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6-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合集下载

精校解析Word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1和对外关系

精校解析Word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1和对外关系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2018·全国文综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由材料中的“1956年”“中共八大”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材料中刘少奇强调“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说明法制建设要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故A项错误;材料的法制建设是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答案】C考点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018·全国文综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面对西方国家的接触,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相关决定,故A项正确;英、法、美等国“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说明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应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等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新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便更好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说明新政府非常注意争取国际支持,故D项错误。

【优化指导】2016-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优化指导】2016-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二、“一国两制”方针 1.提出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局势逐渐趋向缓和,和平与 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改革开放也需要稳定和平的国际国内环 境。 2.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实施:“一国两制”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同时,这一构想也促进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 4.意义 (1)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新模式,也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创举。 (2)有利于保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也必将有利 于保持整个中国的繁荣、稳定与发展。 (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学说 上的传统观念。 (4)丰富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内涵。


2.十年建设时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1956~1976年) 这一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就取得的成就来 看,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 新的阶段。但是,这一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后,由于受“左” 倾错误的影响,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社会秩序混乱,公民的人身安 全和自由无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受重大损失。
学业水平测试
普通高考试题
话题归纳
1.(2015安徽文综)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 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从材料信 息看,“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 并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拥护,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它”是指 《共同纲领》,故选C项。易错选A项,《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签 署的,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关。B、D两项都是毛泽东 的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主张,排除。 答案:C

【精选】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的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高效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6

【精选】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的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高效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6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历史 必修 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历史 必修 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二、听思路。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 民族制度
治制度
1949 年初步形成 1954 年正式确立 “文化大革命”期间陷入瘫痪 新时期逐步完善 1982 年进入新的春天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能演练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

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主要是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项错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54年宪法,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故D项错误。

2.(2015·广东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这一宪法条文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B。

依据材料“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信息可知,这次会议召开时是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14·江苏学考)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解析:选A。

【精选】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的建设与祖国统一6.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精选】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的建设与祖国统一6.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易误提醒]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易误点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历史 必修 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夯基础·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抓应用·规范集训
课时作业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 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夯基础·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抓应用·规范集训
课时作业
微点拨☆ [轻巧识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历史 必修 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夯基础·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抓应用·规范集训
课时作业
[学思之窗]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
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 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 政
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 推荐产生的
历史 必修 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夯基础·自主学习
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1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1

历史 必修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主学习·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 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史论拓展]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2)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 (3)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民 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主学习·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 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 2.措施 (1)法制建设方针 ①提出: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内容:_________
历史 必修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主学习·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 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史 必修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主学习·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 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课程标准】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
历史 必修1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主学习·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 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示: 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保障。说明: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二页,共36页。
[名师点睛] 1949 年政协会议与 1946 年政协会议的不同之处 (1)1949 年政协会议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1949 年政协会议虽然沿用“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名称,但它 并不完全发源于旧政协,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1949 年政协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代行其职 权。 (4)1949 年政协会议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 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 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主要权力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 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
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
机构
分立
关制约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阶级本质 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利益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党活动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方式
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 政
第三十五页,共36页。
2.相同点 (1)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都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 (3)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第十一页,共36页。
4.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聚族居__(_jù_j_ū_)__的地区 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 5.实践: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n zú_p_í_n_ɡ_d__ěn__ɡ_)__,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高二历史教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二历史教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人民政协召开(新政协) 1949年9月北平(中心议题:成立新中国问题)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社会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②大会还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副主席)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经过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考点二】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考点三】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改变: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新发展(1956年)①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历史地位 世界各国人民都迫切要求在和平环境中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 香港、澳门问题的和平解决将有利于这两个地区的长期稳定和保 持繁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理论的逻 辑证明,如果没有对当今时代主题的重新正确认识,就不会有“一国 两制”构想的产生。 ——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 互动探究 (1)据史料,说明“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 (2)据史料,香港、澳门问题的“和平解决”采用了什么方式?这一 方式对港澳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1)和平与发展。 (2)方式:“一国两制”。意义:有利于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促进港澳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4.1987年3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香港人民对于英 国……1997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 与日俱增。”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 ) A.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B.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 D.逐渐认可“一国两制”方针 解析:题干材料“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表明香港 居民逐渐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认可这一方针。 答案:D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历史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依据: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回归概况: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历史意义: ①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②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自主思考 香港、澳门的回归,给我们哪些重要历史启示? 提示: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打破隔绝状态 (1)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了真正停火。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 方面进行交流。 2.加强对话交流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 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即“九二共识”。 3.两岸关系新突破 (1)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见。 (2)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探究点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1)含义: ①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是统一 国家的主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 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 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探究点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解题指导: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认为“统”应建立在不 改变双方制度的基础之上,两岸的现行制度“维持现状”不变,变的只 是“国名”,即两岸“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衡 量,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 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 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可知( ) A.毛泽东最早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和平统一是新中国的既定方针 C.20世纪60年代“一国两制”已成国策 D.毛泽东曾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D
探究点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例题】 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 问题。照我们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 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 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这表明( ) A.国共双方已意识到和平统一的重要性 B.中国共产党主张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C.两岸实现政治统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D.两岸统一必须建立在两党合并基础之上 题目立意:准确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研究历史和 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本题就旨在考查这种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随着□□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 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 的面前。”材料中空缺的内容应是( ) A.中美 B.中日 C.中苏 D.中越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在美国。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逐步得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已提 上议事日程。 答案:A



材料解读 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对台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 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决不妥 协。 上述意见的提出,对两岸关系有何重大影响? 提示:明确了解决两岸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遏 制“台独”势力,有利于两岸的繁荣和发展,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3.导学号68970120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 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 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 A.表明了和平统一的立场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 解析:题干材料中不再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表明中国共产党已开 始主张用和平统一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尊重那里的现实和 现行制度”,就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体现。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参考答案:(1)返回故乡,结束民族分裂痛苦。 (2)背景: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裂。方式:加强两岸交往, 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祖国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内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 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地位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自主思考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提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问题属于国际遗留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5.下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某课中的知识结构。据此判断该课的主 题是( )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告台湾同胞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A.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B.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成就 C.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D.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答案:C
探究点
史料导入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2)历史地位: ①“一国两制”构想,作为一种理论,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作为一种实践,却在香港、澳门结出硕果。 ②“一国两制”构想,作为一种既有理论创新性、又有实践生命力 的战略,必将不辱使命,引领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实现祖 国统一。 ③“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人类的历史经验,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和国际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
5
6
7
8
9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1)根据材料,说明作者通过《国殇》要表达的期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期盼形成的背景,并说明解决 其期盼所应采取的方式。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目 标 导 航 1.“一国两制” 构想 (1)提出背景:两岸关系 的缓和 (2)主要含义 (3)成功实践:港澳问题 的解决、港澳回归的 历史意义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 展 (1)两岸关系的由来 (2)两岸关系的改善
方 法 点 拨 1.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学习时要 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际国内局势 的变化,准确把握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基本内涵 2.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学习时重 在分析它能够解决港澳问题的原因及 其港澳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3.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要从中华民 族整体利益的高度 ,分析两岸关系缓和 及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现实,准确把 握影响两岸关系的基本因素及两岸关 系的走向
1
2
3
4
5
6
7
8
9
8.导学号68970121下图是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游行中,某一地区 “盛世莲花”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的情景。“某一地区”应是 ( )
A.中国台湾 B.中国香港 C.中国澳门 D.中国上海 解析: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就是莲花图案,由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6.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与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