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根据《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收集我县食源性疾病信息和食品中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数据,分析危害因素可能来源,主动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及跟踪评价、风险预警和交流、监督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持。

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分别承担相应的监测项目。

二、监测内容及范围(-)食源性疾病监测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在全县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含乡、村级医疗机构)和县疾控中心开展。

监测对象包括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聚集性病例。

2.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

在全县开展。

监测对象为疾控中心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五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后确认的,发病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3.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

在全县开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检出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等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以下简称“PFGE”)o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检出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分离株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以下简称“WGS")oPFGE 和WGS由县疾控中心向省疾控中心上送菌株,省疾控中心及具有能力的市级疾控中心开展检测。

4.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在全县开展。

监测对象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

县疾控中心向省疾控中心上送菌株,省疾控中心开展药敏试验。

(二)食品污染、食品有害因素监测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开展常规和专项风险监测。

结合需要适时安排应急风险监测。

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____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面临食品污染、食品伪劣、食品添加剂滥用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风险,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方案,明确____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实施措施。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机制,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全面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状况,及时发现和应对食品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需求。

三、重点任务1.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1)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建设,提升监测能力。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和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技术设备、人员力量和管理体制。

加强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和食品生产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建设。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

推动信息系统与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善。

(3)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手段。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研发,重点开展新型毒素和有害物质的监测技术研究,提高监测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备和方法。

2. 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效能(1)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

加强对常见食品和重点食品的监测,包括大米、食用油、酒类、肉制品等。

拓展监测范围,逐步增加新型食品、进口食品和特殊人群食品的监测力度。

(2)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库。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本库,收集各类食品样本,建立监测样本库清单和样本管理系统,确保样本来源真实可靠。

(3)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法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3.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理(1)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发布机制。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风险监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是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基础。

监测体系应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频次等要素。

监测目标应明确具体,包括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加工、储运环节的监测。

监测内容应涵盖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等。

监测方法应科学可靠,能够准确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

监测频次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和风险程度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是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关键。

监测机制应包括监测责任部门、监测人员、监测流程和监测报告等内容。

监测责任部门应明确监测工作的主体,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等。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监测工作。

监测流程应科学规范,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实验分析和结果评定等环节。

监测报告应真实可靠,能够客观反映监测结果和食品安全风险情况。

最后,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是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保障。

监测信息共享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包括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监测报告发布系统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等。

应急处置应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监测结果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完善的监测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才能够有效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切实加强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

202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202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202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尊敬的领导: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我提出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2.扩大食品安全监测范围。

将监测范围扩大到所有食品类别,包括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乳制品等,确保监测覆盖面广、监测数据准确。

3.强化食品安全监测力度。

加大监测频率和监测力度,对高风险食品
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4.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技术支持。

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水平和检测速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我对2024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的建议,希望政府能够认真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谢谢!。

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工作计划

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宗旨,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为原则,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水平,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1.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3.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4.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三、工作内容1. 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明确监测任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范围和监测时间。

2.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建设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

3.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照监测方案,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开展全面监测,重点关注高风险食品、重点区域、重点时段。

重点监测内容包括:(1)食品中污染物、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指标;(2)食品中微生物指标;(3)食品包装材料、容器等的安全性;(4)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5)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

4.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监测数据互联互通。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5.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风险。

对发现的问题食品,依法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工作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所需设备、人员和经费。

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

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

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卫健委需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全面了解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预警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2. 原则: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三、任务和内容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职责划分:卫健委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划分为预警监测、规律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四个模块。

2. 预警监测:通过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对食品市场和食品生产环节进行监测,及时预警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3. 规律监测:定期对食品市场和食品生产环节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食品质量和安全情况,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规律变化。

4. 风险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依据。

5. 应急处置:在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风险调查、处置和危机公关工作。

四、工作机制和措施1. 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机制,及时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监测报告和风险评估结果。

2. 建立监测网络: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合作网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监测效能。

3. 加强研究和技术支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相关的科研研究,提高监测方法和技术水平,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支持。

4.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 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进行。

五、资源保障1. 人力资源:卫健委将从现有人员中挑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024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2024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计划

2024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计划一、制定抽检计划在制定抽检计划时,需要明确抽检的目标、范围和频次。

具体而言,应针对不同食品种类、不同风险因素以及不同抽检场所(如生产、流通、餐饮等)进行差异化抽检设计。

在确定抽检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食品产业链的特点,确保从源头到餐桌的全方位覆盖。

此外,为提高抽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定期更新和完善抽检计划。

二、组织抽检实施在实施抽检过程中,应注重规范化操作,确保采样方法、检测项目、判定标准等环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具体而言,应严格遵循抽检规范,确保采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在实验室检测环节,应注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检测设备的更新维护,提高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应加强抽检过程的质量控制,防范抽检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三、风险监测分析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抽检的重要环节,涉及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预警等方面。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点,为后续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风险监测分析过程中,应注重数据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定期发布风险监测报告,为相关部门的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信息公示与反馈信息公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及时公示抽检结果,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引导理性消费。

同时,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反馈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五、问题处置与整改针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食品,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坚决遏制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具体而言,应对问题食品进行追溯召回,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时,应加强对问题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其整改落实到位。

针对普遍性、区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六、人员培训与考核为提高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定期开展人员培训与考核工作。

培训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抽检技术、风险评估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食品风险,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食品风险监测实施方案。

二、背景食品风险监测是指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为了实现食品风险的有效监测,需要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

三、监测目标1. 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以及相关的毒素和致病因子;2. 监测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残留:包括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3. 监测食品中的物理污染:包括异物、金属片、玻璃碎片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四、监测内容1. 根据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食品种类和样本数量;2. 采集样本时应注意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3. 对采集的食品样本进行微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的分析,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4. 依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五、监测方法1. 微生物学监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2. 化学物质残留监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兽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情况;3. 物理污染监测方法:包括目视观察、显微镜检测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异物、金属片、玻璃碎片等物理污染。

六、风险评估与控制1.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标准,对食品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2.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加强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供应链的监管等;3. 监测食品风险的长期趋势,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七、监测结果公布与跟踪1. 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食品风险监测的情况和结果;2. 建立食品风险监测结果的数据库,定期对食品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3. 根据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卫生部等5部局共同制定的《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卫办监督发〔2010〕20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卫生厅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农业局、工商局、海洋渔业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制定了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范围涵盖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等环节。

重点针对我省食品中元素物质、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产加工中形成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和违禁使用物质、食源性致病菌等项目开展监测。

一、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2010年食品中已知的重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二)掌握我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

二、监测形式监测形式分为两种: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

三、监测分工和监测任务(一)省卫生厅:负责常规监测中项目的监测以及负责部分专项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1。

(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专项监测中元素部分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2。

(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专项监测中食品添加剂、食品中违禁添加物质以及加工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3。

(四)省农业厅:负责专项检测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检测。

检测任务见附件4。

(五)省海洋渔业局:负责专项检测中兽药残留孔雀石绿的检测以及养殖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检测任务见附件5。

(六)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常规监测中的鲜榨果汁部分以及专项监测中部分真菌毒素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6。

(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专项监测黄酒生产过程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7。

(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食品和环境样本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

监测任务见附件8。

四、监测点的选择根据《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我省人口分布情况、食品生产特点、地域分布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等因素,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常规监测部分共设有7个监测点,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湛江市、中山市、河源市、江门市、韶关市。

专项监测原则上应选择以上地区开展监测工作,若样本不足或代表性不够,可根据监测项目的实际需要选择某些特殊地理结构区域或污染区域开展监测工作。

五、样品采集要求及检验方法检测数据可靠与否不仅受检测方法影响,样品的代表性、数量、采集方法及分析部位也有直接关系。

对许多样品来说,采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因此样品采集不好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承担专项监测的部门可根据管辖范围进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

样品的采集涵盖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各环节。

为了规范采样工作,承担常规检测的部门在流通环节采集样品时,应严格按照附件9的要求,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为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规范检验过程,承担样品检测任务的部门应按照附件10推荐的检验方法开展检验工作。

六、数据报送与通报(一)按照《2010年广东省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案工作手册》和《2010年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方案工作手册》(另发)的规定,填写样品信息。

(二)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10日之前向省卫生厅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七、质量控制、培训及督导(一)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应组织对所承担的监测项目进行培训和实验室间比对或质量控制考核。

(二)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本部门所指定承担检测任务的检验机构进行督导。

八、各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省卫生厅联系人:甘萍,罗力联系方式:83838358(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系人:柯哲联系方式:83135823(三)省农业厅联系人:黄娜联系方式:37288953(四)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系人:吴铮联系方式:85587070(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系人:张卫洪联系方式:84237376(六)省海洋渔业局联系人:林汉群联系方式:28377249(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系人:汪廷彩联系方式:37886071(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系人:郑育洪联系方式:38290425附件:1.省卫生厅负责的常规监测种类和项目2.省工商局负责的专项监测种类和项目3.省质监局负责的监测种类和项目4.省农业厅负责的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5.省海洋渔业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6.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7.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的加工过程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8.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的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和环境样本种类、数量和项目9.样品采集、运送的技术要求10.监测项目的检验方法附件1省卫生厅负责的常规监测种类和项目(2)水产品包括海水和淡水鱼类、甲壳类、软体类和藻类,其中仅海水鱼监测甲基汞。

(3)蔬菜包括监测区域生产的主要品种,监测时应根据本区域居民的膳食摄入特点及其市场上各种产品的比例进行数量的分配。

(4)蛋类包括鸡、鸭、鹅蛋以及皮蛋,其中皮蛋的比例为20%,监测时应根据当地市场上鸡、鸭、鹅蛋的比例进行数量的分配。

(5)肉类包括猪、牛、羊肉及其肝肾等组织,监测时应根据当地居民的膳食摄入特点及其市场上各种产品的比例进行监测数量的分配。

其中应至少包括30%以上的猪肾。

(6)食用菌指人们经常食用的大型真菌,监测时应根据当地居民的膳食摄入特点及其市场上各种产品的比例进行监测数量的分配。

(7)指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本地产液体奶、奶粉、奶酪、奶油等产品。

(8)粮食加工制品指可能使用明矾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发面制品、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挂面。

(9)仅监测猪肉。

(10)仅监测玉米及其制品如玉米面、玉米等以及小麦面粉。

监测时应根据本地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特点进行监测食品的分配,除应全部涵盖外,监测结果的总数应符合监测数量的要求。

(11)指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本地产液体奶。

(12)仅监测白南瓜子。

(13)指真空包装或罐装金针菇。

(14)指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本地产乳粉、液体奶和奶酪等。

(15)指含乳冷饮、饮料和夹心饼干等。

(16)仅监测小麦粉。

(17)指面包、面条等。

(18)本监测区域的所有相关产品是指由广东省生产的、具有注册商标的定型包装产品,以下相同。

(19)根据采样原则和监测区域的产品特点确定监测数量是指根据监测点的产品特点和以往监测结果按照采样量的计算公式确定监测样品的数量,以下相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规监测食品种类和项目附件2省工商局负责的专项监测种类和项目注:* 监测点应保证数据来源的全面性。

附件3省质监局负责的监测种类和项目2010年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注:(1)以奶粉为主。

(2)视产品的实际颜色主要选择检测下列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诱惑红、胭脂红、酸性橙Ⅱ、玫瑰红B(罗丹明B)、碱性嫩黄O等。

(3)仅监测葡萄酒。

(4)仅监测液体奶。

(5)仅监测液体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

(6)仅监测酸奶。

(7)仅监测小麦粉。

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数量和项目附件4省农业厅负责的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注:(1)仅监测猪肉、猪肝。

(2)仅监测鸡肉。

附件5省海洋渔业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2010年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和环境样本种类、数量和项目则土壤或海水的样本量为20。

附件6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监测的种类和项目注:(1)仅监测以苹果、山楂为主要原料榨汁而成的果汁。

附件7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的加工过程专项监测的食品种类和项目过每季度对发酵前的所有原料、粗酒、成品酒以及在保质期内进行连续跟踪以获得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来源及控制措施。

附件8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的食源性致病菌专项监测的食品和环境样本种类、数量和项目土壤或海水的样本量为20。

附件9样品采集、运送的技术要求一、样品采集的总体原则要求(一)抽样采用多级分层抽样。

第一层是监测地区,第二层是监测点,第三层是各类食品。

监测工作应依据监测计划中对样品和数量的基本要求进行抽样。

抽样时要对辖区内各种类型的超市和集贸市场等销售市场、餐饮单位的分布和数量、食品品种和类型进行全局性摸底调查,根据被监测食品抽样数量的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中挑选出在本地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的监测样品。

(二)监测点选择。

在抽取的监测地区选取监测点,应选择当地居民的主要购买点,典型的零售点包括:超市、市场(农贸批发)、商场(商店)、专卖店、饭店(酒店)等。

每类监测食品根据下述准则抽取零售点类型:1.如果最大的一类零售点(例如超市)供应了市场上至少80%的同类食品,那么只需从这一类零售点中采样。

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加入第二大类零售点,直到覆盖市场至少80%的同类食品。

2.计划从每类零售点抽取的同类食品的样本量应与这一类零售点销售份额成比例。

3.各类食品的抽样。

根据零售点销售份额的估计值在同一类食品中进行抽样。

这种抽样可根据当地零售管理部门提供的营业额具体数据抽取市场上有代表性的样品,或粗略的根据市场供应量多少进行。

(三)样品采集的一般要求。

1.除特殊要求外,一般要求随机从零售的食品中抽样,应尽量采集本监测区域中不同地域或不同生产厂家的样品,保证溯源性。

2.定型包装的产品应采集在保质期内且包装完好的产品,而且要有完整的标识信息。

如果标签不清楚或损坏将不能作为样本。

3.散装固体食品要从盛放样品容器或包装袋的上中下不同的部位多点采样,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混合,最后取代表性样品。

散装液体样品应充分混匀后再采样需要的量。

蔬菜、水果要保证多点足量采样,以保证代表性。

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生产厂家、批号、保质期、储存温度等。

4.每一批次的同类食品只采一个样,并在保质期内进行检测。

采集的样品要分开放在不同的采样袋中,送实验室检测。

易变质的样品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采样,一定要有冷藏保存,防止在送到检验室前发生变质。

5.要避免在抽样过程中交叉污染,保证抽样所用的设备,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被污染。

6.采集的同一样品应尽可能用于不同项目的检测。

二、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样品的采样技术要求(一)样品采集的特殊要求。

1.采样容器根据检验项目选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制品。

器具和容器类要先用洗涤剂,然后用硝酸(1+1)充分洗涤,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备用。

2.容器的内壁应光滑、清洁、干燥、密封,不得含有待检物质及干扰物质。

酒类油性样品,不应用橡胶瓶塞。

酸性食品,不宜用金属容器盛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