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四川省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件人民必修1

2009年11月2日电 文革时期撤销发行的邮票“全国山 河一片红”,日前现身香港拍卖市场并以天价成交,其 中一枚大幅“全国山河一片红”以368万港元拍板,打 破中国单张邮票拍卖最高价的世界纪录,另外六枚小幅 也拍得290多万港元 。
台湾历史大事记
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吴主孙权就派将 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元世祖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 球(台湾),台湾正式直属中央政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从此开始在 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 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 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于右任(1879—1964),国民 党元老,“当代草圣”,复旦大学、 上海大学的创办人。1949年,于右 任被裹挟到台湾,而妻儿却留在大 陆,从此天各一方。晚年的于右任 渴望叶落归根,但未能如愿。1962 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 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 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 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 大陆”。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 日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 大陆 》(又名《国殇》)
4、“一国两制”构想具有法律效力
二、香港、澳门回归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 界址专条》 1860年中英 《北京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 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 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 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 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 岛
1888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 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 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 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 日军受降仪式。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 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自主练习四_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 _一、选择题1.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2. 20世纪中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A. 抗战胜利洗雪百年耻辱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 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A. 祖国大陆与台湾B.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C. 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D.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的建立()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D. 民族区域自治7.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8. (2012·江苏学测)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2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人民版必修1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试解 ________ 试解] 试解 [解析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 解析]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 解析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 治政策。 [答案 A 答案] 答案 )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中的“两制”是指 )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社会制度 . . C.两种军事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 . 解析: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解析:“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 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 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 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答案: 答案:B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 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 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了“ 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 两制” ) 两制”(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 .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 .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一国两制 写入宪法,说明“一国两制”有了法律依据。 ”写入宪法,说明“一国两制”有了法律依据。 答案: 答案:C
2021版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课件:4.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素养探究】 探究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 史料一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 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发现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史料一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 度?据史料一指出其作用。(历史解释)
发现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家国情怀) 【解读】史料一中第一句话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的成果;第二句话体现 了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提示: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 利益。
史料二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 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 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图解】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辨析】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 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于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 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②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思维激活】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提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 题了。文中“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说明了什么? 提示:“一国两制”具有世界意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 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高中历史第6单元第20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14

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D 1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C ( ) A.1949年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背景:
2、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 开
(1)召开
(2)内容: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 宪法的性质?
①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性质: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 。
(2)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性质
享受民主广泛 程度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 3、含义: 4、表现: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5、意义: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基本的民族制度
1、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时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时作业 人民版

【创新设计】(某某专用)2016-2017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性质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D.李力:“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析“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答案 C2.(2014年1月某某学考)“我们一贯主X爱国一家。
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希望某某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上述材料出自( )A.1979年发表的《告某某同胞书》B.1981年发表的《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C.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某同胞投资保护法》D.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可知答案为A项。
答案 A3.“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60年代末B.70年代初C.70年代末D.80年代初解析考查的是对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征的理解。
“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三通”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
80年代以来,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同时两岸“三通”的限制也逐渐放宽。
答案 D4.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4.近代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 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 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社会性质 权利归属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 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 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这里规定了哪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什么时候? 1954年后有何变化?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和目的: (2).建立:1949年和1956年 (3).意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迁移,逐步形成了大杂居、小 聚居、错居杂处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每个民族必然拥有或曾经拥有属于他们自己 的共同地域,这就决定了我国民族分布的聚居局面。在各民族聚居 的同时,又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这种大杂居的格 局。我国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 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这种民族 分布格局,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原因,汉族比少数 民族经济发展程度高,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比汉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通过互补互流、互相合作,才 能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目的。
专Hale Waihona Puke 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第一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线索: 一、中国的政治建设(民主与法制) 初期 挫折 新发展
三大制度
文革
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二、统一大业------一国两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已被 推翻。 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确定通过国名等和《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和施政纲领) 3、建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举行开国大典 4、意义: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权地位和政权性质); B 为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2.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⑴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⑵1954年,第二届全国政协,职能转变:人民民主统一战 线的组织形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⑶1956年,进入新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阅读材料: 材料二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 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 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 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 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说:“长期共 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 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材料三 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 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 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的意见》
临时大会
临 时 宪 法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 新中国政权工作.
反映了我国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建立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⑴准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⑵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特点、性质、意义)
目的:参看课本P67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从以上制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民主 政治建设有何特色?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 (2)民主集中制(人大) (3)政治协商(政党)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阅读材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
问:⑴根据材料指出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它体现了什 么原则?这说明了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⑵宪法的颁布对中国政治建设具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