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理科)化学部分

合集下载

高二化学(理科)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化学(理科)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化学(理科)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Cu 64 Zn 65 Ag 108 Fe 56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到15每题2分,16到25每题3分,共60分)1. 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B. 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C. 可充电电池在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电能D. 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能量可设计为原电池转化为电能【答案】D【解析】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选项A正确;B、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选项B正确;C、可充电电池在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电能,选项C正确;D、酸碱中和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上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2. 下列事实不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的是( )A. 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B. 铁被钝化处理后不易腐蚀C.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滴入少量CuSO4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D. 烧过菜的铁锅加入清水放置,出现红棕色的锈斑【答案】B【解析】A、轮船水线下的船壳装上锌块后,可保护船壳在海水中不被腐蚀,因为Zn比Fe活泼,Zn与Fe构成原电池,在海水中锌被腐蚀,从而保护船壳,发生原电池反应可用电化学知识解释,选项A不选;B、铁被钝化后,在金属表面上会形成一层致密的金属氧化膜,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腐蚀,不能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选项B选;C、纯Zn和稀H2SO4反应速率慢,滴入CuSO4后,发生Zn+Cu2+=Zn2++Cu的反应,生成的Cu和Zn组成原电池,加快Zn与H2SO4的反应速率;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可用电化学知识解释,选项C不选;D、烧过菜的铁锅加入清水放置,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属于钢铁的电化学腐蚀,选项D不选。

高二上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理科)含答案

高二上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理科)含答案

20-21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卷和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第1~20题为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第21~24题为非选择题,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Ca-40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C.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D.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2.含20.0克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NaOH(aq)+HCl(aq)=NaCl(aq)+H2O(l);ΔH= +28.7kJ/mol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 -28.7kJ/molC.NaOH(aq)+HCl(aq)=NaCl(aq)+H2O(l);ΔH= +57.4kJ/mol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 -57.4kJ/mol3.在25℃、101kPa下,0.1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72.5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H3OH(l) + 3/2O2(g) = CO2(g) + 2H2O(l);△H=+725.8kJ/molB、2CH3OH(l) +3O2(g) = 2CO2(g) + 4H2O(g);△H=-1451.6kJ/molC、CH3OH(l) + 3/2O2(g) = CO2(g) + 2H2O(l);△H=-725.8kJ/molD、2CH3OH(l) + 3O2(g) = 2 CO2(g) + 4H2O(g);△H=-1451.6kJ/mol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无关5.本题列举的四个选项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B.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C.化学平衡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D.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研究化学反应是否可能自发进行6.对可逆反应4NH3(g)+ 5O2(g)4NO(g)+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 5υ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 3υ正(H2O)7.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A、加热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C、滴加少量CuSO4溶液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8.温度一定时, 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mA(气) + nB(气) pC(气), 达到平衡后, 若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 1/2, 当再次达到平衡时, 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度的 1 .9 倍,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 C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大C. 气体A的转化率升高D. m + n > p9.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P(g)+Q(g) R(g)+S(g)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B.P和R的生成速率相等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内P、Q、R、S共存10.在密闭容器中,反应X 2(g)+Y2(g) 2XY(g);ΔH<0,达到甲平衡。

高二化学(理科)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化学(理科)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化学(理科)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A.钢铁的腐蚀 B.食物腐烂C.工业炼钢 D.塑料老化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某时刻生成物的浓度表示B.在同一反应中,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C.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D.在任何反应中,反应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则反应速率大;反应现象在很长时间内才出现,则反应速率小3.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为3mol/L,经5秒钟后,浓度变为2mol/L,则这5秒里该反应物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 0.2 mol/sB. 0.2 mol·L/sC. 0.2 mol/(L·s)D. 12 mol/(L·min)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碰撞的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和适当的取向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B.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C.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D.活化分子间每次碰撞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5.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H3OH(l)+3/2O2(g)→CO2(g)+2H2O(l)△H=+725.8kJ/molB.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C.2CH3OH(l)+3O2(g)→2CO2(g)+4H2O(l)△H=-725.8kJ/molD.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6.决定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压强C、浓度D、反应物本身的性质7.能使碳酸钙的分解速率显著增大的措施是( )A.增加少量的CaCO3固体 B.升高温度C.加入MnO2 D.增大压强8.升高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主要是由于( )A.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使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机会增多B.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该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放热的D.该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吸热的9、下列措施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增大反应物的量B.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D.使用催化剂10.化学平衡主要研究下列哪一类反应的规律 ( )A.可逆反应B.任何反应C部分反应 D.气体反应11.在密闭容器中于一定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2SO2+ O22SO3当到达平衡时通入18O2,再次平衡时,18O存在于 ( )A.SO2、O2B.SO2、SO3C.SO2、O2、SO3D.O2、SO312.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重要特征是 ( )A.反应停止了B.正逆反应的速率均为零C.正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13.改变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变化中正确的是 ( )A.生成物浓度一定增大B.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增大C.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D.某生成物的产率可能提高14、欲提高合成氨:N2+3H2 2NH3反应的反应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采用高温②采用高压③使用催化剂④增大N2的浓度⑤增大H2的浓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全部15.以下自发反应可用焓判据来解释的是 (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B.2N2O5(g)===4NO2(g)+O2(g)ΔH=+56.7 kJ/molC.(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 kJ/molD.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6.反应 X(g)+(正反应放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Y 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021-2022年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理科) 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理科) 含解析

2021年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理科)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判断一个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常用焓判据和熵判据,则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判定反应一定自发进行的是()A.△H>0,△S>0B.△H<0,△S>0C.△H>0,△S<0D.△H<0,△S<0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当△G=△H﹣T•△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解答:解: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综合判据,当△G=△H﹣T•△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当△H<0,△S>0时,△G=△H﹣T•△S<0,一定能自发进行,而△H>0,△S<0时不能自发进行,△H>0,△S>0或△H<0,△S<0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反应的温度,所以△H<0,△S>0一定能自发进行,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自由能判据的应用.2.(2分)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S 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 O2为0.25mol/L C.S O2、SO3均为0.15mol/L D.S O3为0.40mol/L考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据此判断分析.解答:解:A、SO2和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和O2的浓度浓度变化分别为0.2mol/L、0.1mol/L,实际变化应小于该值,故A错误;B、S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的浓度浓度变化为0.2mol/L,实际变化为0.05mol/L,小于0.2mol/L,故B正确;C、反应物、生产物的浓度不可能同时减小,一个减小,另一个一定增大,故C错误;D、SO3的浓度增大,说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二氧化硫和氧气完全反应,SO3的浓度的浓度变化为0.2mol/L,实际变化小于该值,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建立,难度不大,关键是利用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运用极限假设法解答,假设法是解化学习题的常用方法.3.(2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2B(g)⇌xC(g)+2D(g),在2L密闭容器中,把4molA和2molB混合,2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1.6molC,又测得反应速率V D=0.2mol/(L•mi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B的转化率均是20% B.x=4C.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2.8mol D.平衡时气体压强比原来减小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专题:计算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来确定化学计量数x,V D=0.2mol/(L•min),V C==0.4mol/(L•min),则x=4;2A(g)+2B(g)⇌4C(g)+2D(g),开始 4 2 0 0转化0.8 0.8 1.6 0.8平衡3.2 1.2 1.6 0.8结合转化率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来计算.解答:解:V D=0.2mol/(L•min),V C==0.4mol/(L•min),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x=4,2A(g)+2B(g)⇌4C(g)+2D(g),开始 4 2 0 0转化0.8 0.8 1.6 0.8平衡3.2 1.2 1.6 0.8A.A的转化率为×100%=20%,B的转化率为×100%=40%,故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x=4,故B正确;C.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3.2mol,故C错误;D.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3.2mol+1.2mol+1.6mol+0.8mol>4mol+2mol,则反应后压强增大,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熟悉化学平衡的三段法计算及转化率的计算即可解答,注意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化学计量数与压强的关系来解答,题目难度中等.4.(2分)下列图示关系不正确的是()A.B.C.D.考点:燃烧热;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中和热.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依据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概念分析判断;B、依据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概念分析判断;C、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分析判断;D、根据沼气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关系分析判断;解答:解:A、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 mol 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中和热和燃烧热都属于反应热,故A正确;B、能源为:自然界贮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二者不重合,故B错误;C、氧化还原反应是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可以是吸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图示正确,故C正确;D、沼气本身提供的是清洁能源,是一种新能源,沼气是利用太阳能的作用,有机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不仅解决了沼气工程中的环境问题、消耗了大量废弃物、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变废为宝,产生了大量的热能和电能,符合能源再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能源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与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新能源的利用开发和与能源的关系.5.(2分)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A.单位时间生成N A的A2同时生成N A的ABB.容器内的总压不随时间变化C.单位时间生成2N A的AB同时生成N A的B2D.单位时间生成N A的A2同时生成N A的B2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通过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的压强都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单位时间生成N A的A2同时生成2N A的AB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单位时间生成N A的A2同时生成N A的AB时反应不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通过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的压强都不变,故B错误;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A的AB同时生成N A的B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A的A2同时生成N A的B2,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易错点为B,注意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不变的化学反应不能用气体压强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6.(2分)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因而反应速率增大B.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C.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D.加入适宜的催化剂,使分子能量增加从而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A.压强增大,体积减小,则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加;B.活化分子发生碰撞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C.升高温度,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D.使用催化剂,分子本身的能量不变,但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解解: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压强增大,体积减小,则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答:目增加,所以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B.活化分子发生碰撞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即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故B正确;C.升高温度,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D.使用催化剂,分子本身的能量不变,但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显然分子的能量不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明确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与活化能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7.(2分)(xx•重庆)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kJ/mol(燃烧热)B.N 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中和热)C.S(s)+O2(g)═2SO2(g);△H=﹣269kJ/mol(反应热)D.2NO2═O2+NO;△H=+116.2kJ/mol(反应热)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注意事项可知,需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燃烧热抓住1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中和热抓住生成1mol水,且利用燃烧与中和反应放热来解答.解答:解:A、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故A错;B、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故B错;C、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明了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故C 正确;D、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故D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燃烧热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重在搞清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8.(2分)将X和Y以1:2的体积比混合后置于密闭容器中,加压到3×107Pa,发生如下反应:X(g)+2Y(g)⇌2Z(g),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和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相等,有关数据如图,则反应对应的温度是()A.100℃B.200℃C.300℃D.不能确定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专题:计算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本题目通过求出X或Y的转化率,然后查图象就可以确定其相应温度,令开始加入的X和Y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2mol,设达到平衡时,X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三段式用x表示出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根据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和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相等,列方程球x的值,计算x的转化率,结合图象判断.解答:解:令开始加入的X和Y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2mol,设达到平衡时,X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则:X(g)+2Y(g)⇌2Z(g)起始/mol 1 2 0转化/mol x 2x 2x平衡/mol 1﹣x 2﹣2x 2x所以有1﹣x+2﹣2x=2x,解得x=0.6mol.故X和Y的转化率均为×100%=60%,对应温度为30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清楚求出X或Y的转化率,然后查图象就可以确定其相应温度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三段式解题法的运用.9.(2分)某温度下,已知反应mX(g)+nY(g)⇌qZ(g)△H=+Q kJ•mol﹣1(Q>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υ正(X)=υ正(Y)B.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加入X,反应的△H增大C.在一定条件下向容器中放入m molX和n mol Y,充分反应吸收Q kJ的能量D.降低温度,反应的速率值变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B.改变反应物的用量,反应热不变;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会完全转化为生成物;D.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降低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解答:解: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速率υ正(X)=υ正(Y),故A 正确;B.改变反应物的用量,反应热不变,所以加入X,反应的△H不变,故B错误;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会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则在一定条件下向容器中放入m molX和n mol Y,充分反应吸收的热量小于QkJ,故C错误;D.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降低温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选项B、C为易错点,注意利用该反应的特点来解答,题目难度中等.10.(2分)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0.达到平衡,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倍数相等B.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C.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小的倍数小于v(逆)减小的倍数D.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由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0可知,反应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大于生成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放热,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平衡不移动,故A 正确;B.反应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大于生成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增大压强,v(正)、v (逆)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故B正确;C.正反应放热,则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减小的倍数小于v(逆)减小的倍数,故C 正确;D.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氩气,虽然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的气体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以及平衡移动与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易错点为D,注意压强改变时,只有浓度改变,反应速率和平衡才会改变.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11.(4分)微型钮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 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 ﹣,根据上述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使用过程中,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减小B.使用过程中,电子由Ag20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C.Z n是负极,Ag2O是正极D.Z 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点:专题:电化学专题.分析:银锌电池的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则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负极发生Zn+2OH﹣﹣2e=ZnO+H2O,c(OH﹣)减小,所以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减小,故A正确;B.Zn为负极,Ag2O为正极,则使用过程中,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Ag20极,故B错误;C.Zn失去电子,Zn为负极,Ag2O得到电子是正极,故C正确;D.Zn电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故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明确电极反应、正负极的判断、电子的流向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12.(4分)可逆反应mA(g)+nB(g)⇌pC(g)+qD(g)的v﹣t图象如图甲,如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则其v﹣t图象如图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①a1>a2;②a1<a2;③b1>b2;④b1<b2;⑤t1>t2;⑥t1=t2;⑦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⑧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更大.A.②③⑤⑧B.①④⑥⑧C.②④⑤⑦D.①③⑥⑦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解答:解:可逆反应mA(g)+nB(g)⇌pC(g)+qD(g)的v﹣t图象如图,如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a1、a2为两种条件下正反应速率,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则a1<a2;使用催化剂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则加催化剂时达到平衡的反应速率大,所以b1<b2;使用催化剂缩小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则t1>t2;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平衡状态没有改变,则阴影部分面积相同;综上所述②④⑤⑦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图象,明确图象中纵横坐标及点、线的意义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13.(4分)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气)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D.a>b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专题:压轴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采用假设法分析,假设a=b,则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平衡不移动,B和C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倍,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和C的浓度均是原来的60%,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解答:解:假设a=b,则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平衡不移动,B和C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倍,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和C的浓度均是原来的60%,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A、由以上分析可知,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B、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C、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故C正确D、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故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通过改变体积浓度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此为解答该题的关键.14.(4分)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 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X、Y、Z均为气态C.X和Y中只有一种是气态,Z为气态D.上述反应的正反应的△H>0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由图象曲线变化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Z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析: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吸热,增大压强,Z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反应前的气体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图象曲线变化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Z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吸热,故A错误;B.如X、Y、Z均为气态,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应不移动,但由图象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C.增大压强,Z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反应前的气体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则X和Y中只有一种是气态,Z为气态,故C正确;D.由A可知,正反应吸热,△H<0,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图象问题,题目难度中等,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握图象中曲线的变化特点,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15.(4分)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结论正确的是()A.(1)(2)中Mg作负极,(3)(4)中Fe作负极B.(2)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四个装置中某一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D.(4)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考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专题:电化学专题.分析:当稀硫酸是电解质溶液时,Mg作负极(活泼性Mg>Al);当NaOH是电解质溶液时,Al作负极(Mg不与NaOH溶液反应);(3)中Cu作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Fe作正极,因为常温下,Fe被浓硝酸钝化,(4)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2)中Mg不与NaOH溶液反应,Mg作负极,(3)中因为常温下,Fe被浓硝酸钝化,Cu作负极,故A错误;B.当NaOH是电解质溶液时,Al作负极(Mg不与NaOH溶液反应),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故B正确;C.(4)中正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没有气泡产生,故C错误;D.(4)中Cu作正极,发生吸氧腐蚀,正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故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不同,导致两极发生改变,考查学生知识的变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题目难度中等.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6分)16.(8分)(xx•广州模拟)某探究小组用KMnO4酸性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紫色消失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提示:H2C2O4的一级电离常数为5.4×10﹣2)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2)实验条件作如下限定:所用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可选择0.01mol•L﹣1、0.001mol•L ﹣1,催化剂的用量可选择0.5g、0g,实验温度可选择298K、323K.每次实验KMnO4酸性溶液的用量均为4mL、H2C2O4溶液(0.1mol•L﹣1)的用量均为2mL.如果要探究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变换这些实验条件,至少需要完成4个实验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论.(3)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同学改变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测得以下实验数据(从混合振荡均匀开始计时):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mol•L﹣1溶液褪色所需时间t/min第1次第2次第3次0.01 14 13 110.001 6 7 7①计算用0.001mol•L﹣1 KMnO4酸性溶液进行实验时KMnO4的平均反应速率(忽略混合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写出计算过程).②若不经过计算,直接看表中的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浓度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否可行?不可行.若不可行(若认为可行则不填),请设计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的改进方案:取过量的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草酸溶液分别同时与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1)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能和草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价锰离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写出离子方程式.(2)所做的实验至少有对比实验、改变浓度的实验、改变温度的实验、加催化剂的实验.(3)①根据v=计算.②因颜色是由KMnO4产生,虽然KMnO4浓度大反应快,但KMnO4的量也多,故无法比较;如果想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必须保证高锰酸钾的体积与浓度相同.解答:(1)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能和草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价锰离子、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故答案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2)要得出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结论至少要完成:①取不同浓度KMnO4溶液,在相同温度下进行反应;②取同浓度KMnO4溶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③取同浓度KMnO4溶溶,在同温度且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④取同浓度KMnO4溶液,在同温度且不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等3个实验来进行对比.故答案为:4.(3)①反应开始时:c(KMnO4)==0.00067 mol•L﹣1反应时间:△t==6.7min KMnO4的平均反应速率:ν(KMnO4)===1×10﹣4 mol•L﹣1•min﹣1故答案为:1×10﹣4 mol•L﹣1•min﹣1.②由题中数据知浓度大的褪色时间反而长,因颜色是由KMnO4产生,虽然KMnO4浓度大反应快,但KMnO4的量也多,故无法比较,故不经过计算直接利用表中的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浓度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不可行的;所以若想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则必须保证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相同,才能判断H2C2O4溶液浓度的大小.故答案为:否(或:不可行);取过量的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草酸溶液分别同时与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注意决定反应速率的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外界条件只是影响因素.17.(8分)航天技术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碱式和非水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均可表示为:2H2+O2=2H20.(1)酸式氢﹣氧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是酸,其负极反应可表示为:2H2﹣4e﹣=4H+,其正极反应表示为O2+4H++4e﹣=2H2O;(2)碱式氢﹣氧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是碱,其正极反应表示为:O2+2H20+4e﹣=40H﹣,其负极反应可表示为2H2+40H﹣4e﹣=4H2O;(3)非水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其负极反应可表示为:2H2+2O2﹣﹣4e﹣=2H20,其正极反应表示为O2+4e﹣=2O2﹣.(4)非水电解质是掺杂K2CO3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CO32﹣,其正极反应可表示为:O2+2CO2+4e﹣=2C032﹣,其负极反应表示为2H2+2CO32﹣﹣4e﹣=2H2O+2CO2.考点: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专题:电化学专题.分析:(1)酸式氢﹣氧燃料电池中,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O,可用总反应式减负极反应可到正极反应式;(2)碱式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用总反应式减正极反应得到负极反应式;(3)正极发生还原反应,O2得电子生成O2﹣;(4)负极发生氧化反应,H2得电子,生成物为H2O和CO2.解答:解:(1)酸式氢﹣氧燃料电池中,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O,总反应式减负极反应可到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答案为:O2+4H++4e﹣=2H2O;(2)碱式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总反应式减正极反应得到负极反应式为2H2+40H﹣4e﹣=4H2O,。

高二(理)化学《2021届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理)化学《2021届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密 封 线 内不 要 答题❖ ❖ ❖ ❖ ❖ ❖ ❖ ❖ ❖ 长郡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 高 二 化 学 试 卷❖ ❖ 命 题 人 : 周 万 明审 题 人 : 李 翔❖ 时 量 :9◇分 钟满 分 :¹◇◇分❖ ❖ 得 分❖ ❖ 可 能 用 到 的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H ~¹ ’~¹4 O ~¹4 *~³² ❖ ❖ ❖ 第 I 卷 选 择 题 (共 4◇分 )❖ ❖ ❖ 一 ˛选 择 题 (本 题 包 括 ²◇小 题 ,每 小 题 ²分 ,共 4◇分 ) ❖ ❖ ¹·反 应 热 的 符 号 是 ❖ A ·HB ·AH ³·8D ·¹J •¹O ¹¯¹❖ ²·体 积 相 同 ¸9H 相 同 的 H ³¹和 ³H ³³O O H 溶 液 ,与 ’Q O H 溶 液 中 和 时 ,两 ❖ ❖ 者 消 耗 的 ’Q O H 的 物 质 的 量 ❖ ❖ A ·相 同 B ·中 和 H ³¹的 多 ❖ ❖ ³·中 和 ³H ³³O O H 的 多 D ·无 法 比 较 ❖ ❖ ³·下 列 说 法 错 误 的 是❖ ❖ A ·’H 4’O ³ 溶 于 水 吸 热 ,但 仍 能 自 发 进 行 ,是 因 为 该 过 程 熵 增 加 ❖ B ·同 一 种 物 质 气 态 时 熵 值 最 大 ,液 态 时 次 之 ,而 固 态 时 熵 值 最 小 ❖ ³·不 借 助 于 外 力 而 自 发 进 行 的 过 程 ,其 体 系 能 量 一 定 是 由 高 能 状 态 转 变 ❖ 为 低 能 状 态❖ ❖ D ·由 焓 判 据 和 熵 判 据 组 合 而 成 的 复 合 判 据 ,更 适 合 判 断 在 等 温 ¸等 压 下 , ❖ ❖ 不 作 非 膨 胀 功 时 化 学 反 应 进 行 的 方 向❖ ❖ 4·航 天 飞 机 常 用 肼 (’²H 4)和 过 氧 化 氢 (H ²O ²)作 动 力 源 &已 知 ¹å液 态 肼 和 ❖ ❖ 足 量 液 态 过 氧 化 氢 反 应 生 成 氮 气 和 水 蒸 气 ,同 时 放 出 ²◇·◇’¹J 热 量 &下 ❖ 列 说 法 中 ,错 误 的 是 ❖ A ·该 反 应 中 , 肼 作 还 原 剂 ❖ B ·液 态 肼 的 燃 烧 热 为 44¹·4¹J •¹O ¹¯¹❖ ❖ ³·该 动 力 源 的 突 出 优 点 之 一 是 反 应 产 物 对 环 境 无 污 染❖❖A H=¯44¹·4¹J•¹O¹¯¹化学(长郡版)¯¹² ² ’·对 于 反 应 ²*O ²(å)+O ²(å)=“²*O ³(å),能 增 大 正 反 应 速 率 的 措 施 是 A ·通 入 大 量 O ² B ·增 大 容 器 容 积 ³·移 去 部 分 *O ³D ·降 低 体 系 温 度 4·下 列 事 实 不 能 用 勒 夏 特 列 原 理 解 释 的 是 A ·氨 水 应 密 闭 保 存 , 置 低 温 处 B ·在 ¹e ³¹² 溶 液 中 加 入 铁 粉 防 止 氧 化 变 质 ³·生 产 硝 酸 中 使 用 过 量 空 气 以 提 高 氨 的 利 用 率 D ·实 验 室 用 排 饱 和 食 盐 水 法 收 集 氯 气’·下 列 关 于 化 学 平 衡 常 数 的 说 法 中 ,正 确 的 是 A ·在 任 何 条 件 下 ,化 学 平 衡 常 数 都 是 一 个 定 值 B ·当 改 变 反 应 物 的 浓 度 时 ,化 学 平 衡 常 数 会 发 生 改 变 ³· 化 学 平 衡 常 数 ¹ 与 反 应 物 浓 度 和 体 系 的 压 强 无 关 , 但 与 温 度 有 关 , 也与 方 程 式 的 书 写 形 式 有 关D ·化 学 平 衡 常 数 ¹与 反 应 物 的 转 化 率 是 一 一 对 应 的 8·对 于 反 应 H (å)+¹ (å)"""²H ¹(å) AH =¯²’◇¹J •¹O ¹¯¹,下 列 说 法正 确 的 是A ·²¹氟 化 氢 气 体 分 解 成 ¹¹氢 气 与 ¹¹氟 气 时 ,吸 收 ²’◇¹J 热 量B ·¹¹O ¹氢 气 与 ¹¹O ¹氟 气 反 应 生 成 ²¹O ¹液 态 氟 化 氢 ,放 出 的 热 量 等 于 ²’◇¹J³·在 相 同 条 件 下 ,¹¹O ¹氢 气 与 ¹¹O ¹氟 气 的 能 量 总 和 大 于 ²¹O ¹氟 化 氢气 体 的 能 量D ·¹个 H ² 分 子 与 ¹个 ¹² 分 子 反 应 生 成 ²个 H ¹分 子 ,同 时 放 出 ²’◇¹J 热量9·在 一 密 闭 容 器 中 ,反 应 a A (å)=“4B (å)达 平 衡 后 ,保 持 温 度 不 变 ,将 容 器体 积 增 加 一 倍 ,当 达 到 新 的 平 衡 时 ,B 的 浓 度 是 原 来 的 4◇,则 A ·平 衡 向 逆 反 应 方 向 移 动 B ·物 质 A 的 转 化 率 减 小 ³·物 质 B 的 质 量 分 数 增 加 D ·a >4¹◇·实 验 室 在 配 制 硫 酸 铁 溶 液 时 ,先 把 硫 酸 铁 晶 体 溶 解 在 稀 硫 酸 中 ,再 加 水稀 释 至 所 需 浓 度 , 如 此 操 作 的 目 的 是 A ·防 止 硫 酸 铁 分 解 B ·抑 制 硫 酸 铁 水 解 ³·增 大 硫 酸 铁 的 溶 解 度 D ·增 大 溶 液 的 9H 化 学 (长 郡 版 )¯²4 4 4 ² ³ w 4 ³³ ² 4 ³ ³ ¹¹·将 下 列 溶 液 加 热 蒸 干 ¸灼 烧 后 ,所 得 到 固 体 溶 质 成 分 不 变 的 是 A ·A ¹³¹³ B ·¹H ³O ³ ³·¹e ²(*O 4)³D ·’H 4H ³O ³¹²·¹◇◇¹¹◇·¹¹O ¹/¹ 的 盐 酸 与 ’◇¹¹◇·²¹O ¹/¹ 的 氨 水 混 合 ,充 分 反 应后 ,所 得 溶 液 中 各 种 离 子 浓 度 关 系 正 确 的 是A ·‹(³¹¯ )>‹(’H +)>‹(O H ¯ )>‹(H + ) B ·‹(³¹¯ )=‹(’H + )>‹(O H ¯ )=‹(H + ) ³·‹(H + )+‹(’H + )=‹(O H ¯ )+‹(³¹¯ ) D ·‹(H + )+‹(³¹¯ )=‹(’H + )+‹(’H •H O )4³²¹³·²’ C 时 ,水 的 电 离 达 到 平 衡 :H O =“H + +O H ¯ A H >◇,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A ·向 水 中 加 入 稀 氨 水 ,平 衡 逆 向 移 动 ,‹(O H ¯ )减 小B ·将 水 加 热 ,¹w 增 大 ,9H 不 变 ³·向 水 中 加 入 少 量 ³H ³O O ’Q 固 体 ,平 衡 逆 向 移 动 ,‹(H + )减 小 D ·向 水 中 加 入 少 量 固 体 硫 酸 氢 钠 ,‹(H + )增 大 ,¹ 不 变¹4·在 给 定 的 四 种 溶 液 中 ,加 入 以 下 各 种 离 子 ,各 离 子 能 在 原 溶 液 中 大 量 共存 的 有A ·滴 加 石 蕊 试 液 显 红 色 的 溶 液 :¹e ³+ ¸’H + ¸³¹¯ ¸I ¯B ·9H =¹的 溶 液 :³’²+ ¸’Q + ¸T å²+¸’O ¯ ³·水 电 离 出 来 的 ‹(H + )=¹◇¯¹³¹O ¹/¹的 溶 液 :¹+ ¸H ³O ¯ ¸B ¹¯ ¸B Q ²+D ·所 含 溶 质 为 ’Q *O 的 溶 液 :¹+ ¸³O ²¯ ¸’O ¯ ¸A¹³+ ¹’·在 进 行 中 和 滴 定 的 实 验 中 ,不 需 要 的 仪 器 是 A ·量 筒 B · 锥 形 瓶 ³·滴 定 管D ·蝴 蝶 夹 ¹4·进 行 中 和 滴 定 时 ,事 先 不 应 该 用 所 盛 溶 液 洗 涤 的 仪 器 是 A · 酸 式 滴 定 管 B · 碱 式 滴 定 管 ³·锥 形 瓶D ·移 液 管 ¹’·下 列 反 应 中 , 属 于 水 解 反 应 的 是 A ·H O +H O =“H O + +O H ¯²²³化 学 (长 郡 版 )¯³³ B ·H ³O ¯ +O H ¯=“H O +³O ²¯³²³³·H ³O ¯ +H +=“H ²O +³O ²† D ·³O ²¯+H O =“H ³O ¯ +O H ¯³²³¹8·为 了 除 去 T å³¹² 溶 液 中 的 ¹e ³+ ,可 以 在 加 热 的 条 件 下 加 入 一 种 试 剂 ,过滤 后 ,再 向 滤 液 中 加 入 适 量 的 盐 酸 ,这 种 试 剂 最 好 是 A ·’H ³•H ²O B ·’Q O H ³·³’D ·T åO ¹9·已 知 ¹³9 (A å³¹)=¹·’’×¹◇¯¹◇,¹ (A åI )=8·’¹×¹◇¯¹’&将 A å³¹和 A åI 的 饱 和 溶 液 等 体 积 混 合 ,再 加 入 足 量 的 硝 酸 银 溶 液 ,则 下 列 说 法 正 确的 是A ·只 有 A åI 生 成 B ·A å³¹和 A åI 沉 淀 等 物 质 的 量 生 成 ³·A å³¹沉 淀 的 物 质 的 量 多 于 A åI 沉 淀 D ·A å³¹沉 淀 的 物 质 的 量 少 于 A åI 沉 淀 ²◇·在 ¹◇¹恒 容 密 闭 容 器 中 充 入 ×(å)和 *(å),发 生 反 应 ×(å)+*(å)=“ T (å)+’(å),所 得 实 验 数 据 如 下 表 :¹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A ·实 验 ©中 ,若 ’¹f i ¹时 测 得 n (T )=◇·◇’◇¹O ¹,则 ◇~’¹f i ¹内 ,用 ’表 示 的 平 均 反 应 速 率 *(’)=¹·◇×¹◇¯²¹O ¹/(¹•¹f i ¹) B ·实 验 ©中 ,该 反 应 的 平 衡 常 数 ¹=²·◇ ³·实 验 ©中 ,达 到 平 衡 时 ,×的 转 化 率 为 4◇ D ·实 验 ®中 ,达 到 平 衡 时 ,4<◇·◇4◇ ³9 实 验 编 号 温 度 /C 起 始 时 物 质 的 量 /¹O ¹ 平 衡 时 物 质 的 量 /¹O n (×) n (*) n (T ) © ’◇◇ ◇·4◇ ◇·¹◇ ◇·◇9◇ © 8◇◇ ◇·¹◇ ◇·4◇ ◇·◇8◇ © 8◇◇ ◇·²◇ ◇·³◇a ®9◇◇◇·¹◇◇ ·¹’4²³ 4 4 4 4 4 4 ² 4 4 ² 第 #卷非 选 择 题 (共 4◇分 )二 ˛填 空 题 (本 题 包 括 4小 题 ,共 ²8分 )²¹·(4分 )已 知 :H O =“ H + +O H ¯ ,则 有 ‹(H + )•‹(O H ¯ )=¹• ²电 离‹(H ²O ),常 温 下 的 稀 溶 液 中 ,¹电 离 = &若 升 高 温 度 ,¹电 离(填 “增 大 ”¸“减 小 ”或 “不 变 ”)&²²·(8分 )(¹)向 明 矾 溶 液 中 逐 滴 加 入 B Q (O H ) 溶 液 至 *O ²¯恰 好 沉 淀 完 全 ,溶 液 呈 (填 “酸 性 ”¸“碱 性 ”或 “中 性 ”),用 离 子 方 程 式 表 示 溶 液呈 这 一 性 质 的 原 因 :&(²)向 明 矾 溶 液 中 逐 滴 加 入 B Q (O H ) 溶 液 至 A ¹³+ 恰 好 沉 淀 完 全 ,溶 液 呈 (填 “酸 性 ”¸“碱 性 ”或 “中 性 ”),反 应 的 总 离 子 方 程 式 为 :&²³·(4分 )(¹)在 粗 制 ³’*O •’H O晶 体 中 常 含 有 杂 质 ¹e ²+ &在 提 纯 时 为 了 除 去 ¹e ²+ ,常 加 入 合 适 氧 化 剂 ,使 ¹e ²+ 氧 化 为 ¹e³+,下 列 物 质 可 采用 的 是 (填 字 母 )&A ·¹T ¹O 4B ·H ²O ² ³·氯 水 D ·H ’O ³(²)然 后 再 加 入 适 当 物 质 调 节 至 溶 液 9H =4,使 ¹e ³+转 化 为 ¹e (O H ),可以 达 到 除 去 ¹e ³+而 不 损 失 ³’*O 的 目 的 &调 节 溶 液 9H 可 选 用 下 列物 质 中 的 (填 字 母 )&A ·’Q O HB ·’H ³•H ²O ³·³’OD ·³’(O H )²²4·(¹²分 )已 知 某 溶 液 中 只 存 在 O H ¯ ¸H + ¸’H + ¸³¹¯四 种 离 子 ,某 同 学 推 测 其 离 子 浓 度 大 小 顺 序 有 如 下 四 种 关 系 :©‹(³¹¯ )>‹(’H +)>‹(H + )>‹(O H ¯ ) ©‹(³¹¯ )>‹(’H + )>‹(O H ¯ )>‹(H + ) ©‹(’H + )>‹(³¹¯ )>‹(O H ¯ )>‹(H + ) ®‹(³¹¯ )>‹(H + )>‹(’H + )>‹(O H ¯ )² ³ ² 填 写 下 列 空 白 (填 序 号 ):(¹)若 溶 液 中 只 溶 解 了 一 种 溶 质 ,则 该 溶 质 是,写 出 其 水 解 的 离子 方 程 式& 上 述 四 种 离 子 浓 度的 大 小 顺 序 为(填 序 号 )&(²)若 上 述 关 系 中 ©是 正 确 的 ,则 溶 液 中 的 溶 质 为 &(³)若 该 溶 液 是 由 体 积 相 等 的 稀 盐 酸 和 氨 水 混 合 而 成 ,且 恰 好 呈 中 性 ,则 混 合 前 ‹(H ³¹) ‹(’H ³•H ²O )(填 “>”¸“<”或 “=”,下 同 ), 混 合 前 酸 中 ‹(H + )和 碱 中 ‹(O H ¯ )的 关 系 ‹(H + )‹(O H ¯ )& 三 ˛推 断 题 (共 ¹²分 )²’·(¹²分 )有 五 瓶 损 坏 标 签 的 试 剂 ,分 别 盛 有 A å’O ³ 溶 液 ¸稀 硝 酸 ¸盐 酸 ¸氯化 钡 溶 液 ¸碳 酸 钾 溶 液 ,为 了 确 定 各 瓶 中 是 什 么 试 剂 ,将 它 们 任 意 编 号 为 A ¸B ¸³¸D ¸E ,用 小 试 管 各 盛 少 量 多 次 进 行 两 两 混 合 反 应 ,反 应 现 象 为 :A 与 B ¸A 与 E 均 产 生 沉 淀 ,B 与 D ¸B 与 E 均 产 生 沉 淀 ,³与 E ¸D 与 E 均 产 生 气 体 ,而 ³与 D 无 现 象 &常 温 下 ,实 验 测 得 ◇·¹¹O ¹/¹的 A å’O ³¸’Q ²³O ³ 溶 液 的 9H 分 别 约 为 4 和 ¹¹& (¹)由 此 ,可 判 定 各 试 剂 瓶 中 所 盛 试 剂 的 化 学 式 为 : A¸B¸³&(²)其 中 E 溶 液 的 试 剂 瓶 不 能 用 橡 胶 塞 ,用 离 子 方 程 式 表 示 原 因 :和 *f i O +²O H ¯ """*f i O ²¯+H O& (³)等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的 A ¸B ¸³¸D ¸E 五 种 溶 液 中 ,由 水 电 离 出 来 的 H + 浓度 由 大 到 小 的 排 列 顺 序 为(填 字 母 ,可 以 含“=”)& (4)已 知 ¹ (B Q ³O )=²·4×¹◇¯9,◇·²¹O ¹/¹的 E 和 ◇·¹¹O ¹/¹的 A 等 体³9³积 混 合 , 则 溶 液 中 所 有 离 子 浓 度 由 大 到 小 的 排 列 顺 序 为&四˛实验题(共¹²分)²4·(¹²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B²’4◇¯²◇◇)规定葡萄酒中*O²最大使用量为◇·²’啹¯¹&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略)收集某葡萄酒中*O²,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¹)仪器A的名称是&B中要加入沸石,目的是& (²)B中加入³◇◇·◇◇¹¹葡萄酒和适量盐酸,加热使*O²全部逸出并与³中H²O²完全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³)除去³中过量的H²O²,然后用◇·◇9◇◇¹O¹•¹¯¹’Q O 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若滴定终点时溶液的9H=8·8,则选择的指示剂为;若用’◇¹¹滴定管进行实验,当滴定管中的液面在刻度“¹◇”处,则管内液体的体积(填序号)(©=¹◇¹¹,©=4◇¹¹,©<¹◇¹¹,®>4◇¹¹)&中和滴定前要除去³中过量的H²O²的原因是,除去方法可以是(填字母)&A·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将H²O²氧化B·加入T¹O²催化H²O²分解³·加入¹e³¹³催化H²O²分解D·加入¹I溶液将H²O²还原(4)当锥形瓶中溶液由色变成色时,且半分钟不变色时,停止滴定,消耗’Q O H溶液²’·◇◇¹¹,则该葡萄酒中*O²含量为啹¯¹&(’)该测定结果比实际值偏高,分析原因:,并利用现有装置提出改进措施:&五˛计算题(共8分)²’·(8分)已知: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容积为¹◇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¹¹O¹’²和³¹O¹H²,保持恒温恒容下反应:’²(å)+³H²(å)=“²’H³(å)A H <◇&¹◇¹f i¹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H³的体积分数为¹/³&试回答有关问题:(¹)◇~¹◇¹f i¹内,用’H³的浓度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¹O¹•¹¯¹•¹f i¹¯¹&(²)平衡时,’²的体积分数为&(³)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¹=(保留一位小数)&(4)在上述相同条件下反应,改向密闭容器中充入4¹O¹’H³,则反应达到平衡时,’H³的体积分数¹/³(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化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化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1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阶段质量监测化学(理科)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答案C B C C AD A B A 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 C B D A D B B A D二、必做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4分)21.(共8分,每空2分)(1)0.45mol•L -1•min -1(2)810(3)>(4)CD22.(共14分,每空2分)(1)①⑤⑧②④⑨(2)①c>a=b ②c>a=b (不考虑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3)①b ②ACEF ③<23.(共12分,每空2分)(1)acd (3分)(2)①石墨(1分)-393.5kJ·mol -1②253.9.kJ (3)631.5(4)2NO(g)+2CO(g)N 2(g)+2CO 2(g)ΔH =-746.0kJ·mol -124.(共10分,每空2分)(1)SO 3+2NH 3·H 2O =2NH +4+SO 2-4+H 2O(2)反应Ⅰ的活化能小于反应Ⅱ,相同条件下反应更快(3)缩小反应器的容积相当于增大压强,使得2O 3(g)3O 2(g)平衡逆向移动,O 3浓度变大,则反应Ⅰ和Ⅱ平衡正向移动,NO 和SO 2的转化率提高(4)1.4mol Q 点之前,未达平衡,升高温度,速率加快,转化率增大;Q 点到达平衡后,因为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转化率下降(或其他合理解释)三、选做题(16分,A 组较简单,若两组都做,按A 组计分)25A.(共16分,每空2分)(1)5H 2C 2O 4+2KMnO 4+3H 2SO 4=10CO 2↑+2MnSO 4+K 2SO 4+8H 2O5:2(2)①②②③(3)2×10-4mol·L -1·s -1(4)该反应中生成的Mn 2+是催化剂(5)H 2C 2O 4H ++HC 2O 4-)()()(422-42O C H O HC H c c c ×+25B.(共16分,每空2分)(1)2MnO 4-+5H 2C 2O 4+6H +=2Mn 2++10CO 2↑+8H 2O (2)催化剂变大(3)①1.0 4.0②硫酸浓度为0的对照实验(或其他合理说法)(4)①H 2C 2O 4+OH -=HC 2O 4-+H 2O ②草酸以上试题,其他合理说法或答案也可给分。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2.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A.1molN2(g)和NA个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B.1molN2(g)和1molO2(g)具有总键能小于2molNO(g)具有的总键能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O2(g)= 2NO(g)△H=+180 kJ•mol﹣1
答案选B。
7.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B. 已知C2H5OH(l)的燃烧热是,则C2H5OH(l)+3O2(g)═2CO2(g)+3H2O(g)反应的
C. 一定条件下2SO2(g)+O2(g)⇌2SO3(g)△H1,2SO2(g)+O2(g)⇌2SO3(l)△H2则△H1>△H2
D.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0.5mol N2和1.5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出热量,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段式表示:2A(g) + B(g)⇌2C(g)
初始(mol/L) 2 1 0
转化
2s后
所以,v(A)= 0.3mol·L-1·s-1, v(B)= 0.15mol·L-1·s-1,平衡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 ,平衡时B的浓度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D项正确;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一学期学业测试高二年级化学期中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12 H 1 O 16 Na 23 Cl 35.5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 下列装置或过程能实现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 B C D锌锰干电池燃气燃烧电池充电水力发电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锌锰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不符合题意;B.燃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不符合题意;C.电池充电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C符合题意;D.水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D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理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Na -23
7、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8、下列不属于
...自发进行的变化的是()
A.红墨水加到蒸馏水中使整杯水变红 B.冰在室温下融化成水C.NaHCO3分解为Na2CO3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9.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2SO2(g)+O22SO3(g)为放热反应,则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已知H+(aq)+OH-(aq)=H2O(1) △H=-57.3kJ/mol,则任何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均为
57.3 kJ
D.已知2C(s) +2O2 (g) ==2 CO2(g)△H1;2C(s) +O2 (g) ==2 CO (g) △H2,则△H1<△H2
10、对于可逆反应A2+3B22AB3,下列各项所表示的反应速率中,反应最快的是()
A、V(A2)=0.4mol /( L·min)
B、V(B2)=0.8 mol /( L·min)
C、V(AB3)=0.6 mol /( L·min )
D、V(A2)=0.01mol /( L·S)
11.对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 +Y(g) 2Z(g) 减小压强时,对反应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2. 已知某可逆反应mA(g)+ nB(g)pC(g);⊿H?。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m+n>p,⊿H <0;
B、T1>T2、P1<P2、m+n<p、⊿H >0;
C、T1<T2、P1>P2、m+n<p,⊿H <0;
t
D、T1>T2、P1<P2、m+n>p、⊿H >0;
22.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3A(g) 2B(g) +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消耗3a mol A, 同时消耗a mol C
③△H 0(填“>”或“<”)或△H为(填“+”或“﹣”),反应体系能量
(填“升高”或“降低”)。

(2)放热反应
①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填“>”、“<”或“=”)
②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成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填“>”、“<”或“=”)
③△H 0 (填“>”或“<”)或△H为(填“+”或“﹣”),反应体
系能量 (填“升高”或“降低”)。

(3)已知:
(1)Zn (s )+
21
O 2(g )= ZnO (s ),ΔH= -348.3kJ/mol (2) 2Ag (s )+2
1
O 2(g )= Ag 2O (s ),ΔH= -31.0kJ/mol
请写出Zn 和Ag 2O 反应生成ZnO 和Ag 的热化学方程式:
31.(18分)2SO
2(g)+O 2(g) =2SO 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1mol SO 2(g)氧化为1mol SO 3(g)的ΔH= —99kJ·mol -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C 分别表示 、 ,E 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 (填
“有”或“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 2O 5作催化剂,加V 2O 5会使图中B 点
(填“升高”还是“降低”),△H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理由是 (2)图中△H= kJ·mol -1;
(3)V 2O 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 2O 5氧化SO 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
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为V 2O 5。

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

32、(18分)对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g) ΔH<0
(1)达平衡后,保持体积不变,向容器中加N 2,平衡向 移动。

(填“左”或“右”) (2)达平衡后,保持体积不变,移走部分NH 3,平衡向 移动。

(填“左”或“右”) (3)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向 移动(填“左”或“右”),N 2转化率 (填“升高”或“降低”)。

(4)增大压强平衡向 移动(填“左”或“右”),NH 3在混合气体中质量分数 (填“增大”或“减少”)。

(5)若平衡后向该恒温、恒容的体系中加He,平衡是否移动。

(填“是”或“否”)
(6)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已知N2、H2的起始浓度为0.10 mol/L,达平衡时H2的浓度为0.01 mol/L,则平衡时NH3的浓度是,N2的转化率是
(g) FeO(s)+CO(g),其平衡常数为K1;化反
33、(14分)已知化学反应①:Fe(s)+CO
O(g) FeO(s)+H2(g),其平衡常数为K2,在温度973 K和1173 K情况下,
应②:Fe(s)+H
K1、K2的值分别如下:
请填空:
(1)通过表格中的数值可以推断:反应①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现有反应③:CO
(g)+H2(g) CO(g)+H2O(g),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的数表
达式:K3= .反应③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下同).
A.增大压强 B.体积不变时充入稀有气体
C.升高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4)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应③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①图甲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②图乙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催化剂
D.增大压强
E.减小压强
F.充入CO2
G.分离出部分CO
一、选择题
二、 30、(1)①< ②> ③> + 升高 (每空1分) (2)①> ②< ③< ﹣ 降低 (每空1分)
(3)Zn (s )+Ag 2O (s )= ZnO (s )+ 2Ag (s );ΔH= -317.3kJ/mol (4分)
31.(18分)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分)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分);无 (2分) ; 不变 (2分) ; △H 的值只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 与反应过程无关 (4分)
(2)△H= -198 KJ·mol -1
; (2分)
(3) V 2O 5 + SO 2 = 2VO 2 + SO 3 (2分)、 4VO 2 + O 2 = 2V 2O 5 (2分) 32、(18分)(1)右 (2分) (2)右 (2分) (3)左 (2分) 降低 (2分) (4)右 (2分) 增大 (2分) (5)否 (2分) (6)0.06 mol/L (2分) 30% (2分) 33、(1)吸热 (2分) (2) K 3=
)
c(H )c(CO )
O H ()(222∙∙c CO c (2分) 吸热 (2分)
(3)C (2分)
(4) ①C (2分)、 D (2分).
②B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