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沁园春·雪》阅读答案《沁园春·雪》阅读答案1【原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①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
上阕写的是【】,下阕写的是【】,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北国雪景,评说历史(英雄)(1分)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高原比作奔跑的蜡像;同时,“舞、驰”两个又化静为动,使所描绘的景物生机勃勃,生动活跃。
(2分)《沁园春·雪》阅读答案2沁园春雪毛泽东一.望长城……比高。
1.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图,其中属静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
属动态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字在这段文字中起了______________作用。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格。
4.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5.写黄河水结冰,用了一个____字,把滚滚黄河的动态写成了静态;而描写静止的群山和高原时,用了“____”和“____”,赋予了群山和高原以生气勃勃的动态。
6.解释加点的词:①惟:②顿:7.全词中与这段文字相反,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两句显示了作者__________的胸怀和_________的气魄。
9.全词中表白色的词有哪几个?答:二.江山如此多娇……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

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沁园春雪》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沁园春雪》阅读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阅读题目5.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2分,每空1分)须晴日略输文采6.词的上下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又是通过那句话将上下两片衔接起来的?(3分)7.请简要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
(2分)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的是什么一类人?这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9.下面写景句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0.作者笔下描写的是北国雪景。
“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吟咏,请你写出含“雪”的诗句。
(2分)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5.等到差、失6.上片:描写;下片:议论、抒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上片:描绘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史人物,抒发伟大政治抱负。
8.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9.化静为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使得所写景物生机勃勃,生动传神,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10.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沁园春雪》阅读赏析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沁园春.雪》经典习题(附答案)

《沁园春.雪》经典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沁.园春(qìn)风骚.(sāo)分.别(fēn)分.外(fèn)B、妖娆.(ráo)稍逊.(xùn)可汗.(hán)汗.青(hàn)C、素裹.(ɡuǒ)今朝.(zhāo)竞.赛(jìnɡ)竟.然(jìnɡ)D、屈指可数.(shǔ)数.见不鲜(shù)腊.月(là)奔chí驰.()2、下列朗读节奏停顿标志完全正确的一项()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对偶、互文、夸张)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对偶)C、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人)D、只识弯弓射大雕。
(借代)4、下列对沁园春雪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对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片是“望”字,下片是“惜”。
二、填空: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
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是名,“雪”是。
3、《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4、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5、“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稍逊风骚”指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6、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7、“风骚”原指里的《国风》和里的《离骚》。
8、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9、用互文见义手法概括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毛泽东《沁园春 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竞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⑤略输: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3.上阕“望”字,据文义,领起哪几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__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___(均不超过8字)8.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本词在意境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2.①剩下②待,等到③娇艳妩媚④争着⑤稍稍⑥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3.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5.承上启下(由虚转实)6.以此作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沁园春雪原文以及练习题(附答案)

精心整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分外.()妖娆.()折.腰()稍逊.()今朝.()成吉思汗.()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qìn)上阕(jué)惟余(只剩下)B.莽莽(mǎnɡ)妖娆(ráo)莽莽(无边无际)C.折腰(zhé)稍逊(xùn)略输(稍差)D.滔滔(tāo)风骚(sāo)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三、填空: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
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是名,“雪”是。
3、《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4、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5、“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稍逊风骚”指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6、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星。
梨花开”,你最喜欢的关于的“雪”的名句还有哪些?清写出来。
六、阅读鉴赏(一)课内语段阅读5.说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怎样的作用。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诗人说"望",写的却远超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
沁园春雪现代诗阅读理解答案

沁园春雪现代诗阅读理解答案沁园春雪现代诗阅读理解答案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①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
上阕写的是【】,下阕写的是【】,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北国雪景,评说历史(英雄)(1分)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高原比作奔跑的蜡像;同时,“舞、驰”两个又化静为动,使所描绘的景物生机勃勃,生动活跃。
(2分)解疑自读法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
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
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
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
“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型①温丝果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
她有着一头金黄的卷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
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
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
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一一珍妮芙太太。
她是一个婶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固而显得:冲孤单。
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
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
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
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
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

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一1.解释下列词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代天骄:风流人物:答案: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指称雄一世的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2.补充原文中的句子。
(1)望长城内外,______________;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
(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
答案:(1)惟馀莽莽顿失滔滔(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3)江山如此多娇(4)数风流人物3.这首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A.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B.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贯穿全词。
C.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议论、写景。
D.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
提示:此题考查我们对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
要结合上下阕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答案:A4.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咏雪的名句。
(一句即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它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
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提示: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胸怀广阔,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说两人所处的时代、境遇,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答案:柳诗中作者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快乐时光赛跑“你每次参加班里的赛跑,成绩都是10名以下,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沁园春雪及答案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一课时【自主预习】一.走近作者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二.了解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三.了解诗词的一般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2、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3、哪个字起总领作用望见了哪些景物4、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一句话概括,这就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那么启下的句子是7、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包含怎样的感情8、诗人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合作探究】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达标训练】1、“沁园春”是,“风骚”原指《》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阅读题答案
《沁园春雪》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雪》阅读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阅读题目
5.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2分,每空1分)
须晴日略输文采
6.词的上下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又是通过那句话将上下两片衔接起来的?(3分)
7.请简要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
(2分)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的是什么一类人?这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
9.下面写景句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0.作者笔下描写的是北国雪景。
“雪”,古往今来多
少文人骚客为之吟咏,请你写出含“雪”的诗句。
(2分)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
5.等到差、失
6.上片:描写;下片:议论、抒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上片:描绘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史人物,抒发伟大政治抱负。
8.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9.化静为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使得所写景物生机勃勃,生动传神,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10.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沁园春雪》阅读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
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
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
此,已经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
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
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
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
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
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
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
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
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
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
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
“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
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
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