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学生文化调适能力培训的研究

合集下载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13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1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4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5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6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5项)。

高校课题申报: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能力、英语专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图1 总体框架(一)问题的提出1.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明确的思政要求。

(3)外语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不够充分。

表现为:重技能轻素质、重应用轻文化、重专业轻通识、重西方轻中国。

现行国内英语专业文化教育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即目标语文化——英美文化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母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常常沦为附庸,导致相当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失语,即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却难以准确表达某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且有相当部分的新生代英语专业学生政治观念相当模糊,政治信仰有所缺失。

2.民族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1)少数民族学生一方面有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身份认同的难度更大。

(2)大众传媒的勃兴,在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大,数量多的民族院校中,使少数民族成员在其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维持超民族的国家认同方面的挑战更大。

(3)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收入、消费等经济方面与汉族存在明显差异,少数民族学生与外界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国际视野相对缺乏。

(二)课题界定1.“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云畅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6期摘要: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素质教育倾向性,特别是忽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英语交际思维方面相对固化死板。

所以在素质教育时代,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注重革新,教师应引领学生探索英语语言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与领悟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着重分析国内高校英语素质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现状,并重点研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与有效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重点问题;有效方式在大学英语教育体系中,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非常关键。

它基于素质教育层面培养了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问题,并由此引出多种教育教学方式,这对于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概念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是追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所谓“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相互之间所展开的交往行为,这种交往行为呈现出国际化属性。

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以英语为工具和媒介平台,建立相同主流文化之下不同群体的相互交际关系。

在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注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在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运用能力方面非常有价值。

在笔者看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紧密,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教育并非是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它更希望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迅速走上世界大舞台,国家综合国力也在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所以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强调英语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价值。

在如此形势下,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与大学英语教学建立相辅相成关系。

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与跨文化适应关系的研究

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与跨文化适应关系的研究

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与跨文化适应关系的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留学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俄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家的留学生群体在跨文化适应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与其跨文化适应的关系。

通过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中俄留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有关。

同时,这些人格特征差异也可能对中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中俄留学生应重视对自身人格特征的认知与调整,同时改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技巧,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中俄两国的留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可以促进双方的跨文化适应。

关键词:中俄留学生、人格特征、跨文化适应、差异、影响、互补性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留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留学生群体也日益庞大。

中俄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明显,这使得中俄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

人格特征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关系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与其跨文化适应的关系。

二、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典型模式。

中俄两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导致中俄留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A. 学业导向与创造性中国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术竞争压力较大,这使得中国留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业导向。

与之相反,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素质。

因此,中俄留学生在学业导向与创造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中俄留学生的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B. 社交习惯与个人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团体观念,个人主义得到抑制。

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英语专业2009年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四川外国语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表
(创新训练项目21项,创业训练项目6项,创业实践项目4项)
英语学院31 个立项项目入选“2012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张春霞供稿)
江南大学英语系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2013年外国语学院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选题汇总表
喜讯:我校共2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获得立项
来源:记者团 2013-2-20 0:00:00 点击量:417 作者:周晨璐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公布了2013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项目,我校共有2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正式立项启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其中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为今年新增的类型。

该计划的实施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一览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一览表
(省级25项、校级35项)发布时间:2012-12-0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年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一览表
(省级24项、校级37项)发布时间:2012-12-09
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绿色背景部分为英语学院师生获推项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一、引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力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现状分析1.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

国外研究主要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如Bennett的跨文化教育发展模型和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构建模型。

国内研究则较多关注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实践研究,如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2.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不完善等。

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关注英语的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存在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学校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而非融入到整个英语教学中。

这种课程设置可能导致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2.教学资源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如相关案例、语言学习软件、跨文化交际活动等。

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投入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培训不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的培训较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四、对策建议1.优化课程设置: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并与其他英语技能相结合。

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学校应加大对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助材料和平台,如语言学习软件、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发展的研究

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发展的研究

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关于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教学策略探讨、实践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英语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

本研究将对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发展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英语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发展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促进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通过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还能增强其对英语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理解力。

研究如何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教学促进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发展,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为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2. 正文2.1 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词汇量不足、语法错误较多、听力能力薄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对英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验。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往往偏重于语法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英语文化的教育。

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对文化内涵和背景的深入掌握。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也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学习效果的不佳。

当前中学生英语学习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y rs C l r aat i C l r o p ait Ta i Ke wod 】 u a dp t n ut acm a bl u tl ao ul r i y rin ng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创用的文化调适理论是社会学概念 , 指
人 类在 交往 过程 中产 生 的一种 调整 和适应 社会 环境 的 能动作 用 。 文 化 调适 是 指 一种 自成 系统 的 民族 文 化 ,在 面对 异 质 文 化 的挑 战 、冲击 、 激 ,面对 已经 变化 了的文 化环 境时 ,会 自动地 进行 刺 调 整和适 应 。在文 化调 适过 程 中 ,对 于异 质文化 有 吸纳 和排斥 ; 二 、文化 调 适的 需求 源于文 化冲 击的存 在 文化 冲击 一 词是 O e 90年提 出来 的 , 概括 了各 种跨 文 br 16 g 化不 适应 的症 状 。他认 为 , 化 冲击有 六种 表现 : 由于 不断进 文 ① 行必 要 的心理 调整 而 引起 的疲惫 ; 由于失 去朋友 、地 位 、职业 ②
意识 ,具备 跨文 化交 际 的能力 。
【 关键词 】文化调试 文化对比 培训 【 中图分类号 】 62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6 2( 00) 6— 0 3 0 0 6 9 8 2 1 0 07 — 2
【 btat T ei e ao aztn i hge d ctn o rins d sse r e n i o aasfrf e n l gae A s c 】 h t n tn la o ihreuao f oe t i ems edmad gn w dy o ri ugs r nr i i i n i f g ue mo n o g a n
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 ③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 些成员拒绝;④对于角色的期望 、价值观念、感情和 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 、焦虑 , 甚 至厌恶和气愤 ;⑥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 冲击 是人 们对 陌生 的文 化环境 的 心理反 应 。 当人离 开 了 自己 熟知的文化环境 ,来到陌生 的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
b t e u tr la a tt n a d c l r ls o k n d t e c ne t a d me o o o y o tr ut r lt ii g a l hu r u ig s d ns ewe n c u a d p a o n u t a h c ,a o tn t d l g f i ec u a r nn s wel l i u h n h n l a ,t s ao sn t e t ’ u

中外教 育研 完 ・
獬≯ j 簿 蠹Biblioteka 黔 2 1 年 6其 N . 00 O6
外语院校学生文化调适能力培训 的研究
朱 宝凤 韩凤 英 天津外 国语 大学
【 摘 要 】外语类高等院校办学国际化的模式,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探讨学生的文化调适 能力培 养 的必要 性 ,并就 文化调 适 与文化 冲 击 的关 系 、文 化调适 能力 培养 的内容和 方 法进 行 较详 细 的阐述 , 以期增 强学 生的文 化对 比
n ee t c u a omp r blt a dt c uii o fi trulu a o itr ssi u tr lc n l a a ii n a q st no e c tr lc mm u i a o c mpee c . y he i n n c t n o i t e n
观念 的文 化环境 , 且要 在这 个环 境 中停 留一两 年 , 们 与当地 并 他 人 接触 角度 ,遇 到 的 困难 较多 ,容 易在 心理 上产生 焦虑 ,紧 张 、 痛苦 , 至 沮丧 。这 种 消极 的生理 和心 理 “ 病”也是 人们适 应 甚 疾 新 文化 环境 的 自然过 程 。
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里,虽然学 习外 语过 程 中 , 通过 学 习和 阅读外 文对 外 国文化 有所 了解 , 当 但
离开 熟悉 的文 化环境 , 到 陌生 的文化 世界 , 1 来 f 会感 到茫 然 不 知所 措 。 因为那 里 的人持 有不 同 的价值 观 , 循不 同的文化 习俗 , 遵
文化调试的过程较漫长,贯穿于留学生的跨文化体验之中。

般 需要 经历四个阶段 :蜜月期 、敌 对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 1 “ 月 期 ”(h hny o :因为刚 刚来到 与 自己多年 习 .蜜 te o emon)
对本族文化有保留、废弃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 在外语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 , 培养外语院校学生的文化 调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 调适 能 力培 养的对 象和 目标 需具 有文 化调适 能力 的群 体包 括移 民 、留学生 、外 交 官 、涉


外 商务 管理和 外语 学 习人员 。 文所讨 论 的对象 是外 语 院校 的学 本 生 ,因为 国际化 的办学 模式 , 们在 中国学 习一 两年后 ,要到 国 他 外 学习一 两年 , 考试 合格 后 获本科 学位 。这 就对 学生 的文 化调 适
t cigad erigT er cl d r t ayt s ae i ussh eesyo lvt gs dnsc t aajs bl , e e t n e h a n . oe aya ai l , i ppr s se e cst f u i i u et u u l d t it t l o s a n n ln h i t ln p cc l h dc t n i c t an t ’l r u a i h r a y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