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作文五

合集下载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5》精品教案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5》精品教案

习作5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自己所画和平时观察,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爱好等。

2.给自己的文章分段。

3.语句通顺、连贯。

4.写好后,自己读一读,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小伙伴陪伴自己一同成长。

今天,我们就选其中最熟悉的一位,说说你最熟悉的人是谁。

用文字给他画一张相。

二、观察图画1.看书上的插图,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这是一张充满阳光的笑脸,这个男孩儿很喜欢运动……)2.透过这张画,你能看到它的作者和画中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吗?(亲人、朋友。

)3.小结:这张画是一个叫“赵学明”的小朋友为他的好朋友“钱方明”画的像。

他不仅把好朋友画下来了,还对好朋友的外貌、性格、爱好等进行了描写,写成了一篇文章。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习作吧!三、自读文章1.讨论:他为什么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呢?2.小结:平时注意观察、有真情实感、认真修改等都是写好文章的诀窍。

四、指导习作1.说说你想写谁,为什么。

2.他长得什么样呢?自己试着把这个人画下来。

3.做“猜一猜”的游戏,请同学们把画都贴到黑板上,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朋友长什么样,看谁说的跟画的一样。

4.跟同桌同学说说你的朋友有什么兴趣、爱好等。

5.学生自己习作。

五、修改习作1.自己读一读,然后自己修改。

2.请同桌、小伙伴帮忙改一改。

3.老师通过例文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

第五单元习作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本次习作,让学生描述自己朋友。

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次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的小伙伴”。

编排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二是借助这样一次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用列举事实的方法表达自己观点的本领。

教学本组课文,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身边的同学或玩伴,为这次本次习作活动做准备。

本次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

本案设计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本次习作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

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语文园地五》教案(通用21篇)

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语文园地五》教案(通用21篇)

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语文园地五》教案(通用21篇)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语文园地五》教案(通用21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语文园地五》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作文《语文园地五》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

3、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同学们,在这几天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

(板书课题)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小组交际,邀请父母一同参加1、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和父母介绍。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的父母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全班交际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综合性学习收集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如:大家看,这张照片是我刚四十天时拍的。

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正甜甜地笑呢。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通过采访奶奶了解到,原来我小时候爱哭,是因为我肚子疼。

每天夜里我都哭得妈妈没法睡觉。

【K12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5教案

【K12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5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5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5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下)习作5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习作5话说端午节》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

教材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收集资料的目的。

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境,渗透了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需要,有目的地收集信息资料的教育。

第二部分是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

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提供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选取需要的资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用有关资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这样的习作,学生容易长篇大论摘录收集的内容,东拉西扯拼凑在一起,形成没有多大价值的资料杂烩。

怎样让学生在众多材料中,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着重考虑的要点。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阅读课本中提供的资料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但是,让学生从这些资料中选取有用的有机融合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

2.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并整理资料,培养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按一定顺序把你想要向大家介绍的端午节的知识,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难点:培养学生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询或询问他人等办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同时,教师应及时询问了解他们收集的情况,并进行二度调控指导。

(设计简析:本节课主题为“说说端午节”。

对于端午节这一类传统节日,它不同于春节、中秋等让孩子们耳熟能详,所以在授课前布置了学生查阅、收集、阅读中国传统节日各个方面的资料。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5》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5》教案
2、师生共同探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①请把你比较感爱好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②指名读。
4、把资料归类。
①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磨方”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八张卡片,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师指板书)
5、选择资料,说说“端午节”。
请小朋友把刚才介绍的话写下来,留给更多的朋友看,好吗?
2、学生写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3、点评。
①朗读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互相纠正,互相夸奖、确信。
②举荐好习作或自我举荐读给大伙儿听。
③交流、评议。
学生修改、抄写。
通过回忆,激发学生的写作爱好。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
1、学生介绍自己明白的节日以及相关内容,能把所了解的节日以及那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说给大伙儿听。
1、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用投影打出来)。
小朋友,那个地点是胡瑞芝同学找来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请大伙儿自由地读一读,了解了解资料上所介绍的内容,把不明白得的地点画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预备
教学时刻
(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说说端午节
三、练写——说说端午节
1、小朋友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辉煌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专门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予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真挚情感。同学们,你们明白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呀?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5》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作文五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作文五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园地五:写写父母的爱课型作文指导第几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回忆父母爱自己的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构思。

2.具体记录下父母自己的事情,用词恰当,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能文从字顺地记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使用教材的构想因为现在的孩子整天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已经逐渐成为了“爱的麻木者”。

只要一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爱自己,学生所举的事例就是类型化的,语言则是模式化的,内容是惊人的雷同。

在情感上呢,总是让人少了一份真诚和细腻。

本次习作,学生透过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活照,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

然后具体地记录下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文字和道德情感的双重升华。

课时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课堂变化处理及主要环节的效果一、情景创设,感知父母的爱(一)揭示习作内容。

上课伊始,首先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屏幕上滚动出现本班学生和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

教师伴随着音乐,导入:师: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温暖的港湾。

家里有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是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并记录下父母对我们的爱!(二)素材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父爱、母爱的资料。

1.教师讲述自己收集的故事。

我准备的是美国职业演讲者、也是多产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因为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关于父爱的材料。

因为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关于父爱的名言和故事较母爱的文章来说,显得比较少。

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父爱就不值得歌颂,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它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习作5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习作5

习作5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习作5教学目标:1、能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2、自拟作文题,并能有条理、有中心地根据所筛选的材料进行习作练习。

3、在整合材料进行习作练习时,有自己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选材作文教学难点:能把所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教具准备: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多媒体演示:赛龙舟、包粽子……端午节到了,人们以各种形式迎接这个节日的到来。

2、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3、刚好,我们班要出一期有关端午节的黑板报,如果由你来负责,你打算如何设计?4、师引导:刚才有个同学建议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文章。

恰好有同学找来了许多关于端午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二、阅读材料,自行整理1、让学生自由阅读材料,同座交流:收集的材料包括哪些方面。

2、全班同学交流讨论,探究资料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3、你对介绍端午节哪个方面的材料最感兴趣?说说理由。

4、你打算如何把你最有兴趣的材料整理成小短文?三、合作交流,完成初稿1、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审题。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如何组合材料的。

3、学生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2、自拟作文题,并能有条理、有中心地根据所筛选的材料进行习作练习。

3、在整合材料进行习作练习时,有自己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选材作文教学难点:能把所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教具准备: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篇篇介绍端午节的习作脱颖而出。

其中有的同学除了引用了书中提供的材料,自己还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了一些有趣的材料。

二、多向评价,及时反馈1、请几位小作者朗读自己习作,大家共享。

各位同学参与评价,师出示评价要求:(1)是否合理的安排材料;(2)是否有条理的叙述自己选好的材料;(3)在筛选材料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特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5》研讨课教案_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5》研讨课教案_8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5 话说端午节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

2.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并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端午节的资料,把想要向大家介绍的端午节的知识,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4.能在整合材料进行习作练习时,有自己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筛选、归纳、并整理资料,并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写下来。

难点:培养学生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互动,感受节日的喜悦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开心”题,想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描述的诗句写的是哪个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2.学生交流汇报: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

3.同学们真是博学多才,一听诗句便能迅速猜出节日来。

在这么多的节日中,你最想过什么节?简要说明理由。

4.再过一段时间,就到端午节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端午节的知识,好吗?(板书:端午节)二、阅读资料,学习例文1、课前资料搜集了吗?你是从哪儿搜集的?(相机推荐一些好的学习方法)2、有位名叫胡瑞芝的同学找来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来读一读,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投影出示:胡瑞芝同学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2.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指名读自己感兴趣的片段。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呢?指名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端午节以及它的来历、风俗。

5.同学们找来了这么多端午节的资料,能不能根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相机阅读课后习作指导,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 习作5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 习作5

课题:习作5 总课时:3课时本课时:第1.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并交流补充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过程与方法:能选择和组合有关的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教学重难点: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归纳整理所给的资料.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韵语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他们形式多样,凝聚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我国劳动人民最丰富朴实的真挚情感,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呀?(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修改:同学们,端午节是我国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马上就到了,你知道我们应该怎么过吗?二、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以及相关内容,能把你所了解的节日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说给大家听听吗?(师板书:名称、来历、内容、特色)修改:本次习作的重点是端午节,其他的传统节日可以不花笔墨,适当介绍一下即可。

三、说说端午节1、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可用幻灯片打出来)小朋友,这里是丁子杰同学找来的关于端午节的材料,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了解了解资料上所介绍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师生共同探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指名读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有能力补充的材料。

(1)请把你比较感兴趣的资料多读两遍,想想有没有补充。

(2)指名读。

4、把资料归类。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魔方”游戏,每个小组里都有八张卡片,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

(师指板书)可以参照这个板书。

(2)学生汇报排好的资料,指名读读。

5、选择资料,说说端午节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外宾,(录音播放外国友人的问候)他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不知道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很骄傲的把端午节介绍给他呢?(1)先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通过勾画,就会发现,写的具体的地方其实就是在详细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还有自己的感受。
4.教师作必要讲解: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第一段写得不具体。这是因为它只是简略地写出了爸爸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忽略了。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就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详细地写下来。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故事写“具体”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写具体”不是字数多就是写具体了。而是要写清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特别是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这个片断中,就重点抓住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父亲对他的爱。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细小的环节的刻画。具体该怎么写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要“步步追问”加上合理的想象。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的爱都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有时,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有时,爱就是一杯暖暖的牛奶;有时,爱就是一个鼓励的微笑;有时,爱就是雨中高擎的雨伞……
二、互动交流,体验父母的爱
(一)首先以学生的一张旅游照片为重点,指导学生主动发现照片后的感人故事。
(二)交流互动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课堂变化处理及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全方位点评:
(1)教师将学生的习作全部浏览后,选出优秀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2)在四人小组内,由小组长具体负责,围绕训练重点“如何写具体”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3)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随机性点评。
(4)请学生习作带回家,请家长参与点评。
——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2.交流:你认为哪个片段能更好的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肯定会选择第二段)然后进一步追问:这两个片段都是写父亲在给我送行时为我买橘子的事,可是为什么第一段读过之后,总让人觉得写得还不够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3.请学生勾画出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在“体验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直观的照片作为打开学生回忆之门的钥匙,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作文训练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表达,有内容想表达,有内容能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写什么”的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大概分辨出哪些文章写具体了,哪些文章没有写具体。但要求他们说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具体就很难了。所以我利用对比片断的方式,加上教师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写”的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园地五:
写写父母的爱
课型
作文指导
第几
课时
1、2






(三维)
1.回忆父母爱自己的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构思。
2.具体记录下父母自己的事情,用词恰当,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能文从字顺地记录,表达真情实感。
1.请学生对比阅读下面两个片断。
(1)我坐在车上,父亲说要给我买几个橘子。他走到那边月台,跳下去,穿过铁道,又爬上来,买到橘子后按原路返回,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然后,转身消失在人群中了。
(2)父亲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学会欣赏优秀的习作,发现优点,学以致用。
2.发现自己习作中的缺点,改正的同时学会方法。
3.感受生活中点滴的爱,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会欣赏优秀的习作,发现优点,学以致用。
发现自己习作中的缺点,改正的同时学会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使






习作修改是写作的延伸,让孩子采用自评、互评等手段来让孩子们修改自己的文章,最后利用学会的方法再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教师伴随音乐深情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中,父亲是如何不顾自己的安危,用手挖泥石,坚持了整整38小时,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谱写了一首伟大的父爱情深的颂歌。
讲述完故事后引导学生交流:
(1)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也感动了你呢?
(2)故事中的那个情节最令你感动?你由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二、学生二次修改习作
根据学生二次修改的情况,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成绩,学生会意识到好文章是在大家帮助和自己努力下改出来的。
修改习作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但习作修改的内容很多,不能一味求全,因此,我采取了有所侧重的办法。组织学生围绕训练重点“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来进行修改训练。整个修改评价的过程,既有老师、同学参与,还邀请了家长参与,对修改的好的范文作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修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诵课前收集到的歌咏父爱、母爱的诗词和文章。相机进行指导,让学生认知父爱、母爱的内容和形式。
如果学生收集的材料很贫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相关课文,如《妈妈的账单》中,母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为子女付出;《给予树》中的母爱就是尽管经济拮据,也把辛苦攒下的100美元分给五个孩子,让他们购买礼物相互赠送;《可贵的沉默》中,父母的爱就是每年都会记得为孩子庆祝生日,送上精美的礼物,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日。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点点滴滴都是爱
选材
章法
表达
作业设计
课后习作。
学生把课堂交流的故事写具体,也可以重新翻阅自己的相册,聆听父母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再用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后记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园地五:
写写父母的爱
课型
作文讲评
第几
课时
1、2






(三维)
(二)真情表达。
1.学生进行当堂的片段练习。
要学生利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对自己的爱。写清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2.评说片段。
教师巡视抓典型:将写得较为具体的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写作是情感的外射。激情可以直接引发作文的欲望和冲动。所以在“感知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音乐欣赏、照片展示和资料的分享,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课堂变化处理及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情景创设,感知父母的爱
(一)揭示习作内容。
上课伊始,首先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屏幕上滚动出现本班学生和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教师伴随着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温暖的港湾。家里有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并记录下父母对我们的爱!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作文五点点滴滴都是爱
欣赏优秀习作
自改互改
作业设计
习作带回家和父母一起再次修改习作
教学后记
教学
方法

手段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使






因为现在的孩子整天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已经逐渐成为了“爱的麻木者”。只要一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爱自己,学生所举的事例就是类型化的,语言则是模式化的,内容是惊人的雷同。在情感上呢,总是让人少了一份真诚和细腻。本次习作,学生透过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活照,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具体地记录下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文字和道德情感的双重升华。
首先,介绍活动要求: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照片,用这些照片作为钥匙,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和父母之间最温馨的瞬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交流。
三、自由表达,抒写爱
(一)习作指导。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但怎样把我们嘴说的话用笔记录好,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了。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对比两个片段的方式来学习写作方法。
(二)素材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父爱、母爱的资料。
1.教师讲述自己收集的故事。
我准备的是美国职业演讲者、也是多产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关于父爱的材料。因为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关于父爱的名言和故事较母爱的文章来说,显得比较少。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父爱就不值得歌颂,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它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正如有人这样赞叹:父爱是深沉凝重的,是放在心中用一生慢慢咂摸品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