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素材 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的创新隋朝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于公元610年开始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的全长超过两千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条河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然而,大运河的开通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原因。
618年,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即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他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等。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减轻了人民的劳动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创立了殿试制度,在科举考试方面有所创新。
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时代特征〕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建立、统一与灭亡〔1〕建立: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统一: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2、开通大运河〔P3〕〔1〕目的:为了加强,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①时间:605年、〔皇帝〕下令开通②“三点、四段、五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达余杭;自北向南依次是、通济渠、、江南河;自北向南依次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
〔3〕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和文化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P3〕〔1〕开创:①时,逐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扩大了;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塑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多年。
【参考答案】1.〔1〕581 长安〔2〕589〔3〕江都2.〔1〕南北交通〔2〕隋炀帝洛阳涿郡永济渠邗沟淮河钱塘江〔3〕经济3.〔1〕隋文帝进士科〔2〕选官制度中央集权统治基础教育1300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P7~8〕〔1〕治国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其他:吸取隋朝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广纳,知人善任,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
(2)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兴盛,历史上称之为“”。
3、女皇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P8~9〕治国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和;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农业生产。
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十年寒窗无人(wú rén)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rénzhōng)最少年。
——白居易
雁塔题名(yàn tǎ tí míng)
2021/12/12
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
举子(jǔ 看 zǐ) 榜图
考棚
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
政治
影 响 教育
科举取士制度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2021/12/12
2014年, “中国大运河”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 古老的人工(réngōng)水道,也
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
慧和勇气。
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
民意调查
国家招聘公务员是由相关的领导干部推荐 人才好呢,还是通过考试(kǎoshì)的方式择优录取 好?
2021/12/12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六页。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021/12/12
第三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xiànzài)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
3000多 万
1900多 万顷
长安太仓
2021/12/12
隋盛时
结论
4600多 万
5500多 万顷
洛阳含嘉仓; 洛口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第七页,共三十六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今称国计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K12教育资料
17
相关史事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 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 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 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K12教育资料
18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 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 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 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
K12教育资料
19
1.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原 因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 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 入各级政府任职。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 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K12教育资料
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 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 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
K12教育资料
”。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
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胭脂井
K12教育资料
7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
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都城,他就是。
2.统一:589年,灭,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顺应了。
4.措施:发展,,统一和制度;加强,提高。
成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
2.条件:;。
3.时间:605年起,开通。
4.概况: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四段(自北向南):渠、渠、、江南河。
连接五大水系:河、河、河、、。
(见下图)5.地位: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的运河。
6.作用:加强了、和。
7.认识:,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成为我国的大动脉。
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但过度役使民力,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1.雏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诞生: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制度的正式确立。
3.影响:加强了;扩大了,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灭亡1.原因:。
⑴表现: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修筑和。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
③屡次发动战争:。
⑵影响。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3.认识:;。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称帝,建立,定都。
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6年,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下图)1.治国策略:吸取;;知人善任。
名臣——敢于直言的 (被誉为镜子);善于谋略的、敢于决断的 (“房谋杜断”)2.治国措施:⑴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定,;增加,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
⑵经济上,。
⑶军事上,击败,加强。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一章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D )7.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 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B )8.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 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C.灭陈统一全国 D.下令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
( A )9.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 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 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脱脱《宋史》)
返回
正确答案:C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史实。首先要根据材料内容 及所学知识,读懂材料的意思。古代科举制度是一视同仁的。无论 是功臣之后还是贫民子弟,想做官全凭科举考试。所以材料中的 “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 他提升自身的地位”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公平正义原则。A、B、D项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此题选择C。
( B )3.下列关于大运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B.隋文帝时期开凿 C.大运河全长2 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 A )4.如果你生活在隋朝,要畅游大运河,你设计了一条从 北往南的路线。下面路线中正确的是 A.涿郡—洛阳—余杭 B.洛阳—涿郡—余杭 C.洛阳—余杭—涿郡 D.余杭—洛阳—涿郡
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特点:利用天然河道 和已有的古运河;贯通南北水系。
(3)材料二、三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炀帝的有关知识
杨广(604年—618年在位)登基前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修通运河(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西巡张掖(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四方纳贡)”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但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
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主要是兵役太重。
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
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
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
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