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修身正己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题新人教版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修身正己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题新人教版

15 最苦与最乐1.走近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 ,号 ,别名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 、学者。

1895年赴北京参与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

主要著作有《 》。

2.文体学问争论文争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看法、提出主见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论证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见。

争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争论文的范畴。

争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3.字词汇总(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契.约( ) 监督.( ) 卸.却( ) 赔.礼( ) 恩惠.( ) 悲天悯.人( ) 如释.重负( ) 循.环( ) 观⎩⎪⎨⎪⎧( )观看( )道观 佛⎩⎪⎨⎪⎧( )佛寺( )仿佛 分⎩⎪⎨⎪⎧( )分别( )格外(2)【辨清字形】 依据拼音写汉字。

得zu ì( ) z òn ɡ( )然 海ku ò( )天空⎩⎪⎨⎪⎧包l ǎn ( )l ǎn ( )绳 ⎩⎪⎨⎪⎧xi è( )去抵y ù( ) ⎩⎪⎨⎪⎧q ì( )约qi è( )而不舍(3)【理解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①卸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监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泛指很困苦的环境。

④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⑤ :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⑥ :似乎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5最苦与最乐 课后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5最苦与最乐 课后练习(含答案)

15 最苦与最乐 01 积累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契约(qì) 重担(dàn) 循环(xún) 排解(jiě)失yì(意) lǎn(揽)责达观(dá) 悲天悯人(mǐn)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基础提升】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恩惠(huì) 解除 任重道远(chóng) 循环B.修葺(qì) 卸下死而后已(yǐ)排解C.大抵(dǐ)纵然如释重负(shì) 坟募D.缠着(chán) 坚督海阔天空(kuò) 豪杰(解析:A.“重”应读为“zhònɡ”;C.“募”应写为“墓”;D.“坚”应写为“监”。

) 4.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A.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任重道远的责任,我们青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身。

B.卖油翁在陈康肃公的院子前观看陈康肃公射箭而将自己盛油的担子放下,真是如释重负。

C.这个人海阔天空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

D.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安理得。

(解析:A.“任重道远”是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的意思,本身包含“责任”的意思,与后面的“责任”重复;B.“如释重负”常用来形容紧张心情过后的轻松、愉快,这里是望文生义;D.“心安理得”指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B.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时尚”,意在解决教育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习题副标题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济南各学校为了顺利开学,积极完善和建立疫情防控机制。

B. 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C. 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许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D. 网课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

2.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B.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的感觉比作“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个人责任未了时的痛苦情态。

C.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苦的事的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 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思考。

D.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不尽责任之苦与尽责任之乐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尽责任之乐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达观(guàn) 背着(bēi)圣贤(xián)B. 恩惠(huì) 俗语(sú) 大抵(dǐ)C. 愉快(yú) 安分(fēn)招揽(lǎn)D. 卸却(xiè) 循环(xún) 契约(qiè)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 在双方有矛盾时,年轻人尊重比自己年长几轮的阿伯, 老人家原谅比自己小数十年的后生, 各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15 最苦与最乐 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15 最苦与最乐  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试题15《最苦与最乐》练习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2.解释下列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海阔天空:①失意:不得志。

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④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⑤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6)契约:旧社会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等。

(7)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8)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9)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10)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己对人都是很坦然。

(11)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3.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课文理解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意主意苦痛如是重负 B.达观责任圣贤海阔天空C.毫杰趣味责备悲天悯人 D.得罪解除坟暮任重道远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分.(fèn) 赔.礼(péi) 监督.(dū) B.卸.却(yù) 循.环(xún) 悯.人(mǐn) C.契.约(qiè) 排解.(jiě) 孟轲.(kē) D.中庸.(yōng) 恩惠.(huì) 离娄.(lòu) 3.读课文《最苦与最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4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4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

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习题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习题新人教版(1)

15.最苦与最乐A组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约悲天mǐn()人如shì()重负死而后yǐ() rén()人志士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躁动,以厚道的心地________偏激,以沉稳的步履________沉醉。

A.激荡沉淀稳住踏破 B.踏破稳住沉淀激荡C.激荡稳住踏破沉淀 D.踏破沉淀激荡稳住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B组4.下面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进一步基础设施,而且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在县区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中,(2)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让“城市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的观念入心入脑并化为自觉行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才与用才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

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习题

15.最苦与最乐A组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约悲天mǐn()人如shì()重负死而后yǐ() rén()人志士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躁动,以厚道的心地________偏激,以沉稳的步履________沉醉。

A.激荡沉淀稳住踏破 B.踏破稳住沉淀激荡C.激荡稳住踏破沉淀 D.踏破沉淀激荡稳住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B组4.下面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进一步基础设施,而且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在县区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中,(2)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让“城市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的观念入心入脑并化为自觉行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才与用才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

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阅读理解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阅读理解习题

《最苦与最乐》阅读理解一、现代文阅读( 共 11 题, 共 37 分 )1.课内阅读阅读下边的文段,达成下边各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落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满足,虽贫不苦;若能本分(不多做格外希望),虽失落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不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时;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人间一天,便有一天应当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任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何呢?由于受那良知责怪可是,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泽没有报恩,冒犯了人没有赔罪,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即使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何呢?由于感觉对不住他呀,由于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排除呀。

不独是关于一个人这样,就是关于家庭,关于社会,关于国家,以致关于自己,都是这样。

凡属我受过他利处的人,我关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当做的事,并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想法要做一件事,即是此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即是自己关于自己的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知便不时辰刻监察在后面。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即是过的苦痛日子,一世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类苦痛却比不得一般的贫、病、老、死,能够达观调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如有苦痛,自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任”;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快乐,真是不可以够语言形容。

责任越重要,负责的日子越悠久,到责任完了时,天南地北,问心无愧,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略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类苦乐循环,即是这有活力的人间各种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A组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约悲天mǐn()人如shì()重负死而后yǐ() rén()人志士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躁动,以厚道的心地________偏激,以沉稳的步履________沉醉。

A.激荡沉淀稳住踏破 B.踏破稳住沉淀激荡C.激荡稳住踏破沉淀 D.踏破沉淀激荡稳住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B组4.下面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进一步基础设施,而且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在县区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中,(2)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让“城市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的观念入心入脑并化为自觉行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才与用才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

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

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

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大将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

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

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大将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

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

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

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

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

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A组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7.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A组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 (2)公使吏禁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逾月,而国莫之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11.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梁启超的爱国励志名言1.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府。

2.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美,也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

因为爱美本来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

诉人生苦痛,写人生黑暗,也不能不说是美。

3.学生在学校时,令其研究一切社会应用之事,则学校愈多,国家愈进步;……总之,学校与社会万不可分离:在学校时,于社会应有之知识研究有素,毕业后断不患无人用之;在学校养成一种活动之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可以不必求人,亦足自立。

4.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5.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6.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7.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8.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9.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10.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11.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12.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

1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考答案15.最苦与最乐1.契悯释已仁 2.A 3.(1)设问 (2)引用 (3)反问 (4)对比 4.(1)语序不当,可改为“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搭配不当,可删去“的高低”“的大小”。

(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将“成功”改为“成败”。

) 5.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6.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百里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7.“这两者”指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和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

8.略。

开放性试题,结合选文中的勇气、自信、智慧任意一方面内容,阐述如何施展才华。

9.(1)喜欢 (2)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10.(1)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女人不要女扮男装呢? (2)过了一个月,全国再没有女人穿着这种服装了。

11.比喻。

挂羊头卖狗肉。

12.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参考译文】齐灵公喜好穿扮男人服饰的妇女,全国女人全都效仿穿男人服装。

齐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这种做法,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这种现象)。

晏子进见时,齐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人们)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这是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大王让宫内的人女扮男装,仅仅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

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女人不要女扮男装呢?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这样做了。

”齐灵公说:“好啊。

”(于是)令宫内妇女不能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再没有女人穿着这种服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