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含义、确立过程、 意义。 3.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的表现与危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 义。
(二)知识串联 1.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 系。 2.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1982 年修订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 年民主制度初创和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时期; 1956~1976 年民主制度的挫折和曲折时期; 改革开放 以来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时期。
5.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基层民主制 度(村民自治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回扣提示 1.“一国两制”的构想:内涵、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原因、时间和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重大发展的表现。
(二)知识串联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 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 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 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 向世界。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回扣提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发展 过程、职能变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 间、内容、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通过的会议、 内容、体现的原则、意义)。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自主练习四_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 _一、选择题1.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2. 20世纪中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A. 抗战胜利洗雪百年耻辱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 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A. 祖国大陆与台湾B.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C. 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D.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的建立()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D. 民族区域自治7.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8. (2012·江苏学测)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思维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

2.历史解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4.家国情怀。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成就中,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
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
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
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④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 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 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栏目 导引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雏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 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总结提升 三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题例证1】[2018·山西孝义质检]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线束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新中国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两只拳头出击”。

(2)原因: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居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
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
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正式确认: 族当家 的愿望,实

1954年宪法规 做主, 现了民族平 制
定实施;建立 民族团 等,也保证

了五个省级民 结
了祖国统一
族自治区
和民族团结
返回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 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 80 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②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 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 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返回
[知识链接] 此后,经过近 8 个月的酝酿准备,1993 年 4 月 27 日至 29
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经过反复协商, 求同存异,两人最终正式签署了《两岸公证文书使用查证协议》 《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等 4 个协议。商谈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海峡两岸同胞分离与隔绝四十多年之后的一次历史性突 破。此后,两会领导人进行过多次接触,通过对话,增加了共 识,从而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国家的
新局面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建立发展 主要职能
意义
备注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度
提高了人民建
全国人民 设社会主义的
国家政 1954 年 9 代表大会 积极性;人民 权巩固, 月,第一届 是人民行 代 为民主政治建
济恢复 和发展
代 表 大 会 最高机关、 设奠定了基础;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
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返回
四、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政治 制度
政治 协商 制度
背景
中国共产 党与民主 党派团结 合作,反 对国民党 的专制独 裁;新中 国政权建 立和民主 政治的发 展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初步建立:1949年
9月,中国人民政 由代行
治协商会议召开 全国人
正式建立:1954年 大的职
,全国人民代表大 能转变
会召开
为政治
发展到新阶段: 协商、
1956年,中国共产 民主监
党提出实行与民主 督和参
党派“长期共存, 政议政
互相监督”的方针
意义 备注
调动了
民主人
士参政
议政的
热情、 开创了 群策群
政党 制度
力、共
同建设
返回
[知考纲·明考情]
返回
考点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 召开,会议主要是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并确定了国旗、国徽、首 都,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
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返回
[知识链接] “汪辜会谈”
海协会早在 1992 年 1 月 8 日即首次函邀海基会董事长、 副董事长或秘书长率团访问祖国大陆。8 月 4 日,汪道涵会长 又亲自向辜振甫先生发出邀请,希望就“两岸经贸合作与两会 会务问题交换意识,洽商方案”。辜先生随即于 8 月 22 日对 汪先生的邀请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返回
[易错提醒]
《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
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
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
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延
返回
1.(2017·浙江 4 月学考)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香
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