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终稿)
风是怎么来的

风是怎么来的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空气流动的结果。
它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风是怎么来的呢?本文将从风的形成原理、风的分类以及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风的形成原理风的形成与大气压力差异有关。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
热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气压差异,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此外,地球自转也对风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球自转使得地表在不同纬度上具有不同的线速度,造成了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会使得风在北半球偏向右侧,在南半球偏向左侧。
这也是为什么北半球的飓风顺时针旋转,而南半球的飓风逆时针旋转的原因。
二、风的分类根据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可以将风分为地形风、地区风和季节风等几种类型。
地形风:地形风是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局部气流。
当气流经过山脉、峡谷等地形障碍物时,会受到阻挡和改变方向,形成地形风。
例如,山谷中的谷风、山顶上的山顶风等都属于地形风。
地区风:地区风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引起的大尺度气流。
例如,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温差会导致海陆风,沿海地区常常会有海风或者陆风。
季节风:季节风是由于季节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大尺度气流。
例如,亚洲大陆和印度洋之间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会导致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三、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适度的风对农作物生长有益。
风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散布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
但是过强的风也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例如风沙、风灾等。
能源利用: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风力发电可以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交通运输:风对航海和航空有着重要影响。
适度的风可以帮助船只和飞机推进,但是强风和暴风则会对航行安全造成威胁。
气候变化: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将热量和湿度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风是怎样形成的_风的形成原因

风是怎样形成的_风的形成原因 ⼈们站在⾼处,会被空中的风吹拂。
风似乎就跟空⽓⼀样⽆处不在,很多⼈都好奇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风的形成原因相关知识。
形成风的原因 ⽓压差引起风 ⼤⽓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量驱使它运动的呢?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平的风,垂直的升降⽓流,不规则的乱流运动,都各有其复杂的成因。
这⾥先就风的成因谈起吧。
⾃从⼗七世纪出现了⽓压表,指出空⽓有重量因⽽有压⼒这个事实以后,为⼈们寻找风的奥秘提供了开窍的钥匙。
⼗九世纪初,有⼈根据各地⽓压与风的观测资料,画出了第⼀张⽓压与风的分布图。
这种图不仅显⽰了风从⽓压⾼的区域吹向⽓压低的区域,⽽且还指明了风的⾏进路线并不直接从⾼⽓压区吹向低⽓压区,⽽是⼀个向右偏斜的⾓度。
⼀百多年来,⼈们抓住⽓压与风的关系这⼀条从实践中得来的线索,进⼀步深⼊探究,总结出⼀套⽐较完整的关于风的理论。
风朝什么地⽅吹?为什么风有时候刮起来特别迅猛有劲,⽽有时候却懒散⽆⼒,销声匿迹?这完全是由⽓压⾼低、⽓温冷暖等⼤⽓内部⽭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配着的。
⼈们不仅⽤这种规律来解释风的起因,⽽且还⽤这些规律来预测风的⾏踪。
⽓压怎样作⽤于风 风为什么从⾼⽓压区吹向低⽓压区?为什么在吹向低⽓压区的同时会向右偏斜?⼜为什么风⼒有时迅猛且强劲,⽽有时却⾮常微弱?要弄清这些问题,得先了解⼀些关于⽓压分布的知识。
上图是⼀张某⼀时刻的海平⾯⽓压分图。
图中画着⼀条条曲曲弯弯的等压线,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凡是同⼀条等压线经过之处,那⾥的海平⾯⽓压都是相等的。
在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压⾼于周围,就称为⾼⽓压(图中A处);若⽓压低于周围,则称为低⽓压(图中D处)。
⽽从⾼⽓压伸展出来的部分称为⾼压脊(图中B处),从低⽓压伸展出来的部分称为低压槽(图中C处)。
这种⽓压分布图和表⽰地势起伏的地形分布图⼗分想象:⾼⽓压和低⽓压好⽐⼭峰和⾕底,⾼压脊和低压槽犹如⼭脊和⼭坳,⽽等压线就象表⽰海拔⾼度的地形等⾼线。
风的形成(终稿)

风的形成执教:李秀琴评析:李进起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的第16课的内容。
本单元从认识冷热现象开始,围绕着冷热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探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即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该课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认识了热空气的性质,第二课时通过对比模拟实验,认识风的成因,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教学目标1.能说出风是怎样形成的。
2.能根据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能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经过推想得出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控制风箱实验条件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风的录音课件、铜火锅、风箱实验模型、蜡烛、香、课件、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湿抹布、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形成问题师:(播放风声的录音课件)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风声。
师:对,我们在三年级学过《风》一课,请你回忆一下什么是风?怎样制造风?生:风是空气的流动。
我可以通过扇扇子等方法来制造风。
师:对,你回答的很好。
同学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堂)评:李老师通过播放风声录音,来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对风的回忆。
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猜想假设师:自然界中的空气是在谁的作用下流动起来形成风的呢?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请看这是什么?师:(出示火锅)你们在吃涮锅的时候发现火锅旁边的风口处有风吗?咱们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为了让你们了解火锅内部的构造,我们再看一段动画。
(播放动画)师:看到风了吗?那谁来猜一猜风口处风的形成(也就是空气的流动)与什么有关系?生:与里面的火有关系。
风形成的原理范文

风形成的原理范文风是由于空气气压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其形成的原理主要涉及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能的作用。
地球的自转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自转时,离开赤道的地区速度较慢,而接近南北两极的地区速度较快。
尽管地球的表面是固体,但大气层却是液体,随着地球的自转,空气也受到影响。
当地球自转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即使地球表面上空气处于静止状态,但高速的地球自转使得空气相对于地球的自转速度变快。
这造成了地球自转速度所产生的气压差异。
太阳能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太阳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使得地球一些地区变热,其中热接触的时间较长,而其他地区则保持较低温度。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密度的差异,从而形成气压差异。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当气体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时,由于科里奥利力的存在,风向受到影响。
科里奥利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它使得大气中向北、向南运动的气流偏转。
在北半球,气体流向右偏转;在南半球,气体流向左偏转。
由于科里奥利力的存在,风往往在地轴的右边偏转。
地形也会影响风的形成。
地形的高低不平会阻挡、加速或改变风的流动。
例如,山脉会阻挡风向,使得山脉上方形成高气压区,下方形成低气压区。
风会顺着山脉而流动,并可能形成垂直循环,称为山谷风或山陵风。
总结起来,风是由于空气气压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
这些气压差异主要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能的作用导致。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的空气速度有差异,从而形成气压差异。
太阳的能量使得地表温度有差异,也会形成气压差异。
科里奥利力使得风向产生偏转,并且地形也会影响风的流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所观察到的风。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生来本无形, 走动便有声, 夏天无它热, 冬天有它冷。
谜底: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学习目标: 《风的形成》PPT课件-完美版
1、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 生的,理解风的成因。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 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 风的模拟实验。
•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 章,认 识了鲁 迅这位 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 家和革 命家, 希望同 学们能 从他的 身上汲 取力量 ,超越 自我。
•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
•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 ,却暗 含着更 深的意 义。那 么本组 课文中 有哪些 类似的 句子, 我们都 是用什 么方法 去理解 这些句 子的?
•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方法 :
•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 代背景 ;展开 丰富联 想。… …
•
【优】风的形成PPT资料

风的形成
风的种类
人造风:空气从
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 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
补充。
自然风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猜想: 空气的流动可能与什 么有关?
• 热的地方空气轻,压力小; 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 当两地的了热温度不同时。 空气压力大小也不同,压力 大的空气回向压力小的空气
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 风。
火风
一种产自高山地带的风。
风的方向
•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空气的流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夏季风:海洋 陆地 海陆风、季风、信风、台风、山谷风、龙卷风、飓风、火风 海陆风、季风、信风、台风、山谷风、龙卷风、飓风、火风 相传在1700年前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竹篾扎了一盏纸灯,在灯的下面燃着一团松脂,灯便浮升起来,悬在空中,用它来传递作战信息。 空气的流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科学在线: 热 气 球 科学在线: 热 气 球 海陆风、季风、信风、台风、山谷风、龙卷风、飓风、火风 当两地的了热温度不同时。 科学在线: 热 气 球 一种产自高山地带的风。 热的地方空气轻,压力小;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 热的地方空气轻,压力小;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 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种类:
冬季风:大陆 夏季风:海洋Fra bibliotek海洋 陆地
信风
• 信风是一种非常守信用的风,它是固定地 区定时出现,而且风向不变。南北半球都 有一个信风带,北半球成为东北信风带, 南半球称为东南信风带。
台风
山谷风
龙卷风
• 龙卷风是一种威力比台风还大的旋风。古
•
科学在线: 热 气 球
200多年前,法国的蒙特哥尔菲 兄弟制成了热气球,载人升上了 天空,这是人类 上第一次完成 的自由飞行。现在,人们利用热 气球进行气象观测。
风是怎么形成的

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大气系统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由空气的水平移动引起,可以带来温度的变化、气体的扩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那么,风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从气压差异、地球自转、地形因素以及气温差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压差异引起的风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对地面施加的压力,一般以帕斯卡(Pa)为单位。
气压差异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某一区域的气压高于周围区域时,就会形成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差越大,风的运动越剧烈。
例如,在海洋上,由于海水的受热相对较慢,相较于陆地,海水的气温较低,故气压较高。
而陆地由于受阳光直接照射,因而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这种气压差异会导致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海洋表面的气压高于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称为陆风。
二、地球自转引起的风地球自转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了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加热和冷却差异,形成了“科氏力”,科氏力使得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偏转,从而形成了风。
科氏力是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北半球导致气流按顺时针方向绕着高压区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
这就是著名的“科氏效应”或“地转风”。
三、地形因素引起的风地形因素也对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地形的起伏会对风的流动方向和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山地是气流运动的障碍物,当气流沿着山地上升时,会因地形的阻挡而导致气流缩小。
当气流沿着山的背面下降时,由于较低的海拔位置,气流受到压缩,速度变得更快。
这种现象被称为“山地风”。
此外,海洋和湖泊等水域也会对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水的比热较大,水温变化较慢,所以海洋或湖泊附近的地面气温比较稳定,形成了“地海风”。
四、气温差异引起的风气温差异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温差异会导致空气密度的变化,从而形成气流。
例如,在沙漠地区,白天由于阳光直射,地表温度升高,空气上升,形成“热对流”。
而夜晚,沙漠地区由于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形成“冷对流”。
这种热对流和冷对流造成了沙漠地区的日夜风。
风是如何形成

风是如何形成风,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其所过之处往往给人以凉爽的感觉,那么,风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风的形成,一起来看看吧! 风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如果给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可以这样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就叫做风。
风是由于空气受热或受冷而导致的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产生移动的结果。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
风就是水平运动的空气,空气产生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而形成的。
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温度较高;再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小,温度低。
这种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了南北之间的气压梯度,使空气作水平运动,风应沿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吹,即垂直与等压线从高压向低压吹。
地球在自转,使空气水平运动发生偏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这种力使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地球大气运动除受气压梯度力外,还要受地转偏向里的影响。
大气真实运动是这两力综合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地面风不仅受这两个力的支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洋、地形的影响,山隘和海峡能改变气流运动的方向,还能使风速增大,而丘陵、山地却磨擦大使风速减少,孤立山峰却因海拔高使风速增大。
因此,风向和风速的时空分布较为复杂。
风的分类在有海陆差异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在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气压比海洋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
夏季相反,大陆比海洋热,风从海洋吹向内陆。
这种随季节转换的风,我们称为季风。
所谓的海陆风也是白昼时,大陆上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流向海洋,到海洋上空冷却下沉,在近地层海洋上的气流吹向大陆,补偿大陆的上升气流,低层风从海洋吹向大陆称为海风,夜间(冬季)时,情况相反,低层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执教:李秀琴评析:李进起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的第16课的内容。
本单元从认识冷热现象开始,围绕着冷热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探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即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该课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认识了热空气的性质,第二课时通过对比模拟实验,认识风的成因,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教学目标1.能说出风是怎样形成的。
2.能根据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能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经过推想得出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控制风箱实验条件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风的录音课件、铜火锅、风箱实验模型、蜡烛、香、课件、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湿抹布、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形成问题师:(播放风声的录音课件)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风声。
师:对,我们在三年级学过《风》一课,请你回忆一下什么是风?怎样制造风?生:风是空气的流动。
我可以通过扇扇子等方法来制造风。
师:对,你回答的很好。
同学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堂)评:李老师通过播放风声录音,来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对风的回忆。
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猜想假设师:自然界中的空气是在谁的作用下流动起来形成风的呢?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请看这是什么?师:(出示火锅)你们在吃涮锅的时候发现火锅旁边的风口处有风吗?咱们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为了让你们了解火锅内部的构造,我们再看一段动画。
(播放动画)师:看到风了吗?那谁来猜一猜风口处风的形成(也就是空气的流动)与什么有关系?生:与里面的火有关系。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生:因为火熄灭了,旗子就不会动了。
师:你是这样想的其他同学呢?生:与里面的热有关系。
师:看来如果没有热量的话,旗子就不会动起来。
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也就是风的形成)可能与热有关系。
评: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的设计实验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但猜想不是没有目的的想象,更不是瞎想,要提高猜想的有效性,必须要给学生提供猜想的基础。
李老师以火锅为例,采用动画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观察到火锅风口处,风的产生与热有关,从而为学生的猜想奠定基础。
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师:我们猜想到风的产生与可能与热有关,真的是这样吗?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但直接用这个炉子是不大方便,老师就将这样这个炉子变成了这样一个实验模型。
(出示实验模型,并进行介绍,大塑料瓶相当于炉身,小塑料瓶相当于炉口,里面的蜡烛相当于炉子里的木炭。
)师:一会我们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风口处的风形成是否与热有关系,同学们还记得对比实验是怎样做吗?生:做两次,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
师:那两个实验要改变哪个条件呢?生:可以改变火这个条件。
师:我们第一次做的时候不点火,第二次做的时候点上火。
除此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下实验步骤。
师: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请组长来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当有的小组完成实验时,教师要出示思考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为什么?提醒完成实验的学生按照思考题理清思路,准备汇报。
)评:李老师巧妙地由火锅引到实验模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李老师采用动画课件,利用图和简单的文字出示实验方法,想象直观、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掌握。
当有的学生完成实验任务时,他及时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较好体现了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四、分析现象,形成知识师:科学家在做完实验后都会通过交流研讨来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现在咱们就来进行交流汇报,哪个组先来给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第一个实验瓶里蜡烛没有点燃,蚊香点燃后,烟是向上飘的。
第二个实验瓶中蜡烛点着了,蚊香烟是往瓶子里飘的。
当我们要把蜡烛吹灭拿起瓶子时,发现瓶子非常的热。
师:瓶子很热说明什么?生:说明里面的温度很高。
师:哪个组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样,请再简练的说一说。
生:我们的发现是不点蜡烛,蚊香烟往上飘,点燃蜡烛后蚊香烟往瓶子里面飘。
师:前两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是什么?生:第一个实验的烟都是往上飘,第二个实验的烟都是往瓶里面飘。
师:点燃蜡烛之后,烟往瓶子里飘,看来空气的流动确实是与瓶子里面的蜡烛点燃有关。
可是为什么点燃蜡烛之后烟会往里面飘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情况,教师提示学生用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进行解释。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第二个实验空气受热后上升,所以烟就进入到瓶子里了。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蜡烛点燃后,烛焰上面的空气受热会上升,从瓶口跑出去了,旁边的空气就会流进来填充,于是烟就飘了进来。
师:为什么空气跑出后,烟会进入风箱呢?生:空气受热后上升,就腾出了空间,旁边的空气要来填补这个空间。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原来空气占据的空间,由旁边的空气来补充,空气在水平流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风。
师:出示课件,并讲解:其实自然界也是一个特别大的实验箱,在这个大大的实验箱中也有一个蜡烛,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由于地面上每个地方受热是不均匀的,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比如(结合幻灯)石家庄与北京两地可以构成一个“大风箱”,假设某天石家庄气温高,地面受热多,空气就会上升,北京哪儿里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
师:自然界中,某地受热多一些,温度就高,这个地方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上升后就腾出了空间,周围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过来,再受热再上升,冷空气再过来补充,这样就造成空气的连续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评:教学中李老师按照思维要素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思维过程的展现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风的成因是一个规律性知识,知识建构的思维要素是“分析、判断、综合、推理”。
她先让学生按照“你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来汇报实验结果,这是一个事实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接着让学生回答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这是一个判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释为什么点燃蜡烛后会形成风,这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形成实验结果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五、实践运用,巩固知识师:把实验箱的两个口用管子连接起来,里面的空气会怎么流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生:会顺时针流动。
师:空气的这样循环流动,可以将热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师:根据上面的实验,请你想象暖气为什么会使整个室内变热?生:暖气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向上升,暖气下面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循环流动,使整个室内变热。
师:今年夏天8月23号,石家庄市区温度高达41℃,温度特别高,同学们推想一下,23日之后会出现什么天气现象?为什么?生:可能会有大风,因为温度很高所以咱们这个地区的空气都会往上升,别的地方的空气就会补充过来形成风。
评:热对流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李老师利用一个演示实验直观地呈现了热对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热对流的理解,并为后面解释暖气为什么会使整个室内变热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根据气温很高,推想接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天气。
这样的问题既可以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师:同学们知道了风是怎样形成的,请你运用本课的知识,设计一个控制火锅火力大小的方案。
(课下作业)比一比看谁想的方法多而独特。
板书设计风的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冷空气受热总评: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色:1.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本课是一节科学实验课,风的成因实验是学生探究的主要活动。
为了体现模拟实验的特点,李老师按照“从原型到模型再到原型”的思路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播放风声录音,复习旧知,引领学生感知风的原型;通过观察火锅视频,引领学生对风的成因进行猜想,构建实验模型,并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实验模型,形成科学事实;最后引领学生根据实验结论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从模型到原型的转化。
2.实验模型简便易行,效果明显。
风箱实验是一个传统的实验内容,实验室配备的实验箱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蜡烛不易固定、接缝太多密封性差,塑料箱容易烧焦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李老师利用塑料瓶设计制作了实验模型(如图)。
实验时将瓶底插进细沙中封性好,蜡烛易固定、瓶壁不易烧损,操作简便,效果明显。
李秀琴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李进起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