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课
(完整)人教版化学九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联系 化学变化中必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判断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添加文字内容
课堂小结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
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 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确定 仪器测知
添 加 文 字 内 容 点击播放 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 动画视频
一、物质的变化
添加文字内容
点击播放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 变化前 序号 的物质
变化时 的现象
液态的水沸腾,产生水 1-1 液态的水 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
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蓝色块 1-2 状的胆矾
由蓝色块状固体 粉碎成 粉末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添 加 文水变字成内冰容
燃料的燃烧
一、物质的变化
观察实验的方法:
液态的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点击播放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 点击播放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关系:
液态的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气味:
密度:
点击播放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并且伴随能量变化,如:发光、放热、吸热等.
木柴燃烧;铁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点击播放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的生锈;往石灰石中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蜡烛受热熔化无新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1章 走进化学 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_2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理解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自然、适合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理解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实行交流:
①相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PPT

知3-导
归纳
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者倒 置,防止液体倒流,玷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 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玷污滴管。用过的滴 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 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②取用少量液体药品时,可以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液 体药品时,可用量筒来量取。取用较多量液体药品时,可 直接倾倒。
C.只有(1)(4)(5)
D.(1)(2)(3)(4)(5)
(来自《典中点》)
知1-练
2 (2015·长沙四校联考三次限训)“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 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 从而降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究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D.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来自点拨)
知2-练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手直接取用固体药品 B.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C.品尝一种固体药品的味道 D.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入指定的容器
(来自《典中点》)
4 下列关于实验安全与操作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取用药品时没有说明用量,则取最少量 B.液体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实验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D.不慎将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问题
试着归纳化学研究的作用。
【例2】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D )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在保护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知2-讲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1节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案

第一节化学让世界更美好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知道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帮助。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3.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物理性质和易分辨的典型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相关链接金刚石参考资料: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纯碳,石墨的化学成分也是纯碳,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质地非常软。
这是因为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成层排列的,原子间的结合力很小,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则是交错整齐地排列成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都紧密地与其它4个碳原子直接连接,构成一个牢固的结晶体。
要使碳原子形成这样的结构,需要2千摄氏度高温和5万个大气压。
人们现在已经能够利用高温高压制造出人造金刚石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大气中的氮被原还为氨的过程。
生物固氮只发生在少数的细菌和藻类中。
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作用所固定的氮(N2)约达17500万吨,其中耕地土壤约有4400万吨,超过了每年施入土壤4000万吨肥料氮素(工业固氮)的量(Burris,1977)。
因此,生物固氮作用有很大潜力。
固氮微生物种类:到1982年固氮微生物达70多个属,大多数是原核微生物(细、放、蓝细菌),也有真菌。
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关系,分为二个类型。
1.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中或培养基中,独自生活时能固定氨态氮。
在进行固氮作用时对植物或其它生物没有明显的依存关系。
有好气性、厌气性、兼厌气性有化能自养异养,光能自养、异养型生固氮微生物。
2.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时,由固氮的共生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人造血管:北京理工大学研发成功直径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并且正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将进一步应用于人类临床实验。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有助于心脏病的治疗。
据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荣杰教授介绍,理工大学成功研发出直径6毫米以下的小口径血管后,首先由阜外医院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22个月未发现堵塞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配套课件

亡)(合理即可)
2021/12/10
第十九页,共二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提示(tíshì):在火被人类利用之后,利用物质的变化制得了一些实用产品如火药、
铁器、陶瓷。C.冶铁炼钢
D.制作玻璃器皿。化学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方面都
答案:A-e B-d C-b D-a E-c
2021/12/10
第十六页,共二十页。
6.为了更好地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shēnbiān),化学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变化”,某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进行 辩论。
2021/12/10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请你也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加入其中的一方。你愿加入
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
2.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以促进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离不开化学。
3.利用化学原理,研究防止或延长钢铁腐蚀方法;研制各
种_______制品,延长钢铁制品的使用寿命,扩大这些制品的
使用范不围锈。钢
202术的发展 【问题导引】在古代,我国突出的化学工艺有哪些?现今,化学在哪
2021/12/10
第六页,共二十页。
【解析】选C。本题考查化学(huàxué)的作用。从材料能够得知化学
(huàxué)能够研制出许多的新型材料、新物品,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足 够的营养物质,保障人体的健康。煤、汽油等燃料的燃烧能产生大量的
二氧化硫等气体,不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C错误。
2021/12/10
_______________,你的观点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课件

课堂练习:
1.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发光发热
2.(2015天津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粮食酿酒
B.湿衣晾干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3.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
学变化引起的是( B )
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反 变化时观察 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
或沉淀等)
变化后观察
有几种物质生成;生成物的颜色、
状态、气味等
2. 物质变化过程中会发 生一些现象,一般从哪些方 面描述现象?
形态改变
包括物质的状态(气态、液态、 固态)等
包括物质的颜色、烟、雾、气 外观变化 泡、浑浊、沉淀、喷泉等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 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做物理性质 。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 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 展性等。
⑴ 熔点和沸点(P8)
①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 (固态变液体 )
如:固态的冰在0℃时 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 的熔点为0℃。 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液态变气态 )
1-4 块状 试管内溶液中有大 二氧化碳
石灰石 量气泡产生、石灰 气体等
有
石变小、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
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有新物质生成 ;
三、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标定位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 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胆矾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在线1、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要注明条件。
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液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谁就会沸腾。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新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变化
————新物质生成 ———新分子生成
无
有
无 新分子、 ————
有
新原子生成
原子重新组合
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物 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伴随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 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 展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节 日 焰 火
燃 烧
钢 铁 生 锈
千姿百态的物质间,存 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 变化着。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纸剪成条
变化前 :纸 变化后: 纸
纸燃烧
变化前:纸 变化后:二氧化碳和水等
物质变化后 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变化后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锈
3、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4、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5、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 碳等
6、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 上出现一层水雾 7、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8、铜的熔点是1083℃ 9、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⑴
熔点和沸点(P8)
①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固态变液体) 如:固态的冰在0℃时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 的熔点为0℃。 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态变气态)
如:液态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即水的沸点 为100℃。(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101kPa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上述水的熔 点和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定的;若压强低于 101kPa,则水的沸点低于100℃。
D是物理性质,E是物理变化
实验1-2(P9)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物理性质
氧气
化学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 支持燃烧,能与金属、 空气大 非金属等反应
二氧化碳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
课堂练习及达标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D ) A、有发光、发热现象 B、物质的状态或颜色发生变化 C、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 D、有其它物质生成
例:
性质
汽油可燃烧
变化
汽油在燃烧
汽油易挥发
汽油挥发了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A是化学性质,B是物理性质。C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A、火药爆炸 C、矿石粉碎
)
B、煤的燃烧 D、钢铁生锈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3、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 变化的是( B )
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 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 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 到变成澄清的溶液。
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在两支试管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 化钠溶液时都有蓝色沉淀生成。
实验【1-4】颗粒状石灰石 操作见课本6页 想象:有大量气泡产生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 发光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物理变化
宏观区 别 微观区 别 相互联 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千万 种,就本质而言只有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我们还学习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课本十页,1、2、3、4
再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基本概念 本质区别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物质的外形,形状、状态发生 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 吸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 产生沉淀等
相互联系 实例说明 辩证统一
化变中同时发生物变,物变中不一定发生化变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 轮胎爆炸等 火药爆炸等 1、化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 成沉淀等现 象,但伴随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变,化变也不一定都有 明显现象。 2、燃烧一定是化变,爆炸不一定是化变。
化学变化
两种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往往同时发生,在化 学变化中,生成新物 质的同时,物质的状 态、形状、大小也改 变,所以同时也发生 了物理变化,但在物 理变化中,不一定发 生化学变化!
观察实验
1、水的沸腾 2、胆矾的研碎 3、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4、颗粒状的石灰石Biblioteka 【实验1-1】水的沸腾 操作: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受到科学态度和 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 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 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 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 小水珠。
【实验1-2】蓝色的块状胆矾 操作:
取少量胆矾(又叫蓝矾)放在研钵内,用 研杵把胆矾研碎。
现象:
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蓝色粉末。
【实验1-3】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操作:
⑵
密度(P8)
密度的单位 固体或液体:kg/m3 或 g/cm3 气 体:g/L 或 g/mL
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ρ=
m V
密度越大的物质,即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越大。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物理性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 “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 性的用语。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 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