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气象资源
天津市空气质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

天津市空气质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天津市空气质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1.引言天津市是中国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天津市面临着空气质量下降的问题。
空气质量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居民的健康和城市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天津市空气质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利用天津市气象局提供的历史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
该数据包括天津市近十年的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等,以及同期的空气质量指数(AQI)。
为了探究气象因子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了统计学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3.气象因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3.1 温度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温度是气象因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化学反应。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温度的变化对空气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当温度较高时,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较快,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而在低温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较慢,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3.2 湿度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湿度是指大气中水分的含量,对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湿度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当湿度较高时,大气中污染物的溶解度较大,有利于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而湿度较低时,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相对较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3.3 风速与空气质量的关系风速是指风向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风速器的风量,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发现,风速与空气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当风速较大时,污染物容易被稀释,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而当风速较低时,污染物容易聚集在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4.结论通过对天津市空气质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度、湿度和风速都与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温度较高时,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湿度较高时,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风速较大时,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天津地区气象要素和花粉浓度的关系研究

天津地区气象要素与花粉浓度的关系研究∗段丽瑶1 白玉荣 2 吴振铃 2(1 天津市气候中心 300074; 2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300074)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1999~2005年的逐日花粉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关气象要素对花粉浓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不同,每年花粉浓度的高峰期出现时间以及花粉浓度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不同气象要素对花粉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
同时分析了降水、风速、云量条件下花粉量增加(减少)的百分比。
根据此研究结果订正逐日花粉浓度预报方程,该方程的预报准确率较以前提高了9.5%。
关键词气象要素 花粉浓度 统计分析1.引言随着城市气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影响研究越来越深入。
花粉过敏症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它损害着千百万人的身体健康,而花粉过敏的直接原因就是空气中的致敏花粉颗粒。
天津市花粉的主要传播期为3~11月,有两个花粉浓度高峰期,一个高峰期在3~5月,以树木花粉为主;另一个高峰期在8~9月,以蒿属、律草、黎科和禾木科花粉为主[1]。
影响空气中花粉含量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地理性因素、气候性因素、植被因素及人为性因素四大类[2]。
对某一地区而言,地理性因素是固定的,植被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变化也相对稳定,而气候性因素却是千差万别的。
因而气候变化是影响某一地区花粉浓度多寡的主要因素。
关于花粉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何海娟[3]的研究表明:北京的花粉浓度存在两个高峰期,春季花粉含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夏秋季的花粉含量与平均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较好的正相关,与风速大小呈负相关。
谷得高等[4]的研究表明:武汉的花粉浓度也存在两个高峰期,而且花粉浓度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存在很大的差异。
地域不同,花粉的高峰期不同,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白玉荣等[1]曾做过天津气象要素与花粉浓度的相关性分析,并以温度作为主要气象因子建立了逐日花粉浓度预报方程。
天津历年高温天气

天津历年高温天气天津市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天津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由于地处于渤海湾沿岸,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再加上内陆干旱的特点,天津的高温天气在夏季尤其明显。
以下将对天津历年高温天气进行详细介绍。
天津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至8月的夏季,其中7月是高温天气最为集中的月份。
根据天津气象部门的数据统计,天津的最高气温历年来都呈上升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天津的最高气温从30度左右逐渐攀升到35度以上,甚至有过40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因此,天津市政府和相关机构一直非常重视高温天气的应对工作。
他们会提前预警,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市民发布高温天气的信息,以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
同时,他们也会组织开展防暑降温宣传活动,向市民普及一些预防中暑的知识和方法。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高温天气还会对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高温天气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死亡。
农民们通常会通过增加灌溉量、浇水、草帘等方式来降低作物受热的程度。
在城市环境方面,高温天气也会导致人们耗水量增加、电力负荷加大等问题,对城市的生活和运行带来一定的困扰。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各种问题,天津市政府始终将高温天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他们会制定相关的预案和应急措施,并动员相关部门和机构全力以赴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政府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市民提前做好防暑措施。
同时,政府还会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公园、绿地等遮荫设施,以减轻高温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中,天津市通过加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推行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等举措,努力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同时,天津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的相关城市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不断寻求更好的缓解高温天气的方法和措施。
总的来说,天津的历年高温天气一直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

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大风、风暴潮、冰雹、大雾、寒潮、霜冻、小麦干热风等,它们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旱涝旱涝是天津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16世纪和19世纪,涝年比旱年多出近一倍,而17世纪和20世纪旱年、涝年发生频率比较接近,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旱灾呈加重趋势。
天津降水年际变化非常大。
统计20世纪后半叶天津各区县降水资料,年降水量年际差值最大的是静海县,达944.8毫米。
因此,天津旱涝发生的概率较高。
干旱天津地区干旱灾害突出,到2000年为止的500余年间,旱年约占25.6%,其中,17世纪、20世纪最频繁。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市进入少雨阶段,干旱持续发生。
干旱有一定的连续性,常有几年连旱的情况。
从1951年至2000年全市范围最长连旱时间达4年,如1980年至1983年。
据对年降水量的统计,天津市各区县旱和大旱的发生率为30%〜48%其中塘沽区最高,北辰区最低。
由于降水分布不均,70%〜80%的年份有阶段性干旱发生。
春播期干旱一般十年七遇。
能够自然条件下播种的年份只有25%左右。
1951〜2000年间,春旱严重的年份有1952年、1961年、1965年、1976年、1993年、1996年等。
其中1976年的春旱时间长、范围广,至少波及5个县。
初夏干旱发生率约为57%,与春季连旱的发生率有13%。
对套种玉米播种、春玉米抽穗和水稻插秧影响最大。
盛夏干旱平均约两年一次,有时也连年发生。
1989年盛夏干旱,7月下旬和8月上旬降水不足10毫米。
8月,降水也异常偏少,如西青区月降水量为12.2毫米。
天津157万多亩农作物受灾,99万多亩成灾。
1999年盛夏干旱,8月份降水仅40.9毫米,302万多亩农作物受灾,229万多亩成灾。
各地夏季干旱不完全同步,这与降雨地区分布不均关系很大,例如:1982年夏季,天津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396毫米,西青区夏季降水仅246毫米,干旱严重,但是北部的蓟县、宝坻县季降水量都在历年平均值以上。
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

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天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大风、风暴潮、冰雹、大雾、寒潮、霜冻、小麦干热风等,它们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旱涝旱涝是天津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16世纪和19世纪,涝年比旱年多出近一倍,而17世纪和20世纪旱年、涝年发生频率比较接近,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旱灾呈加重趋势。
天津降水年际变化非常大。
统计20世纪后半叶天津各区县降水资料,年降水量年际差值最大的是静海县,达944.8毫米。
因此,天津旱涝发生的概率较高。
干旱天津地区干旱灾害突出,到2000年为止的500余年间,旱年约占25.6%,其中,17世纪、20世纪最频繁。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天津市进入少雨阶段,干旱持续发生。
干旱有一定的连续性,常有几年连旱的情况。
从1951年至2000年全市范围最长连旱时间达4年,如1980年至1983年。
据对年降水量的统计,天津市各区县旱和大旱的发生率为30%~48%其中塘沽区最高,北辰区最低。
由于降水分布不均,70%~80%的年份有阶段性干旱发生。
春播期干旱一般十年七遇。
能够自然条件下播种的年份只有25%左右。
1951~2000年间,春旱严重的年份有1952年、1961年、1965年、1976年、1993年、1996年等。
其中1976年的春旱时间长、范围广,至少波及5个县。
初夏干旱发生率约为57%,与春季连旱的发生率有13%。
对套种玉米播种、春玉米抽穗和水稻插秧影响最大。
盛夏干旱平均约两年一次,有时也连年发生。
1989年盛夏干旱,7月下旬和8月上旬降水不足10毫米。
8月,降水也异常偏少,如西青区月降水量为12.2毫米。
天津157万多亩农作物受灾,99万多亩成灾。
1999年盛夏干旱,8月份降水仅40.9毫米,302万多亩农作物受灾,229万多亩成灾。
各地夏季干旱不完全同步,这与降雨地区分布不均关系很大,例如:1982年夏季,天津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396毫米,西青区夏季降水仅246毫米,干旱严重,但是北部的蓟县、宝坻县季降水量都在历年平均值以上。
天津滨海新区风电气候资源评估

到风能密度的分布特征,一般应沿东北-西南方向为行、东南-西北 方向为列的风机排布方式,从而有利于提高风能资源利用率。 4.2风能资源详查工作可为天津市风电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根据
观 测 的 测 风 塔 实 测 数 据 分 析 得 到 的 从 风 能 资 源 角 度 来 看 ,天津 风 能资源的技术可开发区域主要位于滨海新区详查区的沿海地带,
科
东丽、津南以及静海、蓟 县 、武 清 、宝 坻 、西 青 、北 辰 、市区风能资源 在 该 区 域 内 ,均 具 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尤其是大港沿海地
技 论 文 与 案
状 况 一 般 或 比 较 贫 乏 ,平 均 风 速 较 小 ,风 功 率 密 度 值 偏 低 ,有效小 时数较少。
造成天津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的原因与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有关。天津地区的风场主要受东亚季风环流的支配及与 其相配合的天气系统的影响。冬季的蒙古冷高压在向东南方向扩 散 时 ,从西北或东北路径影响天津市,常产生较大偏北风。春季东
.
t/Jபைடு நூலகம்
科紐炸案例交流
天津滨海新区风电气候资源评估
姚巍1 李春2 杨艳娟2 胡潮1 ( 1 天 津 市 滨 海 新 区 气 象 局 天 津 300457 2 天 津 市 气 候 中 心 天 津 300074)
摘 要 :滨 海 新 区 是 天 津 风 电 气 候 资 源 最 为 丰 富 ,也 是 \
风电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本文进行了天津滨海新区风能
塔 风 能 资 源 等 级 为 1~ 2 级 ,风 资 源 量 虽 不 髙 ,但风频分布比较适
合 ,风资源质量较好,且 有 效 小 时 数 高 ,风资源可利用时间较长。 同时风速变化较为平稳,很 少 有 破 坏 性 的 风 速 ,这种风况对于风
天津市2018年秋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天津市2018年秋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今年的秋季,天津市的气象条件有些特别。
入秋以来,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少
雨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从气温、降水、风力、日照时数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气温
天津市今年的秋季气温偏高,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左右。
且此次高温天气持
续时间较长,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气候变化不稳定。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少雨较高温导
致作物生长不均,部分作物生长缓慢。
二、降水
秋季降水少是天津市较为常见的气象现象。
今年秋季降水持续时间较少,雨量较常年
同期偏少30%左右。
少雨给长势不好的作物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加剧了土壤干旱的情况。
三、风力
秋冬季节,天津市常常出现风速较大的现象。
从气象数据来看,今年9月份最大风力
出现在14日,达到了10.5级。
此次大风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防风
工作的难度。
四、日照时数
由于晴天天气较多,秋季日照时数相对较多,达到了189小时左右,比常年同期增加
了近10个小时。
日照时数增加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高温少雨的情况下,
作物受到的压力也会加大。
综上所述,今年秋季天津市的气象条件较为特别。
高温、少雨、强风等气象现象对农
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农作物种植、管理等方面需要及时调整,采取科学有
效的措施,确保作物顺利生长和丰收。
高考地理天津知识点

高考地理天津知识点高考地理考试是中国高中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考试科目之一,其中天津地理知识点作为一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天津地理知识点对于提高分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天津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一、天津概况天津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
它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
天津地处河北平原和渤海之间,地势平坦,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二、天津的地理位置天津位于北纬38°34′~40°15′,东经116°43′~118°04′之间。
它的东邻渤海,与山东半岛隔渤海相望;南界河北省,与河北省的保定、廊坊相接;西隔燕山与河北省的承德、唐山相接;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相邻。
天津市辖区面积为11916.85平方千米。
三、天津的地貌天津地势平坦,地貌相对简单。
天津地区分为海滨平原、丘陵河间地和滨海沙洲三大地理单元。
其中,海滨平原位于天津的东部,由海滨平原和河口平原组成;丘陵河间地位于中部,地势较为起伏,有若干平行的丘陵和河谷;滨海沙洲则是天津位于渤海湾中的沙洲地形,总面积约为1500多平方千米。
四、天津的气候特点天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为12.4℃,年平均降水量为618毫米。
春、秋季气温适宜,是旅游的好时节。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了解天津的气候特点,掌握天津的气象知识。
五、天津的人文地理天津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天津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点,既有北方的豪迈和开朗,又有南方的细腻和风雅。
在天津,你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古建筑风貌,探索到丰富的历史文化。
六、天津港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它位于渤海湾海岸,是中国重要的进出口港口。
天津港有着先进的港口设施和便捷的物流配套系统,是中国外贸和物流的重要枢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纬39°8′4″东经117°11′40″光能、热能、自然降水和风能是气候资源最基本的四个方面。
天津市的光能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多种农作物对光照的需求。
热量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量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的不均匀,使得天津市经常出现旱涝现象。
风能资源地区性、季节性明显,沿海地区比较丰富,蓟县山区一带相对贫乏,年内春季风速最大,秋季风速最小。
第一节光一、太阳辐射天津市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4935兆焦耳/平方米(以天津单站实测资料为准,下同)。
按照太阳能丰富程度,中国划分为五类区域,天津市属第三类地区,太阳辐射比较丰富。
由于天津市地域面积不大,太阳总辐射的年际变化远远大于地区差异。
以市区为例,年总辐射量最多的是1965年,总辐射量达到5932兆焦耳/平方米,而最少的1995年,总辐射量仅有3758兆焦耳/平方米,二者相差2174兆焦耳/平方米,达多年平均的44%。
天津市的年总辐射量,80%的年份能达到5610兆焦耳/平方米。
图1—1 天津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辐射曲线图天津市春、夏季节太阳辐射能最丰富,季太阳总辐射分别为1613兆焦耳/平方米和1700兆焦耳/平方米;秋季次之,为1051兆焦耳/平方米;冬季最少,仅510兆焦耳/平方米。
年内各月中,5月份太阳总辐射最强,月平均太阳总辐射为645兆焦耳/平方米。
1月最弱,仅为210兆焦耳/平方米。
天津地区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相似,稍有不同。
月总辐射的最大与最小分别出现在5月和12月,而月平均气温稍滞后一些,最高与最低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另外,5~7月气温呈上升趋势,辐射则相反。
这是因为进入雨季后,空气中水汽含量和天空云量增多,使总辐射收入相对减少。
二、日照(一)可照时数可照时数是指太阳光在一天内直射某地的最长时间。
天津地区年可照时数约4436小时,各区县相差不超过1~2小时。
各季节可照时数的变化较大,春季达1207.6小时,日长最长时一天可达15小时(日长是指一天中太阳可以照射的时间);冬季为895.3小时,日长最短时一天仅有9小时左右。
6月、7月可照时数最长,每月达450小时;11月、12月、1月、2月可照时数最短,每月约300小时。
(二)实照时数实照时数也称日照时数,即太阳实际照射到的小时数。
天津各区县1971~2000年年平均实照时数为2471~2769小时。
沿海一带是日照丰富地区,其中塘沽区最多,为2802小时,汉沽区次之。
低洼地区的宝坻县日照最少,为2579小时。
实照时数比可照时数的地区差异大,塘沽区与市区的年平均实照时数相差210小时,比起可照时数的1~2小时之差大了几个量级。
实照时数的年际间区别很大,以市区为例,从1949年至2000年,实照时数最多的1957年,达到3041小时,最少的1999年仅为1897小时,相差1144小时。
各季节的实照时数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春、夏季实照时数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这种状况与太阳辐射的季节分布一致。
一般5月、6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51~292小时。
7、8月份,雨季来临,天空云量增多,日照时数也相应减少,月平均日照时数降至205~244小时。
9、10月份日照时数稍有增加,11、12月份月平均日照时数约168~189小时,是全年的最小值。
(三)实照时数的变化20世纪80~90年代天津市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使实照时数不断减少。
1991~2000年全市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459小时,较1961~1990年少262小时。
且各区县均在减少,蓟县减少最多,达471小时;减少最小的是汉沽区,为82小时。
在6~9月的夏茬作物生长季,1991~2000年全市平均日照时数为864小时,较1961~1990年的976小时减少112小时。
其中北辰区、蓟县减少近170小时,是减少最多的;汉沽区、津南区、宝坻县、静海县减值最小,为53~54小时。
在9月至次年5月的冬麦生长季,1991~2000年全市平均日照时数为1812小时,较1961~1990年的平均1986小时减少174小时。
其中蓟县减少最多,达347小时;汉沽区、津南区、静海县减少较少,分别为39小时、58小时、66小时。
天津市各区县的日照时数,1991~2000年平均较1961~1990年平均都普遍减少,且冬半年更为严重。
日照时数减少最多的是蓟县。
第二节气温一、年平均气温天津市的气温基本是由北向南逐渐增高。
蓟县由于观测站设在北部地区南坡,气温稍有偏高。
天津市区、塘沽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高,也比南部的静海等地高,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气温最高的是天津市区,最低的是地势低洼的宝坻县。
各区县多年平均气温的差别不超过1.5℃。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1.8℃,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69年,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
市区和北部的蓟县气温变幅较大,最大差值为3.3℃。
1961~2000年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80年代至2000年,在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天津的气温明显升高,尤其90年代末,升温最明显。
天津市各区县1991~2000年平均气温与1961~1990年平均气温比较,各站年平均气温都呈增高趋势。
市区和蓟县增值最大,均达1.1℃;宝坻县增值最小,为0.3℃;其余各区县在0.7~1.0℃之间,平均升温0.8℃。
二、月和季平均气温天津各月的平均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在7月,一般达26℃左右;谷值在1月,一般为-4~-6℃。
天津全年分为冬、春、夏、秋四季,季节特征明显。
冬季于上年12月到本年2月,春季为3~5月,6~8月为夏季,9~11月是秋季。
夏季气温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气温最低。
冬季是最寒冷的季节,平均气温-3.7~-1.7℃。
季内3个月的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3~-5.5℃。
春季平均气温12.0~13.4℃。
春季是全年中温差最大的季节,气温多变。
例如,西青站3月平均气温5.0℃,4月猛增至13.6℃,相差达8.6℃,是各月升幅之首。
夏季是天气最热的季节,季平均气温23.4~25.7℃,季内3个月月平均气温均在23℃以上,一般7月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5.8~26.6℃。
秋季,冷气团开始活跃,气温逐渐降低。
季平均气温12.0~14.0℃。
气温下降最快的是10月至11月。
例如,西青站10月平均气温13.2℃,11月降至4.5℃,降温达8.7℃,是全年降温最快的。
图1-2 西青区各月平均气温图1991~2000年各季节、各月的平均气温都高于1961~1990年的平均值。
四季中尤以冬季为最,各区县升温值除汉沽外都超过1℃,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变幅最小。
各月中以2月变化最大,3月次之。
三、最高与最低气温(一)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天津市平均最高气温为29.6~31.2℃,各地都出现在7月份,西青和静海最高。
沿海地区的汉沽、塘沽和宁河高温的强度较低。
天津市各区县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8(汉沽)~41.7℃(蓟县)。
沿海的区县相对较低,35℃以上的高温日数也较少;南部的静海县和山区的蓟县相对较高。
有86%的年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7月份,也偶见于5月或8月。
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日数平均为2~10天。
南部和远离海岸的中西部地区气温达到35℃以上的日数较多,东部塘沽、汉沽及宁河35℃以上的高温日数少。
天津市最热的月份(7月)平均最高气温近些年都在升高,其中塘沽、西青、静海升温最明显,北部地区除蓟县以外增幅较小。
1991~2000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区县都比往年升高,只有宁河县极端最高气温略有下降。
1961~1990年天津市各区县高温日数年平均为4.7天,但1991~2000年平均达7.3天,较1961~1990年明显增多。
(二)最低气温天津市各区县平均最低气温为-10.9~-6.0℃,均出现在1月份,北部宝坻、蓟县及宁河等地最低。
对照平均最高气温的地区分布可见,塘沽、东丽和北辰是天津市冷热温差最小的地区。
天津市各区县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8.3~-27.4℃。
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时间,60%集中在1月份,27%出现在2月份,有的年份也出现在12月。
1971年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7.7℃,出现在3月3日。
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差异很大,每年冬季寒冷程度有很大不同。
以天津市区为例,1966年极端最低气温-22.9℃,而1995年和1999年仅-8.4℃,相差14.5℃。
从1949年到2000年间,极端最低气温在-10.0~-20.0℃之间的年份有46年,占88%,极端最低气温在-10.0℃以上或-20.0℃以下的年份仅6年。
1991~2000年天津市最冷月(1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多数地区较1991年以前升高,武清增值最大,达2.5℃;其次是蓟县,增温2.3℃;北辰增值最小,只有0.6℃。
四、积温、初日和终日(一)初终期及积温值积温是指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温度。
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是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日平均气温稳定维持在0℃以上的时期为一般农作物生长期,日平均气温稳定维持在10℃以上是喜温农作物的生长期和一般农作物的积极生长期。
因此0℃和10℃就成为衡量农作物生长期的重要温度界限。
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内天气的突然变化往往对作物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如,秋季的异常早霜冻使得作物冻死,此后的气温虽然达到了作物能够利用的标准,但已失去利用价值。
因此要用“稳定通过”来确定界限温度的初终期。
“稳定通过”是指任意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再没有比界限温度低(或高)的情况,此时段开始的日期为初日,结束的日期为终日。
天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初,终日平均在11月底到12月初。
各区县初终日之间的天数(作物生长天数)以宝坻县最少,为270天;市区和武清稍多,为285天。
积温平均为4514~4869℃。
天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的初日出现在4月上旬前期,终日在10月末或11月初,初终间日数(喜温作物的积极生长期天数)为203~208天。
积温为4116~4428℃。
北部地区的宝坻县稍少,市区、武清较多。
(二)80%保证的作物生长期有80%保证的作物生长期也叫达到“80%保证率”的作物生长期,全市各区县在275~290天之间,稳定通过0℃的积温为4603~4936℃。
喜温作物生长期在207~215天之间,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4238~4540℃,南北部差异与平均情况基本一致。
(三)变化1991~2000年天津市稳定通过0℃的初日比1961~1990年提前10天,终日的变化较小。
初终日之间的天数一般延长达10天,积温增加202℃。
1991~2000年天津市稳定通过10℃的初日比1961~1990年提前3天,终日后延2天,10℃以上的持续天数延长5天,积温较前期增加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