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话名词浅探
阳江方言的“仔”

团伙 的手下 人 ,有 时指跟 着某 组织 或 团伙 头 目的女人 ,这个 词在 阳江 话里主 要称 呼那些 从 事非法 行业 的人群 ,特 别是在 近现代 使用 最 多。清 ・ 西崖 《 谈徵 ・ 部上 ・ 囝仔》 粤 名 崽 :“
例如 :
( )仔 ( L 1 J 子)⑤ ;大仔 ( 儿子 ) 子 ( 生子 ) 大 ;孑 仔 双 ;细 仔 、细佬 仔 ( 小孩 子) ;两 仔 蝗 ( 儿子和母 亲) ;两仔爷 ( 儿子 和父 亲)
()肥 仔 ;瘦 仔 ;矮 仔 ;靓仔 ;烂仔 ( 2 小流 氓 ,二流 子) ;马仔 ( 打手 ) ;打工仔 ;耕 田仔 ( 从事种 田的男青年) ;拉 客仔 ( 为旅店 或运输 东西拉 客 的人 )
是指 某一类 人 的名词 。 2 仔” 表小称 .“ 阳江方 言部 分名 词后 的 “ 仔”词 汇 意义不 是很 实在 ,但 有表 小称 的意义 。就像 名 词词 尾 “ 子” 一样 ,“ ”在 上古 时期就 可 以表小 称 ,并且 小称 是它 的词尾 化 的基础① 子 。而 阳江 方言 “ 仔” 表小称 是很 有特色 的 ,主 要表 现 以下几个 方面 :
12 O
击 警 21 ・ 知 0 4 0
网
摘
宫韵 ∞
张 蔚 虹
要:“ 仔”在 阳江方言里使用频率很高。本文通过对阳江方言使用 “ 仔”的常用词考察 ,发现 “ 仔”
仔 方言语 法
在语义 、语法和语用上呈现 多样化的特点。
关键词:阳江方言
《 语大词 典》① 《 汉 和 现代汉 语词 典》⑦ “ ” 的解 释均 为 “ ‘ ” 。“ ”和 “ 对 仔 同 崽 ’ 仔 崽” 是 一组方 言味较 浓 的通 用字 。《 方言》第 十 :“ 崽者 ,子也 。湘 沅之会 ,凡言 是子者 谓之 崽, 面 点考 察 ,以就 教于方 家 。
广东话奇怪的名词解释

广东话奇怪的名词解释广东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其中,不乏一些奇怪而有趣的名词,这些名词背后蕴含了广东人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广东话中奇怪的名词,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一、半斤八两在广东话中,常常听到人们使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相似或没有差别。
这个词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旧时广东的会计单位。
当时所用的计量工具非常简陋,无法精确称重,所以民间选择了一种平衡秤。
而“半斤八两”则是指平衡秤的两侧货物重量相等,相互抵消。
广东人将这一平衡的状态形容为“半斤八两”,进而引申为两事物没有差别。
二、三咸二甜这个词组用于形容口味复杂的食物。
广东菜以其丰富的调味品和味道丰富的特点而著称。
而“三咸二甜”则是形容广东菜的基本调味口味。
其中的“三咸”指的是咸鱼、咸肉和咸菜三种味道浓郁的食材,而“二甜”则是指糖和甜菜。
这种矛盾的口味组合在广东菜中被精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广东菜独特的风味。
三、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在广东话中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后想要弥补的做法或行动。
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民的生活中。
在农村,牧民常常带着羊群放牧。
如果不小心有一只羊走失了,牧民会立即找到羊群并进行整理,然后再回去找那只走失的羊。
这就是所谓的“亡羊补牢”。
广东人引申出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或错误。
四、斤斤计较这个词组在广东话中用来形容一个人过分计较小事情或斤斤计较。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市场交易中的计量单位。
古时的广州市场采用了一种称重的方法,即将商品放在秤砣上,并使用砣秤来确定重量。
这种秤砣会发出“斤斤”的声音,于是广东人将过分追求精确和计较每一细节的行为形容为“斤斤计较”。
五、佛系佛系一词在最近几年内在整个华语区非常流行。
佛系指的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不理会外界的纷扰与压力。
在广东话中,佛系也被形容为“唔拚”,即不争不抢。
阳江话语典大全

喇 (借)读如【力曰】切。意同“鹩”条。动词。用棍棒拨。 “用火棍喇开那 勾炭” ,等于“用火棍把那块炭拨开” 。
料 香港传来语。包括“东西” 、 “内容”等意。
利 读如【LEI】切。① (借)读第一声。相当于“篱” ,一种竹制的容器;② (借)读第二声。来回割切;③(借)读第四声。舌头。阳江话“舌”同“蚀”同 音,因避讳故曰“舌”为“脷 ” ;④锋快。⑤小气。
黑鬼墨墨 一团漆黑。
黑古窿冬 一团漆黑。
好心好性 怀着好心。
含棚愣丁等 统统,一股脑儿。
好野无留到晚叔 好野,好东西;晚叔,辈份最小的晚辈。意为真正好东西不会 剩下后来人的,同“做舅爷做跟尾无插花”一个意思。
J
荆 【借】裂而未断。
掘 【形】形容粥状的东西很稠。也读“杰” 。例“这盆粥很掘” “这浆糊煮得太 掘” 。
螺 ①软体动物。如沙螺、南风螺;②手纹的一种。
箩 竹篾织的容器,常用来装稻谷。
逻 (借)读【LUO 切】 。①读第一声。一种疏网装在流水处闸鱼虾。这种作业 叫“装逻” ;②读第二声。一种烧焦的气味。俗称“臭逻” ;③动词。来回走动,巡 逻。
叻 聪明、能干。
摞 (借)讨、取、要。
濑 在液体往下流动时,均均匀地洒下。例“濑酒” 、 “濑油” 。
愣 【动】读如 LENG 第四声。拉的意思。例“我甲硬将其愣回来”相当于“我 硬把他拉回来” 。
吕 【借】读如 LUI 第二声。①古时的铜板硬币,民间叫“吕” ,也叫“仙” ;② 动词。用牙齿把植物果实的壳叩开。例“老鼠吕谷” “吕瓜核” 。
笠 【动】①欺骗。例“笠紧其,其也信” ,等于“欺骗他,他也相信” ;②陷下 去。例“其笠落那个办瓮乃”等于“他陷进了那个泥坑” ;③自上而下罩下来。例“笠 衫” 。
阳江话学习

一、名词解释吃焦、吃晏:吃中午饭吃晚:吃晚饭妈仔:一种面形糊状的食品色隐:表示脏,不干净岸人:表示精神有问题打掌仔:拍手掌牛仔抄:调皮捣蛋的人做都肉:表示糟糕抵力:表示辛苦,或表示心情不好~岸佬:傻仔的意思鄂:我们捏:你们却:他们拱:这样,这么嫩:那样,那么你采边呢?=你在哪?拗事:吵架执笠:倒闭过瘾:爽的意思压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吧拱紧要:那么重要吗沙尘:形容人比较出风头,沙沙滚(同义词=啡)乸:雌性噶动物例子:老鸡乸老虎乸(氹)字例子:氹女仔氹人意思:骗人厄人既意思啦拱都得:这样也可以快脆尼:赶紧阉尖:同挑剔发猛挣或者叫发烂渣,意思都一样:就是发脾气蛮来尿涨:急着要撒尿的意思古阵:现在的意思外低、下低、上高:外面、下面、上面特登:故意阴质:坏例子:做那多阴质事=做了那么多坏事弊褒、做褒:意思是糟糕的意思蚀底:亏本的意思卡勢:威風计实:以为的意思跳皮:多动。
经常动来动去鸡春:鸡蛋劈:丢例子:劈垃圾=丢垃圾珍珠粟/包粟:玉米爱:要卡马四:(1)一字马;(2)交叉.骑马do:小孩骑上大人的肩膀上的动作.烂仔:通常指不务正业的少年.及及刃:幸灾落祸.又D跺又沉气:指人很婆妈.禽劳公:对老人的不礼貌称呼.三角某:三角形.四方框:四方形.印姑:挑逗婴儿时说的话.打呃超:打喷嚏.恩煲:电饭锅.有朵:表示认识很多可以为你打架的人.鸡肾湿:鸡内脏的统称.拗boom:睡觉.屎训录:厕所.笠cup:指道路不平坦.岩岩个:刚刚好.笨truck坏:指人很笨.毒妇乸:指女生很坏,一般是中年妇女.恶鸡优:指人很凶.屙撇屎:指大便是拉出的分泌物很水质.甘一:腋窝.地豆:花生.信鼻:把鼻涕抹掉.白鼻:好色之徒.pie口水:吐口水.假够精:以为自己很聪明.哦贺:语气词,表示很可惜.涨凸都:表示很饱.鼻屎家:一颗很小的鼻屎.眼挖挖:指一个人饿了很久之后的样子.头某某:指人很笨,很容易被人骗.未交捞:不够的意思.拗赖:耍赖.阳江话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如在阳江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
阳江话词语解释及使用

“嗰牌”和“丢格”阳江方言将“这段时间、这一阵子”说为“嗰牌”;“要等很长一段时间”说为“有牌等”;将“这时没有人来”说是“嗰阵无人来”。
可是,有人却将“嗰牌”写为“古排”、“果排”、“呢排”、“有排”,将“嗰阵”写为“果阵”、“古阵”,是不准确的。
白话的“牌”不单指牌匾、牌坊、招牌等标志物,还有一个解法就是指一段时间,如“前些日子”是指“前牌”,“一段时间”指“一牌”,“有牌等”即要等好久,“嗰牌”指“那段时间”,而“银纸有牌你数”,即是钱多的意思。
据说在唐朝末期,广州永汉路(现在称北京路)建有一座有双门拱的“拱北楼”,楼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计时器(现在陈列在广州博物馆)。
据馆中资料记载,“铜壶滴漏”计时器百年都不会误差一秒。
某个时辰一到,负责计时的人员就会将旧的时辰牌换成新的,广州人都以时辰牌计时为标准时间。
清代有一首诗提及这个“牌”:“珍奇多聚大新街,翡翠明珠次第排,买得玉鱼归未晚,双门才挂午时牌。
”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钟,“拱北楼”楼高牌大,换时辰牌要等较长一段时间,故人们说:“有牌等”。
方言“嗰阵”则是指“现在、目前”。
“嗰”(拼音gě,是指示代词,写成“果”是不正确的)指“这”,与“那”相对。
如“嗰条女”,意思是那个女的;“阵”指“一阵子”,即一段时间。
阳江人在责备对方的时候会说到“丢格”或者说“格是自己丢的”。
“丢格”是指丢掉了自己的人格,或者是没有了格局。
其实方言“丢格”应为“丢尕”,尕(ge)是指面子。
因“丢尕”渐渐变音,被说为“掉尕”、“掉架”、“丢架”、“丢假”等,都是出洋相、丢人现眼、失礼的意思。
还有人认为“丢格”应该是“掉价”,意指是货品价格降低,比喻身份、格局、排场降低,也蕴涵有丢掉面子之意。
"蚀底" 和"二仔底"光叔/搜集俗说“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买卖无人干”,亏本就是损失本钱、赔本,用阳江话说就是“蚀底”。
“蚀”为损伤,亏缺;“底”是根基、基础、物体最下面的部分。
阳江话

1天收(骂人的意思)2华趣(形容某样东西很得意)3流优(形容某人样子很落泊)4未爽(指暂时还不想)5扮够也(形容一个人过分炫耀自己.)6扭湿(肠胃湿热导致拉出的屎水混合物. )7吃拖(指男女之间进行房事(一般男人讲). )8颈蛇(出汗后脖子上出现的黑色泥状物体. )9吃炖鸡(用膝盖攻击别人.)10炮仗颈(火爆脾气。
)11笃背脊(背后说人坏话,告发别人。
)12放飞机(故意失约。
)13三姑六婆(好管闲事的女人。
)14有纹有路(有条不紊。
)15生安白造(捏造,无中生有。
)16死蛇烂鳝(一动不动,比喻懒惰。
)17擦鞋(拍马屁。
)18一身蚁(一身麻烦。
)19一镬熟(比喻全部遭殃。
)20执死鸡(拣到便宜。
)21跌眼镜(估计错误,走了眼。
)22大出血(大降价,花大钱)23吃死猫(背黑窝。
)24顶你个肺(处于粗口边界,不过语气较轻。
)25废柴(形容一个人系废物。
)26水鱼(俾人揾笨嘅人。
)27孤寒(吝啬。
)28麻甩佬(甩读粒,下流猥琐嘅叫咸湿佬。
)29基佬(男同性恋者。
)1鬼佬(外国人。
)2较脚3走人4八脚佬(帮助办理丧事埋葬尸体的人)19吃焦(吃早饭)20吃晏(吃午饭)21吃晚(吃晚饭)22妈仔(一种面形糊状的食品)23室隐(表示脏,不干净)24岸人(表示精神有问题)25打掌仔(拍手掌)26牛仔抄(调皮捣蛋的人)27做都肉:表示糟糕28抵力:表示辛苦,或表示心情不好29岸佬:傻仔的意思1鄂(切音:我恶):我们2捏(切音:尼约):你们3却:他们4拱:这样,这么5嫩(切音:尼等):那样,那么6采边(切音:波脸):在哪7拗事:吵架8执笠:倒闭9过瘾:爽的意思10压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吧11拱紧要:那么重要吗12沙尘:形容人比较出风头,沙沙滚13乸:雌性噶动物例子:老鸡乸老虎乸14拱都得:这样也可以15快脆:赶紧16阉尖:同挑剔17尿涨:急着要撒尿的意思18古阵:现在的意思19外低:外面20下低:下面21上高:上面22特登:故意23阴质:坏24蚀底:亏本的意思25卡勢:威风26计实:以为的意思27跳皮:多动。
阳江话词语解释及使用

“嗰牌”和“丢格”阳江方言将“这段时间、这一阵子”说为“嗰牌”;“要等很长一段时间”说为“有牌等”;将“这时没有人来”说是“嗰阵无人来”。
可是,有人却将“嗰牌”写为“古排”、“果排”、“呢排”、“有排”,将“嗰阵”写为“果阵”、“古阵”,是不准确的。
白话的“牌”不单指牌匾、牌坊、招牌等标志物,还有一个解法就是指一段时间,如“前些日子”是指“前牌”,“一段时间”指“一牌”,“有牌等”即要等好久,“嗰牌”指“那段时间”,而“银纸有牌你数”,即是钱多的意思。
据说在唐朝末期,广州永汉路(现在称北京路)建有一座有双门拱的“拱北楼”,楼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计时器(现在陈列在广州博物馆)。
据馆中资料记载,“铜壶滴漏”计时器百年都不会误差一秒。
某个时辰一到,负责计时的人员就会将旧的时辰牌换成新的,广州人都以时辰牌计时为标准时间。
清代有一首诗提及这个“牌”:“珍奇多聚大新街,翡翠明珠次第排,买得玉鱼归未晚,双门才挂午时牌。
”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钟,“拱北楼”楼高牌大,换时辰牌要等较长一段时间,故人们说:“有牌等”。
方言“嗰阵”则是指“现在、目前”。
“嗰”(拼音gě,是指示代词,写成“果”是不正确的)指“这”,与“那”相对。
如“嗰条女”,意思是那个女的;“阵”指“一阵子”,即一段时间。
阳江人在责备对方的时候会说到“丢格”或者说“格是自己丢的”。
“丢格”是指丢掉了自己的人格,或者是没有了格局。
其实方言“丢格”应为“丢尕”,尕(ge)是指面子。
因“丢尕”渐渐变音,被说为“掉尕”、“掉架”、“丢架”、“丢假”等,都是出洋相、丢人现眼、失礼的意思。
还有人认为“丢格”应该是“掉价”,意指是货品价格降低,比喻身份、格局、排场降低,也蕴涵有丢掉面子之意。
"蚀底" 和"二仔底"光叔/搜集俗说“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买卖无人干”,亏本就是损失本钱、赔本,用阳江话说就是“蚀底”。
“蚀”为损伤,亏缺;“底”是根基、基础、物体最下面的部分。
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

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一.概要与文化渊源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
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阳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
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
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高州方言属南江——鉴江流域。
我较为认同第二种分法,阳江方言与高州方言只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
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管辖,为俚人居地。
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
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
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
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因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
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阳江话名词浅探作者:容慧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阳江话是一种有着浓厚地方特点的粤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细致全面地分析了阳江话词汇中名词的特点。
关键词:粤方言阳江话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阳江话是一种次方言,属于粤方言。
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其用词造句有自身的一些方言特色,在此笔者主要对阳江话的名词作一定的研究分析,并与普通话作比较。
现将阳江话名词的特点归纳如下:一、单音节词较普通话多(一)与普通话相一致的单音词山、水、鸡、鹅、鸭、牛、菜、花、纸、地、人、口东、南、西、北、车、剑、桶、碗、河、盆、铁、铜(二)具有方言特色的单音节词部(本子)、书(书本)、箩(筐)、棍(棍子)、盒(盒子)、屋(房子)、袋(袋子)、夹(夹子)、碟(碟子)、鼻(鼻子)、抬(桌子)、凳(凳子)、帮(锄头)、歌(歌曲)、爸(爸爸)、公(爷爷)、婆(奶奶)众所周知,从古到今,汉语词汇沿着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除少数构词能力极强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性语素和一些助词、叹词性语素仍以单音形式存在以外,绝大多数单音节词都双音化了。
阳江地处南部沿海,由于政治、历史和所处地域等多种原因,阳江话不管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其变化发展是缓慢的。
有人说粤方言中保存古音最多,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有人提出粤方言中的阳江话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古语词,其中阳江话中大量的单音词与古汉语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指人的名词本身没有复数的表示方法普通话里名词的单复数直接可以从词本身看出,如“老师、同学、同志”是单数名词,后面加一个“们”,构成“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是复数。
在阳江话中,类似“们”的语素是没有的(连人称代词后也没有像普通话和广州话里的“们”和“地”等表示复数的语素),指人的名词究竟是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依赖语境,甚至要借助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来确定,否则会产生歧义。
如:(1)果个命令落来,学生都无敢做声。
(这个命令一传达下来,学生们都不敢吭声。
)(2)果尼老师真系好认真做工架!(这些老师真的是很认真工作的!)(3)警察来都,大家无好做声罗!(警察来了,大家不要出声了!)上面的例子中,前面两句中划线的名词代表的是复数,而后一句则单复数不明朗,没有明确表示究竟是一个警察来了还是多个警察来了,只陈述了“警察来了”这个客观事实。
三、阳江话表示称谓的名词没有重叠式普通话或广州话里都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重叠形式的名词,但在阳江话里,是不会这样称呼的。
直呼其本人时,是单称“爸”“妈”“哥”“姐”等;如果跟家里其他人说话时提到上述对象时,要在前面加“阿”,即称“阿爸”“阿妈”“阿哥”“阿姐”等。
在跟外人谈到上述对象时,则要在前面加上代词“我”来强调。
如:(4)阿爸捞我讲过果件事。
(爸爸跟我谈过这件事)(谈话对象是家里人)(5)妈,你在改做乜嘢?(妈妈,你在这里干什么)(谈话对象是本人)(6)我爸系个斗木佬。
(我爸爸是个木匠)(谈话对象是外人)不过近几年来,在儿童群体里,尤其是城区儿童口语中,常会听到如“爸爸”“妈妈”“姐姐”“妹妹”这样的重叠式的表称谓的名词,而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发展演变,是近年来受推普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变化。
四、阳江话名词中的前缀和后缀阳江话名词里词缀颇具地方特色,很值得研究。
它既有跟普通话同形的“老”“阿”“子”,也有普通话中没有的“仔”“记”“佬”“婆”。
其用法大致如下:(一)前缀“老”“阿”“老”和“阿”都是在呼唤别人姓氏或名字时用的语素,但两者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老”字一般放在姓氏或姓名前面,如“老王”“老李”“老张”等。
“老”带有亲昵的感情色彩,一般用于对平辈,或上司对年长于自己的下级职工的称述。
另外,对比较熟的,关系很密切的亲人也会习惯用上“老”字。
如“老公”“老婆”“老爸”“老妹”“老兄”等。
“阿”字一般放在称谓名词的前面。
如“阿爸”“阿伯”“阿公”(爷爷)“阿婆”(奶奶)“阿外公”(外祖父)“阿外婆”(外祖母)等;也可以直接放在别人的名字前面作为称呼。
如“阿标”“阿华”等。
单音的称谓名词前,总是习惯加“阿”;双音或三音的称谓名词前,可加可不加。
带“阿”的名词可以当面呼唤其本人,尤其是当与所呼唤对象距离稍远,又想引起其注意的时候。
如:(7)阿公出都外低。
(爷爷出外面去了)(8)阿爸,你在处无?(爸爸,你在吗?)(二)后缀“子”“仔”和“记”“子”在普通话和阳江话里都有,普通话里带“子”的名词是很多的,可以说,很多在古汉语中单音节名词在现代汉语中都用加“子”的形式双音化了。
如“儿子”“妻子”“车子”“房子”等,但在阳江话中很多名词都没有后缀“子”,如前面的词,在阳江话中是说成“仔”“老婆”“车”“屋”。
由“子”构成的词是很少的,大概只有“瓜子”“茄子”“桔子”“柿子”“狮子”“蚊子”(注意:阳江话中用“蚊子”一词表“苍蝇”;用“蚊虫”表“蚊子”)“性子”“日子”“老子”(父亲)等。
“仔”在阳江话中可单用作名词,指“男孩”。
如:(9)她早几日生都个仔。
(她早几天生了个男孩。
)(10)果个仔几听话,大家都好中意其。
(这个男孩很听话,大家都很喜欢他。
)(11)系那个仔抢都我个包。
(是那个男的抢了我的包。
)“仔”作为词缀,可以附在名词、形容词和述宾短语后面。
如:1.“仔”用在名词后面A.公仔(老头儿、画中人、玩具人)、婆仔(老太婆、老婆婆)、佬仔(男子)、妹仔(女孩子)、学生仔(学生)、日本仔、北仔(北方来阳江的男的)、光头仔(头光光的男孩)B.椅仔、凳仔、柜仔、刀仔、鸡仔、牛仔、鞋仔、袜仔、镜仔、锅仔(锅)、铲仔(铲)、歌仔(歌谣)、古仔(故事)2.“仔”用在形容词后面瘦仔(瘦男孩)、矮仔(个儿矮的男孩)、靓仔(漂亮的男孩)、细仔(小孩)、调皮仔(调皮的男孩)3.“仔”用在述宾短语后面看牛仔(放牛的男孩)、败家仔(把家业败了的男孩)、问米仔(讨饭的男孩)上述例子中,阳江话中的“仔”有点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子”“儿”,构词能力很强,所构成的词既有表人的,也有表物的。
跟普通话中“儿”不同的是,阳江话中的“儿”一般表“喜爱”之意,“仔”在多数情况下是中性的,如“公仔”“婆仔”“佬仔”“椅仔”“细仔”“看牛仔”等都是一些客观的称呼。
但个别带“仔”的词是有一定感情色彩的。
如“日本仔”“北仔”“败家仔”等有贬义色彩,而“靓仔”则有褒义。
另外,普通话中的“子”一般不表示“小称”,“车”与“车子”意思完全一样。
但阳江话中的“仔”字能表示“小称”。
比如上述B类词,不带“仔”字,都可以单独使用,代表该类事物,而加了“仔”以后,则表示相对较小的事物。
如“椅”包括了“大的椅”和“小的椅”,而“椅仔”只表示那些“体积较小的椅子”;“鞋”是所有“鞋子”的总称,但“鞋仔”则专指小孩子穿的尺寸较小的鞋子。
“记” 在阳江话里可以单用,也可以作为后缀附在人名(一般是单音节的名字)后面,用作称呼,所称呼的对象都是男孩,尤其是小男孩,相当于广州话里的“仔”。
如:(12)记,你在边?(孩子,你在哪?)(13)我记去都书房都。
(我儿子上学校去了。
)(14)航记,来改!(航,来这里!)(三)后缀“佬”和“婆”跟“仔”一样,“佬”字在阳江话里也可以单用,表示“成年男子”的意思。
以“佬”作为后缀,也可以附在名词、形容词和述宾短语后面,所构成的词都是与成年男性有关的名词。
如:1.“佬”用在名词后面村佬(乡下男人)、泥水佬(成年的泥水匠)、外省佬(外省男人)、外佬(岳父)、基佬(男性同性恋者)、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美国佬(美国成年男人)、鬼佬(外国男人)2.“佬”用在形容词后面肥佬(胖男人)、瘦佬、高佬、矮佬、穷佬、傻佬3.“佬”用在述宾短语后面问米佬(男性乞丐)、做戏佬(演戏的男人)、斗木佬(木匠)、泥水佬(做泥水活的男人)、生风佬(有风疹病的男人)“婆”字单用时是专称,是“奶奶”的意思,加上“阿”字,构成“阿婆”既可以用来称自己的祖母,也可以用来称呼一些老婆婆。
与“佬”相对,用“婆”作后缀构成的词都是表示妇人的名词。
如“村婆”(村妇)、肥婆(胖妇人)、邓仔婆(保姆、乳母)等。
“婆”字的构词能力远没有“佬”字强,虽然“村佬”与“村婆”、“肥佬”与“肥婆”有一定的对称性,但有些事物的名称是有缺省的。
如有“泥水佬”一词却没有“泥水婆”一说,有“高佬”却没有“高婆”等等。
五、名词的特殊格式“A儿A仔”阳江话名词里没有词尾“儿”,但“儿”能用在一个特殊的名词格式里,构成“A儿A仔”式。
如“碗儿碗仔”“帽儿帽仔”“鞋儿鞋仔”“婆儿婆仔”等。
这一格式表示事物是多种多样的。
如“碗儿碗仔”是各种各样的碗;“婆儿婆仔”是形形色色的老婆婆。
这种格式有习惯性上多用于比较细小的东西,其用法没有普遍性,不能随便套用。
六、一些特殊的方言名词要了解阳江话,就不能不了解阳江话里特具方言色彩的几个名词:(一)“新鲜”“新鲜”在普通话里是形容词,在阳江话里却是名词,表示“鱼”的意思。
除了“咸鱼”,活的鱼和死的鱼,不管新鲜不新鲜一律都叫“新鲜”。
例:(15)去市场邓我买两条新鲜回者。
(去市场帮我买两条鱼回来吧。
)(16)果尼新鲜都无新水个。
(这些鱼都不新鲜的。
)(二)“瓜子”在阳江方言中,“瓜子”是体形较小的水果的总称。
习惯上,“苹果”“梨子”“桔子”“柿子”“龙眼”“荔枝”等都可以用“瓜子”来统称,但“菠萝”“西瓜”“香蕉”等一般不能叫“瓜子”,要直呼其名,但当它们混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习惯上统称为“瓜子”。
如“去买尼瓜子者。
”(去买点水果吧)。
(三)“米马”在阳江方言中,“米马”是所有糕点、面包等面粉类食物的总称。
在阳江,凡是卖点心的店铺都可以叫做“米马店”,所买的点心几乎都可以称之为“米马”,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蛋糕”一般不说“米马”。
以上是阳江话名词作为一种地方方言的词类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当然,在其它语法用途方面,比如“名词前面可用数量短语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和“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都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2]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江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容慧华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52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