得形式感
在国画创作中,作者经常有意识地将精心布置的几何形体隐藏于画面之中,从而获得画面的动势趣味。
这样的处理手法也贯穿了《三个和尚》一片的始终。
例如,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三角形结构融入佛龛造型中,暗红色的茶几构成了三角形结构的底座,深灰色的佛像是三角形结构的主体。
这种三角形结构组合使得佛龛看上去更加庄重肃穆。
四、用留白营造画面意境
留白是中国传统美术中常用的表现技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画、陶瓷画、版画等传统绘画艺术中。
在画面恰到好处地留白,可以起到烘托主题、营造画面氛围和平衡构图的效果。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虚中之实,每在布置外之意境。
”留白可以生成无限的意境。
《三个和尚》的作者徐景达先生创造性地将这一绘画理论运用在动画中,产生了有趣的效果。
在《三个和尚》一片中,画面元素除了人物、道具以及偶尔出现的简约场景以外往往空无一物。
奇怪的是,这种空并没有减弱画面的表现力,反而能带给观众一种清爽、洗练的视觉体验。
作者徐景达对此曾做过解释:“简洁并不是简单化,而是精练,是放一点点,提示一下。
”在影片中,那根挑水桶的挑子为什么可以在空白的背景前直直地立着呢?原来背景中的墙虽未画出,但是通过合理的暗示,观众很快便可结合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挑子是靠在墙上的这样的概念。
同样,在影片中,往往几个淡淡的墨点即可代表了道路,一抹蓝色即可代表水面,作者通过放弃可有可无的画面元素,对必须存在的道具只是简单交代一下,以便于观众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对画面完形处理,这样做,既可以增强画面的观赏性,又可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那些影片最出彩的部分。
五、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理论在《三个和尚》画面设计中的体现
现代商业动画对人物的造型准确性、场景的细节完成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与之相比,《三个和尚》的画面细节虽然要少的可怜,真实感亦显欠缺,但并未减少画面的美感,可以说,这种洗练洒脱、古朴的表现手法正是本片得以成功的原因。
在谢赫《六法论中》,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作者提倡的造型手法,它要求画家准确再现表现对象的外貌与颜色质地,但是这绝不是要求画家如照相机般地再现物象,而是“脱略形似,遗貌取神”,提取出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彰显。
在《三个和尚》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手法的运用。
片中,灰鼠的四肢被简化为了两条线段,头部只留下了符号化的尖嘴与圆耳,柳叶般尾巴显得比腿还要粗和长。
乍看上去,这是一个“不合情理”的物体。
但当它动起来的时候,观众瞬间就领悟到了灰鼠的形象,因为那些能够反映灰鼠本质特征的元素都被作者提炼并强调了出来,而对表现灰鼠的可有可无的元素都被作者有意弱化了。
再如片中山脚下的水面,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水的颜色应该是与它反射的环境色彩一致,片中却用了一抹高纯度的天蓝色加以表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丝毫没有联系。
奇怪的是,在影片环境中它并不显得唐突,反而加强了水面静谧、寒冷之感。
因为在人们印象中,水因反射天空而呈现天蓝色,于是天蓝色逐渐就成了水的符号化颜色。
作者以水的符号色勾勒水面,成功地表现了水的质感[4]。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在欧美日商业动画“一统江山”的今天,国产动画在模仿国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在艰难探索着将民族风格融入商业动画创作中。
《三个和尚》在海内外取得的成功
并不是偶然的,它显示了以谢赫六法为代表的传统绘画理论在动画创作领域的大胆尝试,这有助于传统风格的动画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參考文献:
〔1〕马闯.返璞归真的拙趣——《三个和尚》于动漫教学中个案研究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
〔2〕张贵明.浅析中国传统动画意境的哲学表达[J].美术观察,2011,(12).
〔3〕罗莎莎.动画创作中传统题材继承和创新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4〕王峰.以“象”立“意”——对中国动画中民族文化的再认识[J].电影评介,2013,(07).
(责任编辑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