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鹅禽霍乱是由禽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其防控措施。
一、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1. 急性病程:鹅禽霍乱的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
初期鹅群活泼食欲,但不久后即出现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蹲卧、食毛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腹泻、污羽、脱水等。
2. 中度和重度病程:中度病程时鹅只稍微蹲卧,并表现出抽搐、流涎、眼帘下垂等症状。
重度病程时鹅群内出现集体死亡,死鹅纷纷倒在地上。
二、剖检变化1. 外科病理变化:病鹅尸体呈现全身发绀、肠炎、心包积液等病理变化。
腹水和心包积液呈黄色。
2. 内科病理变化:肠道炎症是鹅禽霍乱的主要病理表现,出现肠道红肿、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
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三、实验室诊断方法1. 分离鉴定:从死亡鹅体中取材,进行分离鉴定。
常用方法有培养法、PCR法等。
禽霍乱弧菌分离后会呈现明显的黄色粘稠菌落。
2.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病鹅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判断是否感染禽霍乱。
常用方法有凝集素试验、ELISA检测等。
四、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禽霍乱感染后可导致高群死率,因此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疫情的发生。
2. 卫生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饮水器、饲喂器等设施的清洁卫生。
3. 强化消毒:对饲养场的消毒工作要做到彻底、全面,可以使用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消毒剂。
4. 严格检疫:对新引进的禽类要进行检疫,确保无禽霍乱病菌的污染。
对于鹅禽霍乱的防控工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加强实验室的检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也需要加强人员的科普宣教,提高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鹅禽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传播。
该病在饲养鹅类中极易发生,给饲养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关于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一、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1. 急性期:感染后2-6小时,鹅禽霍乱病鹅出现急性肠道炎症状,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严重的腹泻可至数十次/天,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里面含有大量泡沫与粘液,偶有血丝,臭味难闻。
腹部鸣鸣作响。
病鹅在发病前后数小时内,常出现明显食欲不振、脱水、无精神与倦怠、体重迅速下降。
在严重情况下,可出现发绀、晕厥,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
2. 慢性期:在急性发作之后,病水渐渐减少,症状有所缓解。
此时的病鹅就像很健康一样,而实际上拥有潜在的慢性病症,在另外一次强的应激或免疫抑制因素的作用下,即出现复发病情。
二、鹅禽霍乱的剖检变化1. 肠道炎症:食管下段、蠕动的胃,十二指肠及小肠皆发生轻度至严重的炎性充血、水肿和出血,各个为不同光度的发绀和呈点状出血所形成的红白相间。
最常见的疗效为小肠,知道粘膜高容量性膨胀,纹理小时凹陷、苍白果实实着有时能看见。
掀起粘膜可见红白不相间点状出血,疼痛、蠕动迟缓。
粘膜表面猩血样糌粑。
2. 肝脏出现充血、出血和渗出液,肝脏质软、色素脱失、表面有小出血点,较灰色。
3. 腹膜应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流脓性腹膜炎者,腹膜常有明显的炎性浓稠渗出液,腹膜呈鲜红色,有银白色脓肿,有白色病理假膜。
三、鹅禽霍乱的实验室诊断1. 病理学检查:病原学进行有关病原的培养。
患病鹅常常能在病程第4-5天下午肠道痉弯时,从粪便中检出霍乱弧菌。
2. 血清学检查:采用霍乱弧菌血清抗体效价测定来诊断霍乱病。
在变形的溶菌效价稀释与凝集效价稀释要求上述,血清抗体效价均可有效的检测。
3. 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鹅禽霍乱。
此方法对霍乱弧菌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小鹅瘟是由于禽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症主要发生在水禽中,特别是小鹅。
该病症对水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给广大养禽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和防控措施等角度对小鹅瘟进行全面介绍。
一、流行病学小鹅瘟是一种由禽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等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易通过空气传播或者被污染的水源传播给其他水禽。
小鹅瘟主要在春秋季节流行,湿度大的环境更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养殖户在春季和秋季应该加倍重视小鹅瘟的防控工作。
二、临床症状小鹅瘟的病程较短,潜伏期一般为3-5天。
患病小鹅在初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体温上升等,随后出现呼吸困难、鼻孔流清水样分泌物、咳嗽、呼吸声粗响等,少数患病小鹅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顶后仰、四肢不遂等。
有的小鹅病情加重后出现水肿、贫血、全身出血等症状,最终死亡。
三、实验室诊断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
病毒学检测主要是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可采用病毒传播、细胞病毒学、动物接种等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免疫学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病原学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小鹅瘟病毒的核酸。
四、鉴别诊断小鹅瘟的临床症状与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传染病相似,因此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与禽流感不同的是,小鹅瘟的病死率较高,多数患病小鹅在发病后数日内死亡。
而新城疫主要是引起鸡的传染病,小鹅通常不易受到新城疫的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五、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鹅瘟的传播,养殖户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加强管理:定期清理养殖场内的杂物和粪便,保持养殖场内的卫生环境,确保水源的清洁。
2. 隔离患病小禽:一旦发现患有小鹅瘟的小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健康小鹅接触。
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鹅霍乱是一种由鸭霍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影响禽类,特别是家禽。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减退、喉咙肿痛、咳嗽、呕吐、腹泻、呼吸急促、肺炎等。
鹅霍乱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上皮细胞坏死和剥落、肺炎、肝脏变性和坏死等。
实验室检查是鹅霍乱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鹅霍乱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病理学和病毒学三方面的检查。
对于疑似感染的鹅群,可采集相应的样本进行检测。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与鉴定、PCR技术等。
血清学检测是诊断鹅霍乱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CFT)。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死鹅的血清学检测来确定病毒类型。
在饲养场中,可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来监测群体免疫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鹅霍乱的传播。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病理学研究鹅霍乱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死鹅的尸检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病理变化,如肺部炎症、肝坏死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病毒分离与鉴定是鉴定鹅霍乱病原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培养、鸟胚生长病毒感染、小鼠接种等。
分离到病毒后,还需进行鉴定,目前常用的鉴定方法有电镜观察、血凝试验、免疫荧光等,以确定病毒的类型和特异性。
PCR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鹅霍乱病原体的新兴技术,且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毒特异性DNA序列来检测病毒,且对病毒分离和鉴定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缩短诊断时间并提高诊断准确率。
防控鹅霍乱的措施包括加强场地卫生管理、控制传染源、增强防御能力、强化监测等。
在饲养场中,应保持场地卫生、定期消毒、隔离患病鹅、加强饲养管理等。
在疫情出现时,应采取快速反应措施,严格隔离管理和消毒处理,及时报告和处理疫情,避免疫情扩散。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小鹅瘟是一种由鸭小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禽流行病,主要感染家禽中的鹅种类。
本文将介绍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小鹅瘟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湿度大、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易于传播。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播等途径传播。
感染后,鹅只能迅速出现症状,传染性很强,死亡率高。
二、临床症状1. 突发性死亡:小鹅瘟常以突发性死亡为主要临床表现。
患鸭在感染后一到两日即可死亡,由于病程短暂,尚未出现其他症状。
2. 精神沉郁:受感染的鹅只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甚至拒绝进食的情况。
3. 呼吸道症状:患鹅会出现持续性打喷嚏、呼吸困难,甚至鸣叫时可听到呼吸声。
4. 消化道症状:鹅只的粪便会变得异常,常呈绿色或黄色,甚至带血。
5. 神经症状:小鹅瘟还可引起鹅只的神经症状,如瘫痪、抽风等。
三、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小鹅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核酸检测:可通过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鹅只体内是否存在鸭小病毒。
2.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鸭只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水平变化,以确定是否感染小鹅瘟病毒。
四、鉴别诊断小鹅瘟在临床表现上与其他禽流行病(如禽流感、鸭病等)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鉴别,如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五、防控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鹅瘟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清洁消毒:每天对饲养的鹅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消毒剂可选用禽用过氧乙酸、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等。
2. 隔离措施:发现感染小鹅瘟的鹅只后,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对病死鹅进行安全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 疫苗接种:可以根据当地流行情况,进行小鹅瘟疫苗接种,提高鹅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4. 消毒隔离区域:在病例发生地周围设立隔离区域,对进出人员、车辆、禽类等进行消毒措施,以避免病毒的传播。
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鹅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
以下是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以及其防控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临床症状:1. 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5天,平均为2-3天。
2. 突然起病:多数病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呈水样或稀便,量多频繁,可达数十次/日。
3.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乏力、头痛、四肢无力、寒战、发热等。
4. 大量脱水:由于腹泻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多尿、皮肤弹性差、心悸等。
二、病理变化:1. 肠道病变:霍乱弧菌感染主要侵犯小肠黏膜和上皮细胞,导致水负荷改变,肠壁组织水肿。
2. 水电解质紊乱:由于大量腹泻,导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是钠、钾离子的丧失明显。
3. 循环系统变化:严重脱水会导致循环系统血容量不足,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三、实验室检查:1. 粪便培养:采集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培养,检测霍乱弧菌的存在。
2. 血液检查: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用于判断患者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紊乱情况。
3. 心电图:用以观察心脏的电生理变化。
四、防控措施:1.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粪便后。
饮用干净、煮沸的水。
避免生食海鲜和不新鲜的食物。
2. 环境卫生:保持饮水源和食物的安全,及时清理污水和垃圾。
3. 疫苗接种:鹅霍乱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特别是在高流行地区或高风险人群中应接种疫苗。
4. 患者隔离:将病患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避免传播给他人。
5. 医疗支持:病情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鹅霍乱是一种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脱水等。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粪便培养和血液检查来确定诊断。
为了防止鹅霍乱的传播,个人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饮用干净水等,同时也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接种疫苗以及进行患者隔离和医疗支持。
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doi:10.19369/4. cnki. 2095 —9737.2019.01.029鹅霍乱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孙喜丹(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海伦152300)摘要:鵝霍乱病也叫做鵝巴氏杆菌病,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发生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生,通常是大于2月龄的育成鵝和成鵝容易感染,有时雏鵝也能够感染。
如 果鵝群发生最急性型,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大批死亡,这表明禽类即将发生霍乱病 的征兆。
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防治,病死率可高达80%#95%,有时甚至达到100%。
关键词:鵝霍乱;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西医治疗;中医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 1临床症状1.1最急性型通常在流行初期出现,鹅基本上没有任何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有时鹅群外观一切正常,白天 能够正常采食和饮水,第二天却在舍内死亡,部分 会突然倒地,扑动几下翅膀就会死亡。
11急性型该类型病鹅会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症状,体温 明显升高,可达到43#44°C,精神萎靡,闭眼缩颈,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但增加饮水,羽毛蓬松杂 乱,独自离群呆立,往往发生严重腹泻,排出灰白 色或者黄绿色粪便,呼吸困难,发病后期陷人昏迷 而死。
病程一般可持续0.5#3天不等,病死率超 过 80%。
11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鹅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慢性发炎,机体消痩、贫血,鼻窦发生肿 大,关节出现炎症并肿胀,导致跛行,往往卧地不起。
病程一般可持续几周,尽管病死率较低,但会 影响机体发育,生产能力降低。
2病理变化病鹅通过颈部放血处死后,将喉腔、腹腔剖文章编号:2095 —9737(2019)01 —0056 —02开,肉眼可见喉腔存在大量黏稠的黏液,气管发生 充血,皮下组织存在出血,心包积液,液体呈淡黄色透明状,心冠脂肪、心外膜有出血点(市脏发生 水肿;肝脏呈土黄色,发生肿大,表面存在弥漫性的黄白色或者灰白色坏死点,呈针尖至粟粒大小,质地变脆;胆囊肿大;脾脏也发生肿大,并存在小 的坏死点;胰腺略微充血,小肠黏膜和浆膜存在明 显的出血点,尤其是十二指肠更为严重,肠黏膜表 面附着少许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液。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鹅禽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它常常引起急性腹泻、呕吐和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脱水和休克。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是饲养员和兽医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鹅禽霍乱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潜伏期结束后,患禽会出现急性腹泻、腹痛、呕吐、高热等症状。
严重的鹅禽霍乱患者还可能出现脱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呈水样,有时伴有腹痛;中型患者除了腹泻外,还会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而重型患者则可能出现脱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在实际工作中,饲养员和兽医应该密切关注鹅禽的生长发育情况,对出现异常症状的鹅禽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免疫病传播。
二、实验室诊断鹅禽霍乱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培养和PCR技术。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采集患禽的粪便样本,通过革兰氏染色、琼脂培养等方法检测霍乱弧菌。
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霍乱弧菌的存在。
经实验室诊断确诊鹅禽霍乱后,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防控,避免疾病传播。
三、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鹅禽霍乱的传播,饲养员和兽医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加强卫生管理。
保持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工作,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2. 做好饲养管理。
加强对鹅禽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的鹅禽,隔离患病禽数,避免疾病传播。
3. 进行疫苗接种。
及时给鹅禽接种霍乱疫苗,提高鹅禽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4. 加强信息宣传。
及时向饲养员和兽医传达有关鹅禽霍乱的防控知识,提高其对疫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鹅禽霍乱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饲养员和兽医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只有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做好防控工作,才能有效遏制鹅禽霍乱的传播,保障鹅禽的健康和养殖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8期总第44期•101 •doi!〇.19369'.cnki.2095 —9737.2018.08.093
鹅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
孔宇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69)
摘要:鵝禽霍乱也叫做鵝出血性败血症、鵝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发生一种热性、急性传染 病。
如果病鵝发生混合感染,加之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病死率能够达到50%"80%,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鵝户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供广大养鵝户参考&
关键词:鵝;禽霍乱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 —9737(2018)08 —0101 —01
1流行病学
禽霍乱对鸡、鹅、鸭、火鸡等家禽都具有易感性&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以雏鹅、仔鹅的易感性最高& 该病的发生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即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在多雨、潮湿的秋季发病率最高,气候多变的春季发病率较高,而夏季基本不会发生&病禽和带菌的家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禽的排泄物、分泌物中都存在很多病菌,并会对场地、饮水、饲料以及用具造成污染&另外,飞禽、猫、犬等其他动物以及人也可机械带菌,作为该病的传染源&某些昆虫,如螨、蜱、苍蝇等也可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该病主要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伤口进行直接或者间接感染&
2临床症状
病鹅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拒绝下水游泳,即使下 水也会呈现行动迟缓;羽毛蓬松杂乱,缩头弯颈,双翅下垂;频繁摇头,呼吸困难,有黏液从口鼻流出;发生腹泻,排出白 色或绿色的稀粪,其中混杂血液,并散发腥臭味(彖和蹼发 紫,将眼结膜翻开可见出血斑点,病程持续1"2天后转归死亡。
群体发病率在35%左右,致死率在40%左右。
3剖检变化
对病死鹅剖检,发现急性死亡后全身皮下以及浆膜都存在出血点,并伴有浮肿,心内外膜上也存在出血点,尤其是心 冠脂肪上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表面存在坏死点,呈 针尖大小。
非急性死亡后皮下组织、腹膜也都存在出血点,特别是腹部皮肤出现紫绀,心冠脂肪和心外膜也都存在出血点;肝脏发生肿大,质地变脆,表面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点,呈 针尖大小,胆嚢发生肿大(市脏发生充血和出血,大肠和十二 指肠黏膜发生严重充血和出血,并伴有卡他性炎症;有大量 的黏性分泌物存在于鼻腔和鼻窦内;关节发生变形、肿大。
4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分别制成涂片,经过碱性美蓝染色、镜检,能够看到大量两极着色非常明显的椭圆形短杆菌,往往散布;经过革兰氐染色、镜检,可 看到革兰氐阴性小杆菌,呈卵圆形,大小基本相同。
细菌培养。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少量肝脏、脾脏,分别 在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X恒温箱内进行48h 培养,结果培养基上会长出较小的圆形菌落,呈透明状,表面 光滑、湿润,菌落周围没有发生溶血。
挑取菌落进行碱性美蓝染色、镜检,能够看到两极明显着色的杆菌。
物接 。
无 下取 死 量 ,充分研 后按1:5比例添加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经过离心后给3只健康小白鼠皮下注射上清液,每只0.3mL,发现都在30h 内死亡。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鼠少量肝脏进行涂片,经过碱性 美蓝染色、镜检和革兰K染色、镜检,都能发现与上述菌体一
致的杆 。
5防控措施
应急处理。
发现病鹅后要立即将其挑出隔离,并采取相 应治疗。
及时淘汰没有治疗价值的病鹅,病死鹅尸体要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发病鹅群限制活动场地,停止放 牧,每周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对环境、运动场以及水池进行2 次消毒,完全清出粪便、垃圾以及其他污物,使用3%氢氧化 钠溶液对鹅舍进行喷洒消毒,同时每天使用按1:200倍稀 释的百毒杀对水槽、食槽、用具进行1次刷洗。
对于没有发病的鹅要采取紧急预防接种,常使用禽霍乱蜂胶灭火疫苗。
药物治疗。
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mg/kg 丁胺卡那 霉素,每天2次,一个疗程连续使用5天;或按体重肌肉注射或颈部皮下注射20mg/kg氟苯尼考,隔天使用1次,连续使 用2"3次。
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200 mg/k g强力霉素或0*%的土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还要在饮水中 加入一些电解多维等,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如 益康肽或者益生素等。
为避免形成耐药性,同一种药物禁止 长时间使用,通常一个疗程后则要更换另一种药物。
加强饲养管理。
禁止在疫区引进种鹅,且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每舍饲养人员必须固定,禁止不同舍的饲养用具混用。
鹅群要根据品种和日龄分开饲养,禁止混养,调 控饲养密度适宜。
保持舍内通风换气良好,经常更换垫草,定期进行消毒,提高机体抗病力。
鹅群必须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避免发生应激。
在气候突变时,要加强防寒保暖,并适 时使用一些抗菌药物预防发病。
免疫预防。
鹅群在28日龄首免禽霍乱弱毒疫苗,每羽 腿部肌肉注射0. 5mL;在70日龄进行二免,每羽腿部肌肉注射1mL。
需要注意的是,鹅免疫接种禽霍乱疫苗后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可在接种前后3天的饲料中添加2倍正 常量的维生素,可有效减轻应激。
收稿日期2018—05 —28
作者简介:孔宇飞(988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实验室管理、消毒等工作。